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 篇1
在三天的学习当中,我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当中的重要性。也是佟老师让我们真正体验了作为学生的喜怒哀乐,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老师、学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相互成长的生命体,也让我们重回到学生时代的感觉。更多的是感受到聂老师的人格魅力,总之是获益匪浅。
人的健康,应当是身体健康,加上心理健康。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学习任务重,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班主任我们既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可是,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因此,许多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生活,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为了适应社会激剧变化、飞速发展和人才成长的需要,当前,中学生由于受个体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会发生一些心理异常现象。诸如懒惰、好动、打架骂人,偷摸说谎,迷恋游戏机,或因某些心理因素造成骄傲,自卑、倔强、厌学、无礼、散漫、孤僻等非正常现象。如果这种心理异常行为长时间得不到引导和教育,而个体主观上又难以自我调节,将会积习难改,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学校也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由于班级不仅是开展教学的集体,也是学校中的基本生活集体。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要比其他任课教师多,条件也更优越,班主任有可能更好的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交友关系、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因此,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适宜也最能够把这项工作开展好的角色就是班主任。另一方面,则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面对社会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变化,随着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起和心理教育理论的学习,班主任已逐渐意识到学生的有些问题并不全是思想品德问题,而有些是心理问题,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即使是思想品德问题,其解决也有赖于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的进行。班主任只有掌握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的理论,并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才能卓有成效的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班主任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 篇2
一、教师自身健康的重要性。
因为教师是学校健康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受到深刻的影响。
二、指明了教师开展健康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学习,改变了我对健康教育的看法,从而对健康教育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以前都是给学生念一点理论知识,没有顾虑到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更没有开展什么活动。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开展健康教育对学校的重要性,意识到现阶段学生的需求,从而增强了自身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专家的教育总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成长的。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们的责任真的很重大!通过学习,感悟很多,思考很多,收获很多
班主任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 篇3
学校越来越重视升学率,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这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面对着这狂风暴雨式的压力,内向型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面对着师长的殷切期望,内向型学生会感到忧虑——如果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该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个案,我运用的方法有认知疗法,即让李虹认识到一张一弛的道理,并给她留了心理作业,通过行为训练,逐渐改善她的心理状态;发现并肯定她的优点和长处,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对于类似的心理障碍个案,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1.倾听内向型学生的心声
内向型学生往往缺乏人际交往。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于学习,根本就没有闲情顾及朋友之间的情感沟通。长时期处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倾诉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垃圾得不到及时的清理。为此,他们十分需要一位忠实的听众耐心地倾听,可以更快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等,也是对他们的尊重,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更容易使他们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本案例中,梁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使因内向而自我封闭的孩子也能打开心扉。
2.引导内向型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障碍
我们要帮助内向型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必须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人在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承受长时间的压力、挫折或矛盾冲突下,出现的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异常。这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
3.引导内向型学生提高自信
一个自信的人,主要在自我接受和自我价值感。所谓自我接受,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有一种基本的承认、认可,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接受态度;所谓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认识和挑战现实的目标,并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而且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要引导他们设定自己的生活,要引导他们控制自己的形象,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4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进步产生的巨大的作用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学校,说要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实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是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它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文 章来
班主任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 篇4
如果孩子对失败非常恐惧,整日里战战兢兢,那么,他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种孩子往往只想如何避免失败,对任何事物都丧失了好奇心和尝试的兴趣,根本没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还表现为有自卑感。
心理被动的孩子,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失败感到非常恐惧,遇事畏首畏尾,上课不敢发言,见生人怕羞,认为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表现为安于现状,没有进取心。例如,心理被动的孩子,总认为自己脑子笨,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成功,因而也就不会去争取。这样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也限制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孩子发展下去很难有创造性。
孩子心理被动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后天生活、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家长不适当的教养方式的影响。孩子上学后,尽管他的自我评价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家长对他的评价对他的自我意识仍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家长经常说他“笨”、“傻”和“这么点事都做不好”之类的话,他就会认为自己不聪明,比别人差,做起事来就会畏畏缩缩,信心不足。如果家长说他“聪明”、“能干”,他就会认为自己很能干,很不错,做起事来很有信心。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非常重要,不要轻易对孩子下消极性的结论。但是有的家长过高地估计自己孩子的能力,派给孩子力所不能及的学习任务,孩子完成不了,就不耐烦的训斥、指责:“你真是个笨蛋,什么也学不好。”这就肯定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它产生自卑感,心理被动。孩子心理被动,家长千万要警惕,及时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他便会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无用之人。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对待心理被动的孩子,使它变得积极主动呢?
第一,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心理被动的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往往是学习不主动、不积极,仅仅是应付差事,因而学习成绩也差。这就需要家长设法使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产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平时的学习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它的学习成绩逐渐的提高。一定注意不必一下提出过高要求。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要求越高越好,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成为神童,其结果就是让一个小学生和一个高中生比赛,孩子认为肯定会失败,就会产生绝望的想法,因而失去努力进取的愿望。当然,家长也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如果只给孩子提过低的要求,就如同让孩子和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赛跑一样,使孩子感到对手太弱,不用费力就能成功,因而就不会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热情。一般来说,要求要设立在只要努力即可达到的水平上,这样才能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努力进取。例如:孩子原来考试不及格,你就应该以达到及格为目标,当各科都及格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一步步来完成。如果目标比较适合孩子的水平,孩子就会竭力去争取,一旦目标达到他将会由衷地感到高兴,信心更足,并由此产生“下次要更努力”的.愿望。这样,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
第二,关心和尊重孩子
孩子尽管小,但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也希望家长尊重他,把他当大人看待。如果家长不尊重他,就会伤害她的自尊心。
小学生缺少经验,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体验到失败。而且,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很难达到“屡败屡战”,“败而不馁”的境界。因而经常会因为一点点的失败而灰心丧气、情绪低落。例如,孩子某一次考试不理想,就会感到非常难过。此时,家长如果不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不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也不体谅孩子内心的痛苦,反而一味地指责和埋怨,甚至打骂,就只会使孩子自卑感越来越重,心理越来越被动,严重的还能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立情绪,出现隔阂。相反,家长如果根据孩子失败的具体原因,比如学习方法不对头,考试紧张等,给予具体的帮助,让她树立信心争取下次考好,孩子也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感到恐惧、失望,即使有一点苗头,也会随着他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很快被克服,心理就不会被动。
第三,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
如果从吸取教训的角度来看,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若从摆脱心理被动的角度来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以成功培养成功,因为只有成功的孩子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大的成功。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创造一定的机会,让孩子做的事,每次都能做成,争取的目标每次都能够达到。在孩子获得成功之后,家长要及时鼓励,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再提出一些更高的、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例如,学习上一向考不及格的孩子,考及格了就是一大进步,应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再要求他在班里的成绩达到中等水平。达到这个目标后,再激励他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这样,就可以提高孩子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也就不会给自卑心理留下可钻的空子,心理也就不会被动。
第四,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家长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眼界,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心理被动的有效措施。为了克服孩子的心理被动,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有知识、有能力,并不比其他人差。如果孩子知识贫乏,闭目塞听,什么也不知道,那么,被动的心理是无法避免的。
总之,对于有被动心理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关心他,尊重他,帮助他树立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目标,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练自己,使孩子尽快从被动中走出来。
班主任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 篇5
通过这次心理健康的学习培训,我受益匪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心理学产生无限的崇敬,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着更美好的期待。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十二年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以下要求:
1、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并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按能做到心理学的要求办事。并注意在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时为学生在为人处事与人际交往方面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师者当为范。
2、一定要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3、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二、时刻关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与成材,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关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下是我在此方面的一点粗浅的见解:
1、应从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不良的情绪等方面,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学生,要能够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认同不同意见的分歧,创造一个谅解和宽容的气氛。这样的话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存在心理问题。然后可以通过观察和交流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定,并拟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从而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成长。
2、尊重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我们可以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与学生交流学习、生活,与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
3、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靠老师的耐心教育,更重要的是靠家长的悉心栽培,因此家长的心理健康也相当重要。很多家长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是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的。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孩子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4、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可以通过班队会课,定期地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说出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大家一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理上焦虑和压力及时地得到一定的宣泄和疏导,也使得他们可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我觉得收获特别的多,对自己的帮助也很大。也让我明白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做基垫,自如的交往能力为桥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充分的知识储备为先导,以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为理念,踏踏实实地落实心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