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心得体会 篇1
11月11日,在xx公司党委的支持下,xx公司团支部组织40余名青年团员,到湛江吴川市两个最有名的新农村林屋村和蛤岭村参观。整个参观过程内容丰富,紧张有序。两个村的发展状况及先进经验给予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林屋村
早晨九点三十分,两辆巴士载着大家来到林屋村。远远望去,只见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延伸,一幢幢农家别墅错落有致,这一切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新农村的美好图景。走到村头,几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争当社会主义新农村排头兵”。汽车缓缓地在村中穿行,路边的几个牌子上,《林屋村文明公约》赫然在目。街道两旁宣传栏里,是对村发展史以及村支柱型产业村机械厂的介绍。林屋村全村384户,1820人,原为一个纯农业村庄,二十多年来,紧紧坚持集体主义方向,逐步发展成全国闻名的机械制造村,是依靠集体经济创建特色文化村的典型。90年以来,该村建起了水泥机耕路,实行机械化耕作,农户机耕免费、种子免费、灌溉免费、收割免费,是工业致富、反哺农业的典范。村中最显眼的是一座气派非凡的大楼,仔细看来,原来是林屋村中学,一种敬意顿时油然而生。
车停了下来,置身其中,方真正感受到新农村的真正魅力。虽是初冬,这里却处处生机盎然。路面干净整洁,路两边各种花木点缀其间。真是鸟语花香、风景如画。在绿草如茵的足球场上,在琅琅读书声的校园中,在欢声笑语的南方小院里,在紧张有序的生产车间里,在笔直宽阔的水泥路上,玩耍的孩童、蓬勃的少年、悠闲的老人、忙碌的村民、腼腆的少女。林屋村人们欢乐的笑脸感染着我们此行的每一个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是这里真实生活的写照。一种内心的喜悦、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同事阿蒙的一句话代表了我们所有人的想法:这哪里是农村,分明是人间的世外桃源!
二、蛤岭村
十点三十分,汽车到达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蛤岭村。当我们走下车准备步行进村时,立即被眼前的美丽所沉醉:蛤岭村被村前十里荷塘所环绕,此处风景仿若人间仙境,清新迷人。微风吹过,水面荡起一层层涟漪……不由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河里成群的鸭子在嬉戏,很是悠然。村口门楼上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蛤岭村”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武侠小说里的某个山庄,“一泓绿水瑞蛤腾欢歌盛世,十里藕塘祥岭映天庆升平”,一幅对联道出了和谐社会新农村农民生活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内心的喜悦之情。高大的门楼过后,就是村庄。蛤岭村的道路笔直,绿树婆娑多姿,村中所有巷道都已硬底化,家家户户窗明几净,人们笑语相对。难道这不就是人们千百年来苦苦追寻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么?
蛤岭村据吴川市区约12公里。清初,其祖先从化州入吴川经商谋生,因此地水域源长,荷塘环绕,自然景观怡人,遂定居蛤岭村,而后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已有220多年。全村有212户,人口1200多人。解放前,村民以务农为主,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生活仅可糊口,蛤岭村人却不因此而沦志废学,或励志求学,博取功名;或才华拔萃,能工巧匠,以技能见世。该村的现代化建设也主要是以本村在外有所成就的人筹资所建。改革开放以后至今,蛤岭村人均年收入由3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6000余元。门楼、幼儿园、硬底化村基、文化中心、灯光球场、集体猪舍、公厕…….一路走来,现代化的建设让我们目不暇接。近年来,该村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省文明示范村、湛江最美的村庄等等。村中几个大字同样引人注目:“建新村,当主人,作主体,唱主角”。这句话道出了新时代新农村所有新农民的心声。
农村心得体会 篇2
在上海交大旁,树立着一座独特的建筑,鲜红的墙壁上隐约可以看见一位老人的头像,他便是钱学森。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句激情澎湃的话便出自他的口中。而这座巍峨的建筑,便是钱学森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跃入眼帘的便是大厅墙壁上整齐的手稿公式,令人称赞。停下脚步,我们抬头就可以看见一个倒置的红色金字塔,仔细观察,竟发现上面有字迹,想必那就是钱老的手稿了。步入序厅,钱老的铜像展现在眼前,铜像身后则是一枚火箭,火箭上写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一激励人心的话。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杰出的科学家,曾赴美留学,他的天赋令当时的美国人都大为赞叹,他1935年来到美国,拜冯·卡门为师,在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宁可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也坚决要回国为之效力,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但却遭到重重阻拦。美国海军次长甚至扬言:“我宁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红色中国。”
究竟是怎样的坚强毅力,又是怎样的.爱国情怀在支撑着他?1955年,他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望着墙上一张张图片以及一段段讲述钱老传奇一生的文字,我倍感惊讶,原来真的有人愿意放弃功名,再一次隐姓埋名,只为报效祖国。他曾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才是最高的奖赏。”
钱老对于功名荣誉淡泊看待,他的书架上摆放着成百上千的书籍,这些知识,是他为国效力的本源,在他心中,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科技人民的协同攻关,才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这份淡泊名利,令人不禁抚掌称赞!
“1960年,第一枚近程导弹在钱老的领导下研制成功。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之下,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品研制成功,我们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若非钱老等无数先辈们的奉献,何以有如此成就?”听着导游的激情讲述,我热血沸腾。
在这次行程的最后,我们跟随导游,高举右拳,又一次喊出这鼓舞人心的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感谢钱老,感谢这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未来在我们手中,坚信我们必将展现中华风采。
农村心得体会 篇3
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期盼已久的曲阜研学5月18日到5月19日如约而至,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老师的带领下,穿上统一的校服,带上简单的行李,怀着好奇而又激动的心情,一同穿越时空,来到了孔子的故乡——曲阜,开启了难忘的曲阜研学之旅。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到曲阜的第一天,我们举行了开笔礼。当我们穿上古色古香、庄重典雅的汉服,似乎每个人都在一瞬间变成毕恭毕敬的古时读书人了。随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入场。我们学习了标准的拜师礼:首先向自己的老师深深地鞠三躬;接着为伟大的`孔子上香行礼,以祭奠孔子;又“咚、咚、咚”地敲三下鼓,向全场人宣告自己立下的志向。
接着,我们来到了孔庙。孔庙有很多,但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等级最高的还是要数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庙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松柏,孔庙的柏树有上千棵,期中树龄最大的约两千岁,我们五个同学才勉强把他围抱起来,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步入万仞宫墙内的孔庙,通过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柏,同学们好像穿越到了古代,成了孔子的学生,亲耳聆听着孔子的教诲,感悟着杏坛下圣人的博大情怀和万世师表的点点滴滴。
游览完孔庙,我们又来到了孔府,这是孔家子孙后代居住的地方,孔府有大堂、楼房。孔家自古代以来以诗礼传家,所以当然少不了学堂孔府的后花园里有池塘,池塘里有许多小锦鲤,它们在池塘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最后,我们去参观了孔林。孔林右侧有七十二棵柏树,象征孔子七十二位贤徒。孔林是孔家人世世代代的墓地,苍松翠柏,古木参天,碣碑林立,石仪成群,有孔子历代子孙墓葬万余座。地面上还有汉、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代的题记石刻,同学们瞻仰了孔子子孙三代携子抱孙的墓葬布局,体味了子贡含悲尊师的情怀,领悟了何为儒家的“仁爱”。
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尼山圣境,尼山原名尼丘山,一代圣人孔子诞生的地方。仰望72米高的孔子像,我们显得那么渺小,尼山之所以称为圣地,是因为它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孔子是大家心中的一个圣贤,生贤,圣人!
短短的两天时间,却让我了解到了许多从未接触的东西,触发了我内心的深思。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因创建儒家思想而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他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却不曾知道,孔子的身世坎坷,他3岁丧父,17岁丧母,家境贫寒。孔子生于战乱时期,却崇尚和平,推行仁义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而这小小的一部分,便反映了中华传文化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让我们多多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将其传承下去。
通过这次曲阜研学之旅,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懂得了许多人生的哲理,真是不虚此行!
农村心得体会 篇4
今日,我们开启了一学期一次的研学旅行,大家激烈不已。对于这次研学活动,大家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呢!有的提前几天就叫爸爸妈妈在网上买了一大堆零食;有的研学前一天晚上才兴趣盎然地去超市选购;有的研学当天早上带着一大堆零花钱到学校门口大肆购买;我因为吸取了上次研学活动没带食物的教训,这次也去超市买了一堆自己喜爱的小零食,到了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又忍不住购买了一些,才心满足足地踏上研学之路。
上了车,闲聊声、嬉闹声充斥着整个车厢。大家纷纷向四周的伙伴共享零食,平常那些不起眼的零食此刻变成了同学间传递友情的“丘比特”。
车子在高速马路上行驶了大约两个多小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重庆际华园。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第一个项目基地。一进场,第一个嬉戏就起先向我们招手。嬉戏的名字我没有听清晰,但这嬉戏很有挑战性。我们四四班和四三班分别被分成了六个组,每班男生三组,女生三组。两个班分别有一组去抬“龙”,然后竞赛哪一组先跑到对面。
竞赛一起先,四周“加油”声响成一片,那“龙”非常重,我们好几个小挚友抬着都气喘吁吁。眼看另一个班就要超过我们了,我们铆足了吃奶的劲把“龙”往上提。几局下来,我们班五胜一负,大家兴奋得载歌载舞。
下一个项目是“蹦床”,这对我们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无趣,不过还是很激烈。
再下一个项目是“室内飞行”,这个项目是全场最刺激的.项目,但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才能体验。说实话,我心中是略有缺憾的……
吃过午饭后,我们来到了滑雪场。那里的衣服可真臭,堆在一起比屎还臭,似乎几百年没洗过似的。我们全班都像有洁癖一样,小声抗议,但最终还是很不情愿地穿上了。我们穿着又臭又厚的滑雪衣,一走进雪地,寒气就扑面而来,穿透了我们的衣服。有句话叫“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信任,一场寒冷之后总会有惊喜等着我们。
进入滑雪场,里面的雪犹如沙子一般,又细又柔。我们先玩了滑雪,一人拿着一个圈儿,坐在里面,从高处往低处滑,那叫一个刺激!然后是雪上碰碰车,大家各显身手输赢难分。接下来到了自由活动环节,同学们纷纷打起了雪仗,好几次都“误伤”了我。我和挚友打雪仗打得无聊了,就堆起了山丘和雪人来,你铲雪,我做球,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忘乎所以。
“同学们,集合了!”随着一声口令,我们该回家了。哎,欢乐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但信任下一次旅程肯定会更快乐!
农村心得体会 篇5
早闻朱家角的名声,知是千年古镇,我们研学第二日便慕名前往,一睹其真容。
也曾去过些古镇:周庄,同里等,古镇的格局,无非是青天碧水,古树围岸,杨柳垂绦,几叶渔舟飘荡,几声渔舟唱晚。小桥流水,白墙黑瓦,即是江南水乡之特色。看得多了,却觉得千篇一律,无甚新鲜感了。
思虑着,踏入朱家角古镇。远望之,确是一排排白墙黑瓦,典雅的房屋,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绿水萦绕,一条溪流隔开两岸的商铺,水文化与古文化在此交汇。一棵棵粗壮的古树,佝偻着腰背,守护在溪流两岸,洒下一片绿荫。舟子驾着木筏缓缓而过,微荡涟漪。也许是我薄幸,只闻水声潺潺,未有渔歌互答。碧水,绿树,古屋,如此看来,倒是有江南水乡的风味。
于是沿石板路缓缓而行,左顾右盼,恐不得尽览这水乡的文化。屋檐不高,踮起脚便能够着,砖瓦的罅隙中,积淀着千年的底蕴。古色的外形弥漫着古香,古香浸透了古色,若不看檐下内容,着实不失典雅。檐下尽是卖冷饮的,卖小玩意、小饰品的,总觉得与古镇有些格格不入,古镇与现代在此初次相会。昨日一阵大雨,今日石板路上水洼仍在。看那溪流,碧绿澄澈,映着两岸风物,映的是历史遗物,还是现代商铺?两者不可分割似的,在湖中依偎,清风拂来,波光粼粼,倒影短暂的破碎,又迅速的复原。走近了看那些古树,盘虬卧龙,枝桠缠绕,吃力地延伸出去,像一个老人,历经沧桑,岁月划去它身上一层层的老皮,树干甚至出现了青色。它们静默着,与小商铺对立。
走过时宽时窄的石板街道,我们来到了上海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放生桥。此桥相传为慈门寺性潮和尚募金所建,每逢农历初一,当地僧人都要在桥顶举行隆重的仪式,将活鱼投入河中放生,遂名之曰放生桥。放生桥长如带,形如虹,故有诗赞曰:“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台阶很薄,走起来如履平地。桥下,淀浦河无声流淌,河中的鱼儿,不知可有近来放生的?倚桥边,任湖风吹去夏日的烦躁,撩起衣角,风与水流,此刻独与相伴。河上之轻舟,拨开一圈圈圆晕,惹得鱼儿四散而逃,“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久久不愿离去。走下桥,穿梭于巷中,却见满巷尽是芡实糕,阿婆粽,有的打着老字号的牌匾,门可罗雀;有的'放着电视里的报道,倒也有些人来;有的干脆连名号都不打,若不叫卖,实难有人光顾。想起别处似乎也有这等“特产”,于是与朋友去问导游,导游跟我们说:“现在各地的特产都在外流,其他地方看见这里的特产也就不奇怪了。”
我再一次审视着这些小店:卖糕的,卖脯的,卖酒酿的,有多少是真正的特产呢?我想,恐怕大部分都是借着“古镇”、“老字号”的噱头,卖着所谓的“特产”,致使真正的特产在林立的商铺中隐没。商铺中不乏有饰品店、奶茶店等有着浓厚现代气息的,它们藏在古朴的建筑之下,渐渐地占领了古文化,古镇与现代在此再度相会。麦当劳、星巴克,竟干脆脱去了这层伪装的外衣,不再寄身于古屋之下,显得那么刺眼,不免令人唏嘘。
虽然,现代化、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古镇浓厚的古文化,岂容侵蚀?如今,古今交汇,当以何立?若皆是此等商铺,古镇的特色又在何处?
如今古镇,当于古典中孕育新生,而新生,也必须浸透在古典之中。
我期待着一个真正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