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1
当我翻开《新教育》这本书时,我深感其独特的教育视角和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书中强调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公平性,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同时,书中提到的“新教育”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鼓励教育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探索世界。这种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总之,《新教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2
阅读《新教育》让我对现代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强调了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它鼓励教育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能。
总之,《新教育》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它让我更加坚信,教育应该是一种启迪心灵、引导学生走向未来的过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3
通过阅读《新教育》,我深受启发。这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教育的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解决方案。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我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通过阅读《新教育》,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专业的素养,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4
阅读《新教育》让我深感教育的伟大与崇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还深入剖析了教育的本质。通过阅读,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引导他们走向光明未来。
同时,书中的内容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教育技巧和方法。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知识和技巧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新教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5
阅读《新教育》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书中详细阐述了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方法,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新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我感悟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新教育》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将把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成长中收获。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6
《新教育》为我揭示了教育的真谛与魅力。通过阅读,我深感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内心激情的火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灵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教学方法上,《新教育》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总之,《新教育》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7
近期,我阅读了《新教育》一书,深感其教育理念之新颖,方法之实用。书中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我意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实现潜能的过程。同时,书中提到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也让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需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新教育》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深感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新教育》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我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将以此为指引,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8
《新教育》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教育视角。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力量,同时也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书中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让我深受触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情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同时,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践案例也让我受益匪浅。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教育的创新和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新教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仰和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会更加努力、更加坚定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9
读完《新教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这本书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育的核心理念,还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构建理想的教育环境。我深感教育的伟大与神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触动和生命的启迪。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梦想。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用爱和智慧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潜能。
同时,《新教育》也提醒我,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只有不断地进步,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教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实践,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10
通过阅读《新教育》,我深受启发。书中详细阐述了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我认识到,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能力。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同时,我也意识到新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之,《新教育》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和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11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
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
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
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
教师,作为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
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12
最近,我读了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一书。新的教育实验是什么?通过阅读我认为这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实验对教育的一种理解和追求,特别是“要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句话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朱永新先生在书中提到:“新教育的境界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更接近这种理想的状态。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自己还应该拥有以下几种能力和素质。
教学中要充满“激情”。在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你会时时刻刻感到愉悦和冲动,这让你觉得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和诗意的大师的演讲,他以诗意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如果我们没有上课的激情,不能感染学生,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那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就不能很好的转换,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带着一颗纯洁的心去和孩子们交往。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新的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全面素养教育”。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总会为同学们的点滴进步而自豪,每一位老师都愿意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每一位学生。我们不能仅仅被成绩蒙蔽了双眼,连带着学生自己都错误地认为:只要成绩好,一好掩盖百丑!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不再是“爱的教育”,而是“分数的教育”。
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能够轻松掌控课堂,运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能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此外,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和想法。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应该把握每一天,思考教学中的得失,不让每一日白白流失,争取做一个真正懂行、在行的老师。我希望我也能像这本书里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时,他们不仅应该带走知识,也应该带走对梦想的追求。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13
用了三周的闲暇时间,将朱永新的《新教育》通读了一遍,并对重点部分做了标记和注释。
“新教育”一词,是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实践,逐渐新兴的现代名词。书中讲述了新教育的学理基础、四大改变、十大行动、每月一事等内容,简言概括为:不断提升自我,用心教好每个学生。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书中提出的好多理念确实很好,也有部分学校正在借鉴,但想将它实践于所有学校,的确有点乌托邦。要想搞新教育,学校、家庭的教育二者缺一不可,但在放眼当今教育,唯分数是论,漠视孩子心灵的成长,家长对孩子德育教育的淡化,无不表现出与新教育相违背的思想或行为。当然,我也不是将教育矛头指向家长,学校的确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但不要忘了,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好比盖楼,地基都没有,想盖高楼大厦,那也只是痴人说梦吧。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千万不要一味地想着未来多么的美好,而忽略当下。
我常在想,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德行越来越差?为什么天天上补习班还是那点可怜的分数?呵呵,如果在根上出现了问题,那还谈何理想,谈何抱负?突然想起师父曾和我说的一句话:只顾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如今的教育也是如此吧,盲目地以分数论天下,而忘却了教育的初衷,前方的路都没了,还会有光明大道吗?再加上教师的职业倦怠、家长不注重家庭教育,无一不是将孩子推向深渊的黑手。
因为自己还年轻,还有一腔热血,对未来还有憧憬,但单凭一己之力,与大环境抗衡,简直是大象与蚂蚁,自不量力。不管怎样,还是尽自己所能,管好一方热土吧。
新教育,故然好,想全面铺展开来,需要很多对教育充满激情的家长和教师,愿,我能看到那一天。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14
《新爱的教育》是由著名作家,励志演讲大师戴晨志博士著,倪美英老师故事提供,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文中的倪美英老师,是一位平凡的教师,却有着不平凡的教学经历。
最初,她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却不可避免地以老师的权威管教学生,以分数和听话与否来评判孩子,甚至以外表来衡量孩子……结果伤了孩子的心。
后来,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她渐渐学会了用爱去关心、照顾、激励孩子,那些平常人眼中叛逆、成绩差、有各种毛病的孩子们,在她爱的关怀下重新激发出自信心,从困境中站了起来!戴晨志博士以倪美英老师教学中的小故事为素材,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爱的奇迹,最后再通过精辟的总结,引发我们更多的感悟和启示,交给我们更多的沟通诀窍。在此,让个人把微不足道的读书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一同成长。
第一,爱的教育,并不在于要求对方立即改变;爱是需要投资的,我们需要投资关心。耐心。耐心与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亮”与“能”。
没有一件事情不是练习而来的,老师的爱和鼓励,也是需要练习的。每个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被看重、被接纳、被肯定;只要我们有慧眼,就可以将驽马变成“千里马”;只要老师有耐心、有爱心,顽劣的孩子也可能变成“钻石”和“珍珠”啊!
第二,我们可以试着做引导者,而不是强势指导或名令者!因为有创意、有耐心、有循循善诱的引导,比言辞教训或命令,更有助于
孩子们的自我成长。“老师的用心,孩子看得见!”让孩子知道过错,并诚心改过;这岂不是爱的教育无比之美吗?亦即古人“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堂”的道理。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容许别人有犯错的空间,不必当众羞辱他或撕破脸,毕竟有“弦月之憾”,才有“满月之美”呀!
第三,法国文学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是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真的,如果老师或是父母对孩子太纵容、太放纵、太溺爱,就可能会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为不幸的人。所以,严格,也是一种慈悲。事实上,热,都是情感上的“月晕效应”,常会以貌取人,见到可爱、漂亮、聪明、能言善道的孩子,就特别喜欢他。
曾听过一句话:“世界上最柔软的是风,最暴烈的也是风;世界上做柔和的是水,最蛮横的也是水!”的确,老师是风,也是水,可以让孩子如沐春风,一辈子感受其恩泽和爱;然而,若稍有不慎,过度放纵与溺爱,亦可能是孩子误入歧途,遗憾终身啊!
第四,俗话说:“给他吃鱼,不如教他钓鱼”。所以,只要亲近,就能了解,只要去做,就能真实体会!老师不能只会做一个“一指神功”的人——只出一张嘴,指挥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命令孩子洗这个、扫那个······老师就是孩子的“模子”,也是孩子仿效的对象;老师只是“一指神功”的人,只会伸出食指发号施令,那么孩子将来也会是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成为只会“一指神功”,只说不做的人啊!
第五,老师,是为了教育学生,为了让孩子有欢笑,才来当老师的,而不是为了生气,才来当老师的。维持心情的平和、稳定,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心情不稳定,看什么事情都可能会有偏颇。
就像心理学上所说的“心里想好,就是好;心里想坏,就是坏!”只要看对方不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看不顺眼;只要看对方顺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觉得顺眼,很可爱!老师先要排除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再去鼓励孩子!能维持心情平和、稳定,并随时调和身心情绪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新教育》读书心得及感悟 篇15
暑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
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
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
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
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