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确的自我评价 篇1
如何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概括起来,即自我感知,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整。
一、自我感知:
需要我们每天去关注自己当下的一些变化,这个强烈的感觉是我从自己的情绪中感悟到的。自己为什么有的时候很开心?为什么有的时候很累,没有动力?为什么对孩子能保持很大的耐心,对一些人却不能?我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其实多问一些关于自己情绪变化和行为变化的原因,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有句话说的好,思想决定行动,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不一样的动机。学会自我感知,对我带来的帮助真的很大,当我开始有意识的去自我感知时,我写作时也能一口气写出很多,而且这是自我评价的基础,只有我们自己感知了,我们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他人处理方式,思维模式的不同。我们能感知到自己的这些变化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其实可以让我们更能理解他人,理解他人为什么这样做,他的思维模式是什么。而不是空空的一句,“他怎么这样”。
学会了自我感知,也能让我们更加了解人的心理变化路程,其实就是心理学。我们常说超越别人容易,超越自己难。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别人容易,但真正的认清自己却很难。学会了自我感知,可以让我们提前发现问题所在,在初期的时候就能很早的把问题扼杀在摇篮当中。在我看来,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等重要,甚至高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果当一个领导者,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想要正确的自我评价,就一定要学会自我感知。
二、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和自我感知看起来很像,但还是有区别的。因为自我感知重要的是自己情绪,心理和行为的一些变化。而自我反思是自己做了一些事情,要时常反思自己做的这些事,产生了什么效果或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有哪些,有待提高的.地方有哪些。自我反思更多的是根据外在的一些联系,现象所做的一种寻找根源的过程。当我们和一些优秀的人在一起时,我们会反思,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欠缺,自己该怎么做。
三、自我评价:
通过前面的自我感知和自我反思,外部的一些反馈以及学到的东西,已经基本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了。我的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我该如何去做以扬长避短。以及自己面对一些事情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该如何发挥自己性格的优势,避免性格中的劣势。
四、自我调整:
这一步也非常的重要,因为前面所做的一切,自我感知,自我反思,自我评价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情绪波动很大,或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就需要我们马上冷静下来,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自我调整,它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调整状态,更理智的去解决问题。
关于正确的自我评价 篇2
每个人都免不了要推销自己,在社会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而推销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以人为镜”是人们获得 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
然而,绝对平面的“镜面”是不存在的,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都难免受他们自己的个性、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与我们的关系亲疏的影响。邹忌给齐王讲的那个故事也就是这个道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别人对我们的评价犹如“哈哈镜”,有的正确,有的歪曲,有的歪曲得多,有的歪曲得少,哪些客观哪些失真,关键还得靠我们自己去辨别。
同时,我们也并不是一面“平面镜”,我们在整合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同时,已经用了“折射”技术,对别人的评价进行了加工。而加工的结果,是歪曲得更厉害了,还是比较客观了,也受我们自己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苏东坡感慨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在进行 自我评价时免不了渗入感情成分,那些比较顺耳的表扬之词往往更容易为我们接受,而那些逆耳的批评则往往为我们所排斥。
俗话说:“人贵自知。”生活的面貌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不否定自己的优势,也不讳言自己的缺陷。正确的评价自己,才能为自己找准人生的坐标,为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获得成功和幸福。
关于正确的自我评价 篇3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史书的记载只是平铺直叙地记述了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并没有对周瑜进行褒誉式的评价。整个赤壁之战,各个传记中对刘备的记载好像还要多于周瑜,和曹操作战时都还在周瑜的前面;两家联合,刘备好像还是主导方面。我们当然要肯定周瑜的巨大功勋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但其声势,其威力,其影响,史书未着一字,最少可以说比不上关羽的北伐。
———夷陵之战,也是三国史上一次以少胜多、新生力量战胜老军事家的著名战争,它决定了刘备集团难以实现远大战略目标的悲剧结局。关羽牺牲后,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复仇。东吴举国震动,欲献荆州之地以求和解而不得。这时周瑜、鲁肃、吕蒙几个统帅级别的人物已死,东吴方面只好推举没有什么名望和资历的陆逊统兵。面对强大的蜀汉和老资格的军事家刘备,陆逊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相持日久,捕捉战机,最后火烧连营,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仅带领少数护卫逃离,再没有回到成都,死于白帝城。这次夷陵之战,史书的记载是这样: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五万人拒之。……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三国志》绝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第十三
关于正确的自我评价 篇4
(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习凿齿曰: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关于正确的自我评价 篇5
晚近以来,中国专门论述《通鉴》史料价值的学者,如崔万秋《通鉴研究》、柴德赓之《资治通鉴介绍》等,不仅未能识及于此,而且还往往片面强调司马光别择史料精严不苟的一面,而完全没有提及《通鉴》以主观理念肆意取舍史料的做法。崔万秋《通鉴研究》称“《通鉴》仅采正史及稗官之可信者,且参考同异,别为《考异》,以辨正谬误”,“光自身对于修《通鉴》事,既‘研精极虑,穷竭所有’,且‘抉择隐幽,校计毫厘’,决不肯稍有假借”。柴德赓《资治通鉴介绍》也认为“《通鉴》这部书之所以写得好,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在材料的选择上很有分寸”;司马光对史料的选择“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其“选材基本上是正确的,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其他通论性史料学著述,如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也称赞《资治通鉴》的取材“在广博的基础上又极为精审,每一史实都是以严谨的态度,自多种史料中选定其最可靠者而从之”。此等论著的流行,更容易蒙蔽读者只见其积极的一面,而完全不知道《通鉴》书中还有与其绝然背戾的另一种面目。田余庆以为“古今史界公认”《通鉴》取舍史料无征不信,且严谨不苟,恐怕也是受此谬说所累而产生的错误印象,实际上完全不符合历史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