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
敬爱的袁隆平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的学生,我乐观开朗,是个爱笑的孩子。
在开学后,我转到了这里,看着开心农场的稻子慢慢成熟,我想到了您的"超优千号"。它是不是也成熟了呢?在我们种植、育苗的时候,它也在生长吧。不过相比于经验丰富的农民伯伯,我和同伴们实在是业余:水量不知道,移苗的间距不知道,就连水也用的地下水……还好有家长们帮忙,老师自己也查资料,时不时的组织我们照顾水稻。现在,稻田里不仅有水管,而且还搭上了白霎霎的"天网″。今天是我们班收获的日子。我想到了观察水稻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我见证了只有小腿高的稻子如何抽穗、开花、结出一粒粒的稻谷,也留下了许多的美好回忆。
您知道吗?在观察水稻时,我时常想起你,想起您那两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你那为梦想而奋斗的精神总让我钦佩不已,尤其是您在南红良种繁育场时,当助手发现了"野败"一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株野生稻,并发来电报时,您正在遥远的北京开会,却连夜赶火车奔回海南岛,仔细检验它的真伪。那需要多少精力呀,在北京开会已经有些累了,连夜赶火车,仔细检查会雪上加霜。而您却为了梦想赌上健康,让自己无怨无悔。又为了改进杂交水稻,一直奋斗了22年,将自己最好的年纪献给了研究。
这还不够,你把安逸的老年都献了出去,90岁高龄,您的.办公桌上依然资料成堆,别人在享受,你却在努力。您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青岛,一个美丽的城市。它拥有约50万亩的盐碱地,对海水稻的研究可谓是如虎添翼,这里不缺少人才,也不缺少杂交水稻接班人,研究者可能会变,但是一代一代接力,总会完成您的梦想。在一万人中,总会有伟人出现,创新、探究。您的三个月,影响着青岛,影响着全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迈步向前。
青岛,正翘首以盼,期待着您的到来!
祝您身心健康,梦想成真!
姜宇珊
20xx年10月30日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2
袁隆平爷爷:
20__年5月22日13时07分,您安详地与大家告别了。有人说,您是在等大家好好地吃过午饭,再和大家告别。我认为,您是不想看到我们一边饿着肚子一边难过。因为这是您的初心——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爷爷,您知道吗?我还记得小学教科书里记载的关于您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九个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时候我还很小,不懂什么是杂交水稻,后来是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大家吃的大米就是水稻成熟之后的产物,全国上下现在每顿饭能吃饱吃好,是有着袁隆平爷爷的汗水在里面的,听罢,深感您的伟大,难怪,米饭如此香甜。
袁隆平爷爷,您知道吗?我在学校的走廊里看过您的大幅画像。您身着白衬衫,深蹲在稻田里,双手轻柔地捧着金黄饱满的稻穗,面带微笑又稍显一丝庄重。后来我知道,您在考大学时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深刻明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可见,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您就有了这么深远的目光,有了这么崇高的理想,并一直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拼搏,这注定了您终将成为“国士”,终将成为“大师”。
袁隆平爷爷,您知道吗?我昨天读过您写给母亲的那封信,深受感动。您在信中写了很多很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在我幼年时种下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面,如果说,您的理想是让人们远离饥饿,那么母亲就是助您实现理想的不竭之力。袁隆平爷爷,不要觉得有所亏欠,我想您的母亲一定能够理解您是在“舍小家,为大家”,明白您是为了“中国人民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这个目标在奋斗,明白您是为了全世界的人类造福。
袁隆平爷爷,您知道吗?我昨天看过一段关于您的视频,深受震撼。您说到了您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更加高产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您和您的团队努力下,水稻亩产公斤量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这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国的杂交水稻,在您和科研人员们的不断努力下,已经在40多个国家成功示范,并在1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广。20__年9月29日,89岁的您获得“共和国勋章”这一至高无上荣誉,进京之前,您先是下田和超级稻告别,回去后第一件事,还是下田。“年纪大没关系,我还没有痴呆,还可以干下去。”您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袁隆平爷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会好好牢记,并“以光盘为荣”。袁隆平爷爷,您的坚定理想、不辞辛苦、心有大爱、淡泊名利,我们会认真学习,积极向您看齐。袁隆平爷爷,我们会谨记您的勉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担当!
袁隆平爷爷,您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我知道那里有“稻香满溢”,那里到处可以“禾下乘凉”,愿您安息!
写信人: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3
敬爱的袁爷爷:
您好!
直到现在也难以相信,您真的永远离开了您的稻田,您的祖国和人民,离开了因为您才过上吃得饱的幸福生活的我们这一代人。
以前我总认为您只活在教科书里,我忘记了教科书中和蔼的您,也会变老,也会离开我们。
您说您是“九零后”,为了人民能吃饱饭,您研究了一辈子不停歇。年初,还在材料里看见了您研究的海水稻的喜讯。您说您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您和您那一代人吃过我们没有吃过的苦,怀着无限美好的理想,为祖国的发展和后代的幸福奉献一生,鞠躬尽瘁。而我们生活得幸福了,您却离开了。悲痛、感激,似乎都不足以形容这令举国哀悼的沉重。
袁爷爷啊,谢谢您!如今的我们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我们幸福而感激着!
或许我们并不能做什么,但我们会好好吃饭,将米饭都吃完不浪费,这是我们所能做;还有您的两个伟大的梦,也会是我们这一代去实现,去见证。
我们中总会有人追随您的道路继续您的事业,而您的伟大精神与功绩不会被忘记。
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每一个受益的人不会忘记。
待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真的实现那一天,再给您写信。
再见了袁爷爷,一路走好。
一个吃杂交水稻长大的孩子
20xx年5月24日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4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在果实累累的稻田间,在稻香四溢的谷仓里,在绿意盎然的研究室,都能看见您辛勤的身影。您总是笑呵呵地,嘴角咧到耳根,因为的大米产业日渐强大。您看到我们欢乐地吃香喷喷的大米,总是露出幸福的'笑容。我看到您,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我们因为有您研发的“超级杂交水稻”,从而渐渐地变成世界粮食储备最多的国家。您年轻时发誓要让每个人都吃饱,如今,您的誓言成了感动数十亿人心灵的话语。因为有您为粮食事业做出的贡献,若与其它国家交战,粮食则成为了“武器”。您研发的这“武器”威力巨大啊!
“粮食就是生命,知识拯救灵魂。”因为有您渊博的知识,才研发出杂交水稻,才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我讲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您后面的人一定可以实现这两个梦的,包括我,我也会为了实现这两个伟大梦想而努力读书、奋斗。您就好好休息吧。
“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是您,是您用一片血汗种出香喷的水稻,煮出热腾的米饭。了解了您为水稻付出的贡献后,我才真正懂得“流走的是血汗”。您的一生都在为粮食而奋斗、担忧。您走到超市,看到人民的米价稳定,乐呵呵地走了。您当时是笑得那么开心,那么高兴。我今天乖乖地把碗里的每一粒米饭都吃干净了,我身边的家人、朋友都没有浪费粮食了。我想,您看到了也一定会很开心吧?
写信人: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5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我真不敢相信,您就这样匆匆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袁隆平爷爷,我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学生,得知您离开的消息,我难过极了。您的离开不仅是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因为您,我们现在才能吃上饱饭;因为您,我们这个世界近年来才不会发生饥荒,您是的英雄,更是世界的英雄,我向您致敬!
袁隆平爷爷,老师今天给我们讲述了您的许多伟大的事迹。老师说,几千年前,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科学家虽然也数不胜数,但过去由于科技所限,人却一直是半饥饿或饥饿的状态,因为那时的水稻穗短,粒小,产量特别低,所以一旦天旱雨涝,经常发生饥荒,所以古代人的平均寿命竟然只有35岁,除了经常发生战争的原因外,更多是因为饥饿而死。但是,是您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现状,您研究的杂交水稻能到今天能够达到亩产998公斤,这是一个全新的产量,让让不再发生饥荒,世界不再发生饥荒,您实现了几千年来的梦想!现在,您发明的杂交水稻已经在全国普及了,甚至走向世界,所以您被称为“当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农圣”、“农神”、“稻神”等称号,是您解决了人几千年的吃饭问题,您使人不仅能吃上饭,还能吃饱饭,您是的农圣,也是世界的农圣!
袁隆平爷爷,您为了研究杂交水稻,七十多年如一日,和所有的农民一样站在实验田里,和所有的科学家一样站在实验室里,像所有的探险家一样走遍各地。您站在实验田里,不是为了当农民,而是为人民;您站在实验室里,不是为了当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而是为人民;您走遍各地,不是想当一位探险家,而是为人民。袁隆平爷爷,您就像天神一样,把金灿灿的水稻,把白花花的大米带到了人间,您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明星!
袁隆平爷爷,这两天我看见许多视频里的老人含泪向您告别,学生捧着鲜花,对您说着:“一路走好!”还有很多年轻人不远千里来到长沙,只为看您最后一眼,只为送您最后一程……您是人们心中的大山,一座永远的大山,一座永远的丰碑,也是人们心中最好的“农民”爷爷。
袁隆平爷爷,我想天堂一定是闹饥荒了,于是神仙们就把您召回到了天堂。袁爷爷,您累了,也该休息休息了,我相信,您在天堂也会化作最亮的一颗星星,永远注视着,注视着人类!袁爷爷,我们会在您的注视下成长,长大后,我们就成了您,为国家,为人类,做更大的贡献!袁爷爷,您在天堂安息吧!
葫芦岛的一名小学生:陈厚霖
20xx年5月24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6
亲爱的袁爷爷:
您好!
此刻,您在稻田里劳作的身影浮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还听见了您劳作后急促的呼吸声。然而,您已经驾鹤西去了。
袁爷爷,您一生都在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造福百姓。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您努力拼搏,独自一人呆在稻田里反复做实验,反复研究。我被您这种求知精神和造福百姓的情怀给深深震撼。今后,我也要向您学习,成就一番大事业,让百姓安居乐业。今后,您的遗愿将由我们完成。
袁爷爷,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让我敬佩。您不管前方有多危险,有多困难,只要能让杂交水稻增产,能让农民增收,您都无所顾忌,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奔目的地。我们今后也将继承您的斗志并发扬起来。
袁爷爷,您教我们“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您自己也秉持这一优点,勤劳节俭。可是,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自己吃饭的时候就经常浪费粮食。有时会把粮食剩在碗里;有时会以肚子实在太胀了为由,把饭菜倒掉;有时会嫌饭菜不好吃而干脆不吃……今后,我一定把饭吃得一粒不剩。
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袁爷爷,您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人!
袁爷爷,今后我一定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碗里的饭粒吃得干干净净。
祝,
一路走好。
敬佩您的人:
20xx年5月30日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7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我是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六年级七班的吕政廷。
很感谢您和王老师能给我们这个体验种海水稻的机会,借此机会我们体验了农民伯伯的辛苦。我们曾经在这块稻田里留下了汗水,留下了许多同学们的足迹;我们体验过播种、浇水、喷洒农药,进行插秧。我们失落过,也高兴过。如果不是您培育出海水稻,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个体验机会,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才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里面饱含的深意,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粮食,要珍惜粮食。
在疫情还未过去的暑假里,我们就开始在上了解您,您为这个国家贡献的力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没有您说不定我们的祖国就没有了粮食,就没办法发展起来。您用水稻救活了亿万人,我真的很敬佩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以食为天,长大我也想当一名专门研究农作物的,要做一个不怕吃苦,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条件允许,10年以后,我想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再次种下属于我自己的农田。
青岛,是沿海地区,之前从来没有种植过水稻,不太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大片的土地浪费了。但是没想到在这片盐碱地上,您创造出了神奇的海水稻,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为乃至世界世界粮食的大幅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您做的是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事业,正是有了像您这样的缔造者,才筑起了世界粮食的钢铁长城。
袁爷爷,我想在我们种水稻的时候可以邀请您过来为我们指导就好了,不过马上就要收割了,您应该很忙吧,真是太可惜了。
祝袁爷爷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命百岁。
写信人:
20xx年xx月xx日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8
敬爱的袁爷爷:
您好!
从饿死人的大饥荒到如今的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这盛世终如您所愿。
一个强大富足的国家要有独立自主的,然而那时的却连大米都要从国外进口,还闹着大饥荒,充斥着战火。您生于1930年,那样苦难多灾的年代,不知您是否是面对着漫天硝烟,亦或是脚下森森白骨,忍受着饥寒,立下了“让每一个人都吃上饱饭”的宏伟理想。您从重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乡村,在那里,您开始了研究。当您意识到天然雄性不孕株水稻在研究中的重要性,您领着妻子,三个学生组成了五人小队,拿着放大镜,在田野里一株一株地寻找。面对茫茫稻田,五个人不懈的地毯式搜寻,终于找到了十几株。我想您当时也是兴奋的像个孩子一般吧?您将这些水稻研究,栽培,当发现这种水稻的颗粒饱满率高达80%-90%,您立刻上书给国家,却不料这时,的脚步逼进了。您遭到了自己学生的迫害,上面发下来的通知书几乎起不到一点作用,场面已经失控了,您带着妻子和仅剩的两个学生好不容易抢救出几株珍贵的水稻迁到别处去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您发现了一株野生雄性不孕株,推动了您新一轮的研究,您又开始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研究,这其间的研究过程必然是曲折不易的,但终于有一天,您成功了,当您意识到您的梦想要实现了,那是一种怎样激动的,难以抑制的兴奋,人能养活人。
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的温饱问题,更推动了世界上许多人多地少的地方的发展,您更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
您瞧哪!小到大米的价格平衡,人人都能吃上饱饭,大到国泰民安,山河锦绣,这盛世终如您所愿。
写信人:
20xx年xx月xx日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9
亲爱的袁爷爷:
您好!
太阳跌进遥遥山野,黑夜开始野蛮生长。您去世的噩耗不胫而走,悲痛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此刻,我不禁想提笔给您写这封信。
小时候曾在奶奶怀里,闻稻香轻飘,望稻浪滚滚,听着关于您以平凡之力书写研究杂交水稻的传奇故事。
世皆不屑,坚若磐石。曾经的您,意气风发,志存高远,提出了培育杂交水稻这样伟大的构想。面对国际视为对学术理论的背叛与颠覆,甚至视其为对基本遗传学的无知的质疑,您于坚持与放弃之间选择了坚持。即使饱受非议,你仍坚守初心,在世界流言蜚语的千磨万击下,您还之以坚劲,向世界展现了坚不可摧的决心。
坎坷重重,迎难而上。从茫茫“稻海”中任凭毒日啃食一寸寸肌肤,蚊虫大军一次次围剿,到大雨倾盆之夜,恶人作祟,秧苗被毁,历经千辛才取得的成果仅一夜便化为泡影;在研究地,大地剧烈震动,楼倒人亡,惊恐的呼救同地震的巨响交织奏成交响曲似阴影般笼罩着大地,你坚守在诗圣杜甫所吟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样漏风又漏雨的窝棚里工作。您不因烈日蚊虫,而停止四处寻找雄性不育水稻;您不因屡试屡败,而放弃研究;您不因地震对性命的威胁,而逃离就此作罢;您不因寒冷没日没夜的侵扰,而放弃培育水稻。无论前方荆棘多密,狂风多猛,暴雨多烈,即使坎坷重重,您仍坚定信念,英勇地迎难而上。
十年奋斗,终得硕果。几十年狂风暴雨后你终于研制出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量一次次刷新了世界记录。最终您给了一个完美的交代,让世界多了一次伟大的创举。
山因脊而雄,屋因深而固,国因您终得温饱。曾记得您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超级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请您放心!我们在,我们定会将您的光与热传承下来,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向着科学迈进。一定要圆了您的梦,为,为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未来的某一天,这里的稻穗会比高梁还高,穗粒会比花生还大。您的梦想终会实现。
祝您
一路走好!
写信人:
20xx年xx月xx日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0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的学生,我乐观开朗,是个爱笑的孩子。
在开学后,我转到了这里,看着开心农场的稻子慢慢成熟,我想到了您的"超优千号"。它是不是也成熟了呢?在我们种植、育苗的时候,它也在生长吧。不过相比于经验丰富的农民伯伯,我和同伴们实在是业余:水量不知道,移苗的间距不知道,就连水也用的地下水……还好有家长们帮忙,老师自己也查资料,时不时的组织我们照顾水稻。现在,稻田里不仅有水管,而且还搭上了白霎霎的"天网″。今天是我们班收获的日子。我想到了观察水稻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我见证了只有小腿高的稻子如何抽穗、开花、结出一粒粒的稻谷,也留下了许多的美好回忆。
您知道吗?在观察水稻时,我时常想起你,想起您那两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你那为梦想而奋斗的精神总让我钦佩不已,尤其是您在南红良种繁育场时,当助手发现了"野败"一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株野生稻,并发来电报时,您正在遥远的北京开会,却连夜赶火车奔回海南岛,仔细检验它的真伪。那需要多少精力呀,在北京开会已经有些累了,连夜赶火车,仔细检查会雪上加霜。而您却为了梦想赌上健康,让自己无怨无悔。又为了改进杂交水稻,一直奋斗了22年,将自己最好的年纪献给了研究。这还不够,你把安逸的老年都献了出去,90岁高龄,您的办公桌上依然资料成堆,别人在享受,你却在努力。您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青岛,一个美丽的城市。它拥有约50万亩的'盐碱地,对海水稻的研究可谓是如虎添翼,这里不缺少人才,也不缺少杂交水稻接班人,研究者可能会变,但是一代一代接力,总会完成您的梦想。在一万人中,总会有伟人出现,创新、探究。您的三个月,影响着青岛,影响着全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迈步向前。
青岛,正翘首以盼,期待着您的到来!
祝您身心健康,梦想成真!
学生:
20xx年10月30日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1
尊敬的袁老师:
您好!
我是一位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学生,也是您忠实的粉丝。
您是当之无愧的杂交稻之父,13亿人能够吃饱饭的第一功臣。
您80高龄了,还在继续攀登杂交稻的新高峰,我相信您一定会研究出更高产的杂交稻新品种。可我却希望您老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稻新高峰的攀登,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您可能以为我这后生胡言乱语,但请您听我把话说完。
我之所以劝您老在有生之年放弃继续攀登杂交稻新高峰,转向常规水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基于这样几个理由:
第一,国家安全需要常规种子,民族安全需要常规种子。现在的种子发展趋势是杂交化、转基因化,种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子了。育种科学家和种业资本家们为了获得种子垄断收益,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消灭农民的常规种子。农民几乎没有任何一粒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种子了。我这段时间在北京市平谷区的一个村子里种3分地,几乎在种子公司买不到一粒常规种子,都是断子绝孙的“种子”。我因此感到很不安。
农民没有自己的种子了,假如有一天,出现了某种特殊情况,譬如种子基地或种子仓库被袭击了,或播种后出现大面积天灾导致必须补种,等等,农民种什么呢?人吃什么呢?这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安危。
第二,从节约肥料和绿色农业的角度考虑,需要常规种子。一般的常规(稻)作物,虽然产量比杂交(稻)作物低15—20%,但是,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我国虽然用全球7%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却使用了全球35%的化肥。我国钾肥自给率15%,磷肥只能用30年了,N肥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您现在培育的超级稻,产量虽然很高,但需要投入的肥料、农药等也是同步上升的。
第三,常规农作物(稻)也能高产,也可保障粮食安全。我上世纪90年代在湖北监利县周沟乡任乡委书记的时候,当地有个姓胡的农民选育过一个常规中稻品种,人们都叫该品种为“胡选”,产量和杂交中稻“汕优63”差不多,亩产1200斤左右。“胡选”1亩地也只需2—3斤种子,且种子可连续使用多年,因为产量高、用种少,当地农民也把“胡选”叫“稀插”。
“胡选”深受监利农民欢迎,在监利中部地区占据主流位置10年不衰。只可惜,由于所有的种子研发部门都追求杂交种子垄断利润,都视“胡选”为眼中钉、肉中刺,在我调离周沟乡后,再没有政府投入经费对“胡选”提纯复壮,“胡选”在1999年后被杂交稻消灭了。
另外,我1993—1996年在周沟任书记的4年里,双季稻面积达到70%,多个常规早稻品种单产也能过千斤/亩,早晚两季过1吨/亩。全国18亿亩耕地,如果有5亿亩吨粮田,就是10000亿斤(年全国粮食总产为10900亿斤),足够养活13亿人。
第四,农民自主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常规稻种子。我的家乡湖北监利经常受水灾,记得1997和1998连续两年中稻淹水,水退后,灾民们都是用自家的常规早稻“翻秋”(把早稻当晚稻种)自救,1亩翻秋稻也能收500斤左右,解决灾民的口粮没有问题。年,我的家乡也有一定面积的中稻淹水了,但由于农民没有了常规稻谷,灾后的稻田最终只能撂荒,等吃政府救济粮。这么大一个国家,每年都频繁发展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后,农民补种自救是最有效的抗灾,不能消灭农民自己的常规种子啊!
第五,农民怀念自己的常规稻种子。上个世纪80年代,杂交稻还没有普及,农民家家户户都有常规种子,那个时候3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现在差不多是20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且只能种一季,不能留种。我依然清晰的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农民用2斤稻谷可以换得1斤常规稻种子,而常规稻种子可以连续种3—4年。杂交稻种子虽然增长,但随着农民常规种子的消灭,其价格越来越高,导致农民增长很难增收。
第六,在袁老师您的带领下,攀登杂交种子新高峰的后来者趋之若鹜,无穷无尽。现在千千万万的育种们又在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的带领下踏上了攀登转基因种子高峰的征程。袁老师,您的粉丝我以为,以您老人家为代表的育种科学家群体,虽然为人类的食物安全做出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但也有可能因为追求垄断商业利益而剥夺农民的种子主权,最终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袁老师,您的粉丝我建议您老人家在您的有生之年,带头把种子主权还给农民,为农民多培育一些优良的常规种子。
袁老师,您为人类的食物安全做出的贡献是彪炳史册的,但您也可能是消灭农民种子主权的第一人,尽管您是无意识的。最近一些年,我国种子战略、特别是转基因种子战略有点乱,13亿人口的,需要您老人家回过头去严肃思考国家的种子战略。能不能立法规定:必须保留30%的常规种子;全国确立10个县为常规种子种植区;国家设立种子粮库(可做种子用的商品粮储备库)等等。
袁老师,我之所以给您写信讨论种子问题,而不是给政府部门写信,是因为我觉得您老是个严肃的科学家,是个可以从商业战车上从容走下来的科学家。很多政府官员和科学家做不到这点,我相信您能!
我是您的粉丝!
写信人:
20xx年xx月xx日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2
亲爱的袁爷爷:
您好!此刻提笔,心情五味杂陈。始闻您逝世的消息,我一时没了反应,不敢相信。我忘了,忘了您也是普通人,也有生老病死。重读新闻,悲痛难忍,像是最亲的人永远离开了,不禁泪流满面。
在我心目中,您一直是传奇一般的人物,出现在教科书里,出现在电视里,存在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为了让全中国人民把自己的饭碗牢牢地捧在自己手中,您殚精竭虑,每天都挂念着试验田里的杂交稻,思考着下一个小目标如何实现。即使卧病在床,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详细询问天气,担心对水稻培育有影响。您是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却淡泊名利,甚至孙女小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天真地认为爷爷只是个天天看天气预报的老头。您身价千亿,却始终秉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穿的是几十元的衬衫,去的是街边的小理发店。您已逾鲐背之年,却仍紧跟时代,金句频出,笑称自己是9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是个十足的“九零后”,从未想过退休。
您在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年纪,是什么力量促使您依然扎根稻田,带领着团队向着一个又一个高产目标前行?我想一定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对事业的热忱指引着您笃定奋进。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由衷地敬佩您,您是救世英雄,您是榜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我们会铭记您的教诲,好好吃饭,不浪费一粒粮食!
您的一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一生,纵然荣誉满身,却仍坚持俯身黄土地,竭尽所能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梦。袁爷爷,也请您放心,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您的敬业奉献、平易近人、勤俭朴素、乐观风趣是我们无价的珍宝。您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让我们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使命与责任。而这一切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沿着您走的道路,完成您未竟的事业,让风吹稻花香满全世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20__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作文的全部内容了,供大家参考。阅读更多优秀作文,请持续关注可圈可点。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3
亲爱的袁爷爷:
您好!此刻提笔,心情五味杂陈。始闻您逝世的消息,我一时没了反应,不敢相信。我忘了,忘了您也是普通人,也有生老病死。重读新闻,悲痛难忍,像是最亲的人永远离开了,不禁泪流满面。
在我心目中,您一直是传奇一般的人物,出现在教科书里,出现在电视里,存在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为了让全人民把自己的饭碗牢牢地捧在自己手中,您殚精竭虑,每天都挂念着试验田里的杂交稻,思考着下一个小目标如何实现。即使卧病在床,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详细询问天气,担心对水稻培育有影响。您是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却淡泊名利,甚至孙女小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天真地认为爷爷只是个天天看天气预报的老头。您身价千亿,却始终秉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穿的是几十元的衬衫,去的是街边的小理发店。您已逾鲐背之年,却仍紧跟时代,金句频出,笑称自己是9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是个十足的“九零后”,从未想过退休。
您在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年纪,是什么力量促使您依然扎根稻田,带领着团队向着一个又一个高产目标前行?我想一定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对事业的热忱指引着您笃定奋进。作为一名基层员,我由衷地敬佩您,您是救世英雄,您是榜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我们会铭记您的教诲,好好吃饭,不浪费一粒粮食!
您的一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一生,纵然荣誉满身,却仍坚持俯身黄土地,竭尽所能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梦。袁爷爷,也请您放心,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您的敬业奉献、平易近人、勤俭朴素、乐观风趣是我们无价的珍宝。您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让我们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使命与责任。而这一切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沿着您走的道路,完成您未竟的事业,让风吹稻花香满全世界。
日期: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4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的学生,我乐观开朗,是个爱笑的孩子。
在开学后,我转到了这里,看着开心农场的稻子慢慢成熟,我想到了您的"超优千号"。它是不是也成熟了呢?在我们种植、育苗的时候,它也在生长吧。不过相比于经验丰富的农民伯伯,我和同伴们实在是业余:水量不知道,移苗的间距不知道,就连水也用的地下水……还好有家长们帮忙,老师自己也查资料,时不时的组织我们照顾水稻。现在,稻田里不仅有水管,而且还搭上了白霎霎的"天网″。今天是我们班收获的日子。我想到了观察水稻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我见证了只有小腿高的稻子如何抽穗、开花、结出一粒粒的稻谷,也留下了许多的美好回忆。
您知道吗?在观察水稻时,我时常想起你,想起您那两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你那为梦想而奋斗的精神总让我钦佩不已,尤其是您在南红良种繁育场时,当助手发现了"野败"一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株野生稻,并发来电报时,您正在遥远的北京开会,却连夜赶火车奔回海南岛,仔细检验它的真伪。那需要多少精力呀,在北京开会已经有些累了,连夜赶火车,仔细检查会雪上加霜。而您却为了梦想赌上健康,让自己无怨无悔。又为了改进杂交水稻,一直奋斗了22年,将自己最好的年纪献给了研究。这还不够,你把安逸的老年都献了出去,90岁高龄,您的办公桌上依然资料成堆,别人在享受,你却在努力。您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青岛,一个美丽的城市。它拥有约50万亩的盐碱地,对海水稻的研究可谓是如虎添翼,这里不缺少人才,也不缺少杂交水稻接班人,研究者可能会变,但是一代一代接力,总会完成您的梦想。在一万人中,总会有伟人出现,创新、探究。您的三个月,影响着青岛,影响着全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迈步向前。
青岛,正翘首以盼,期待着您的到来!
祝您身心健康,梦想成真!
20xx年10月30日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5
袁隆平爷爷
您好!
我是大峪中学高一年级的杜屹涵。我曾在一报道中看到这样一番对您的描述:“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从此,您的名字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后我又在高一的教科书上学习了一关于您的人物通讯,这让我对您的敬仰之情更加浓郁。
纵观中华历史长河,食为民生之本,但由于封建时代,人口众多,统治压迫,官府剥削,百姓往往食不果腹。近代亦产能低下,饥荒不断。所幸,您的出现,保障了人民温饱,并帮助陷于困境的外国他地。
您始终将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放在心上,在与时代共存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学毕业后,您舍弃了留在重庆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怀着到最艰苦的地方建设国家的愿望,前往湖南农校教书。1960年,一场饥荒席卷中华大地。一时间饿殍遍地,您看着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毅然决定投身水稻研究,希望能研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全人都吃饱饭。
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您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失败,质疑,挫折,在您的杂交水稻研究生涯中是常态:研究被学术权威反对试验田被恶意毁坏,多次遭遇减产,绝收。这些看似致命的问题在您眼里却是再次爬起的动力。“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失败了就失败了,不是说身败名裂,人家不会笑你的。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来干,就是了。”您的心思全部扑在了稻田里,总是头顶烈日或瓢泼大雨到田里去观察实验材料。不在家,就在试验田里,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正是因为您对杂交水稻爱的深沉,化苦为乐,用超强的毅力坚持了下去,最终收获了成功,您用脚踏实地的科研跳出了理论的桎梏,用超乎寻常的努力和时间的积累,最终证明了杂交水稻的可行性,为农业技术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随着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以及大面积推广,袁隆平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甚至走出国门,赢得世界的赞美。在鲜花、掌声和荣誉面前,您没有忘记自己作为科学家的使命,始终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去。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您带领团队将杂交水稻的研制目标从丰产向绿色优质方向转化,研制出了更健康,更绿色的杂交稻。“我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努力。”您用生命践行着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目标,用行动感染着无数青年人,不仅如此,您还毫不吝啬的将自己多年来摸索出的经验和成果传授给青年科研工作者,不遗余力的为国家培养人才,组建科研团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奉献自己。
年满九十岁的您,人老心不老,还笑称自己为“90后”,希望正在研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早日实现双季亩产3000斤的目标。您乐观的心态也同样感染着我们青年人,您永远是我们心中最酷的“90后”。对于青年学生的我们而言,时代的高速发展了巨大的便利,但这远远不够,我们会牢记您送给我们的八个大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我们必须向您学习,像您一样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用汗水浇灌出成功的花朵!
“我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您的梦想,亦是您毕生的奋斗目标。您曾把水稻比作核武器,饥饿比作敌人,您带领着全体中华儿女,战胜了饥饿,取得了胜利!您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此致
敬礼!
20xx年xx月xx日
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7
敬爱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我叫马寅翔,是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六(7)班的一名少先队员。
在今年暑假,我们学校组织了“走进海水稻”的实践活动,我成为了一名海水稻研究员。
听辅导员老师说,我们这次用的海水稻种子,就来自我们青岛的海水稻研究基地。老师还告诉我们,青岛海水稻研究所,是您在20__年创建的,在江苏、新疆、海南,都有您的海水稻研究所,您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您每年至少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在青岛度过。
袁爷爷,我们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有50多万亩盐碱地,其中环胶州湾一带,就有大片滩涂。我们学校距离胶州湾不到一公里,学校地下水的盐碱度就非常高。老师说,如果海水稻在我们学校试种成功,海水稻就有可能在胶州湾的滩涂大面积推广种植。我们听了可激动了,纷纷报名参加暑假海水稻实践活动。7月2日上午,我们刚刚结束了期末考试,下午就拉开了“走进海水稻”活动的序幕。我们查资料,收看“农广天地”,了解水稻种植知识;我们挥舞铁锨、镢头,翻地、整地……
暑假里,每周的周三和周六,早上六点半,我们这些小研究员,就和辅导员老师相约海水稻试验田,拔草,捉虫,浇水,观察,记录,撰写观察随笔……作为首批海水稻实践活动的小研究员,我们有幸亲眼见证了海水稻的整个生命历程:浸种、催芽、育苗、插秧、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成熟,历时四个月,长达121天。
袁爷爷,告诉您个好消息,我们在校园里种的海水稻,不仅结出了稻穗,而且穗穗饱满,现在已经泛出点点金色,我们计划在今天下午开镰收割。老师还说,收获后,要给您寄去一些,让您品尝一下我们亲手种出的稻米呢!
袁爷爷,您的梦想是“禾下乘凉,让水稻覆盖全球”;我们青岛的孩子,也有个梦想,那就是早日把青岛50万亩盐碱滩涂,变成年产6000万吨的米仓!
袁爷爷,您什么时候来青岛,期待与您相见!
祝爷爷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您的崇拜者:
20xx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