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 篇1
观于永正老师的课,宛如畅饮汉语言文字的大餐,他如一位资深的艺术表演家,将我国的语言文字用特殊的书页——活的课堂尽情演绎。于老师的课如同他的人一样,拥有大师的气质,大师的气度,大师的气派。课堂疏密有致,娓娓道来,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质朴洒脱,时而如激流险滩般情绪高昂,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学而教,以人为本,贯穿教学,时而如一首动情的歌,时而如一首质朴的诗,一缕缕地轻拂学生的心灵,让灵魂诗意地栖息,让教学散出浓浓的至爱亲情,如涟漪、如晨雾般荡漾在台上台下,沁入学生的心田。
感动,就在那一刻,就在于老师用情感编织的两节课里。
首先,我感动于老师那慈祥的老者形象折射出来的阳光的心灵,他虽年已古稀,却精神分外矍铄,脸上始终漾着微笑;洁净得体的西装,矫健方正的步履,让人不由得想走近他,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和力。他是孩子们尊敬的长辈,更似他们的朋友,寥寥几句闲聊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仿佛和这群上课的孩子是老相识。教育机智让人折服!他执教的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散文《第一次抱母亲》,他极力用丰富的语言引导、点拨,让孩子们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走进母亲的心、走进自己的心,让他们为文中的母亲感动,为自己的母亲感动!
其次,我感动于于老师前瞻的教学理念,如他老人家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要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触摸语言,语文的亮点在朗读里……到底该怎样读呢?让“读”占鳌头呢?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最实实在在的示范。他让孩子们一遍遍地读,他一次一次细心地引导。如,他先让一个孩子读第一自然段,他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听的要求:“听别人读的时候,眼睛看着课文,耳朵注意听。”读后,他又简明扼要地点评:“你读得正确、流畅。但整体上有点慢,句号要停一会儿,题目读完后要停长一些,再换一种语气读课文。”于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给孩子鼓励,看似与学课文无关紧要,其实,正是于老师在清晰地告诉孩子们该怎样读书。并且明确地告诉他们读书的方法,孩子们读的有进步了,如何让孩子们读再上台阶呢?于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读毕,台下的我感动得流泪了,我分明看见于老师也被文章深深感动了,他的眼眶湿润了……有了于教师身临其境的范读,孩子们便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
为了让孩子们在读中学会赏析,他可谓独僻蹊径,引经据典,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读出文章背后的内蕴,而这些脱口而出的经典名言,他用得那么自然、贴切。如,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母亲担负的重担,他说道:“歌德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有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有一只眼睛看着文字背后。”接着,他反问学生:“用两只眼睛读‘重担’,想母亲挑的到底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沉浸在思索里,争相发言。在后面的赏析课文里,他多次用“两只眼睛”鼓励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而孩子们那发自肺腑的感言,高潮跌起,情感共生,应证了于老师匠心独具的引导。他不仅仅走在课文里,走在孩子们中间,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不断地超越课堂,超越课文,并让教学无痕。在这时,我们则总能听到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真的,宛如武侠小说里的武林高手,使用了让人见不着摸不透的招儿,却总把敌人打得一败涂地,赢得凯旋。于老师的招儿,如同“魔招”,给孩子们以陶醉,孩子们的思想活了,语文活了。其实,这招招式式看似奇绝却喜平,这就是于老师教出来的教学规律:“熟读、精思、博览、多作”。《第一次抱母亲》课堂上体现了前面的八个字。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课堂上的阅读仿佛成了一种调料,一个环节而已,而不是像于老师这样扎扎实实,一步步地读书。
语文课姓“语”,语文老师也姓“语”。如何让中华优秀的文化在课堂上让学生内化,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像于老师那样是一个会读书的人,善于读书的人。于老师说孩子们要“煮”书,其实,我们语文老师更要煮书,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堂上瞠目结舌,从而让自己多一份底气,多一份灵感。
我想,有了自己厚实的语文功底,也许,我们能欣喜地看到,被多彩的文化底蕴之风陶冶的孩子的心灵,一定会漾起无比美丽的涟漪。
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 篇2
于永正老师来宜昌了,对于我们这些乡村学校的老师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我们这些教语文的后生晚辈终于有了难得的学习机会,终于能走进现场感受于老师的教学风采,聆听于老师的教学艺术。
于老师教的是苏教版的《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学生们还不知道他是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对我这样一个老老师多少有点失望”。他话语幽默:“你们一定希望来给你们上课的是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吧,没想到是一个连头发都白了的老教师。”他率先朗声笑了起来,这一笑,学生们都放松了,他也来了劲儿,开始了有趣的自我介绍:“我姓于,干勾于,干干净净的干,永远的永,正确的正,于永正,这就是我的名字,好记吗?”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位和蔼的精神抖擞的头发花白的老师。于老师不愧是大师级的教师,他的话总是那么自然而又让人无法忘记地烙在心里,他说“课堂不是我的,是你们的,是学堂,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来研究。”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在了无痕迹中让学生知道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而这又是留给听课老师印象最深的地方,像这样的地方有太多太多。
长者的忠告于自然中流露。课堂上我们始终能看到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在学生中真实、真诚地作为一个学习的同伴存在着。学生读课题时,他说“读得自然点”
;当学生声音偏大时,他说“声音再轻点”,“声音放低点”。一遍不行来第二遍,两遍不行再给出第三次机会,他要让学生真实的融入课文,要让学生感觉人间真实的那份情感,而不是做作,不是作秀,更不是表演。就这样,学生在于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忠告下开始打开自己情感的闸门。在于老师打算点几名学生来读出全文的时候,他不是像分任务一样,分完便读,而是忠告同学们“好好珍惜这个机会”。短短一句话,让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因为于老师讲到了“珍惜”,多好的一个词,祖国的文字丰富多彩,于老师却能一语中“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要在全场一千多名老师中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也好好珍惜和于老师在一起的机会。学生们记住了,做到了。于老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教会了学生怎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怎样珍惜给予自己的机会。像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用心去读”,“声音不要高”“速度不要快”“各人练各人的”。一位长者的忠告就在这种如行云流水之中充盈着,如碧波春风之中荡漾,如花蕾绿叶之中绽放,那种了无痕迹的芳香,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
师者的智慧于自然中流淌。于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在杂志上感受过的。我读过他写的文章,看过他上课的光碟,但是这次面对面的听课,还是给了我无限的激动和惊喜,这种激动和惊喜来源于他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的睿智和渊博。于老师的课堂有很多自己的名言,这是我从教以来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在学生们读书不够注意标点符号时,他告诉同学们“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和想像”,还让同学们记下来,说这是真理,是方法,我想这在很大层面上受教育的是我们这些老师,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比别科的老师更善于思考和想像才行。他还告诉同学们“读书一定要关注细节”,是啊,智慧往往就蕴藏在细节之中,有时候细节往往是点睛之笔,要不张僧繇怎么把龙的眼睛一点龙便飞走了呢?所以画龙点睛讲的也是细节。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像这样的名言太多了,比如他说送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比如他告诉学生们“读书在古时候叫煮书,意在读书时就要像把书煮熟了一样放在心里,把书读熟,读透,读出滋味出来”,还比如“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文字的背后”,于老师像这样智慧性的语言太多了,就像那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人心田无声无息,却又叫人一生铭记。不知道是谁曾经说过:有些东西是可以让人一生受用的。我想于老师的名言就是这种东西中的一种。他那种师者的智慧和风范不愧是语文教学圣地里的一棵长青树。
轻风唤明月,泥土润芳香。师者善言行,育人了无痕。于老师在课堂上显现出来的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艺、大家的风度,将永远在教学中提升我们的修养,滋润我们茁壮成长。
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 篇3
每当看到电视上伴随着雄壮的国歌,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一种庄严、自豪的感觉从我心底油然而生!上学了每当看到高年级的同学在每周一升旗时,我就在想:当一名升旗手多么光荣!刚升入四年级,一天班主任告诉我,我与其他三名同学被选为下周的升旗手。我激动极了!我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平时看高年级同学升旗,觉得非常简单,但一到自己身上就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我一定要好好表现,一定要胜任升旗手的职责。因为当上了升旗手,既是自己的光荣,也是整个班集体的光荣!在练习升旗的过程中,我非常认真:站立、走路都挺胸抬头;学着迈正步;国旗不能落地,接国旗时要双手接……在学校里练习了,回家我又练给妈妈看,升旗的规则我已经牢记在心,就等星期一早上升旗了。
终于盼来了星期一!早上,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为升旗做准备。大队部的老师给我们挂了鲜红的升旗绶带,我们站在操场上面对全校师生,准备庄严的升旗仪式开始。
雄壮的音乐响起,准备升旗了。我有点紧张,心里默默地为自己加油。当主持人于淼淼说“出旗”二字的时候,我伸出双手把国旗接过来,扛在肩上,我感觉全校师生的目光都在注视着我,生怕国旗掉下来。我迈着正步向升旗台走去,渐渐地,我不太紧张了。我把国旗双手递给林一飞同学,他把国旗系在旗杆上,我又把旗角递给林雨阳同学。庄严的国歌响起,林雨阳把国旗使劲向上扬起,鲜红的国旗冉冉升起了!
我们升完旗后就该国旗下讲话了。本来升旗手和两个护旗手应该走下台来听演讲的,我下来了,可两个护旗手却还站在上面没下来,看来他们也太紧张了吧!
第一次升旗让我永远难忘!
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 篇4
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可以说是万物之源。而节俭也很重要。对任何事物都得节俭,这样才能够富裕起来。劳动与节俭,结合在一起,用劳动获取了东西而又节俭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品质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一大早就起床了,看到妈妈在干家务,心想:“我不如帮妈妈干点活吧!”反正我现在也没什么事可干。 刚好碰上妈妈正要洗衣服,我心想:“今天是劳动节,该让妈妈好好休息一下”。于是主动跟妈妈提出帮她洗衣服,妈妈不放心说:“不行,你洗不干净”,我说:“我保证一定洗干净”,由于衣服不多,妈妈也就勉强同意了。妈妈说:“衣服少的时候就用手洗,要倒上洗衣液,先把洗衣液在水中化开,再把衣服放进去,浸泡约十分钟左右,最后再搓洗、清洗”。
我按了按手指,一副准备大干一场的样子,妈妈看了我的样子不禁笑了。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我要开始搓衣服,妈妈提醒我,衣服的领口、袖子最脏,要多搓一下,洗不干净就擦一点肥皂,我搓得十分仔细,连芝麻大的小污点也不放过,。突然我看见旁边有一块红领巾,就拿来了过来放在一起洗,不一会儿,我突然发现我白色的袜子变成了红色,怎么回事?洗衣水也变成了红色,唉!我本想做一件好事,可没想到弄巧成拙。妈妈走过来,亲切地对我说:“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妈妈要求我将洗好后衣服用清水清洗三遍,这样衣服才能洗干净。看着干干净净的衣服,我心里有说不出的畅快和自豪。接着我要起身去晾晒,但觉得腰弯不下来,心想:“原来洗衣服这么累啊!以后我要有时间,一定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天晚上吃完饭,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再表现一下自己,于是我拍了拍桌子说:“今天晚上的碗就包在我身上。等爸爸妈妈离开座位,我便“大开杀戒”将那些碗放在盆子里,打开热水龙头放上热水,将油渍的客星——洗洁精放进盆里,然后用抹布将碗里的污渍洗掉,放在一边。用钢丝球转炒菜锅,钢丝球在锅里就像一位滑冰者在滑冰一样转过去转过来,很快就将锅里的污垢转掉了。接下来就简单了,因为只用干净水冲一冲就行了,最后我用抹布将灶台末干净。好了,一件完美的劳动就结束了。
感谢劳动,因为我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我们都在为别人服务的时候获得着他人的服务;感谢劳动,因为正是劳动让我们懂得生活,懂得爱惜,懂得今天身边所有一切都来之不易!
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 篇5
岁月无情,现在的我已经成为一名七年级的学生,告别了恋恋不舍的小学生活,我踏上了中学这条坎坷的学习道路。今天,作为升入初中的学生,我要参加第一次军训,这也是一项很严格的任务。
下午我早早来到学校,操场上热闹非凡,校园里同学们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军训的事。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换上了崭新的迷彩服,穿上它之后还真不一样,大家好像都是一名真正的军人!
终于,开营仪式开始了,同学们都来到操场。领导讲完话后,我们便开始宣誓“刻苦训练勇于挑战奋力拼搏报效祖国”,随着一个个洪亮整齐的声音传出,我的心情兴奋至极!
举行完了开营仪式,同学们正式开始军训。
瞧,下面就是我军训时的独特感受——训练的时候,教官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要求我们做会每一个动作,在训练站姿的时候,每个同学必须保持一样的动作,直到我们腰酸腿疼的时候才可以休息,那时候,我的心里想:我的裤子又肥又大,风一吹就贴在了腿上,好痒啊,真想抓抓!这种魔鬼式训练真折磨人,不过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训练很久后,教官让我们休息一会儿,一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因为我们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休息之余,我感受到了军人的劳累。
在凉爽的风中,教官的声音铿锵有力,我们听着口令,做着对应的动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们这些训练能有真正的军人辛苦吗?他们平时还要顶着烈日练习,训练真枪实弹……
一天的训练,一次次的挑战,从未有过的独特感受从我心底里发出。
在第一天军训当中,我懂得了不少道理,因为那些军人的品格、精神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