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大清相国读书心得总结作文950字 篇3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出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小说着重刻画了清代名相陈廷敬曾这个历史人物,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康熙朝名臣辈出,那时候的官场关系复杂,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为何唯陈廷敬为官善始善终?带着这样的疑问,作者王跃文查阅了大量史料,终成《大清相国》。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句话: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无论今天还是古代,官场人物基本是知识分子,他们如何异化,如何保持道德初衷,如何实现理想抱负,是我阅读“官场小说”时特别关心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我愿意相信,今天的王跃文已超越为了写官场而写官场的状态。官场之所以还是主要的叙事场所,只因“学而优则仕”在中国史上最强势的主流价值观,即使是傅山这种不肯受封的人物,怀抱的还是“反清复明”的榆木疙瘩。《大清相国》主人公陈廷敬所有的辉煌,就是建立在他是“科举神童”的基础之上。实际上,他以国士才华,却几乎没留下什么文学作品传世,也无学术成果流传。举一反三,越到专制社会后期,文学史、学术史这些代表创造力的历史上似乎就越难找到状元、榜眼、探花的身影。科举为官的通道,惟一、狭窄且未必公平(小说与历史中诸多科举弊案为证),这是大多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悲剧的第一个根源。
初一大清相国读书心得总结作文950字 篇5
近日,看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云南巡抚王继文如期如数征收饷银、饷粮,速度及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要封赏,可当时的陈廷敬却说:“臣以为,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臣说这话并非评说王继文。”康熙这时非常不高兴,觉得陈廷敬和王继文有过节,陈廷敬是故意诋毁王继文。而事实证明,王继文为了升迁,耍了阴招,他把省里国库的银子充当饷银及时上交,并不按国家政策收税私自许诺减免了百姓商人应交的税赋,这样一来,在康熙那里觉得他是一个能及时征收税赋有才干的官员,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个减免税赋的青天大老爷、大好人,这种不向百姓收税赋、挪用库银办协饷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情,虽然会让王继文得到一时之利,让地方群众感恩戴德,让皇帝欣赏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爷的好官声,但是长此以往,害处极大。原因在于,其他省份看到王继文通过这种方式升迁,必定也会糊弄康熙,国库的亏空必定会越积越大,到最后,损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恶性循环下去,给这个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乱摊子,到时就谁也不好处理,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装糊涂,这样日积月累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就会“崩盘”,长此以往最终吃亏的还是群众。到最后,就会出现官逼民反的现象,这个时候,国家就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在此,当陈廷敬押着王继文要离开云南的时候,那么多的群众拥上街头,哭着喊着不让王继文离开,并这样对陈廷敬说道:“你就是钦差吗?你凭什么要抓走我们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好官哪!”可以说,这种场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为官者谁不希望在离任时是这种场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继文就是传颂千古的好官,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王继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众,可见只看眼前的场景往往是不真实的,对于官员的评价真是要向陈廷敬学习,从细处入手,从深处挖掘,才能真正找到这个地方官员为政的好坏。
古今的官场果然都能够引诱人们去探究,因为实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笔下,到了书中,人也变了,事也变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险恶,真的如何,谁还去管他。
初一大清相国读书心得总结作文950字 篇6
我也与时俱进买了一本来看,网购的时候,对方告知,一次只能买一本,可见这本书有多火,可谓一时洛阳纸贵。看了以后,觉得还不错,谈谈自己的感受。
陈廷敬活跃在清朝政坛的时间应该是康熙中后期,也就是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以后50―60年那个时间,此其时,海内已定,放眼宇内,似乎风平浪静,偌大的帝国似乎也已经强大到了独孤求败的境界,但承平之日即是新考验的开始,太平盛世的表象之下也会有暗流涌动,毕竟世界太平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跳下战马,卸下盔甲,也该享受一番了不是。但随之而来的各种弊端包括吏治的腐败、各种潜规则的盛行也是在所难免的。黄炎培曾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为什么“其亡也忽”,个人认为不外乎对和各种社会不公处理的失当。清朝到了康熙中后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和社会不公,以至于后来雍正上台以后用大开杀戒的极端方式加以遏制。而此时距离清朝开国也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与北宋开国到北宋社会矛盾加剧,发生严重政经危机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也是七八十年的时间,正是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才有了后来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后来虽以失败告终,但初衷是好的,只不过遭到了当时的官僚集团这一强大的保守势力的强势阻击,最后不了了之,“改革尖兵”王安石也只好去相罢官,去金陵优游林下了。此后不过70年,北宋便灭亡了。明朝也大抵如此,虽然开国初期在明太祖朱元璋近乎变态的高压统治下,用很多极端恐怖的刑罚来震慑贪污,最终也没能阻止贪污的发生、发展和壮大,在满清铁骑的强力冲击之下,明王朝的大厦轰然倒塌。
最后,用《大清相国》封腰的一段话来做本文的结尾: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