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关于成长的演讲稿 篇1
我喜欢看曹文轩写的书,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他写的《青铜葵花》,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极;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更好;作品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
我看这本书,每当作品写到青铜葵花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皱起眉头,替他们兄妹二人着急;当读到他们受别人欺侮的时候,我就会握起拳头,真想为他们打抱不平;每当我读到兄妹二人遇到开心的事情,玩得很高兴的时候,我的心情也一下子会好很多;可是一当读到他俩伤心处或作品写得很感人的地方,激动的泪水就会夺眶而出。
整个作品让我最感动的就是青铜处处为妹妹着想的精神。他宁愿自己被别人打伤,也不能让妹妹受到半点伤害。书中有几句话是这样的:青铜终究不是那个人的对手,不一会儿就被那男孩压在了身下……青铜擦了擦鼻子里流出来的血摇摇晃晃地从地上站起来。读这里,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如果你就在身旁,看到自己的哥哥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的时候,那时你一定会很痛苦。
书中不仅有许多甜蜜的微笑,而且还有许多令你感动的话语。如果你重新翻开已经泛黄的书——那会是多么惬意。
好多书值得品味,感动若在,书香犹存。是我们的祖国养育了我们,使我们的生活过得如此幸福。我想对亲爱的祖国说:“我们爱你。”
这个作品使我懂得了: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这两位兄妹,在我看来都是圣者。他们锻炼人类展开伟大的心魄。他们是力,是神。凡是不能兼受欢乐与痛苦的人,并是既不欢乐,亦不痛苦。只有体味他们,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
初中生关于成长的演讲稿 篇2
越过所有初中的阴霾,踏着高一旋律的音符,我们艰难而更骄傲地传承了高二这一神对的火炬,徜徉在书的海洋。我们曾被一块块坚实的书之巨石打得伤痕累累,我们增被航行后的暴风骤雨洗礼地精疲力竭,我闪也曾因数次在长空中的失而一蹶不振。可是今天,年轻的我们眼含着希望,双手握着奋斗。坐在明亮的教室自信满满地说:“不管有多大,雨有多强,年轻的我们依旧会勇往直前。因为我们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块,为中国魂永垂不朽,我们要成人,我们要成才!”
新世纪赋予“成才”崭新的概念,有人曾把孜孜不倦、埋头苦读的学子称为“才子”;有人为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称为“才人”;亦有人奉考试高分全优学子为天之骄子,国之栋梁。然而今天,屹立在新时代的前方,仰望着日新月异的时代给予“成才”最精典的诠释,我们幡然醒悟:只有兼备最扎实的知识基础,最渊博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最全面的德、智、体、美、劳发展的潜能才是合格的,走在世纪尖端的“人才”!
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诚然,双肩稚嫩的我们还不能轰轰烈烈大有作为,更谈不上现有便又单枪匹马地为社会作多么巨大的贡献。可是我们拥有着无价的资本:青春和时间,深信:只要我们毫不懈怠地吸收阳光和雨露,马不停蹄地同时间赛跑,柔弱小幼苗一定可以长成参天栋梁,撑起阴凉的一片蓝天。
牛顿说:“力是可以想通的”。而成人与成才本身就是一对相互牵连、如影随行的影响全,更确切地说,平衡二者才能平衡人生。
如何成人,如何成才,面对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笔者“拙见”;
自信,成人成才的基石,因为“自信成功二百年,会当击浪三千里”;
坚定,成人成才的阶梯。因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梦想,成人成才的导航,因为“心有多高,我们就能走多远”;
奋斗,成人成才的焦点,因为“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真的,生活就像一种回声,你给予多少,它就送回多少;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所以,作为生活的我们,撒下所有这些火种,生活必当色彩斑斓,灿烂辉煌。
有蓝天的呼吸,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有大海的呼吸,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风流前却步;
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走不出的苦闷中消沉。
因为成人,要有追求永支撑
成才,要有激情常相伴!
初中生关于成长的演讲稿 篇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健康善行伴我成长。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
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我们中学生要时刻记住“善行生活伴我成长”。
初中生关于成长的演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请允许我——一位忠实实施课改的教师,用我职业性的哑嗓为您演讲。我的题目是《回望幸福话课改》,
“把教师做成一种播种幸福的职业”我一直以此作为自己的教育理想。转眼间执教已十三个春秋,我与课改相伴而行不觉十年。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春华秋实。蓦然回首,有思考中的迷惘,有摸索中的艰辛,也有反思后的播种,但更多的是迷惘中的追求,艰辛里的执著,播种后的收获!每当夜阑人静之时,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教育故事,一个个色彩缤纷的教学情景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内心的眼睛看见风景,望到幸福。
还记得初为人师时,我踌躇满志,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模仿名师风采,从容做课,处变不惊,感觉颇有几分才气。很快,就得到一节做研讨课的锻炼机会。一次次教材研读,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台词”背诵,一次次课前“预演”,我忙碌着,感受着感悟着!终于。在众目睽睽的课堂上,我被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一双双惊羡的眼睛包围起来,因为所有的教学环节一如课前预演一样,天衣无缝般地展现在同行面前。生平第一节公开课,教学预案与课堂流程如此吻合,反响如此强烈,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在激情燃烧之后,又隐隐觉得我的课似乎缺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
经过一阵痛苦思索和学习后,我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原来自己追求的是教师所谓的教学艺术,只顾着展示“个人才华”,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随后,我调整了自己的角色,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力求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喷薄而出,这个地方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哪些学生能自己解决,哪些学生需要帮助,我都了然于胸。让课堂成为充满期待的人性课堂,使全体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同样是公开课,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提出本课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他们兴趣高涨,提出的问题写了满满一黑板。我先表扬他们肯动脑筋,接着又引导他们进行筛选……评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几个问题:然后,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末了,各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而我要做的,就是真诚地鼓励、适时地点拨他们。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味盎然,收获多多,作为老师的我自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人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换言之,一堂好课,最高境界乃是无课。这几年我不断学习,大胆尝试,主要是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努力在教学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则是踏实耕耘、切实求证。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胸中悟出始通神。凭着我对语文爱的执著,不信东风唤不回。
今天,在我的课堂中,教师教得有激情,学生学得也动情。在我的课堂中,学生能在我的引领下,徜徉于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并真切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在我的课堂中,有叛逆声音的存在,有小桥流水式的平淡温馨,也有长江黄河般的豪迈气势。课堂中我常常与学生陶然而醉,如沐春风、如浴甘霖……
作为教师,十三年来,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摆渡人,孩子们则是那一船船的乘客。曾几何时,我因自己是摆渡人而抱怨,送走一届届的小学毕业生,而我仍要回到原点,只有自己不断重复同样的路程,只有自己看着一成不变的风景,只有自己拥有没有前途的'人生。今曰,我为自己是摆渡人而庆幸:陪伴一群群孩子并与之携力划向理想的彼岸,只有自己享受着他人托付的信任,只有自己不断分享着孩子们成长的收获和喜悦,只有自己有幸一生与青春同行,与课改同行。
从相识到相知,我常常与课改热情相拥,在我的卧室床头,一大摞课改杂志常伴随我安然入眠;在我的办公抽屉里,各类课改书籍常助我在教海中自由驰骋;在我的成长记录袋里,一份份科研实绩常激励我不断挑战,超越奋进……还记得在学校青年教师赛课中,我一举夺魁;还记得班主任素质大赛中,我上课、演讲,酣畅淋漓,痛哉快哉……
感谢课改,它给了我成长的空间;感谢课改,它让我一次次尝到成功的甘美;感谢课改,它让我的韶光年华越发光彩炫目!课改给我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给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又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引领我实践着,追寻着,痛并快乐的幸福着。
回望幸福的十三年,在课改的路上,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株会思考的百合,在撼动心灵的美丽教育中,让教师生涯流淌更多智慧的韵致,闪烁个性的光芒。
初中生关于成长的演讲稿 篇5
真好,又是春天了。我瞧着树上那一抹抹的绿意,抚摸着饱经风霜的树干,思绪不禁渐渐远去……
那年,我五岁,种下了人生中属于我的第一棵树。从此,它便陪着我成长,陪着我一起经历风风雨雨。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每逢春天,树上的簇簇绿色犹如春的精灵,青翠欲滴,生机盎然。而我,也长高了不少。看着小树,我想和它比比高。从此,我便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春天都在树上刻上我成长的记号。
抚摸着那片充满划痕的树皮,泪水悄悄盈满了我的眼眶。那年,因为家中增添了一个新成员——我的妹妹,好像一切就都变了样。从此,原本大家捧在手心里呵护倍加的小公主——我,一下子被分走了一大半的目光和关爱。说实话,从那么黑黑小小的一团看,确实没有什么可爱。不仅很黑,还皱皱巴巴的。这真的是我的妹妹吗?!我很嫌弃她。
尤其是那天,妹妹将我的作业吃得神采飞扬,不亦乐乎。唉,可怜了我花了好长时间写出来的作业。我真是要气傻了。可当我看着妹妹天真的笑脸时,却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拿着小刀,走到我的树下,痛快地解着气。可我又哪曾想过,我的树也会痛。
抬头仰望我的树,枝干上的点点嫩绿可爱极了。不经意间,我看到旁边的一棵小树,还很稚嫩,却也用心地长出了嫩绿的枝叶。
我现在已经十四,妹妹也已经五岁了,出落得越发白嫩、可爱了。现在,我很爱我的妹妹,再也没有小时候对她的嫌弃和烦恼了。我现在多少也能够帮助家庭承担一些责任了。我想,这便是成长吧!
院前,一大一小两棵树相互依偎,相互鼓劲,正如我和妹妹,在阳光下携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