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心得体会 篇1
参与活动以来,已听了六节课堂达标课,总体感觉真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看到了很多新颖的设计,独具匠心的信息技术设计,老教师有老教师的沉稳,年轻教师有年轻人的激情,课堂上,寇老师有条不紊的朗读指导,李老师的视频激情,丁老师的现场录制馈……无不展示着我们的教学富有个性,导学有法。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注意与语文素养培养的切入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切不可只为追求信息技术的多样化手段而忘却语文教学的根本。
一、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教师的设计理念新颖。鼓励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构建了活生生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建设者。课堂上精彩纷呈的对话,以师生作为读的主体,透过语言现象透视了文本蕴含的丰富信息。教师用一个教育者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文本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真正用活了文本,在学生深层的体验与感悟中提升了文本的价值。整个过程中,根本找不到老师说教的影子,有的只是学生灵动的激情和反应,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只有水到渠成的自然生成。
2、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3、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学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
二、教学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教师及时的表达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质量。在学生观察体验最为深入之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感表达了出来。由于学生处于观察体验的兴奋点,所以表达自然精彩独到,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2、教师的评价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回归真实。在教学关键处给学生留足了空间,引发其创造的欲望。师生间形成了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
3、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特色。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做获得知识的主人,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的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中,鼓励性评语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朗读环节,有一个学生课文读的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去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给他机会,评价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的物质的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话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更好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需要我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小学语文教学。
观课心得体会 篇2
认真学习了《观课议课的准备》这一节的内容之后,让自己思考了很久的是其中的一项:观课议课的参与人员。
专家讲:参与人员可以有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那么要精简的话,首先是简家长,其次是简领导、简专家、简学生,最后剩下观课议课的主体——教师。而这个主体中同学科(甚至同年级)老师人多共同语言多,可以参与观课议课。象我们这种小特科的教师还是渴望跨学科观课议课的。首先,我们小科教师为数少,参与的人员与课程都比较少,学习的机会就比较少了。其次,我认为共同语言多有利于深入研究,不同语言多却有利于开阔视野,取长补短,除了具体教学内容,毕竟学科间还有很多可以互相启发和借鉴的东西。其它学科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我还是都可以拿来借鉴的。所以我也真诚的希望学校不要将语、数等大学科搞成学科式教研,而把我们小科教师拒之门外。
“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怎么办?只要不坠青云之志,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观察、反思、改进,“人人可以为尧舜”!”同意此观点,但我会很寂寞、很无助。
观课心得体会 篇3
学习了如何进行听评课,知道了听评课要从四个维度,即学生、教师、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听评课。
看学生,一要看课前准备,学生平时的习惯养成的好不好从准备就能看出。二是倾听,学生的听讲认真不认真,能倾听多长时间,其他学生发言时能不能安静倾听,在倾听时做笔记的人有多少?三是互动,课堂上有没有互动,氛围如何,学生的积极性是不是很高?四是自主,学生能否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形式有什么样的,质量如何,课堂纪律又如何?五是达成,学生清不清楚本节课的目标,这堂课达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看老师,一是看环节,老师是怎样安排设置上课环节的,不同环节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二是呈示,针对课堂重难点是怎样进行讲解的,板书怎样呈现的,媒体怎样呈现的,这些是不是都很得当,有效。三是对话,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四是指导,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否有效?五是机智,面对突发事件,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
看课程性质,一是目标,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二是内容,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三是实施,预设哪些方法?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与学习目标是否一致?四是评价,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生成了哪些资源?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
看课堂文化,一是思考,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二是民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师生关系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三是创新,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四是关爱,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五是特质,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观课心得体会 篇4
特意把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放在最后一个来观评,因为我喜欢苏轼,对执教者存在一种期待。等仔细观看完。还好,丁慎杰老师没让我失望。这节课丁老师徐徐道来,声情并茂,入情入境。让我不禁随着他来到承天寺和苏轼张怀民一起赏月,一起感叹。我认为丁老师课成功的关键是他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品读,分层次,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与之产生共鸣。例如他引导学生抓住“盖”来品味苏轼的发现优美夜色的欣喜之情,教师的设计真的很自然很巧妙。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文章主旨属于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丁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地课堂驾驭能力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得流畅自然,这不是一日之功,当时他自己生活阅历、读书经验、教书智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实力的体现。总之,这是一节很让人享受的古文教学课例。
观课心得体会 篇5
看了三位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自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下面分别谈谈对几节课的浅显看法。
第一节:教师组织课堂能力强,各个环节流畅自然,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课堂驾驭能力明显很强,对课堂中每一个环节落实相应教学目标的处理方法很得当,能够让学生在愉悦自然的状态下投入学习的氛围中,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给予;对课堂中的细节处理很到位,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位同学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确保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极其深透,能够把教材化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积极的典范,既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内在素养。
第二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对讲授本科非常有效,特别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很到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非常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理解教学重难点,提升课堂效益。教师对课堂的主体也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似乎稍显薄弱,建议可以用更长的时间,做更加深刻的讲解和引导。
第三节:教师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基本思路方法非常先进,特别是对作为小学生的孩子们的思想教育的渗透和引导,能够更加积极有效,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形成,能够从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全面的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自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方法的使用稍显单一,特别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可以使用更多的方式加以突破。
总结三位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学习。一是以学定教、以教带学,教师能够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拟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二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三是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围绕学生的课堂反映,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展开教学。
观课心得体会 篇6
这次有幸聆听了清徐县“敬业杯”小学语文优质课后,我真真正正感到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的活动学习,我犹如醍醐灌顶。理解和明白了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真实、扎实、朴实。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同时,也被两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多才多艺感动着。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重点,一步步的深入文本,又都各有特点。两位老师的教学出发点略有不同。《圆明园的毁灭》,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圆明园的精美、华丽,以及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更深刻地激发学生对毁灭圆明园的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慈母情深》,老师则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与环境描写,体会母亲的爱子之心。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两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老师,教学“我”为什么鼻子一酸时,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句子令你鼻子一酸?哪些词给你震撼,为什么?你该怎样去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主动去走进文本,体验慈母情深。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两位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圆明园的华丽一段时,让学生抓住那些能反映圆明园建筑特点的词句,在读中充分感受圆明园
建筑的特点,并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老师为了让学生读出圆明园的精美与华丽,采用了配乐读、师生读、生生读,使学生仿佛徜徉在美丽的圆明园,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老师不断完善学生表述的语言,要求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表达。她还注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两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阅读教学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的教,但要求实效。我想我是应该阅读更多的书,更努力地钻研教学这门学问了,还要从心底爱上这门课。
第六、今后努力方向
1、必须不断地学习。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的思想,陶冶我的情操,提升我的语文素养。
2、要转变教学观念。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观课心得体会 篇7
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省级优质课的观摩活动,一天半的安排很充实,并且在回程的路上大家还是在讨论心得,意犹未尽。由此可见,这次的活动还是让我受益匪浅的。
每一次参加观摩活动,我都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前往的,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在这次活动中,十位做课老师很好的展示了自己个性与特点,综合起来,我主要学习一下几点:
第一,注重词汇的发音教学是大势所趋。在这次观摩课中,几乎每堂课都有新生的词汇教学,并且都用了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有的放矢的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认读记忆单词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中以徐丽芳等老师为代表的利用字母组合发音的技巧让我印象深刻。在日常工作中,我也经常采取此法,但讲的多,练的少。从这些老师的课中,我又学到了怎样让学生练习。只有每堂课都注重渗透,才能让学生变为自己的知识。
第二,巧妙的穿插游戏教学,时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我自己的课堂上,我也会使用一些方便的游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学生的注意力仍然会在最后十分钟特别分散,如何能够时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我最近一直研究的一个问题。在这次活动中,任萌萌老师的课给我很大的震撼!任老师的课程中巧妙的穿插了各种游戏,学生更是从开头一直认真到最后,效果特别的好。我就想,同样是活动,为什么学生的反应会有不同呢?这原因一定出现在游戏的组织实施者——教师身上。合理的运用tpr活动,让学生手,脑,嘴乃至身体一起动起来,这样就不由得让学生不注意听讲了。任老师在一上课就先用手指操来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及时的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法让我感触良深。
第三,正视多媒体在课堂的作用,以免画蛇添足。经济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安装了多媒体。自从有了这样先进的设施,我的确感觉备课的负担小了。因为学校购买的有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我们不需要想破脑子去设计情境了,因为利用投影,学生可以很容易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尤其无论大小公开课,课件也成了课堂的一大亮点之一。曾经,我为了能够利用课件在校公开课上占取优势,于是请教了会制作flash的同学专门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制作了一个情境,但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费了这么多时间做出的东西在课堂中的作用并不大。在这次活动中,张红霞老师在做课时没有使用课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教学技能,仍然使整个情境呈现于课堂,并且丰富了板书。专家评讲的对,课件应当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却不该画蛇添足。
当然,既然是观摩,我也会带着挑剔的眼睛去审视每一节课,我也总结了以下几个问题希望可以有机会和老师们讨论。
第一,阅读课的目的。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阅读课分为精读和泛读,其目的是不同的。但是在小学英语的高年级课堂教学中,也适当的出现了阅读内容。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教授英语阅读课的度呢?这次观摩活动有两位老师大胆的拿出精心准备的阅读课和大家探讨。一位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教授阅读方法,而另一位老师则是用教授let’s talk的方法教授阅读。在专家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大家意见很是不同,那我们到底应该把阅读课定位在什么方向上,我还是有点迷茫。
第二,如何掌握学生回馈的信息。在这十堂课中,这个问题非常突出,但我个人认为,任萌萌老师处理的是最好的。她在做每个游戏活动前告诉孩子们相应的指令及规则,一旦发现孩子们没有及时给她回馈,她就会一直操练,直到学生掌握,然后再进行游戏活动,这样,很明显,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真正学到了知识。
而更多的老师是怎样的呢?当把指令或任务下达给学生的时候,会问一句“clear”,也许是由于师生间没有长时间合作的默契吧,很明显很多学生并不明白老师的指令,于是老师会下意识的再问一句“yes”,当学生听到这句话时,好像是受了哪种提醒,也异口同声的回答“yes”。在接下来的操练中可想而知,结果并不如教师备课时预期的那样好。我在想,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学生的那句“yes”究竟是针对什么而做出的回答呢?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更多是被老师的那句“yes”而误导,他们并不是针对“clear”而做出的回答。所以,如何掌握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如何更好的修正规范课堂用语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总的来说,有争议也是一种进步。每一次的观摩都让我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其实,观摩活动就像一面大大的镜子,有时会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照射出来,无限放大,能让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活动,真是双赢!
观课心得体会 篇8
上个月去了一趟洋思中学,随堂听了初三《圆的性质(2)》一课,听后觉得很雷人。因为这一种八九十年代的教学模式的课。因无情境创设这一环,就无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过程,更无学生谈自己不同看法的过程,好像就是为中考而生的一群人,在一堂课中大容量地解题,提炼方法……
上课伊始,教师画好圆,做直径AB,反复强调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重点是“直线”两字,不然中考要失分。然后问AE与EB什么关系?弧AC与弧CB什么关系?弧AD与弧DB什么关系?不要猜想,直接证明,大声朗读性质定理,做基本练习巩固以上两个知识点,学生板演两个习题,主要目的是看书写格式的严密性,接下去就是大容量的反复练习,师问生答,高效进行,至少可完成7、8个几何问题。再无学生讨论或交流等其他活动。然后边口答解题过程(一概用口答进行)边提炼方法:找基本图形——Rt△,用勾股定理即可。最后写满7、8个几何问题的作业纸当堂写出过程,来不及时午自修继续清除(即堂堂清)。
我本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必须在初一奠定基础扫除障碍后,初三才可高速高效使用这种训练式的教学手段,难怪他们重奖的是初一老师的教学成果。这种模式下的学生是一位解题能手和机器,鲜有质疑,没机会用自己的眼光发现结论,他们的模式是把我们的创设情境和探究新知这一环换做看书和巩固(出几道基础题检查自学结果)。只要你会背某个结论,然后会很好的练熟这个结论,用功利的角度来说,他一定会考好卷面上的分数,中考怎能无往而不胜?
上一堂科学课也同样雷人,连科学的结论也无需探究,直接给予,记住会用即可,想来也是,如果不略去创设情境和探究新知这一环,45分钟自学看书的时间就没有了,你要分数,就只能如洋思般舍弃。
拷问中国的教育,这算改革吗?值得向全国推广吗?难怪中国大地不能出一两个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了。因为充斥北大清华的估计很多都是这些考试能手。我悲哀新课程理念还没走多久,又叫我们去学习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这也是我们这类学校的悲哀,要生存怎可无分数?那好吧,要说抓分数,我们虽无寄宿制,但只要抓住中午自修和第八节也够了,活动少搞,只要拼死力,相信我们也有个中人物的。
当然我也反思目前如不先抓分数,只要为学生将来着想的教学理念,估计我们的学校就因没过硬的分数不被家长承认,也走不了多久就被淹没在三流队伍中,所以我们两难,理念分数两手抓,面对低质量的生源,我们更累。而我们更羡慕的是另一所名校——扬州梅岭中学,她有高质量的城市生源,所以不学洋思,也既可以拥有高素质教育又取得了高分,现实中这样幸运的学校有几所?其实象我们这样的学校挺多,是否通过绝地反击,先学洋思再学梅岭,那就请学校先确定目标——先分数或先素质?这就是我江苏之行的所思所想。
观课心得体会 篇9
非常幸运,来到美丽博睿特外国语小学没多长时间,就得到学校让我们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我们一行九人坐车出发来到成都新南路空军礼堂,在这里度过了让心灵震撼的两天,让人开心的的是有机会听吴正宪老师讲授两节课,还有大家一起简短的交流。吴老师第一节是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第二节是二年级的《平移与旋转》。此外还有成都泡桐树小学的游琼英老师带来四年级的《速度、时间和路程》,还有卞小娟老师的二年级《认识角》,仲广群老师的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川大附小王宇老师的《乘法后复习》。课堂非常的精彩,其中游琼英老师的分享式教学,可谓让大家开眼界了。
游老师的课堂真的把学生当作是主体,充分展现了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展示,学生交流而得出结论和观点,期间教师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做适当引导,其余全部是学生活动的内容。
其实分享式教学在任景业的影响下,由游老师带领老师在泡桐树小学进行着尝试。“分享式”教学有三个重点,即问题、思考、分享。教学中提出一个探究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教师、学生分享学生探究的成果。1.这样的教学设计思想很前卫,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展示的时间,还学习以本真面目。2.这样的教学程序很简单,可以是情境引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教师便于设计,便于操作。3.这样的教学很有效,因为教学追求的是减负提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有最大可能的锻炼和收获,教师也在精心的备课设计中,在和学生思维的交流碰撞中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让每个教师都看到希望”,只要教师能读懂学生,就能成为好老师。
游老师充分利用分享式教学的特点,在《速度、时间与路程》的课堂中,在小组分享时、学生分工、没人讲题、其余的学生质疑评价、补充完善,使人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当全班分享时,老师站到讲台下,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讲解、提问,变成“教师”,台下的学生评价、回答。台上的同学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必须要思考清楚,才能讲清楚,说明白。台下的同学必须通过思考,才能回答台上同学提出的问题,才能对台上的同学进行评价。
再次感受到了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依旧是那么朴实,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动听的音乐,却有着那么强的感染力,很精彩。听完她的课的学生都说:“吴老师!那么快啊?”“吴老师,下节课是不是还是数学课啊?”能让学生说这些话可真不容易啊,能让学生这样喜欢自己的课堂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也是值得我反思的地方了,为什么吴老师的课堂那么精彩,为什么从未和吴老师见过面的学生居然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能和吴老师产生那么厚重的情感?我想这可能是吴老师付出了真实的情感吧。
给人印象深刻的课还有特技教师仲广群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好的方法,让数学课堂简单起来,生活化、趣味化。而他的“无痕教育”恰恰吻合了本次活动的主旨--“数学生态课堂”的特征。“润物细无声”,这是对学生生命主体的滋养与尊重;不刻意、不牵强、不宰制,使课堂达到了整体和谐的境界;而对局部与整体、预设与生成、开放与封闭、稳定与协变、多样性与独立性等关系的智慧处理,更是让课堂呈现出了生态的情趣和意蕴。
每一次的观摩都让我们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其实,观摩活动就像一面大大的镜子,有时会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照射出来,无限放大,能让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我们自己的问题,从而改善进步。首先,我们对学校领导能给我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表示深深地感谢。这次外出听课让我们感受颇深,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一两节课、一两个报告,而是名师们先进的理念、前沿的思想,以及将理念和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方法。
观课心得体会 篇10
今天,豫灵各校骨干教师代表9人,参加了市二小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独学”研讨会。五楼偌大的会议室里早早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师生近五百人,教研室薛艳云老师主持会议,仁杰主任、李智民老师、许红娟老师前来听课,就连张建超、雷艺芳老师也前来参加,和大家一样,都急于想知道课堂上怎样组织“独学”。
研讨会在市二小尹娜老师的《三角行认识》中拉开了序幕,在建设小学李淑娟老师的《解方程》中推向了高潮,李智民老师的精彩点评,仁杰主任的精辟见解,使我对“独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 大胆让学生“独学”
今天的课已改常态,变轰轰烈烈为静静自学,大胆放手让学生“独学”。第一节课四读教材,一读课本,看自己说的对不对;二读课本,找出重点字词理解概念;三读课本,明晰三角形的特征;四读课本,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二节课三读教材,一读课本会列方程,二读课本会解方程,三读课本理解概念,在三读中,学生经历自学体验,掌握知识。
这两节课是市二小、建设小学两个优秀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整节课以读贯穿始终,以独学为课堂主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独到、新颖,使学生在“读”教材中发现、感悟、思考。
二、 教师要深入“独学”
一个不会读书的教师,决不会培养出会读书的学生。要求学生读书,教师要先读书,要求学生独学,教师先要深入的独学。教师只有会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才能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才能设计出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问题链。
教师读书要站在更高的层次,读教育理论、教育专著,养成多读书、勤读书的好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提高阅读水平,形成自学能力。
三、 反思“独学”
今天,你读书了吗?今天的课堂,你组织学生独学了吗?尽管这两节课经过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尽善尽美,还是被任主任听出了破绽,“独学”时间没留够,老师的问题刚出示,三分钟、甚至一分钟不到、老师就让学生汇报。反思我们的课堂,急于完成教学环节,和学生抢时间,再加上学生阅读能力差,独学时间更短,学生的学习真正体现多少?
独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起点,独学的背后是对学、群学,只有独学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了作用,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才算落到实处。
今天我校有幸承接了市教研室主办的“独学”研讨课任务,由我校长期以来参与“引导—自学”课题实验的李淑娟老师主讲《解方程》一课,接到任务后,我校备课组采取“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完善整理、结合实际、教后反思”的思路,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定案。
打造高校课堂的核心就是让教师由传统的'“二传手”角色,鼓励学生“一传”,放手发动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独立学习教材,自己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利用学生是我们整堂课教学设计的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采取“三读教材”的方法,即:一读教材,会列方程;二读教材,会解方程;三读教材,理解定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一读教材中,通过让学生仔细阅读例题及主题图,独立思考、想一想能列出哪些方程,并让学生讲出列方程的依据,最终确定以4x=12为例来研究方程。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学,找出“不会的”。在二读教材中,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先尝试去解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法(甚至是学生错误的解法),然后通过同桌对学,小组群学,让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表达想法。当学生对各自的想法争论不休时,到底哪种解法是正确的呢?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他们的解法对吗?如何正确书写,课本是最好的老师,继续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x是12的因数”、“等式两边都除以4”两个对话框,使学生理解两种解法的思路,同时通过阅读,使学生“读”会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为了使学生对所“读”的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接着又让学生再解4x=12这个方程,从中发现解方程的解题步骤。在三读教材中,老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试说方程的定义,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本再读教材,并画出重点的字词,并说出这些字词为什么重要,你是怎么想的,从而理解解方程的定义。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还是以“独学”为主线,教师加以适时点拨,让学生准确把握“解方程”的内涵。最后通过对“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解方程”这一知识的理解。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学艺术的探索也是无穷尽的。老师们,成功往往宠幸勤奋的探索者,让我们坚持学习与研究、实践与反思,让高效课堂成为我们探索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在“我会读”中获得自主发展。相信有市教研室的科学引领,我们一定能用智慧演绎多彩的教育生活。今天我所说的仅仅是我校的一点做法和体会,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