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实践心得体会 篇1
读了《“0”教案的实践与思考》这篇文章,我感触颇深,终于有人为“书面教案”敲响丧钟了。这是一次教学管理的革命,它必将激发教师改革创新的热情,必将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必能解放教师的手脚,克服形式主义“应查”之风,积极推动小学教育管理改革。
一天中有一节空课也都用来“抄教案”了,只顾埋头抄,顾不得去细细思考、慢慢品味。在校没时间抄,那就只能利用晚上或休息日抄,这种“抄教案”的效果可想而知。课前我没有时间翻开教案仔细思考,那教案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抓住教学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我采用了一种“懒”方法,即每节课前,翻开教学参考书,那上面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的分解、教学环节的设计指导一应俱全。我迅速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有些教学环节则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脑子里作为取舍,有时则在教学用书上添加或修改。这种“懒”方法我一直习用至今,自我感觉还不错:用最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要是减轻点工作量,课前有充足的时间,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教案或制作课件等,相信那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更佳!
我常想:要是能把抄两大本教案书的精力用来看教案书,钻研教材那多好啊!即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精力,又解放了教师的思想。我们的校园将变成灵活的天地、创新的课堂,我们也—————朝气蓬勃、生机昂然!
这是一篇让人伤感,同时又令人振奋的文章。
初看时,我为作者和他妈妈的悲惨命运而伤心。一个残疾人的心理是那样自卑。他不愿接触外界,不愿与人沟通,甚至是不理解自己的亲生母亲。而这位身患重病的好母亲,却用她那博大的母爱,呵护着这颗受伤易碎的心。终于,残疾的孩子被打动了,答应了和会妈妈一起去看菊花。但这位身患重病的妈妈在完成心愿之前,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没能同残疾的儿子去看菊花,留给读者满心的遗憾!
当我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时,我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是那种像秋菊一样,能在逆境中坚强、乐观地生存的力量。同时,我也明白了那位伟大的母亲的良苦用心: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希望她自己,能够拥有秋菊那样顽强的生命力,勇敢地面对痛苦,坚强地生存下去。母亲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儿子明白了母亲的一片苦心。在母亲的爱的鼓励之下,儿子自强不息,成为了一名著名作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包括这篇感人至深的《秋天的怀念》。
由此文,我不由地想起了我们这些拥有健康身体和幸福家庭的孩子。我们常常会为了老师的几句批评而抱怨,为同学之间的几句争吵而愤怒,为家长的几句唠叨而心烦。我想,每当你面临如此种种的时候,想想这对母子,你就会心平气和。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一些同学吧。下课在楼内、教室里打闹,过马路不走人横道,他们是否想过危险就在他们身边,是否想过母亲对儿女的牵挂呢?我想对那些同学说:生命只有一次,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请珍惜健康、珍惜生命!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能够拥有的健康身体和幸福的家庭,同时,我们更要珍惜所拥有的,不虚度光阴,让自己的生命之花也如秋菊般烂漫!
读书实践心得体会 篇2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科普读物,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丰富知识。告诉我们天上为什么会有星星、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海洋是蓝色的宝库、为什么地震前后日光会自己发光、沙漠为什么五彩缤纷……每一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小道理.它不仅能帮助我开阔视野增唱知识,还能提高我的学习兴趣.,它不仅能帮助我开以前,我根本不知道九大行星和银河。
《十万个为什么》帮我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难题。它将我带入神秘的科学世界,在这大神秘的科学世界里,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解开了我在生活中不少的迷团。
太阳东边升西边落,分白天和黑夜,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同时地球本身也在自转,当我们面对太阳的时候就是白天,背对太阳的时候就是黑夜。地球在自转的时候是从西向东转,所以我们看到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
以前,我以为:太阳比星星大许多,可看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我大吃一惊,星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其实它们都像巨大的太阳,有的直径比太阳大几百倍,几千倍。它们的发光本领也很强,千倍万倍于太阳的有很多。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光那么亮是因为它离我们近,我们只能看到一点亮光是因为它们离我们远,如织女星,就距地球一亿四千七百五十八兆八百四十八万亿公里,那么看不清星星离我们就更远了。
从《十万个为什么》里,我知道了吃饭不能挑食,因为小朋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各种营养,每一种食物并不是什么营养都有,有的这种比较多些,有的那种比较多些,有的缺这种营养,有的缺那种营养,只有不挑食,才能增强体质。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什么许许多多的道理,它是一位无声的老师,给我们无穷的知识,让我们知道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书中一个个新奇的知识,让你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
读书实践心得体会 篇3
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是一本适合情感细腻的人阅读的一本好书。《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在刚读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就不忍释手,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现在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希望能让自己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在《我村》、《火警》、《手镯》等文章里,我还读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所以说,读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更需要有一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心境。这样的文字,才会触动我们的心灵,震颤我们的神经。阅读,才能变成一次快乐的旅行,实现一种深刻的人生体味。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所以,这样的文字,才这样的令人心痛起来。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读书实践心得体会 篇4
凡尔纳出生于法国南特的一个律师家庭,他自幼喜欢旅游和航海,酷爱科学和幻想。他一生写了上百篇科幻小说,作品被译成五十四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他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地心游记》是儒尔?凡尔纳的又一本科幻小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多是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探险旅行为主题,有的在时间轴线上展开,穿越了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的在空间轴线上展开,涵盖了天上地下、地球内外;更多的则是二者兼而有之。
《地心游记》同样也有上述的特点。《地心游记》的主要内容是:1863年5月的某一天,里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发现一张羊皮纸,他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启示:前人阿思?萨克奴姗曾到地心旅行。为了证实火山口可以通向地球的中心,科学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带着他的侄子和美丽的女导游踏上了这条神秘而又充满危险的旅程。顺着矿场的轨道疾驰而下,通向地心的入口,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而又陌生的图画,神奇的鸟,巨大的植物,这正是了世人永远不会相信的事实,地球的中心拥有一个好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旅程永远少不了惊险。海中凶猛的食人鱼,巨大的像恐龙一样的生物,当然还有在今天已经成为化石的真正的恐龙。这一切仿佛将我带进一个活动的博物馆。
最后,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逃出了地心,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里岛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了地面,结束了这段旅程。本书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小说,但它的诞生是和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一方面,欧洲殖民者出于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国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险狂热,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相继征服了尼罗河的源头、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陆、南北两极,地球上人迹未至之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考古学和地质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地心游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通过阅读我将文章大致分成了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儒尔?凡尔纳夸张地渲染了冰岛的贫穷、落后和凄凉,故意把探险的准备工作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使我不由自主地对主人公们的命运产生担心。
读书实践心得体会 篇5
因为我有书籍,所以成长路上从未感到孤独。——题记
余余落晖,我爱一彩最美;涓涓潺水,我掬一片最清;回顾走过的树林,我独恋枫叶最红;回眸成长的足迹,我不忘有书籍陪我一路走过。
找一个悠闲的午后,捧一杯清幽的绿茶,翻开舒婷的《致橡树》,很短,细细品来却意味深长。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这个女子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倔强,她的爱,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她不屑于攀龙附凤,却爱上了身处云端的他,她想做一株木棉,可以给他温暖的木棉,对她而言,那种“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才是她想要的爱情。而他与她相依,这才是她的欣慰。
翻开《呐喊》、《彷徨》的纸页,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千疮百孔的病态中国,更深深的感受到了一股红色的力量,我应该可以想到,鲁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两篇文章,有愤怒,有无奈,有感伤,更多的是向上的希望,他知道那时的中国是酣睡且彷徨的,他想要呐喊,他想要中国觉醒,他的心中还有希望,还有力量。透过厚重的纸页,我们不应该缅怀历史,我们更应该看看历史留下的教训。我懂得了唯有少年则强国强,而我们应竭尽全力让祖国的未来觉醒不再彷徨。这才是鲁迅先生的欣慰。
吹开《三国演义》表面的历史灰尘,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因为战争荒凉萧条的故乡,我仿佛看到了一代枭雄的坚强与不屈,我不知道曹操在火烧赤壁中大败于诸葛亮时心理是怎样的不甘与愤慨,我不知道在曹操垂垂老矣时面对大海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时,除不屈的信念外,谁还能感受他心底的悲凉与叹息。愿大家再读曹操的诗词时,怀一种敬畏,因为他是值得尊重的英雄。这才是曹操的欣慰。
请原谅我孤独成性无药可医,请原谅我不善言辞不苟言笑,回首来时路,我真的很庆幸,因为有书籍的陪伴,才让我未曾感到孤单,一路品读,一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