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青春之歌》有感 篇1
据说,我写的东西没有什么深度,于是决定写点儿有深度的。当然啦,前提是自己得看点儿有深度的书。于是就下载了红色经典《青春之歌》。
对于一部“经典作品”,理应是多给一点儿尊重,可是说实话,在我看了几章的时候就快看不下去了。但为了艺术还是坚持了下去。小说中概念化、符号化、政治化等问题太严重,使它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个政治宣传手册。这听上去有点儿残忍,好吧,那现在我端正一下态度,来细谈一下。反正我思想深度也不深,政治觉悟也不高,您就将就着看,不同意没关系。
一、人物概念化、符号化问题。小说中的好与坏是相当分明的,基本上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因此里面的那些伟大的共产党人和猥琐的反动派都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因为他们都太一样了,分成两类就行了。我很想从里面找到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但一直未能如愿。我曾经寄希望于那个曾经是共产党人但后来在国民党的利诱下叛变了的戴愉身上,他投靠国民党反动派之后又回去卧底结果爱上了准备积极入共产党的王晓燕,于是我很希望他为了爱情再叛变回去,但他终于一条道走死让我失望了,最后自己也因为任务完成得不好而被国民党暗杀了。坏人们都是一出场就坏,一眼就能看出坏来,然后坏到底——最后也没有哪个坏人改悔,至多有中间分子被争取过来。“坏人们”有点儿特点的要数宋郁彬——地主的儿子,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这厮最初很是让我激动了一阵,因为我看到党组织的负责人刘大娘对主人公林道静说那个宋家公子是个笑面虎的时候就以为终于有个有点儿脑子的坏人了,因为其他坏人基本上都不会掩饰,上来就露出坏的面目。但我最终还是失望了。因为我越看越觉得这个人还不赖。他的坏大致有三点:一、家里的麦子被贫农们抢走之后老爹被气晕他哭着说要为爹报仇——这话顿时让主人公感到不爽,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最终也没怎么着:“为了安慰老人,没办法装样子跑了一趟。其实呢,割了就割了,那又算的了什么。说实话,我看这些佃农们也实在够苦的。”能这么想就不错了;二、问村里的老农(其实他不知道那也是共产党)是不是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对方赌气似的说是,他就欢天喜地地写进论文中。这个做法当然很二,和央视问“你幸福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也说不上坏,毕竟现在好多主流媒体还在玩这个;三、也是最严重的,就是当他知道自己家里的家庭教师林道静其实是“红色分子”的时候准备去告密。加起来,这个人也许是孙子了点儿,但也不至于坏到哪里去。小说最后几章主人公看着自己的爱人、共产党人江华的时候感叹“卢嘉川——林红——他,都是多么相象的人啊!…… ”对,就是因为太像了,所以就显得不好了。小说中好多人都有名有姓,我觉得简直是资源浪费,起那么多名儿干什么?反正都差不多。
二、人物阶级分化。小说中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几乎没什么好人,而贫苦的劳动大众却一个赛一个伟大。比如说主人公的地主父亲,那么有钱非得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佃农的妻子,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资产阶级还稍好些,其中还有一些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可有相当一部分都叛变或放弃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唯一的特例是主人公,可她也不全是地主,她父亲是地主,母亲是被父亲强娶的贫苦女子,而且小时候备受继母虐待,所以血统上经历上都不全是地主。至于穷人们都是好人,我是死活都不信。当然,也不都是坏人。(我们家就是贫农出身)穷人和富人都不是全好,也不都是全坏。小说中有个美丽的地主阶级的姑娘爱上了她们家的雇农,经常给他送水送饭打扫卫生结果那小子还不领情还把东西扔到猪圈里。我倒没有觉得他的坚定的阶级立场多么可敬反而想抽他俩嘴巴。
三、政治化问题。小说里立场非常坚定,共产党就是好,国民党就是不好。小说中有一个挺好玩的情节就是主人公林道静和王晓燕晚上去逛街她看见一个人说觉得那是一个共产党员,王晓燕问为什么,答曰因为那人看着一身正气。确实是,小说中看着一身正气的多半就是共产党员,而坏人们一出场就猥琐不堪。小说中从头到尾充斥着对邪恶的蒋介石、汉奸文人胡适、卖国政客宋哲元等人惨无人道的批判。最后还让蒋校长和胡博士出了个场,结果被学生们赶跑,狼狈不堪。
四、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也让我感到莫名其妙。比如文中卢嘉川被捕了之后林道静就和自己当时的丈夫余永泽没完没了我就很无语。当然也不是没有关系,确实是假如那天余永泽留住卢嘉川他就不会被捕。可问题是:一、卢嘉川他自己又没说要留下;二、而且说话还那么横;三、哪个男人半夜回家发现家里有另一个男人在家里等着自己妻子还心里挺爽的?况且这个男人还和自己的妻子有点儿不清不白的。就算是吧,那也不至于多年不见自己前夫了见到第一面心里就想就是他害了卢嘉川吧。还有,既然江华已经知道戴愉是个叛徒了,居然不杀不打也不争取劝他回心转意为革命服务只批评了几句就得了。完事儿之后江华继续革命,戴愉继续卧底——并且为党的工作造成了许多破坏。居然也没人管!最后还是国民党自己觉得戴愉做事太差劲派人暗杀了他。
有这四点大约就够了,啰啰嗦嗦说别人的缺点是很不像话的。光说缺点不说优点也不对,所以说说优点。
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主人公林道静是如何从一个小资产阶级变成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的故事。小说中体现出的对于马列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绝对忠诚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确实是很令人感动和鼓舞,连我在读书过程中都心潮澎湃并对于自己的软弱感到深深的羞愧。这种小说的好处在于,它虽然艺术性上差一点,但是确实对人的精神鼓舞是很大的,尤其是当读者没有读过其他类型的书的时候更容易被感化。可惜我书看得太杂,感动了一阵就没什么了(而且还写了这么多批评的话)。除此之外小说的景色描写还是不错的,干净优美又有诗意,值得学习。
看完小说之后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然后我惊奇地发现里面的人物好多都是有原型的。
主人公林道静,当然就是作者杨沫本人,这个看的时候就猜到了。
第二人丈夫江华,原型是作者第二任丈夫马建民,百度百科里没有独立的词条,在一些其他词条中有介绍,大约是说当过一些什么官。
之所以先说第二任丈夫,是因为第一任丈夫更猛。小说中第一任丈夫余永泽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旧文人,就知道看古书,而且自私、小气、反动,和伟大的江华等人不可同年而共语矣。他的原型是杨沫的第一任丈夫张中行,国学大师,被称为未名湖三雅士之一(另外两位是季羡林和金克木!)。季羡林先生称他“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如果说小说对余永泽只是鄙夷的话,那么对小说中的电影明星白莉萍则是极为否定的。她的原型是刘莉影和白杨(名字就是两个人拼的)。刘莉影是上世纪30年代的明星,白杨更是出名,在上世纪中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说中那些革命者们如今已经默默无闻,而反动分子们却留下了至今仍有很大价值的作品。这笔账,真不知道该怎么算。
总之,我觉得这部小说已经很“左”了,可1958年它出版的时候还是有许多人认为它“右”,认为它不该以小资产阶级为主角,认为它充满了小资情调,认为它没有很好地描写劳动人民。因此作者一改再改,却还是有人不满意。幸好有矛盾、何其芳等人力挺。可1966中该书还是被定为“毒草”,作者也成了。直到结束才重见天日。
教科书以及许多官方文件都说新中国成立前几十年里我们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也经常抱怨洋鬼子们不发给我们诺贝尔文学奖。可据我看,像《青春之歌》这种书是绝对得不了奖的,要想让它得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中国解放军攻陷斯德哥尔摩,然后在党的领导下重组评奖机构,树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每次发奖前要党提名并审核。幸好这些年文化审查放松了一些,否则中国八百年也得不了奖。因为像莫言的书,中绝对是超级反动。
但是说起来收获还是挺大的,而且更吸引我的其实不是小说本身,而是作者本人。作者对于革命的热情和对家庭的冷淡很让我惊叹,也很具有特点。杨沫的儿子、作家老鬼收集资料写了一部《我的母亲杨沫》,有机会一定买来看看。
说到这儿就应该结束了。什么?您问我那部有深度的作品什么时候出?咳咳,按我的速度,保守估计,最少两年。好了,就到这儿吧!
读《青春之歌》有感 篇2
今年的五月九号是我毕生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终于被党组织批准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正式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在预备期内,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我又重新阅读了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收获良多,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作者以林道静——一位地主家庭出身的小姐,克服重重的苦难,挣脱精神的枷锁,最终成长为 一名勇敢坚强的共产党员为故事主线,描写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学生运动这段历史时期北平一批有爱国热情的青年人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史和抗争史。深刻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昂扬的革命热情和旺盛的青春激情。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青年学生逼人的青春活力和激情。直至今天,那火一样的青春激情仍然在燃烧着我的心,让我的内心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经历具有普遍性,代表着那个时代广大的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她经过了一个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由于深受继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叛性格。在内心深处,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所以,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而毅然选择离家出走。这可以说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迈出的共同的第一步。但在当时,她仍然算不上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还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人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才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虽然家庭生活算不上幸福,只要她愿意,她还是可以安心地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然而,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不甘心平庸混沌地度过平凡的一生。于是她选择了离家,选择了改变,选择了反抗。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和打击,林道静没有灰心失望,她没有选择放弃妥协。尽管前行的道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她选择笑对坎坷,笑对挫折。凭着不服输、不妥协的精神,她顽强的抗争着,在抗争中走向成熟,在抗争中走向胜利,在抗争中凤凰涅槃获得新生,从而收获了自己别样的青春,收获了自己别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精彩纷呈;这样的人生,浓墨重彩;这样的人生,引人入胜。
读着《青春之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无法拥有对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和其他爱国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过程,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他们所拥有的不一样的“青春”。他们的青春是这么的有力,那么的昂扬,他们找到了青春的节拍,并紧随其后,从而收获了激情四射的壮丽人生,不可否认,他们是幸福的。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你就好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你不可能停下来,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他催着你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燃它,燃烧你。让你紧跟着激情澎湃的时代脉搏尽情舞动,尽情挥洒美好青春。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意义非凡,但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太短促了,然而也正是因为它的短促才更显得它的弥足珍贵。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青春是首歌,面对刚刚奏响的青春乐章,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青春是幅画,面对刚刚铺开的人生画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画好青春的每一笔,让青春的画面绚丽多彩。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抬头看看窗外阳光明媚,春光正好,枝头鸟儿轻吟浅唱,岁月妖娆。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安详,然而忆苦思甜,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胜利。当然,历史已成过眼云烟,新的时代,还要由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用我们多彩的青春谱出崭新的激昂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战斗激情的动人小说,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也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我们这个时代也需要那么一部“青春之歌”。当我们再次迷茫,再次彷徨,再次萌生放弃希望的想法,让青春之歌来唤起那封存的激情和活力,激励我们在生活中继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的赞歌。
读《青春之歌》有感 篇3
斑斓多彩的青春里,有你,才更加绚丽!
校内的操场上回荡着我们快乐的笑声。只听“嘭”的一声,一艘自制小火箭快速升空——试验最终胜利了!
每周六的下午是最令我翘首以盼的活动课时间,我们相约于此开展各种各样的试验设计。喷涌而出的“大象牙膏”
令我们大吃一惊,渐渐飘扬的风筝令我们流连忘返…在这里,伴着欢快的单簧管,我们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开动思维,动手实践,每一次完成试验后总会齐声高歌一曲《追梦人》。我想,音乐承载着我们的无限遐想,而试验那么放飞着我们的大胆创意。
轻松的'校内青春,只因有音乐而更加绚丽。
斜阳阡陌,一阵悠扬的琴声萦绕在我的耳畔,我追随着那声音,来到了琴房前——奶奶静坐在琴凳上,翻开了那本泛黄的琴谱,我与她相坐一起,伸手触碰那黑向相间的琴键,一弹一拨,一撩一按,细密的阳光洒在奶奶粗糙却厚美的手上,我仿佛看到了那片静谧祥和的
澎湖湾,月影高照,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夹着海风咸咸的香,奶奶含情脉脉地望向那轮明月,眼角渗出了几滴晶莹的泪……
弹罢,我问奶奶:“这么多年了,您为什么总是爱弹这一曲《澎湖湾》呢?”她微笑道:“其实啊,澎湖湾是奶奶年轻时最想去的地方,只为那里的月儿能够联系到心里最思念的人。”
奶奶走后,我时时回忆起这首曲子,每每响起,眼前仍是那片静静的海,那位年轻的奶奶。
暖和的爱的青春,只因有音乐而更加绚丽。
百日已至,奋斗初始,耳边听着激扬的弦乐曲,我的心中鼓足干劲,开启了那浩浩荡荡的拼搏征程。黑色的墨水混着汗水的气味,与一张张试卷发生了奥妙的化学反响,一根根笔芯虽血战疆场,但我仍所向无敌,纵使有千军万马朝我袭来,我坚信——人生没有等出来的漂亮,只有走出来的辉煌!已是夜深人静时,我却照旧埋头苦读,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无惧的热血青春,只因有音乐而更加绚丽。
音乐,青春有你才更加绚丽;
青春,有你足矣!
读《青春之歌》有感 篇4
天空因旭日东升而美丽;夜晚因繁星绚丽而璀璨;人生因友谊而精彩;生活因青春如花般绽放。
“喂,喂,你们听说了吗?昨天隔壁班有个同学摔了一跤,样子特滑稽…”我前面那个女生手里不停的把零食袋里面往嘴里送,表情生动的大声说道。一旁,一位男生手里拿着可乐对着自己的嘴陶醉的说着昨天打篮球谁输了,表情俨如一个解说员,听的同学也跟着他的表情高潮迭起,真是苦笑不得。
小时候,在同学背后贴上小纸条莫过于最快乐也是最怀念的事情,当我们贴的那个人被大家关注后,我和朋友就会在后面笑成一团,于是打闹,追逐成了我们这个年龄最幸福的时光。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照在我们身上,似乎在诉说着青春的无限美好。
操场上,我们拿着绳忘我的跳着,炙热的太阳也比不过我们如火的热情。一个气喘吁吁,挥汗如雨,团结将我们连在一起,坚持不懈的精神只为寻找那份快乐。操场上,我们热情如火。
曾经自己在家洗袜子的时候,总喜欢把袜子套在水龙头上,以为能装满水,可是,袜子,袜子底端开始漏水,我还不服输,用另一只手把底端捏住,于是…情况演变成了我满脸都是水的场景。脸一抹,得出一个结论:袜子装不满水。
给老师取外号也是学生经常做的事,如果取的外号能另同学笑,就感觉自己完成了一件多伟大的事似的。老师喊上课,班长就会喊起立,这是,我把我同桌的班的板凳往后一挪,当老师喊坐下时,之听见全班“嘭”的医生,刷刷刷……N双眼睛望向我和我同桌,他吃痛的摸着屁股怀疑的看了我一眼,我扶他坐起来后,一边用手掐着自己的腿防止爆笑,一边用清澈无比的眼睛看向他;“真的不是我,我发誓。”最终在我如泉水般清澈的眼睛下,消除了对我的怀疑,于是他又看向他后面的那位同学展开下一轮的质疑。我在旁边那个笑,无法形容,当然,前提是心在笑,表面上是很镇定的,这就是做坏事的最高境界,哈哈。
青春如此美好,随手打捞都是闪亮的珍珠,那些往事市场不断闪现,它记录着我的成长与快乐,我的失望与悲伤,它记录着我的青春如花般绽放。
读《青春之歌》有感 篇5
暑假,我迷上了红色经典系列丛书,如《红岩》,《铁道游击队》,《红军不怕远征难》……几乎天天和她们约会在一个个静谧的下午。杨沫写的《青春之歌》带给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此刻,我的眼前又出现了《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这位传奇女性的人生总让后人为之感叹,为之敬佩,这位“女保尔”以她的年轻、热情、斗志,无私地为革命抗战所奉献着。她孤独的脸略显苍白,那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她的眼神仿佛向读者诉说着;“我痛恨、黑暗的封建社会,更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她的一举一动在向我们暗示着:“,封建社会,日本帝国主义终究会被我们打败,真理是必胜的!”;她的心在怒吼着:“不愿当奴隶的人们起来斗争啊!我们坚信,一定能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这属于中国的地盘!”
“冲啊,冲啊……”随着林道静的一声愤慨的呼喊,上百民学生凝成了一座人的铁壁,开始愤怒地向包围他们的冲击过去。许多名教师和学生向拦阻他们,毒打他们的肉搏,道静、晓燕、槐英几次被在地,秀发蓬乱了,脸青肿了,鼻血不争气地流了出来,而她们又昂然挺立起来,不顾一切地冲去……他们用热血唱响了他们心中的青春之歌。
人的一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有低谷,也有峭壁悬崖。有些人被吓倒了,而有些人则挺了过来,他们面对的是成功的指示牌。
读完《青春之歌》,我不禁掩卷沉思,只有坚定心中的信仰,青春才是一首无悔的歌。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霍金。他虽然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就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可他并没有放弃,最终成为了“宇宙”“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身残志不残的无腿作家张海迪,无臂钢琴家刘伟斩,无臂游泳健将曹会琛等都挺过了一道道坎,没有被挫折打败,走向了成功的彼岸。
我明白,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从现在开始奋斗,青春的旋律时而悠扬,时而激情四射,我要做的就是积极备战,努力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发挥的价值。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相信自己,没有过不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