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通用20篇)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3-10-30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1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对此,回想从教二十年以来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另我思考很多很多……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2

  《让教师爱上教学》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第三教师要在创造中享受喜悦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3

  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平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习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习。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对此,回想从教二十年以来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另我思考很多很多……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4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对此,回想从教二十年以来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另我思考很多很多……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5

  《教育激扬生命》

  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平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习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 “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习。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6

  李吉林老师借鉴了“境界说”的“真”、“情”、“思”、“美”的精华,儒家文化“敏于行”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

  (一)以“情”为纽带。

  在这一点中,李老师指出,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其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她指出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讲,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

  (二)以“思”为核心。

  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思维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孩子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高境界。

  (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因为人的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四)以“美”为境界。

  面对小学教学损伤儿童发展现状的焦虑和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着力点。情境教育选择了“美”。原因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之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原因之三: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明天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幸福的人生。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在整个小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

  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生发。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这样情真意切的体验,令人怎能忘怀!情境教育为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李老师探索野外情境课堂的勇气令人钦佩。虽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在平时,学生仍被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安全似乎也更有保证。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让思想的缰绳随意驰骋?课本上的小小篇幅又怎能囊括社会、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师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我想,学生在教室外的大课堂中不单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也能感受到李老师付出的辛劳吧!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震撼的不光是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还有她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她对学习的热情令人感动,她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令人惊叹。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很幸运地处在人生最好的年华,有这样好学不倦的前辈,促使我更要鞭策自己紧紧追随。不但自己要不断学习超越自我,还应将“学无止境”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也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人。李吉林老师把情景教学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我一辈子也成不了李吉林老师,但我一定会以李吉林老师为榜样,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李吉林老师情景教育的受用者、继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7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用数学知识和一些数目材料等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本册教材中“黄河掠影”、“高速山东”展现了保护江河、祖国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

  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又如,在数学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8

  《让教师爱上教学》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9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10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11

  通过读书,让我感受到教育“新理念”围绕着一个大写的“人”字,启示我们开发教育无限丰富的生态环境的可能性。我深深赞同,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每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既作为“教育者”对他者的教育,也是对我们自身的教育。要牢固树立人本观,即教师要以学生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它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使然,是知识经济时代和终身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通过读书活动,让我深有感触: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广大教师早就摒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西方教育教学方法的涌入,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教育的主题,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需要落到实处,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

  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方法是重要的,因为方法是理念和行为的中介,但是,仅有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观念更新了就会带来行为上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要真正做到我们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其核心应该是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人。我要成为这样的人:了解学生的老师;开启学生智慧的老师;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的老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的老师;帮助学生学会做人的老师;学生出现困难及时给予帮助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力图充分运用合作教育理念的原理和观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了充分的互动。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之间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健康的人际合作关系,正是在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在学生主参与与互动合作中,学生不仅愉快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也激发了求知欲,获得了心灵的健康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12

  我是一名教师。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教育的勇气的消弥,人之主观能动性的消失是无奈的,能继续拥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长效还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吗?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控制班级和关注个体一旦冲突,我们习惯于控制班级,这就是从整体出发,是顾大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就会有多少种感悟和体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梦想,是猎手,折断了孩子腾飞的翅膀。

  让老师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状态,让教大班额的老师去关注这些“教学”以外的东西是很困难的。试问一下能真正关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的家长能有多少?很多家长关注的不也是“成才”而不是成长吗?

  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给学生知识是教书匠,用文化去影响学生才是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来。变富了是好事,但如果价值观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难了。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该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习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按规矩办事,岂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强调结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强调过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学的时候,很想多看书,可惜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我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我上小学时,有的同伴没有机会读小学,我上中学时,很多同伴又没有机会读中学,我和我们那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读九年书,但厌学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鸭子不愿上架,硬赶着它们上,结果只能是鸭子辛苦,痛苦,赶鸭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哪里来?是个大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了解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这个老师就要根据40种不同情况制订40份方案并付诸实施。统一要求就不一样了,但统一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差异,不人道,甚至简单粗暴。对于懒惰的老师来讲,自然喜欢选择统一要求,中国人多,学校班额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现实。

  理想中的孩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强的,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习的孩子。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绩,只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是只看成绩,成绩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13

  《教育是慢的艺术》

  我是一名教师。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

  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教育的勇气的消弥,人之主观能动性的消失是无奈的,能继续拥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长效还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吗?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

  控制班级和关注个体一旦冲突,我们习惯于控制班级,这就是从整体出发,是顾大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就会有多少种感悟和体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梦想,是猎手,折断了孩子腾飞的翅膀。

  让老师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状态,让教大班额的老师去关注这些“教学”以外的东西是很困难的。试问一下能真正关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的家长能有多少?很多家长关注的不也是“成才”而不是成长吗?

  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给学生知识是教书匠,用文化去影响学生才是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来。变富了是好事,但如果价值观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难了。

  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该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习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

  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按规矩办事,岂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

  强调结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强调过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学的时候,很想多看书,可惜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我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

  我上小学时,有的同伴没有机会读小学,我上中学时,很多同伴又没有机会读中学,我和我们那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读九年书,但厌学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鸭子不愿上架,硬赶着它们上,结果只能是鸭子辛苦,痛苦,赶鸭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哪里来?是个大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了解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这个老师就要根据40种不同情况制订40份方案并付诸实施。统一要求就不一样了,但统一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差异,不人道,甚至简单粗暴。对于懒惰的老师来讲,自然喜欢选择统一要求,中国人多,学校班额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现实。

  理想中的孩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强的,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习的孩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

  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绩,只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是只看成绩,成绩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

  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14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受益颇深,我对其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学媒体能使教学对象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多感官、多渠道参与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数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发言权,记得中师的时候上立体几何,每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从某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数学教师,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今天当我踏上数学教师岗位的时候,在课堂上对曾经我们视之为神话的木匠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搬工具了,这就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成了我的目标。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与体会。

  老师讲授的东西,刚开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留下痕迹,有些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原理是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思考,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不但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且不说老师的板书需要艺术的美感,但至少要清晰自然,给学生们好的视觉享受。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修饰,增添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板书的形式可以多样,提纲式使内容简明扼要,表格中的分类和比较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特点是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往往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有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而老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15

  新生入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帮助幼儿尽快的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的快乐,缓解幼儿由于与家人分离而产生的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班级,认识班上的老师和小朋友,消除紧张和陌生感。

  一、班级管理

  幼儿常规管理: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引导幼儿自己的物品水杯等摆放到位,专人专用。洗手、入厕等幼儿有自觉排队的意识,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安静的用餐和午睡。能自己进行简单的穿脱衣服和鞋子。

  幼儿安全管理:幼儿在园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教师应该保持高度的重视,认真细致开展安全工作,强化幼儿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警惕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如:利用抱抱、摸摸、不经意间检查幼儿的口袋,发现危险物品及时处理,进一步强化幼儿安全意识。

  幼儿保健卫生管理:教师每天对教室所有教具、毛巾、水杯、桌、椅等做好消毒工作。让幼儿勤洗手、洗澡和换洗衣服做好保健卫生工作。通过小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养成自觉接受晨检好习惯,不带小物品入园。

  二、教学活动

  通过儿歌、故事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五官和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途,知道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引导幼儿喜欢晨间活动,户外活动,灵活学会一些玩具

  的基本玩法,初步感受活动的乐趣。通过区域游戏和小手工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的动手用脑能力。教师以身作则,经常与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帮助幼儿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三、家园共育

  本学期将召开家长会或亲子活动一次,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推进家长与园内的互动,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做好家园联系册,利用网络等通讯设备及时和家长沟通幼儿缺勤原因和在园的情况。

  本着对工作负责,对孩子负责的精神,希望在我们班组成员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给孩子创设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让幼儿快乐、健康的成长!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16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第三教师要在创造中享受喜悦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17

  李吉林老师借鉴了“境界说”的“真”、“情”、“思”、“美”的精华,儒家文化“敏于行”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

  (一)以“情”为纽带。在这一点中,李老师指出,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其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她指出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讲,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

  (二)以“思”为核心,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思维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孩子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高境界。

  (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因为人的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四)以“美”为境界,面对小学教学损伤儿童发展现状的焦虑和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着力点。情境教育选择了“美”。原因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之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原因之三: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明天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幸福的人生。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在整个小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

  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生发。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这样情真意切的体验,令人怎能忘怀!情境教育为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李老师探索野外情境课堂的勇气令人钦佩。虽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在平时,学生仍被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安全似乎也更有保证。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让思想的缰绳随意驰骋?课本上的小小篇幅又怎能囊括社会、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师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我想,学生在教室外的大课堂中不单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也能感受到李老师付出的辛劳吧!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震撼的不光是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还有她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她对学习的热情令人感动,她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令人惊叹。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很幸运地处在人生最好的年华,有这样好学不倦的前辈,促使我更要鞭策自己紧紧追随。不但自己要不断学习超越自我,还应将“学无止境”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也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人。李吉林老师把情景教学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我一辈子也成不了李吉林老师,但我一定会以李吉林老师为榜样,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李吉林老师情景教育的受用者、继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18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19

  《给教师的建议》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篇20

  今天上午一个女孩一边做作业一边玩手机,我看到后制止她。女孩并没停下发微信,她不搭理我的举动让我很意外。

  她平时很听话的呀!

  等她发完了,解释道,我爸爸妈妈昨晚吵架了,爸爸走了,妈妈心口气痛了,我喊爸爸回来带妈妈去三医院看看。

  我听了大惊,什么情况?

  女孩又说,昨晚我妈妈一夜没睡。早上爸爸都还没有回来。我给妈妈发微信问妈妈好点没有,给爸爸发微信要他赶紧回来。

  信息量太大了、

  其他小朋友有点不知所措。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有的说,听不懂她说什么。如此这般,我也不便说什么。

  后来我看见这个女孩仍在不间断地发微信。还去卫生间打电话给她爸,问你走到哪儿嘛?你回来没有嘛?催她爸爸回来。

  天啦!她只有7岁啊!平时沉默寡言,默默无声。因为来自乡镇,还被其他同学嘲笑。

  我一面觉得这个女孩太懂事了,一面心里也百般感慨!

  小小年纪就会体贴父母,真好啊!我乘机还教育其他小朋友要向她学习。要学会心疼父母。

  不过,暗地我心里颇有感叹。我并不赞成小小年纪就太懂事了!过度关注父母的关系。我还是认为这父母太不靠谱了!吵架就吵嘛,家家都有争吵的时候,为啥一言不合爸爸要离家出走呢?

  要知道爸爸是家里的主心骨呢!妈妈也不坚强,他走就走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何必哭哭啼啼一夜不眠?在如今这个社会里,谁离开谁都是可以活的嘛!最不喜欢的是妈妈将夫妻关系的紧张焦虑情绪带给了孩子。这太不好了!让孩子深切地感受到了不安,恐慌,痛苦。本能地害怕失去父母,必然使得孩子也异常紧张焦虑了!

  唉唉…老实说我非常心疼这个懂事的孩子。我不希望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过多地把他的生活重点放在了父母关系上,关注着父母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一点闪失。

  孩子就是孩子,就应该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

  父母的关系好与不好,都不应该传染给孩子。

  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啊!

相关内容
  • 新课程改革学习培训心得(通用3篇)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

  • 测量实习心得(精选24篇)

    我们正式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工程测量实习,在此之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说明了测量任务和测量的实际意义及重要性,我们跟随老师来到测区地点,依次看了学校的七个控制点,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了测区是我...

  • 公司员工学习心得范文(精选3篇)

    读了南京供电公司员工刘平真诚服务客户的事迹报道,深有感触。刘平是南京供电公司城北供电公司营业组长,近年来,在供电服务岗位上,她摸索出的“亲情服务法”得到了广大电力客户和国家电网公司的充分肯定。...

  •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心得(精选3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乡村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每期都有一个热门话题,如“今日我们怎样读经典”、“当名家名篇进入教材”、“用声音复活经典”等,对每个话题都有深入地研究,...

  • 关于皮囊读书心得(通用3篇)

    读这本书会有种亲切感,因为我们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和作者是一样的:出生于一个小地方,成长为一个典型的小镇青年,一路奋斗到大城市,对家乡却依然情怀满满。...

  • 工厂安全学习心得范文(精选3篇)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就是习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将这句格言放进安全与习惯的关系论述中,在一连串的恶性事故统计前,不良习惯的可怕之处一览无余,避免了这些事故,好习惯何尝不是最好的财富? 所谓习惯,在字典上的解释就是由于重...

  • 家庭教育课心得(精选20篇)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天长地久的。在我个人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主要应做以下几个方面: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孩子的健康成长...

  • 语文远程研修心得体会(精选25篇)

    研修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专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讨论、交流,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

  • 数学研修心得体会集锦(精选25篇)

    20xx年10月26日临沂市乡镇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暨一年级教材培训会在临沂金雀山小学拉开了帷幕,2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我的收获也是沉甸甸的:首先展示给大家的是5节精彩的课,5位老师都经历了“寒彻骨”般的磨练,所以带给大家迎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