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篇1
《论语》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越来越迷惘,只思考不学习就很危险了。”告诉我们读书人如果只接受书本的知识,而不知道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是雷声大,雨点小。我想把它作为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古典文化是一个民族留给后世的精神之火,而少年儿童就是接过这火把的人选。这束火把,一定会陪着我们更好的走过属于自己的人生。我建议,同学们都来学习《论语》,多读古典书籍,一定会受益无穷,这灿烂的火光会照亮一生。
《论语》心得 篇2
三年级这一年,白老师让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世界的瑰宝,里面有许多条,值得我们小学生学的。
在这里我懂得了要尊敬长辈,爱护同学,还有老师,因为这里面孔子写的特别好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还有,“巧言令色,鲜亦仁。”等
总之这本论语我一定要坚持背下来,那样做什么事就不会小鸡肚肠、埋怨别人了。
《论语》心得 篇3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中庸"这两个字的。或许在现代汉语中它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或者说我这里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个人觉得,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
《论语》心得 篇4
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般行为准则。
虽然在秦始皇那个时候有“炆书坑儒”,打打打急了《论语》的传播,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当我们拿着一本《论语》看时,可能刚开始觉得只是几句简单的话罢了,可是细细品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这些只是概括性的结论而已,事实上,孔子对待不同的人,对于它们就有不同的解释,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很是用的,另外,《论语》中叶降到了教学相长,循循诱导。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作为学生,我们都应熟悉了这些,“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话,我们差不多都会说,可是我们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个,那就“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吧。
我不想说《论语》你必须去读,但我们确实需要去读,它就是我们的精神营养品,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缺少营养就会影响到健康,而《论语》正是会影响我们一生的难得之物。
《论语》心得 篇5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心得 篇6
对于《论语》,我想,只要是一个中国人,都已经耳熟能详。《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现在我很多时候也总是喜欢拿起《论语》,在心中慢慢品读它的真谛,了解做人的道理、人间之处事,学习的思路。
而我认为《论语》带给我的最大的影响,是学习这一方面。
还记得读过这样一则令我难忘的句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正是印证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学习是自己主观上决定的。”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
对于知识,我们应该秉承着探索的心态去面对,去真正的喜欢学习,爱上学习,才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正是对于这一观点很好的诠释,与其了解知识,不如爱好知识。我们说,爱有一层定义是:“是出于主观的,为了目标事物向好的、正确的、健康的方面发展而付出的情感或行为。”,真正的热爱学习,正是学习的良好境界,这时,孔子话锋一转:“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顿时,我茅塞顿开——对于生活,我们需要活得自在,活的有情趣,当我们热爱知识的时候,并不一定说热爱能让我们活的自我,只有当我们以学习知识“为乐”才是最理想的境界。也就是说,“乐之者”的这种境界,就是我学了一种知识,做了一份职业,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我,而且由于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这个行业,在这种相互成全中,我获得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是一个大境界。
诚然,从小到大我们每天都在学习着,但是我们对于学习真正的态度能有孔子这么豁达、这么开阔么?人生在世,固然要学习,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道德很多方面,但是我们真正是为了这方面而学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已被我们奴隶化,认为学习是为考试、是为了老师、家长。我们的同学中,很多很憎恨学习,每天到了学校,无所事事,老师上课不认真听讲,对于学习可以说是马马虎虎,这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学习够狠本不看重,自己主观上不喜欢学习,那么即使是老师再怎么劝说、家长在怎么开导,也是无济于事。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长远目标,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生活、学习中,我们应广泛涉猎,多尝试、体验一些对我们成长有益的事物,并留心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细节。了解了自己对哪门功课有兴趣,然后,潜心钻研相关知识。当你认真学习了这门功课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你会发现它给你带来了无穷快乐!那么你对这门功课也会愈加热爱。你也就成为“乐之者”了。
我想,对于学习态度这方面的解释,孔子这一句话,足矣。
《论语》心得 篇7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国学经典名著,名字叫论语,读完以后,我有了许多的感受。
相信大家对《论语》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吧,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论语》这本书吧: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其再传弟 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是流传下来的语录体的汇编。可谓汉语文章的典范。
其中,我_赏的几句话是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思念道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令制度,小人关心恩惠。”
这句话就写出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之处。君子,时时刻刻都在考虑着自己的道德,自己的修养,而不在乎财富,所以君子为人正直,品德高尚。而小人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说明他们就没有雄图大志。君子关心的是国家的法律,在觉得不合适的时候会进谏。而小人则关心的是别人给了他多少好处和恩惠,这样的人必成不了大器。所以我们一定要往君子的方向发展。
《论语》心得 篇8
最近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我对“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深刻。这句话是孔子教给他的弟子仲由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这句话的意思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可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不懂装懂的人。
那天我的几个朋友来我家,我们一起聊天,不知不觉聊到了地理。我问她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有几个么?”大家都困惑地摇摇头,唯独有位“聪明”的,她告诉我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只有一个,面积好象是几百平方公里吧。话一说完,另一位朋友就反驳到:“谁说的,上次我在网上就看到了世界上面积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国家好像就有20多个哩。”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解答,我们上网寻求答案,果真跟另一位朋友说的一样世界上面积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国家就有25个,最小的国家面积只有0.012平方公里。那位“聪明”的朋友“唰”的一下羞红了脸。
看来如果你养成了不懂装懂的坏习惯,那你可要麻烦咯!
《论语》心得 篇9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五四运动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文革期间“批孔”思潮也曾盛极一时,而在现在,我们也可以不时地听到“新儒家”等给传统儒学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学的现代意义,成为一个思想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心得 篇10
暮春时节,青青校园中弥漫着学氛书香。一场别出心裁的小雨,静静的润湿了青青闽科的每一个角落。可能是这位东方圣人太美,想写篇书评,抒发自己在《论语》的所感所想。也许是我过于灵动的目光常常无法收集心情。竟一拖再拖,以往行事简捷的我,终于沉下心来,踱步来到图书馆四楼,坐下,拿起笔,却已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位身高九尺有余的智者,满面苍苍的屹立于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在素有礼仪之邦的国度。一个民风淳朴的乡村,一位书生,耳闻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眼见世风日下。苦苦思考,与国家,社会,人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将其传之诸门人,这个思想的核心便是国家之善治,社会之序,为人之诚。
然而乱世不用典,他的治世思想,自然没有了市场。虽周游列国九年有余,百般游说,却不为所用。偶然一试,也归于失败。因此他虽有耶稣般的救世精神。他之死一定是郁郁寡欢的。所幸的是他的弟子记录并践行了他的言行和思想。从此便自成一家,流芳千世,造福万代。
千百年来,自汉朝一统后,统治者开始发现。这种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治国方略,治国可使国泰民安,安民可使民从乐顺。这种以讲就尊上,尊崇社会秩序,鼓吹人人老实相待的思想,正为统治者所必需。于是儒学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大行其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其设为官学,到了宋代更是有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浩然。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皇帝变,而尊儒术不改,经二千年不衰。
回想孔丘他老人家一生,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悲欢离合。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中年周游列国而不得用。老了归家育弟子三千,贤达七十二人。虽死但思想永留万世,他老人家也该含笑九泉呀。
即为圣人也是如此,尔等凡夫俗子,贤达不及圣人,聪颖不逾智者,更应珍惜人生,努力学习啊。
细品《论语》前后不过二十篇,洞察全书以“仁”、“礼”为贯穿。均为孔子或其弟子的言行,可称得上散文。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点到即止,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可谓“夫子风范,溢于格言”(《文心雕龙》)。整个《论语》以孔子为中心谈到何为“仁”,何为“礼”,何为“君子”;如何做人,如何施教,如何治国,其中字字精髓,句句佳言。《论语》很成功的刻画了一些门人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曾皙的潇洒脱俗等。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素质,进德修业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根据(《颜渊》)同是弟子问仁,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仁”。对于颜渊,学的比较深入的学生,以“仁”的本质作答,而仲弓和司马中则以表意向答,可谓夫子因材施教之良苦用心啊。
《论语》心得 篇11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论语》中有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毕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外,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向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2、"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教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
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