2025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感悟_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论文素材 篇1
被聘为区政协文史员,接到通知,我心情万分激动,立即拿出电话,很想把这大好喜迅,告诉我认识的每一个人。当我正要拨号时,手指停歇在手机的号码键上,通知还说,“新聘任的文史员必须到会”。这一下让我犯了难,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我需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参加“区政协文史工作会议”的问题。
我是《华商报》乡村分投点报纸发行投递员,几十年来出门工作,都是穿着单位统一发放的“黄马甲专用工作服”。偶尔出门办事,也是随便穿件干净衣服穿戴身上就行。每天早出晚归,又少有节假日,十多年来,都没有抽出时间,给自己添置新衣服了。现在要隆重参加“区政协文史工作会议”,不讲究一点能行吗?!
我打开衣柜,在里面寻找着。我拿出了几件衣服,又上身试了几下,都觉得不满意。总想找件象样的衣服,可找来找去,除了黄色的“黄马甲专用工作服”外,再没有一件能让我满意的服装了!后天会议就要开始了,这可咋办?突然,我想起一个多年没有人再提说的一个词:借衣服。
小时候,我常听父母说,谁谁走门户去他舅舅家,向谁谁家借穿了谁的衣服;谁谁进城看望上学的女儿,向在城里工作的谁谁借穿了谁的衣服;谁谁结婚,借穿了谁谁的衣服。似乎谁谁向谁谁借穿谁谁的衣服,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
我上中学时,学校开体育运动会,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穿“蓝裤子、白衬衫、运动鞋”。我妈就在村里,找了几家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才给我“配备齐了行头”。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年代,正是国家物质匮乏的时候,人们吃饭购物都需要有票证。吃饭要粮票,扯布要布票,就连吃盐买醋也要带上“购货证”。自然,一件衣服要穿好久好久。“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就是那个时代,那个年月,留下来的那个岁月特有的“顺口溜”。在那年代,那个岁月,谁家要是置办了新衣服,许多人都会羡慕地夸赞:“哎呀,你卖了新衣服了?!”
买新衣的人也会惜爱着穿,一件新衣服,都会在走亲戚、看朋友或者是参加重大而有意义的活动时,才穿着出来。那时候“吃香香,穿洋洋”也是人们过年特别想往和必须做的事。对没有添置新衣服的人来说,“借”是最好、最有时效、最能解决问题的“添置新衣”的办法。那些年,你也借,他也借,大家谁也不谈嫌谁,谁也不厌恶谁,谁也不笑话谁,借衣服是那时候人们都会做的事,终究“没有一家是把所需衣服置办齐全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我已长大成人了,还亲耳听到过有人为“借衣服”闹出伤和气的事来。
那一年,比我年长五岁的青年要结婚了,知道喜迅的人都高兴,我也兴奋地前往他家凑热闹。就在迎娶的前一天,媒人“卷财”回来了,他给主家报了个喜迅,也给主家出了个难题。
媒人一进门,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就开始大声嚷嚷:“今儿这事办的漂亮,也办的爽快,女方家啥都没谈嫌,让咱明天顺顺当当快快乐乐去迎娶。就是女子他舅给咱提了个小要求,让新郎官明天穿身‘西服’去迎娶。她舅说咧,国家改革开放了,娃们结婚也随新潮,穿上西服跟上时代。我看这事简单,也就答应了。新郎官呢,新郎官呢,新郎官你听到没有?”
媒人的话,新郎官咋能没听见呢!“穿上西服去迎娶”的话语一讲出,新郎官的眉毛就皱了起来,欢喜快乐的脸孔也塌落在地上。新郎咋不发愁呢?
新郎官是农村娃,家住山跟前,“西服”听过却没见过,明天就要结婚了,这会儿在哪儿去弄西服呢?这明明是给人出了个大难题,咋能说是碎碎的事呢!气的新郎官大发雷霆:“这婚不结了!”
消息传出,有好心人介绍,某某家儿子和新郎官体形差不多,前天才买了一身西服,先借过来对付对付明天。
新郎父母向人家开了口,新郎官穿着借来的西服娶回了新娘。这本是皆大欢喜的事,可在借衣人要在新郎家取回西服时,新娘矢口不给,并对借衣人说:“娶我时穿的就是这身衣服,这身衣服就应该是我的!”闹的借衣人十分生气。
新郎父母好说歹说,新娘就是不给西服。借衣人和新郎父母就此伤了和气:“那有这样的人,俺借衣服让你娶回了媳妇,竟把我的衣服说成是你的了!”
就在我借衣服的事时,儿子回来了。
“爸,你在寻找啥呢,把衣柜全都拉出来了?”
我向儿子说明,后天,我就要参加“区政协文史工作会”,想寻件象样的衣服穿时,儿子拉着我的手说:“爸,这有啥难的。走,咱在超市去买一身新衣不就得了!”
半小时后,我在儿子强拉硬拽下来到超市新买了一件新衣服。儿子说:“现在世界很发达,没有不能办到的事情。”
听了儿子的话,我也万分感慨地说:“科技发展了,社会富裕了,人办事再也不犯难了。”
建国七十年,人民由穷到富靠的就是党的好领导。
2025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感悟_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论文素材 篇2
五十年前,母亲生了妹妹,不到三岁的我就被送到了少陵原上大兆村舅舅家,一住就是一年多。
舅家人挺多,四个舅,一个姨,加上爷爷奶奶,我一下子有了众星捧月的幸福感,特别是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每次奶奶从吊在屋梁上的竹笼里取出一块又白又酥的干饼馍,从高出我很多的粗瓷水瓮中端出一小碗温度刚刚适合一饮而尽的温水时,觉得自己虽然离开了爸妈,却依旧是幸福的孩子。
最喜欢的事是和姨去涝池洗衣服。那时的大兆村西,有一个挺大的涝池,周围被树围着,浓绿的水面,白石条板接水而卧,与绿水融为一体,成为天然的洗衣板,那种白色和流动的绿相依,给人一种干净柔美和亲近,我静静的蹲在石板上洗手绢,姨用肥皂涂洗一件又一件的衣裤,高声说笑的邻居奶奶总说你家“磨镰水”真文气,安安静静,白白净净,我小声问姨,我有名字,为啥叫我“磨镰水”,姨只笑不语,我觉得这“磨镰水”一定不是啥好词。
我还喜欢跟在大舅身后,和他一起去绞水。那时候,舅舅队上有一口井,简单的井房子笼罩着比水桶大出一圈多的井口,井房前在放工和饭前总排着绞水的长队,不远处,大人们在无拘无束的闲聊,排到井前的人娴熟的向井里放桶,然后绞水,然后用水担挑起两桶水轻快的远去,我最喜欢看大舅右手搭在辘轳把上,轻抚着辘轳上的粗井绳,让辘轳把瞬间转成旋转的风轮,等辘轳突然停下来,再一边说笑,一边绞动辘轳,不多久,就麻利的一手扶辘轳把,一手拎出一桶泛着水纹的、清亮的水,我站在桶边,弯腰把手指头伸进水桶,再放嘴里舔舔,顿觉凉甜清香。这时,大舅绞上第二桶水,倒入自己桶中,在肩上放平水担,弯腰、扶桶起身,大步回家时,我紧紧跟在他身后,一路小跑,大舅总是很高兴,当有人和他打招呼说,“磨镰水”还没回去呢时,舅会说,俺傅家的娃,回阿达呢,我很得意的、有归属感的跑到大舅前头带路,以轻轻反抗磨镰水的“称呼”。
那时候,奶奶、爷爷和家里所有的人用水都十分节俭,每天早上,奶奶弄半盆温水,给睡眼惺忪的我洗完脸,再依次叫别的人洗脸,大家洗完脸后的那半盆油腻腻的、带着汗味的浑水成为我童年记忆里说不清道不明的回忆,“磨镰水”带着水的稀缺成为一种无奈和淡淡的屈辱。
转眼麦熟,大舅从水瓮里舀出一盆底的水磨好了四把镰刀的刀刃,我问咋弄那么一点水,他说,咱原上缺水,担桶水不容易,不敢浪费,我想也是。一天,和奶奶走在黄亮黄亮的麦田小路上给地里割麦的舅舅们送水送饭时,我问奶奶:为啥人都把我叫磨镰水呢,奶奶一手提着水罐,一手拎着馍篮,轻柔的低声告诉我:一个娃和他舅家在一个村,夏忙割麦了,有一天,娃到地里给他爸送水,路上碰见割了一上午麦又饥又渴的舅舅,舅舅想喝口水,娃给他舅说,水是磨镰用的,喝不成。讲完小故事,奶奶说舅养外甥瞎忙活,你可不敢当个没良心的“磨镰水”……我终于明白!到了地里,我给舅舅递水时很认真的说,舅,等我长大了,给咱院子修条水渠,让你有用不完的水!
后来,我上学了,
小学毕业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几个舅靠勤劳,粮食有了结余,他们用卖了粮的钱给家里打了水井,用上了水泵,吃水方便多了,洗衣服也用上了洗衣机,不用再去涝池了,舅和姨陆续成家后,水瓮成了奶奶的粮瓮,大家用多少水抽多少水,也挺方便。
再后来,随着爷爷和奶奶的离世,我回舅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结婚以后,从妈妈那里时不时的听说几舅盖房了,几舅的孩子上大学了,几舅的孩子买出租车了等等,常常为亲人们感到高兴!
前年七月古会,天气很热,和行动不便的父亲陪母亲回舅家过会,停车进院后,表弟媳妇亲切的招呼我,姐,看把你热的,快进卫生间冲个澡吧,水很方便的。宽敞的独院小楼干净明亮,室内,厨房、卫生间应有尽有,水方便的和城里没有任何区别,我说,条件真不错,和城里一样了,大舅说,政府惠民工程,村上给大家统一通上了自来水,比你小时候说的给俺修个水渠实用多啦!
我说:这你还记着呢,舅?
谈笑间,我突然觉得,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时代在进步,我的愿望实现了,原上不再缺水,我的舅舅和原上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上了滋润而富足的生活。
2025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感悟_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论文素材 篇4
我见证过困难时期人们居住的窑洞、草棚房、土托木瓦房、一砖到顶瓦房、楼板房、家属楼和精品房,从贫穷落后到如今安逸舒适宽畅住房,不由使人发出感叹:改革开放就是好,人民生活步步高!
70年前由于贫穷落后,在白鹿原、八里原、少陵原、神禾原崖畔下,人们掘洞成窑,携家带口窝居在黑暗潮湿的窑洞里。
昔日,每当人们谈起家庭,总会问你家有几面窑(洞) ?即就是给娃娶媳妇,对方也会问并到其家观瞧。只要儿女长大,父子和乡亲总会依原畔地势挖窑洞,一镢头一镢头地挖,用锨装土到担笼里挑到外面,如此每天挖甚至昼夜挖,汗流浃背辛苦着,为的是早日打造好新窑洞。
挖窑洞既是出力活又是技术活,不单单是抡镢头挖土,还须观瞧正在挖的窑洞地质构造,有无料浆石等石板层;地面是否平整、上方和四周是否圆阔,有无凹凸或挖偏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为了增加有效高度,窑洞地面多低于场院,因而窑洞光线暗,通风不良且闷热潮湿。为保暖怕偷农家,将饲养的猪马牛羊等圈养在窑内,其卫生条件更差,夏天蚊蝇臭虫满窑洞……
住窑洞的人们最怕窑顶流土裂缝,因为这是窑洞坍塌前的预兆。天下大雨或消雪天,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头顶上的土塌落……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亲眼目睹了东村一村民被窑洞塌方致死的惨状。
因为贫穷草棚房大多数被贫下中农居住,人们用土打墙或用胡基垒墙,垫角多用河石很少用砖的,因为用砖费用高。乡当亲友们前来帮忙,各执其事、拉土和泥、工匠们用锯用刨打造椽檩使其光滑平整……四周土墙垒好后再土托木,钉椽于檩条上再苫盖稻草或麦秸等遮挡风雨。
为了省工省料和安全,草棚房多低矮潮湿,因陋就简。住草棚房的人最怕下雨消雪天,天上大下、屋内小下。遇到连阴雨天气,屋内大盆小盆瓦罐甚至水桶等器具都用来接棚顶的漏水。由于草棚的浸染,滴漏的雨水呈淡红色,因雨水不停溅落、地面没有一处干净之地,屋内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
随着生活逐步改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土托木或砖包墙的庵间、厦房取代了窑洞和草棚房。厦房一边盖,后面立高墙,三面墙体稍矮些,大多用胡基垒砌。说起打胡基累人的很!既要出力流汗将湿土锤打成坯,还要会摞摆放,否则易倒前功尽弃。此外,胡基最怕淋雨或浸泡,遇到下雨时无论昼夜需用草帘、牛毛毡等苫盖,包括正在建造的厦房庵间房。夜晚下雨,再累再苦也要苫盖好胡基、避免损失。
庵间房是厦房的一倍,高大宽畅明亮,就是用工用料人手多。泥水匠砌墙忙坏了拉土和泥的、搬运胡基的、一匠拨三工;木匠弹墨线使劲拉锯,用刨子刨去檩条、椽上的疙瘩,用推刨推掉不平之处,刻槽凿卯做细活。生产队时期收入有限,主人家东拉西借、为盖房受尽了难场、硬撑着腰盖房。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特别是不愁吃穿。农村盖房变成砖瓦房,一砖到顶的厦房、庵间房替代了胡基土坯房。不再用麦草泥抹墙,变成了白灰粉刷而使屋内亮堂、干净卫生。
九十年代后,厦房、庵间房逐步被一层平房或两层楼房所取代。人们的住房面积更加宽畅舒适,新式家具逐步淘汰了陈旧落后的家具。有的家庭已安装了电话,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好时代。从初期的一二层变成三四层、有的五六层,甚至还有框架结构的十层高楼、安装了电梯、网络等……
党的好政策使农村住房条件在不断改善同时,也使城镇居民住上了宽畅明亮的家属楼。从最初的机关单位建房盖房,到企业自主安置,再过渡到房地产交易,人们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属们从平房、筒子楼搬迁到畅亮家属楼内心情格外激动、兴奋不已。
改革在继续,生活在提高。长安城乡,高楼林立;长安宜居宜业,乐居山水间。家属楼变成商品房,民众拥有数套房产,部分人图省事、装修不劳人购置了精品房,精神面貌喜洋洋!
2025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感悟_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论文素材 篇5
严惩失信才能让诚信发光
徐隽
对“老赖”进行信用惩戒,光靠法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联合行动。
在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也守护着社会的和谐运行。而要维护信用体系,离不开对违法背信行为的制裁。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正是目前对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老赖”——进行联合惩戒的一份文件。
近年来,公众对“诚信滑坡”颇有怨言。最令人深恶痛绝的,莫过于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失信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有的“老赖”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制造资不抵债的表象;有的“老赖”通过假离婚、假合同转移财产,以各种方式干扰、阻碍执行。不久前发生在山东曹县的暴力抗拒法院执行事件,就是“执行难”的一个缩影。
限制“老赖”入党、录用为公务员、担任国有企业高管,限制“老赖”坐飞机、坐高铁、领取政府补贴、从事食品药品行业,限制“老赖”子女上高收费学校„„随着此次《意见》的出台,一张针对“老赖”的天罗地网正越织越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正在建立健全。违法背信行为不仅在当下受到制裁,更会在个人信用上留下难以去除的污点,对就业、升学、贷款等重要事项造成长远负面影响。
这也是世界各国诚信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许多人感慨,在一些国家,开证明不用盖公章,签个名就行;下馆子不用开发票,有收据就行;买车票不用找黄牛,网络预约就行„„事实上,这些国家普遍诚实守信的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失信惩戒机制。如果不对挑战社会底线的失信行为加以惩戒,损害的不仅是胜诉当事人的权益,还有司法公信和权威、社会公平和正义。
对“老赖”进行信用惩戒,光靠法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联合行动。此次出台的《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由中办国办印发,本身就表明了中央在顶层设计层面的重视。只有联合起来,补齐短板、形成合力,对“老赖”处处设限,真正戳到“老赖”的痛点,才能改变过去失信收益高于守信收益的不正常现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和“破窗效应”的出现。
需要提醒的是,随着失信惩戒机制的加快推进,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对个人和单位产生重要影响,越是这样,越需要法治保障,越需要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实施;法院要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审核纠错机制,确保名单信息的准确规范。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所谓“扬善必须抑恶”,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必能发挥牵引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让“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浓郁起来,让人人守信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