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心得体会 篇1
这两个月以来,伴随着食品运营每日工作例会制度的贯彻落实,在徐总的教导下,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通过培训我个人觉得受益匪浅,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工作目标,对公司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努力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下面就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加强个人学习,积极了解食品方面的知识个行业规则。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一个对食品缺乏深入专业性了解的人来说,只有摸清了行业的方方面面才有工作的得心应手,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加强个人专业学习,了解食品现状,食品运作规律,争取早日学有所成。
2、提高个人的工作执行力。徐总提出要在公司实行军事化管理,众所周知,所有的社会组织中运转效率最高的是军队,执行力最强的也是军队,在市场竞争中,执行力的高低往往影响公司的策略实施,影响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发挥。作为公司的一员,努力贯彻执行公司决定,有效将命令传达到每一个部门是行政部门的应尽职责,今后行政部门一定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团结同事,共同合作,积极开展工作。行政事务繁琐细致,牵扯多部门,要求我们起到协调作用,穿针引线,将问题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只有诚恳待人,公证处事,才能起到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4、规范制度,熟悉工作流程。
茶艺心得体会 篇2
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赋予了世间万物生命与灵性,若给予它们尊重和理解,那么它们也会给予你一样的回应。你爱戴生命,生命也会回馈你。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对人或事。这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
“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例如我们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壶,就是对茶壶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
茶艺心得体会 篇3
茶艺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涉及到泡茶、品茶的技艺,还融合了美学、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在茶艺的体验中,我收获了很多感悟和体会。
首先,茶艺让我学会了更好地认识和欣赏茶。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香气、口感和特点,而通过泡茶、闻香、品味等过程,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种茶叶的特性,感受到茶叶的独特魅力。
其次,茶艺还让我学会了更好地表现自己。在泡茶的过程中,我需要全神贯注地操作,同时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把茶的韵味和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手法和技巧,也让我在表达自己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茶艺还让我更加注重细节和品质。在泡茶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如水质、水温、泡茶的时间等。这些细节直接影响到茶的口感和品质,因此我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了注重细节的习惯,提高了对品质的要求。
茶艺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每一个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时刻。品茶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品尝到茶的美味,还可以在温馨的氛围中畅谈心事,沟通情感。这些美好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时光,更加热爱生活。
总之,通过学习茶艺,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泡茶、品茶,还收获了更多的人生感悟。我相信这些经历和体验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茶艺心得体会 篇4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开设茶艺培训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教授我们茶文化知识,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与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与建议的空间。这不仅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与、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与、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与”指的是泡茶与品茶的人都心平气与,气氛也与谐、融洽;“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例如我们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壶就是对茶壶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与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经过荆棘与曲折的考验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
茶艺课的学习,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让茶使人间更美好。
茶艺心得体会 篇5
没去茶业公司学茶艺之前,我并未接触过太多关于茶相关的知识,仅仅认为泡茶是很费事的一件事情。但经过这十几天的专业学习,我从中感悟到:当一个人的心由原来的急躁变为平静时,即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这是一个人品质的升华。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心境,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匪浅。
茶艺其实不只是单纯的泡茶、品茶如此简单。"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倒茶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常识,同时也是寓意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做人做事,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这会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受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例如日本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适;"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和谐;"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寂"是茶道里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沉着,是否可以抵住清寂。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需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经过荆棘与曲折的考验才能到达人生的顶峰,才能把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
成长是一种蜕变,茶艺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个蜕变的过程。除了享受茶水带来的甘甜之外,还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平静的心境。茶道虽然在日本盛行,但却是源自于中国,这让我从中领悟到中国艺术的伟大和精致。茶艺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对中国历史和艺术的崇拜、尊敬和热爱。
茶业有限公司的茶艺培训课程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
感谢茶业有限公司给我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茶艺心得体会 篇6
茶,是中国一种的饮品,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骄傲。平常的我,喜欢喝茶,因为喝茶,养身。这次有幸参加普洱茶文化图书举办的茶艺培训,我也是分外的高兴,特地向公司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参加茶艺班的学习。
能够得到这次学习机会,我非常的珍惜,每天准时到课堂学习,不迟到早退。而这次的学习,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经验传授,让我收获颇丰。
从前,我喜欢喝花茶,所以对于花茶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可能更为熟练。而秉着对茶的热爱,参加培训后我学习了更多关于茶的知识,与中国传承的真正茶道。我知道了中国历第一本有关茶的书叫做《茶经》,是作者陆羽写于天宝年间的书籍,它一直传承到了现在,是我们进行茶文化学习的宝贵财富。我认识到了中国十大名茶,六大类茶种,详细地学习了我们云南的茶山、名茶,掌握了茶的冲泡方法与实际操作要领等等。
以前,只是听说我们的茶文化茶艺术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日本的茶道,也是从我们中国学习过去的。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中国的茶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知道了我们中国人饮茶为何注重一个“品”字。从冲泡前的干茶色形到冲泡后的香气、汤色、滋味与叶底来分辨茶的品种好坏。从沏茶、敬茶都有些相应的茶礼仪。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与点心之功效。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茶膏的学习与鉴赏。
这次的茶艺培训还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茶友,我们在一起连续九天的学习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我们以茶会友,从不认识到因为茶而相识结缘,我们也互相学习交流茶知识、茶经验,以及各自生活中擅长的领域。
开心的九天茶之旅即将结束,但我们的茶路才刚刚开始。我们会因为茶,将友谊继续,将我们以茶会友的精神继续。在这里,真诚地感谢每一位老师耐心、细心的指导与帮助!
茶艺心得体会 篇7
今天是我们社会实践的第一天,我充满着期待与渴望,和大家一样,我们上午大家早早的就来到学校门口集合,准备着今天社会实践的进行。队长向大家重申过今天的活动内容与注意事项后,大家便开始投入到今天的活动中去了。在社会实践开始之前,队长就向我们发了一些关于茶艺的学习内容,考试过后我就开始在网上学习关于茶艺的知识,不看不了解不知道,通过简单的学习与了解后,我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它独特的魅力,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思考。
上午,我们来到茶馆,首先我们认真的打扫卫生,清理了一些茶具;然后,我们仔细的学习了一些茶艺知识,茶馆的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基本的泡茶步骤,让我们对茶艺有了基本的认识。通过上午的学习,使我对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使我发现,要想真正学好以及掌握茶文化,是需要我们自己下功夫去学习的与品味的,实践队其他的队员也十分积极,大家都想问我们的社会实践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午我们继续进行着这项工作,但是我们的方向稍做调整,下午我们主要以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为主题,对我们的实践团队确定的'主题进行学习了解,根据资料显示,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结合去茶馆的实际,我发出了一条宣传微博,希望通过微博的宣传,有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粹,更好的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茶艺心得体会 篇8
茶艺,对于我来说,它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寄托。在茶艺的世界里,我找到了静谧、安宁和祥和。
茶艺带给我的感悟是:生活就像泡茶的过程。每一杯茶都是我们生活的缩影。从起初的沸腾热水,到茶叶的慢慢舒展,再到茶香的飘溢,再到茶汤的品味,每个步骤都充满了生活的哲理。我们在泡茶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起伏变化,感受生活的韵味。
同时,茶艺也让我学会了如何静心。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容易迷失自己。而泡茶、品茶的过程中,却要求我们放下浮躁,静下心来去体会、去感悟。这种静心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
茶艺还让我学会了尊重和包容。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特点,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尊重每一种茶叶的独特性,同时也学会了尊重每一个人。我明白了,只有尊重和包容,才能真正地品味生活的美好。
茶艺心得体会 篇9
学习《茶文化》这门课程,首先让我学到的不是茶,而是礼。老师课前课后那真诚的鞠躬礼,让我深感讶异和震憾,这礼仿佛弥合了老师与学生之间鸿沟,表明了我们不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师的这份恭敬之心,使我学会了恭敬与谦卑。在此,我深深地感谢我的老师,能作为您的其中一名学生,和您做思想上交流,我倍感荣幸!
在选修这门课之前,我对茶及茶文化的认识是浅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并也不认为这门课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改变,我只是在修学分。但它却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茶方面的知识,还满足并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学习之后对茶文化的认识,及体会。
中国是茶的故乡。“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当我们吟诵这样优美的诗句是,不禁也感叹茶在中国文化中的悠久历史。茶叶在我们中国按原料和采摘季节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与冬茶;按成品茶叶的聚合状态可以分为散茶、砖茶、末茶等;按成品干茶具体形状可以分为扁形茶、针形茶、片形茶、圆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树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分为高山茶、平地茶、有机茶等;按产地可以分为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树品种可以分为如青茶中的“仙”、“乌龙”、“肉桂”、“大红袍”、“奇兰”、“铁观音”;按销路可以分为内销、边销、外销茶、出口茶、侨销茶;按包装形式可以分为“袋泡茶”、“小包装茶”“罐装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时茶树鲜叶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茶。
不同类型的茶叶的加工方式又不尽相同。如我们最熟悉的绿茶,是经过先让鲜叶处理(摊放),水分散失,叶色由翠绿变暗绿色,叶质变软,叶片体积变小等物理性状。然后是杀青,杀青是利用在高温条件下,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绿叶清汤的品质特点。杀青要点是叶温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丧失活性)叶色暗绿,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手捏成团,清香显露。目前杀青多采用锅式、槽式、滚筒式杀青机三种。再经过揉捻,揉捻是利用机械作用力使杀青叶受到推、压、扭、拉和摩擦等多种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紧结的条索。揉捻还使叶片细胞损伤和组织破碎,使少量茶汁挤出,使干茶外观色泽柔润有光泽。揉捻是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成条的重要工序。除了名优茶采用手揉外,大多采用揉捻机揉。最后是干燥,干燥是炒青绿茶与烘青绿茶加工的最后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发水分、达到足干、固定品质、便于贮藏;同时也有继续做形和发展香气的作用。而红茶的加工却是在绿茶加工的程序上,插入发酵工序。黄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序也是同中有异,异种有同。
也许各民族的茶俗文化各异,对茶的品质评定以及茶的品饮艺术也稍有差别,但对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以及所谓高雅、淡洁、雅志、廉俭等等,都是茶人将中庸、和谐引入茶文化的前提准备。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实现中庸之道,高度的个人修养才能导致社会的完美和谐。中国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虽然能给人一定的刺激,令人兴奋,但它对人总体的效果则是亲而不乱,嗜而敬之。茗饮最终能使人心静,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冷静地面对现实,这是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过饮茶,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空间,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一种尊卑有序、上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环境。而且在茶事活动中,一切都要以自然为美,以朴素为美的标准,以及对“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静、怡然、寂寞、无为,仿佛与宇宙相融合,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都是相同的。
对于茶的了解只能说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亲身实践。但对于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精神,却着实有切身体验。茶文化中的“爱”与“定”,使我感触良多。阳关抚摸着大地是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是爱;在他人有困难时,扶他一把是爱;就连给陌生人一个微笑都是爱。爱是无所不在的,只是有时我们会忽略它。老师说的对,我们心中不能有太多的怨恨,这会摧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有爱,用爱去化解我们的怨,就像在冬季里,眼前是一片萧条的景象,但只要有爱,我们会看到,大地上的动植物只是在沉睡,到了明年春天,将会是一片姹紫嫣红。在学会要拥有“爱”的同时,我也学会了“定”。记得在上
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以“平和,安定”的心态来上课,不要去想那纷纷扰扰的事。这就让我的心灵有了归属。这一年是我第一次当班长,由于缺乏经验,而且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处理,年轻气盛的我,难免会变得急躁,不安。但上了茶文化这门选修课后,我的急躁与不安慢慢平复下来,趋向平和。这不是我自己的感觉,是身边的朋友对我说的,她们觉得我变得越来越沉着冷静,遇到什么事都能平和对待。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因为上了这门课程的原因。
茶文化这门课程不仅在思想上改变了我,而且还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称之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准备,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历经各种磨难,才能成就大业。”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姜片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啊!人生莫过于如此!这是我们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体会时,又有多少人明白个中的哲理?
茶艺心得体会 篇10
茶,是中国一种著名的饮品,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骄傲。平常的我,喜欢喝茶,因为喝茶,养身。这次有幸参加普洱茶文化图书举办的茶艺培训,我也是分外的高兴,特地向公司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参加茶艺班的学习。
能够得到这次学习机会,我非常的珍惜,每天准时到课堂学习,不迟到早退。而这次的.学习,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经验传授,让我收获颇丰。
从前,我喜欢喝花茶,所以对于花茶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可能更为熟练。而秉着对茶的热爱,参加培训后我学习了更多关于茶的知识,与中国传承的真正茶道。我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有关茶的书叫做《茶经》,是作者陆羽写于天宝年间的书籍,它一直传承到了现在,是我们进行茶文化学习的宝贵财富。我认识到了中国十大名茶,六大类茶种,详细地学习了我们云南的茶山、名茶,掌握了茶的冲泡方法与实际操作要领等等。
以前,只是听说我们的茶文化茶艺术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日本的茶道,也是从我们中国学习过去的。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中国的茶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知道了我们中国人饮茶为何注重一个“品”字。从冲泡前的干茶色形到冲泡后的香气、汤色、滋味与叶底来分辨茶的品种好坏。从沏茶、敬茶都有些相应的茶礼仪。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与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与点心之功效。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茶膏的学习与鉴赏。
这次的茶艺培训还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茶友,我们在一起连续九天的学习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我们以茶会友,从不认识到因为茶而相识结缘,我们也互相学习交流茶知识、茶经验,以及各自生活中擅长的领域。
开心的九天茶之旅即将结束,但我们的茶路才刚刚开始。我们会因为茶,将友谊继续,将我们以茶会友的精神继续。在这里,真诚地感谢每一位老师耐心、细心的指导与帮助!
茶艺心得体会 篇11
学习《茶文化》这门课程,首先让我学到的不是茶,而是礼。老师课前课后那真诚的鞠躬礼,让我深感讶异和震憾,这礼仿佛弥合了老师与学生之间鸿沟,表明了我们不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师的这份恭敬之心,使我学会了恭敬与谦卑。在此,我深深地感谢我的老师,能作为您的其中一名学生,和您做思想上交流,我倍感荣幸!
在选修这门课之前,我对茶及茶文化的认识是浅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并也不认为这门课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改变,我只是在修学分。但它却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茶方面的知识,还满足并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学习之后对茶文化的认识,及体会。
中国是茶的故乡。“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当我们吟诵这样优美的诗句是,不禁也感叹茶在中国文化中的悠久历史。茶叶在我们中国按原料和采摘季节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与冬茶;按成品茶叶的聚合状态可以分为散茶、砖茶、末茶等;按成品干茶具体形状可以分为扁形茶、针形茶、片形茶、圆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树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分为高山茶、平地茶、有机茶等;按产地可以分为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树品种可以分为如青茶中的“仙”、“乌龙”、“肉桂”、“大红袍”、“奇兰”、“铁观音”;按销路可以分为内销、边销、外销茶、出口茶、侨销茶;按包装形式可以分为“袋泡茶”、“小包装茶”“罐装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时茶树鲜叶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茶。
不同类型的茶叶的加工方式又不尽相同。如我们最熟悉的绿茶,是经过先让鲜叶处理(摊放),水分散失,叶色由翠绿变暗绿色,叶质变软,叶片体积变小等物理性状。然后是杀青,杀青是利用在高温条件下,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绿叶清汤的品质特点。杀青要点是叶温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丧失活性)叶色暗绿,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手捏成团,清香显露。目前杀青多采用锅式、槽式、滚筒式杀青机三种。再经过揉捻,揉捻是利用机械作用力使杀青叶受到推、压、扭、拉和摩擦等多种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紧结的条索。揉捻还使叶片细胞损伤和组织破碎,使少量茶汁挤出,使干茶外观色泽柔润有光泽。揉捻是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成条的重要工序。除了名优茶采用手揉外,大多采用揉捻机揉。最后是干燥,干燥是炒青绿茶与烘青绿茶加工的最后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发水分、达到足干、固定品质、便于贮藏;同时也有继续做形和发展香气的作用。而红茶的加工却是在绿茶加工的程序上,插入发酵工序。黄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序也是同中有异,异种有同。
也许各民族的茶俗文化各异,对茶的品质评定以及茶的品饮艺术也稍有差别,但对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以及所谓高雅、淡洁、雅志、廉俭等等,都是茶人将中庸、和谐引入茶文化的前提准备。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实现中庸之道,高度的个人修养才能导致社会的完美和谐。中国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虽然能给人一定的刺激,令人兴奋,但它对人总体的效果则是亲而不乱,嗜而敬之。茗饮最终能使人心静,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冷静地面对现实,这是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过饮茶,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空间,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一种尊卑有序、上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环境。而且在茶事活动中,一切都要以自然为美,以朴素为美的标准,以及对“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静、怡然、寂寞、无为,仿佛与宇宙相融合,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都是相同的。
对于茶的了解只能说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亲身实践。但对于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精神,却着实有切身体验。茶文化中的“爱”与“定”,使我感触良多。阳关抚摸着大地是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是爱;在他人有困难时,扶他一把是爱;就连给陌生人一个微笑都是爱。爱是无所不在的,只是有时我们会忽略它。老师说的对,我们心中不能有太多的怨恨,这会摧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有爱,用爱去化解我们的怨,就像在冬季里,眼前是一片萧条的景象,但只要有爱,我们会看到,大地上的动植物只是在沉睡,到了明年春天,将会是一片姹紫嫣红。在学会要拥有“爱”的同时,我也学会了“定”。记得在上
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以“平和,安定”的心态来上课,不要去想那纷纷扰扰的事。这就让我的心灵有了归属。这一年是我第一次当班长,由于缺乏经验,而且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处理,年轻气盛的我,难免会变得急躁,不安。但上了茶文化这门选修课后,我的急躁与不安慢慢平复下来,趋向平和。这不是我自己的感觉,是身边的朋友对我说的,她们觉得我变得越来越沉着冷静,遇到什么事都能平和对待。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因为上了这门课程的原因。
茶文化这门课程不仅在思想上改变了我,而且还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称之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准备,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历经各种磨难,才能成就大业。”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姜片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啊!人生莫过于如此!这是我们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体会时,又有多少人明白个中的哲理?
茶艺心得体会 篇12
6月15日下午的茶艺课主要是学习泡茶实践,学员们拿着各自家中的好茶请孟老师点评介绍,孟老师首先一一讲了这几种茶的产地和起源,并对茶的挑选也做了介绍。
比如武夷山乌龙茶,有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半天腰(岩茶 闽北);绿茶中名为白茶的有安吉白茶、溧阳白茶、天目湖白茶;九龙窠是大红袍的母树所在地,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乌龙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深受茶友喜爱。
今天聊一下这节课老师讲的岩茶的冲泡方法及茶艺师和评茶员闻茶的方法,闻茶时要放到鼻子前嗅,很有技巧;冲泡时可以用紫砂壶,用100摄氏度的沸水冲泡,高冲水,十秒左右出汤,壶内不留余水。
老师把带来的高品质的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示范冲泡给学员们品尝,讲了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的起源,是(1609)明末清初年间,武夷山星村镇一家茶厂正在加工一种绿茶,茶厂被军队占领,等军队走后,茶厂人发现茶叶红变了,扔了可惜于是用松枝点燃熏干茶叶后运到厦门请茶商带到国外去卖卖看,茶商运到荷兰后,荷兰人没见过这种颜色的茶,因为他们以前一直买中国的绿茶,很好奇冲泡出红的汤色的茶,品尝后直说好喝,很快销售一空。荷兰人给这茶起名black tea,欧洲从此流行开来,这就是咱中国的红茶。
现代工艺的正山小种就是茶叶不揉切不用松枝熏,十秒左右出汤。
学员们按照老师的授课要领冲泡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学习领会的精髓,自然是一堂愉快的茶艺课。喝茶多了后,要补充点甜点类的食物哦,我第一次有醉茶的感觉。
今天就聊到这吧,敬请期待下节课学做柠檬茶、奶茶……
茶艺心得体会 篇13
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
一、绿茶
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
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茶艺心得体会 篇14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当做饮料而已。虽然有时会仔细品味一番,略能感觉不同茶汤之间的些许差异,但终因对茶了解甚少而不得要领。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说了。在听了罗蒙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激发了我对茶文化的兴趣。
对于品茶,分为三种境界。最初级的为识茶,即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第二个境界为茶艺。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过程中,老师特别提醒要心静(禅静)。老师还引用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养性之作用。
通过饮茶使人能够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廉、美、和、敬之真谛和永久,正所谓“道由心悟”当然意境很重要,有一个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们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个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在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
第一次听茶道的讲座,不仅了解了很多关于茶道的知识,而且还喝到了老师亲自泡的珍贵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板的赠茶。茶,不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体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会不断地了解茶,学会做一个懂茶、会喝茶的人,并以茶道悟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