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支教学生心得体会 篇1
这个夏天因为有你们而意义非凡。因为你们,我们知道了如何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基础急救,学会如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发现生活,审视事物,思考世界。用历史的宏观思维探求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让我们的思维更有宽度与深度,眼界更加高远,立志未来。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会信任与包容。也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平凡即诗意,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和渴求知识的欲望。我们可以在梦中发现自己的需求,寻求心灵的慰藉。对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和书法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文化有更强的自信,去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在当下的信息时代中紧跟潮流,学习计算机基础编程。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从而知道文化的多样性,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明白志愿者的奉献精神,立志以后也要当一名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友谊和师生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我们一起学习如何成长,也为高中生活充满了憧憬。
暑期支教学生心得体会 篇2
对于这十天,我的感触还是很大的。老师都是特别优秀的,教给我们很多东西。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比如:给学生展示自我机会的话剧表演课程,培养团队精神的素质拓展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茶文化的课程等等......让我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支教队的老师们都很关心学生,总能发现我们心里的波动,然后耐心地指引或安慰我们,还会给过生日的学生举办活动并送上祝福。老师们分享给我们他们的学习经验,让我们不至于在艰苦的高中生活中迷失了方向,还鼓励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短短十天在不知不觉中逝去,再回一中看到空旷的教室,那些珍贵的场景在脑海中浮现。我想起老师们半夜叫我们睡觉时关切的话语,想起老师们上课时认真的态度,想起素质拓展课程上大家的欢声笑语,想起......我又不敢再回想,眼中的热泪像这几天的雨一样似落似停。离别时老师们祝我们学业有成,我想说:“我会的,加油!”
暑期支教学生心得体会 篇3
在知道这个活动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激动的,期待的。因为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就有接触新事物的好奇心。通过十号那天的开营仪式,我大致了解了夏令营的大致情况和未来十天的活动规划——上课,还是未曾接触过的课程。当时我仍是好奇的,心想着还可以用手机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这十天,让他们也了解的我的生活,可事与愿违,当天晚上手机上交了,我感觉心冷了一样,觉得这些课程枯燥了许多。开头几天过的很漫长,我是数着课程过日子的,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打发时间,我通过看课外书,通过预习高中内容,通过和同学们畅所欲言,通过晚上和父母沟通,就这样,我也在枯燥的日子里找到了乐趣,并慢慢发现原来老师们上的课其实也蛮有趣的。晚自习是我最喜欢的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电影和看电视剧片段,听教授为我们指明方向。我们同学也在这十天里,感情日渐升温。慢慢地,我们不再羞涩,我们畅所欲言。同时,我们与老师之间少了那无形的隔阂,我们更成为了朋友。支教老师们也都十分优秀,之前我对优秀没什么概念,当我知道了各位老师的学校,以及录取条件,我就知道我们路还长,我们有了榜样,我们也该为自己拼搏了。时间总是这样,在快乐时匆匆逝去,痛苦时缓缓流过,可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及友谊。
我喜欢xx老师给我的`一句话:来日方长,并不长。我也想送给其他同学和老师,我想未来几天、几月、几年后,我仍记得同学们、老师们的样子,而那时我们也正在各自努力,踏上不同的路。但我们必会再见,最后愿重逢时,和诸位一览众山小。
暑期支教学生心得体会 篇4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
七月,在结束了军训之后我们实践队踏上了前往宁波支教的路,前期准备中,我们选择走进社区进行募捐活动,在居委会的热心帮助下,募捐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成果也是颇为丰盛的。在短短几天的实践活动中,汗水淋湿了我们的衣裤,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睛。但我们选择了坚持。我们把关爱的精神带去了社区,并在社区人民的心底留下了美丽的印象。七月,我们走进火热社会,用汗和泪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这是爱的奉献,这是我们的无悔选择。七月,我们撒播希望,同时拥抱丰收,就如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也给社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接下来的五天行程便进入了我们的正题。在象山三伟民工子弟小学进行支教活动,我们去的第一天,已有很多小孩子在操场上玩耍嬉戏,见到我们,也如显得害羞生涩。可小孩毕竟是小孩,在我们的游戏环节中,轻易地熟络了起来,既然隔阂已经消失,剩下了便是教书育人的重担了。
我们实践队在早上的课程中安排了英语课和绘画课,开展动口、动脑、动手三方面,让学生活跃起来,上课内容也推陈出新,穿插英语歌曲和绘画涂鸦等趣味项目。下午是课业辅导和素质拓展。充分调动学生,让他们过的精彩每一天。
离别总是最难舍难分的,在一场包饺子活动和班会过后,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也正式落下了帷幕,心中对孩子却已有不舍,总有实践队员在最后心酸哭泣,甚至与学生围抱落泪,相互安慰,一声声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围绕在耳边,也许意识永别,但我们希望能留下些什么,留下有限的知识,留下团队意识,留下积极向上的精神,留下永不言弃的态度,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
此外我们实践也有很多困难的地方,包括经费不足,联系不完备,准备仓促,组织松散,分工混乱,但因为是第一次,这些也给我们积累了经验,相信以后会越办越好的。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暑期支教学生心得体会 篇5
从四月的立项到7月25日实践的结束,看似漫长遥远的三个多月的时间在建筑系疯狂的设计与交图,以及紧张的期末考试周,以及考试周结束后全身心地、井然有序却也略带紧张的准备,以及最后在纳雍昆寨中学的实践中逝去了。这期间,有联系上的反反复复,有筹备上的辛辛苦苦,有各种碰壁后的垂头丧气,有取得各种成就后的欣喜欢乐,有旅途中的颠颠簸簸,有难说出口的心疼心酸,还有最后离别时的不舍与眼泪……
这是一个有着太多故事的过程, 我用我笨拙的笔不能描述不出全部这些故事,只好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我们的实践:转变、反复、准备、走访、倾听(心疼)、忙碌、感动。或许这几个词并不足以完全把我们这次实践的轮廓勾勒出来,或许仍然存在某些遗漏,但这些词已足矣表达出我们的感受。
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们最初的想法时,虽不会因为当时那个想法的幼稚与不成熟而嗤之以鼻,却也绝对会会心一笑。
最初的最初,我们的确怀着一种自以为很崇高的心理、很英雄主义的心理立了项——到中国一个最贫困的山区去支教。那个时候,我们的确一心向往着徐本禹式的支教经历,虽然我们不可能像他那样在一个山区支教多年,我们仅仅只是一两周的时间,我们一心只认为只有那种环境下的支教才是最有意义的。
但是随着实践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备课阶段的展开以及最后实实在在的支教经历,让我们的想法不断地发生着转变。
我不得不承认,在最初的想法里,我们太自以为是,只是过分的关注怎样怎样的活动、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经历对于我们才是最有意义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单方面地考虑自身,而忽略了我们的活动对于承受方的意义、对于社会的意义。
渐渐地,我才明白,实践的作用,并非是期待我们通过某一次或者某几次的实践而实现多大的社会价值,而是让我们能够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的庇护,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也是了解自己。
而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的锻炼自己,尽可能的提升整个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
而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也并非取决于我们选择的实践环境、实践地点和实践人群,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活动,取决于我们在这次实践中付出了什么,给对方带去了什么;取决于我们收获了什么,而对方又收获了什么;取决于我们的活动是否能让社会上更多人和群体关注我们的实践的对象,而不是关注我们。
任何活动的意义都不是在实施之前通过制定目标或者计划臆断推测出来的,都是在真正践行的过程中看到的、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