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岛读书感悟优质 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著名探险故事书,它便是史帝文生所著的《金银岛》了。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杰夫。何金斯是一个小男孩,他渴望并且热衷于出海寻宝。有一次,他到了金银岛寻宝,与海盗、水手打交道,亲身体验到船员之间真诚、忠实、虚伪、残暴的种.种现象,目睹了一幕幕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读了这本探险故事,使我感触良多。主人翁杰夫。何金斯原是一个胆小、害羞的孩子。父亲去世后,他便开始了探险。在探险之旅中,初时杰夫只是一个船舱里的服务生,但他却勇于与敌人搏斗,后来更从海盗手中夺回大船,并自命为新任船长。虽然杰夫。何金斯经常易于冲动,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和过人胆识,足以令我佩服不已。杰夫。何金斯凭著勇气与胆识,由一个胆小怕事的小男孩变成一位夺回大船的英雄。而我们有时遇到难题,便自乱阵脚,不努力探讨解决的办法。试想想,若我们也有杰夫那种勇于尝试和敢于探索的精神,许多难题不是都能迎刃而解吗?
《金银岛》是19世纪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成名作,也是一本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书中描写一个叫吉姆的孩子,从一个海盗那里,偶尔得到一张埋藏巨额财富的荒岛地形图,这事引起了当地乡绅屈利劳尼先生的兴趣。为了找到这笔财富,他们驾驶了一艘三桅船去荒岛探险。不料船上混入了一伙海盗,他们在独腿西尔弗的策划下,妄图夺下三桅船,独吞这笔财富。吉姆在无意中得到这一消息,他配合屈利劳尼先生同海盗们展开了英勇机智的斗争,最后终于战胜了他们找到了宝藏。
在斯蒂文森巧妙的安排下,浩瀚的大海、荒凉的孤岛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笼罩着幻想纱幕的境域。一个接一个似明实暗、似松实紧的悬念创造出一环紧扣一环的迭起高潮。充满着孩童情趣的生动对话、风浪迭起的气氛渲染使小说从努至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而同时又洋溢着一股朝气与热情。
金银岛读书感悟优质 篇2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读了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森的《金银岛》。
书中描写的是一个名叫吉姆的孩子,从老海盗比尔的遗物中偶然发现一张藏宝图。在乡绅和医生的帮助下,踏上了寻宝的路程。旅途中,他们发现船上有装成水手的海盗,于是船上的人们展开了一场恶斗。
在吉姆逃跑后,他驾驶着小船靠近了大船,并且把船上的海盗全部打败了!我的老天爷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竟然能打败五六个海盗!你没有听错,这就是事实。
正义的一方以7个人的能力打败了对方的19个人。这还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例呢。
这个故事情节惊险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充满主人公的机智勇敢,风浪迭起的气氛渲染使这本书从始到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书籍中成长吧!
金银岛读书感悟优质 篇3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花费超多心血写成的一部长篇著作《复活》讲述的资料是托尔斯泰听到的一个故事:一次,法院审理一个妓女被控偷窃嫖客一百卢布并将嫖客杀死的案子,在陪审团中有一位男士,发现这个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个亲戚家做客时诱奸的养女。
于是他良心发现,设法去营救,并表示愿意和她结婚最后,这个女犯在牢狱中病死,而那个男士也不知去向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许多的感触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有着崇高志愿的青年,但当他担任上官职后却完全改变了,整日沉寂在享乐之中,早已忘记自己的狂热理想,变得腐朽,落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他回想起许多往事,从而使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恶,便对于自己以前过的生活产生怨恨。
为了赎罪,他给一些无辜的犯人起诉伸冤,将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他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来。
企业标语这本书名叫《复活》,我想"复活"的就是聂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复活,而我从他的身上学到的最珍重的一点就是他的自我改变,虽然他以前也堕落过,但当他良心发现后,做了许多好事来弥补过错,这是任何人都值得拥有的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论这个错误是大是小,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刻的检讨自己,承担自己所犯的过错在书中有一对梅尼绍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纵火而被关押最后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忙得到清白释放,虽然最后被释放,但是既然无罪为什么当初要受到关押?只因真正纵火的人有财,便能够将祸栽赃到他人身上,
金银岛读书感悟优质 篇4
这个月读了《做最棒的老师》一书,上面举了很多教育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作为老师应有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把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时,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控制自己的言行,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错误。这就需要向慈母一样将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心理学还告诉我们:人际交往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我们除了做好“严师”,“慈母”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接触,推心置腹的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的“挚友”。
总之,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以多种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宁静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认真、多读书、会反思、有韧劲。我们应该不断实现专业自主,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高素质(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的教师,不仅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启示一:每天都不断反思和总结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老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作为一名老师,想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就需要不断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才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炼出精华和真理,才能不断地修炼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教学反思是老师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实有效的反思活动。翻开杂志,打开网页,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成名的教师都有一个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可以说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一方面让我们在教学中的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不断的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自己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学反思使我们拒绝平庸,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以升华,使我们吐故纳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写反思都是在查找教学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而在发现自己的优势,肯定一节课的亮点上花的功夫相对少了一点。同时,我们在反思时,往往写的都是教学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反思。所以,对于平日里与学生接触时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要认真地、耐心地反思,从中找到某种教育规律。再者,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往往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学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虽然做了好多年教师,偶尔也进行过教学反思,但创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老师终身受益。”教育随笔,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全纪录,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需我们抓住一天中的一个火花,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听课,也可以是网上,杂志上看到后的灵感。
启示二:教育的使命
“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地震中用生命诠释了教育使命的袁文婷老师用自己的行为震撼着活着的生命。“教师”这个职业真的不仅仅是一个换取劳动报酬的教书人,需要我们有灵魂的深度,思想的高度,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有责任的人。
我们不一定要做出多大的事业,但必然活到老,学到老,应该自觉地去做学问,有学问的人才更有自身的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自身魅力的老师才能让学生难以忘。教育的魅力就是用自己渊博的见识,独立的见解去感染学生。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炬成灰泪始干”,比作铺石路等。这些注定了这个职业需要我们要把爱心无私地风奉献,把我们的心血真诚的倾洒,充满爱心和具有责任意识是教师道德的精髓,只有用爱心在学生心中栽下一颗尊重和风险的幼苗,那么他们的生命中会成长起一颗崇高人格的参天大树。
启示三:允许学生犯错误
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就不要老拿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犯了错允许他们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有时我们会犯这样的错误,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反纪律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笔试为自己的孩子好呢?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误,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
有些学生在读书方面实在是不行,没有这个能力,比如曾经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一开始我希望他能够认真学习,按时交作业,所以每天督促他,可后来的事实让我觉得这根本就不现实,所以决定原谅他,就转变策略,告诉他:学习不好没关系,可品德一定要好,希望他不要触犯校纪校规,不要影响其他同学上课。
启示四: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五:教师每天的必修课“五个一工程”
我最欣赏的是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师却不觉得需要什么“毅力”,他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做出了成绩,并乐在其中
启示六:做有思想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回想从教几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近来,朱校长不断提起“做一名优雅的教师”,我想其第一步一定是要有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做有思想的教师”是应该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现如今,如火如荼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在展开,我想自己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并且养成习惯,从中品尝思考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付出多少汗水,才会收获多少果实!
“做最棒的老师”,是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的理想,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棒的老师呢?对于老师,教学经验来自于与学生们零距离的交流与接触,而不是一堆一堆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理论。试着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你会觉得教学原来是如此精彩!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就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金银岛读书感悟优质 篇5
今天,我要推荐的这本书名字叫做《亲爱的安德烈》,是一部通信集。这本书是中国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她身在德国的儿子安德烈三年坚持通信的成果。
龙应台,想必大家都有耳闻。她在中国台湾有着博士学历,而她的文字,有着女性特有的柔情和理性。比如《野火集》,比如亲情三部曲《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
十八岁,对于有些孩子和父母来说,成为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龙应台在这本书的开头写道:“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状况,但是又有多少父母愿意同龙应台一样尝试着去认识长大了的孩子呢?她在书中坚定地说,“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于是我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出乎意料地是安德烈同意了,于是三年的坚持就有了这样一本由36封家信构成的书。
写信的过程是辛苦的,安德烈是中德混血儿,小的时候就随父亲定居到德国去了,而龙应台则留在了她的故土中国台湾。安德烈最擅长的是德文,龙应台最擅长的是中文。所以他们各退一步,用英文来写信。书的序中写着:“我们有很多的讨论和辩论。我常批评他文风草率,“不够具体”,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细节。在写作的过程里,我们人生哲学的差异被凸显了:他把写作当“玩”,我把写作当“事”。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出现对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我有八分的认真,两分的知性怀疑。他对我嘲笑有加,我对他认真研究。”不过还好,安德烈虽然总是不耐烦母亲的催促,但是每次到了截稿日期还是会认真地写完信。
如果你认真去读这36封家信,你可以从中看见鲜活的母子二人。安德烈正如母亲所说,有着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的男孩。字里行间常常能看见他幽默的一面,比如当读者来信问他为何能坚持三年时,他四两拨千斤地回复到:“老兄,应该要赚稿费。”他还有些小嘴硬,比如,在最后的最后,为书写序言的时候,他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而且,写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自己其实还蛮乐在其中的,虽然我绝对不动声色。”除此之外,他也有他认真的一面,他很认真地告诉母亲,说他希望“写信本身就是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偶尔来一句总结“毕竟人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party”,也能看出他玩世不恭的态度下隐藏着的成熟的思考和理智。也难怪读者来信说,刚开始一直认为安德烈是个虚构的人,看了几封信后,他开始相信安德烈这个人是真实的存在的。
龙应台呢,除去作为一个尽职的作家不厌其烦的催稿以外,她还扮演了一个尽职的母亲的角色。大到安德烈的学习、恋爱、将来的工作方向、对于国家、艺术的看法,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她都顾及到了。在信的末尾常常会有一句“哦,孩子,答应我,踢完球满头大汗时,不要直接吹风”或者“啤酒即使单薄,也不要多喝”,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再怎么浓重的母爱,都可以浓缩成一句句叮咛,透过网络和文字,传到安德烈的心里。相信他感受到了,相信翻开这本书的人也都感受到了。
龙应台母子间不同的观点和相互的讨论,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安德烈的十八岁,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德国,生活多姿多彩犹如热带鱼,足球、朋友、下午茶。而龙应台的十八岁,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台湾小渔村里,没有高速、没有下水道、没有音乐厅、美术馆,有的只是黑衣白裙、齐耳直发。时代的差异,自然造成了思想的差异,也不可避免的在书中有了争论。母子俩讨论民主、讨论政治、讨论该不该反抗一名“权威教授”,从香港没有咖啡馆引申出忙碌于工作的香港人到底有无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讨论龙应台的古典乐,讨论安德烈的嘻哈乐,讨论恋爱观。有锋芒的剑才是好剑,有思想碰撞的书才是好书。一味的炫耀母子情深卿卿我我的书毫无看点,一味只懂得理论死气沉沉的书也不吸引人,无比庆幸这本书结合了这两方面,像火锅中的鸳鸯锅,一半麻辣使人清醒,一半清甜使人温暖。
随手翻开一页,都是满满的感悟。龙应台的文字很有思想,安德烈的文字充满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味道。我挑选了这样一段给大家欣赏。题目叫做《我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混蛋》。这里面安德烈和龙应台讨论到了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安德烈写到:“我发现:是,我知道中国大陆的妇女在极不人道的工作环境里,为耐克做苦工,但我不会因而不买耐克的运动鞋。我知道麦当劳为了生产牛肉大面积破坏了南美的原始森林,而他们的老板口袋里塞满了钱,但我不会因而不去吃麦当劳。我知道非洲很多孩子死于营养不良,但我不会因而勉强自己把每一餐饭的每一个盘子舔干净。换句话说,我发现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我是一个日子过得太好的年轻人,狠狠打我几个耳光也不为过,但是至少,我清楚看见自己的生存状态,而且至少,我并不以我的生存状态为荣。”这段话并不是什么传递正能量的话,相反地,还有些消极的因素在里面。可是作文刚刚写过“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一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现代人最缺少的坦诚和踏实呢?做了,知错了,不逃避不退缩,不掩饰不做作,大大方方地承认了。虽然无奈,却毫不忸怩地告诉别人自己的挫败和无能为力、自己的安于现状。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有人领着公款旅游吃喝、有人顶着气功大师的名号招摇撞骗、有人夸下海口却临阵脱逃。在这个社会风气浮夸的时代中,总是叫嚣着、喧哗着公平、正义的人,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和安德烈所说的生活状态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争论、激辩,面红耳赤鸡飞狗跳,却没有人能冷静地站出来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你就是这世界不公平不正义的帮凶。以身作则,倘若这个道理他们都不懂得的话,那些所谓的客观的、冷静的、伟大的言论,都像一个个华丽的泡沫,一戳就破,风吹过,了无痕迹。相比于他们,安德烈的坦然,安德烈的自我剖析,比十万字慷慨激昂的论文还来得震撼人心。至少,他让我苦苦去思索过,我们挂在口头的公平和正义,到底应该怎样去追求。
最后,我想念两段书中感动我的话。第一段是龙应台与安德烈谈到恋爱观。她说,“你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也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第二段话,是龙应台关于父母的解读。她说,“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房子吧。”
我想,和在座的各位一样,不管父母是不是住惯了的旧房子。我们只希望,父母是永远那栋不会老去的房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