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书范例 >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通用18篇)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3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1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就被三亚落日的“美”深深地陶醉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这样的一篇美文,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三亚落日的那份独特的如诗如画的美,是我教学的重点。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词句的品味、推敲。特别对遣词造句的精深微妙之处,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第一段的学习我采用通读全文后找中心句的方法,讲学生引入学习活动中,通过对“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逊色”等词语的朗读、理解,激发学生的神往之情。通过“在三亚看落日如何有诗意?”过渡到第二段的教学。

  第二段虽不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但学好它对于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为三亚的景象样样都美所以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看落日也会别有一番情调的。三亚对于学生来说,一切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海鸥如何的白,沙滩又是怎样的细软,学生都没有真切的感受。光凭语言描述,学生是感受不到的。课前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三亚风光的视频,这对学生直接感受三亚的美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三亚的美,我也用美丽的语言引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边读边说,三亚美在哪儿?有人说:三亚仿佛就是个蓝色的世界。有蓝的天,有蓝的海,就连那白鸥的翅尖也让人担心会被海水蘸蓝了。又有人说:我从小就喜欢海,三亚那玉屑银末般的细沙,傍晚人们来这里,踩上去一定会减轻一天的疲劳。还有人说:椰子汁我喝过,但没有看过椰子长什么样,真想去看看啊!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孩子们对三亚的喜欢。那么有了这种喜爱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的必定是无限的向往,把握住他们的感情,引导着他们好好地读一读,美便成为孩子们的了。

  我引导学生感受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后,就抓住“三亚落日美在何处”贯穿教学抓住落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态也随之变化“像孩童——像红灯笼——像跳水员入水”来感受日落的整个画面,并抓住“红扑扑”、“赤朱丹彤”、“金红一色”等绘色的词;又抓住“快乐”、“抖落”、“悬在”、“顽皮地蹦跳”等描摹形态的词语来指导朗读,体会到三亚的自然风光之美。

  最后,抓好对落日三个比喻的理解。作者把太阳比作是“一个快乐的孩童”、“红灯笼”、“跳水员入水”,让读者整体感知日落的动态过程。从“下沉→停住→蹦跳→弹跳→入水”这一过程来体悟落日似孩童般的“顽皮”、“任性',体会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留恋和赞叹。

  整节课,我引导学生赏读语言文字,想象文章意境,感悟了“三亚落日”那份诗意的美。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2

  今天第一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三亚落日》,简单反思如下:

  一、教学环节简单

  1、导入课题部分,我采用了“爱老师,更爱语文”的理念,出示了中国地图,语文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走过了《烟台的海》,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今天,我们去南海明珠——海南,饱览《三亚落日》板书课题,提醒大家注意“落”的结构,齐读课题。

  2、学习课文部分,我按照自己的“阅读四部曲”:一读,生字词;二读,结构脉络;三读,理解感悟;四读,领悟写法。

  一读,生字词。

  学生速读课文,看看自己预习时做的标记,友情提示:字音容易读错的;出示本课的多音字,知其所以然;友情提示:字形容易出错的地方;听写生字,学生对照课本,交流出现问题的字。

  二读,结构脉络。

  浏览课文,说说每段写什么,是采用哪种方法来说的。第一段学生采用摘句法,第二段,第三四段采用概括法,第五段总结全文。板书:真有诗意 热带风情 落日美景 赞叹落日 学生交流完,我顺势利导本文结构特点:开门见山,首尾照应。

  三读,品读理解。

  出示中心句,导入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观察两句话的关系,引用关联词连接。抓住“美妙绝伦”引出三四自然段落日美景的欣赏。 出示课件:三亚落日一会儿像,一会儿像,一会儿像。提示学生,速读三四自然段,搜索信息。交流完后,进一步提示学生“默读便于思索”,通过默读,找出写“快乐孩童”的句子,用括号标出来,写“大红灯笼”的用直线画出来,写“跳水员”的用曲线标出来。根据学生的交流,来品味句子,抓关键词体会。交流像“快乐孩童”时学生抓住了“潇潇洒洒”来说的感受,我顺势让学生通过肢体来感受“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交流“大红灯笼”时,我出示句子对比,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写法,使句子更生动,学生谈到了色彩、形状比第一句更形象。交流“像跳水员”时,我让学生联系到我国的跳水员杰出的表现“以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来感受夕阳变化的绝妙。然后让学生美美的品读三四段。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品味作者抓事物的特点写景。

  四读,领悟写法。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事物写得生动有趣,是本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也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是今天老师交给你们的金钥匙。

  3、拓展积累美句。

  (1)这么美的词句,我们要积累起来,“朗读便于记忆”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或词,记在脑中。

  (2)学以致用。“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美景,请你为其配上美文。出示课件,夕阳(日出)的图片,学生交流。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本课所学的句子、词,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创意的去说。

  4、总结作业。

  出示课件:第一段话,到底三亚的落日是不是比日出不逊色,请大家回去读巴金的《海上日出》。

  二、学法引导,写法指导。

  这是我和学生们的常态课,没有任何的渲染,平日的课堂教学,我很注重方法的引导。首先是学法的引导。从字词读音方面,我教给学生“悄”读音选择,让他们知道学习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字词的理解除了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外,理解词中的重点字就可以理解整个词。概括段意,可以用摘句法等等。

  写作方法也贯穿在学习课文始终,我都贯穿写作方法的指导。从开始的结构,到后来的抓特征写事物,甚至这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如何把事物写生动具体有趣。最后设计“学以致用”环节,就是为了实现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活用学过的知识。

  三、我的遗憾

  整堂课,学生启而不发,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这跟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关。所以说,课设计的再精彩,老师上得再生动,课堂的主人没有调动起来,那就是失败的。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3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三亚落日这一美妙绝伦的景象,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了解文章的结构,还精读了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本课时是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一方面通过反复吟诵,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另一面,通过赏析交流,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三个比喻句,体会三亚落日的美轮美奂,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出示中心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除此之外,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的方法理解词语,如理解“温和”时文中的近义词“柔和”,理解“醉醺醺”时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硕大无朋”时可结合课文内容或查找工具书等方法。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本课我让学生找出比喻句、拟人句,感悟三亚落日的美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优美。此外,练习用“先……然后……再……最后”把一件事按顺序表达清楚。( 励志天下 )

  本节课研究的一个主题是“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一开课的时候,首先用一组三亚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再以一组落日的图片,带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第3、4自然段的时候,将自学邀请投在屏幕上,能使学生在自学时更加明确学习要求,从而更好地自主学习,这就比传统意义上由教师口述,学生操作有效果。有时我们的要求提多一些的话,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根本记不住,最后,以《永远的邀请》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来总结升华,让学生回味无穷,继续陶醉在美的艺术享受中。

  课后,肖迪老师、信息部的老师们及我校的王虎校长、李定教导对我这节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肖老师对这节课的总体评价是:朗读加强,练习穿插,图片结合。她认为作者把落日比作孩童的这个部分,我在引导时,仅局限于第三自然段,其实还可以联系第四自然段中的“顽皮地蹦跳”等,这样更能提醒文章的整体性;在学习“醉醺醺”这个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够恰当,因为“醉醺醺”是一种状态,用图不好解释,而且图释容易固定学生的思维;在出示的其中一张落日图中,要处理下载时其中的字眼;在范读“我瞪大双眼”时,先用叙述的语气,不要突然读得高亢,这样更能体现层次感;“生怕”这句话的情感是否串到结束语,放到总结中,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体现出来,深化主题;最后的总结句“哦!这就是三亚落日!”应该用一组联系性的图片把三亚落日呈现出来。我校的王副校长建议,在学生自学时,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指导朗读时再做足一些,此外,在引导学生复述落日的变化过程时,可以让学生先抓住关键词说话,如果学生有困难再出示“先……然后……再……最后”这个句式引导。李定教导提出落日的美还更应该触发学生的心底,可以抓住“美轮美奂”这个词通读全文,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的美,还可以学生拓展想象,落日还会像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家的意见我虚心听取了,要想上好一节课,还真的需要多下工夫。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4

  上了《三亚落日》第一课时,在最初的设想时,我循规蹈矩,按照传统的教学顺序,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读音、检查课文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进入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一步一步,墨守成规,但是当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将要过度到品读第二段之前,我先出示中国行政地图,让学生对三亚的地理位置有大概了解,之后我又介绍了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三亚资料(三亚气候形成的原因),以一个疑问“这么美繁荣地方,想身临其境吗?”带着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在实施时,总感觉环节之间脱节了,虽然按照常规教学,第一课时也许就这么上了,其实,《三亚落日》关键介绍了落日的神奇、美丽,但是如此奇特的落日和三亚这么一个洋溢着浓浓热带风情的仙境又有必要的联系,我这样处理教材,似乎将三亚和落日分开了,仅仅为了一个教学目标,却忽略了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许学生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三亚的美,但是他们却体会不到在三亚这个特定的地方欣赏落日的独特美,也许有时候打破常规,重组教材会有异想不到的收获……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5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的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一课,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来展开教学。通过“在三亚看落日如何有诗意?”过渡到第二段的教学。第二段虽不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但学好它对于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为三亚的景象样样都美所以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看落日也会别有一番情调的。在学第二段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三亚的美,我也用美丽的语言引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边读边说,三亚美在哪儿?有人说:三亚仿佛就是个蓝色的世界。有蓝的天,有蓝的海,就连那白鸥的翅尖也让人担心会被海水蘸蓝了。又有人说:我从小就喜欢海,三亚那玉屑银末般的细沙,傍晚人们来这里,踩上去一定会减轻一天的疲劳。还有人说:椰子汁我喝过,但没有看过椰子长什么样,真想去看看啊!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孩子们对三亚的喜欢。那么有了这种喜爱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的必定是无限的向往,把握住他们的感情,引导着他们好好地读一读,美便成为孩子们的了。但是,教学三亚落日的美景遇到了一些小麻烦。学生们觉得每天都看到日从东升从西落下,便有一些不以为是,读书也很平淡。为了让学生学起来带劲一些,我引导着他们一边学课文,一边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日落对比。在比中感受三亚落日的与众不同,也告诉学生平常的景象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也可以象这位作者一样笔下生辉的。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6

  今天第一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三亚落日》,简单反思如下:

  一、教学环节简单

  1、导入课题部分,我采用了“爱老师,更爱语文”的理念,出示了中国地图,语文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走过了《烟台的海》,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今天,我们去南海明珠——海南,饱览《三亚落日》板书课题,提醒大家注意“落”的结构,齐读课题。

  2、学习课文部分,我按照自己的“阅读四部曲”:一读,生字词;二读,结构脉络;三读,理解感悟;四读,领悟写法。

  一读,生字词。

  学生速读课文,看看自己预习时做的标记,友情提示:字音容易读错的;出示本课的多音字,知其所以然;友情提示:字形容易出错的地方;听写生字,学生对照课本,交流出现问题的字。

  二读,结构脉络。

  浏览课文,说说每段写什么,是采用哪种方法来说的。第一段学生采用摘句法,第二段,第三四段采用概括法,第五段总结全文。板书:真有诗意 热带风情 落日美景 赞叹落日 学生交流完,我顺势利导本文结构特点:开门见山,首尾照应。

  三读,品读理解。

  出示中心句,导入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观察两句话的关系,引用关联词连接。抓住“美妙绝伦”引出三四自然段落日美景的欣赏。 出示课件:三亚落日一会儿像,一会儿像,一会儿像。提示学生,速读三四自然段,搜索信息。交流完后,进一步提示学生“默读便于思索”,通过默读,找出写“快乐孩童”的句子,用括号标出来,写“大红灯笼”的用直线画出来,写“跳水员”的用曲线标出来。根据学生的交流,来品味句子,抓关键词体会。交流像“快乐孩童”时学生抓住了“潇潇洒洒”来说的感受,我顺势让学生通过肢体来感受“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交流“大红灯笼”时,我出示句子对比,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写法,使句子更生动,学生谈到了色彩、形状比第一句更形象。交流“像跳水员”时,我让学生联系到我国的跳水员杰出的表现“以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来感受夕阳变化的绝妙。然后让学生美美的品读三四段。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品味作者抓事物的特点写景。

  四读,领悟写法。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事物写得生动有趣,是本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也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是今天老师交给你们的金钥匙。

  3、拓展积累美句。

  (1)这么美的词句,我们要积累起来,“朗读便于记忆”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或词,记在脑中。

  (2)学以致用。“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美景,请你为其配上美文。出示课件,夕阳(日出)的图片,学生交流。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本课所学的句子、词,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创意的去说。

  4、总结作业。

  出示课件:第一段话,到底三亚的落日是不是比日出不逊色,请大家回去读巴金的《海上日出》。

  二、学法引导,写法指导。

  这是我和学生们的常态课,没有任何的渲染,平日的课堂教学,我很注重方法的引导。首先是学法的引导。从字词读音方面,我教给学生“悄”读音选择,让他们知道学习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字词的理解除了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外,理解词中的重点字就可以理解整个词。概括段意,可以用摘句法等等。

  写作方法也贯穿在学习课文始终,我都贯穿写作方法的指导。从开始的结构,到后来的抓特征写事物,甚至这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如何把事物写生动具体有趣。最后设计“学以致用”环节,就是为了实现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活用学过的知识。

  三、我的遗憾

  整堂课,学生启而不发,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这跟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关。所以说,课设计的再精彩,老师上得再生动,课堂的主人没有调动起来,那就是失败的。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7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三亚落日这一美妙绝伦的景象,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了解文章的结构,还精读了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本课时是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一方面通过反复吟诵,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另一面,通过赏析交流,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三个比喻句,体会三亚落日的美轮美奂,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出示中心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除此之外,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的方法理解词语,如理解“温和”时文中的近义词“柔和”,理解“醉醺醺”时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硕大无朋”时可结合课文内容或查找工具书等方法。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本课我让学生找出比喻句、拟人句,感悟三亚落日的美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优美。此外,练习用“先……然后……再……最后”把一件事按顺序表达清楚。( 励志天下 )

  本节课研究的一个主题是“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一开课的时候,首先用一组三亚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再以一组落日的图片,带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第3、4自然段的时候,将自学邀请投在屏幕上,能使学生在自学时更加明确学习要求,从而更好地自主学习,这就比传统意义上由教师口述,学生操作有效果。有时我们的要求提多一些的话,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根本记不住,最后,以《永远的邀请》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来总结升华,让学生回味无穷,继续陶醉在美的艺术享受中。

  课后,肖迪老师、信息部的老师们及我校的王虎校长、李定教导对我这节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肖老师对这节课的总体评价是:朗读加强,练习穿插,图片结合。她认为作者把落日比作孩童的这个部分,我在引导时,仅局限于第三自然段,其实还可以联系第四自然段中的“顽皮地蹦跳”等,这样更能提醒文章的整体性;在学习“醉醺醺”这个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够恰当,因为“醉醺醺”是一种状态,用图不好解释,而且图释容易固定学生的思维;在出示的其中一张落日图中,要处理下载时其中的字眼;在范读“我瞪大双眼”时,先用叙述的语气,不要突然读得高亢,这样更能体现层次感;“生怕”这句话的情感是否串到结束语,放到总结中,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体现出来,深化主题;最后的总结句“哦!这就是三亚落日!”应该用一组联系性的图片把三亚落日呈现出来。我校的王副校长建议,在学生自学时,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指导朗读时再做足一些,此外,在引导学生复述落日的变化过程时,可以让学生先抓住关键词说话,如果学生有困难再出示“先……然后……再……最后”这个句式引导。李定教导提出落日的美还更应该触发学生的心底,可以抓住“美轮美奂”这个词通读全文,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的美,还可以学生拓展想象,落日还会像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家的意见我虚心听取了,要想上好一节课,还真的需要多下工夫。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8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分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生的已知经验里对比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在配制安利的洗涤剂的瓶子上按照几比几来配制,学生也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一开课,我直接出示,让学生按照2:1来摸红色和黄色的球,学生很轻松的说出红球2个黄球1个,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情况。进而,让学生总结出只要满足红球是黄球的2倍就满足红球和黄球的比是2:1,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是比的意义第一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然后教师反过来问道,那黄球和红球的比是几比几呢?黄球是红球的几分之几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巩固了比的意义第二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分数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的非常深刻,也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9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10

  从整体课堂效果看,学生演唱的表现力不错,声音的控制和协调能力较强,也比较熟练了。抒情和活跃两种演唱情绪也能明显地对比出来。但从整节课的分量和时间分配看,有些欠妥。主要原因是复习巩固阶段一开始就离琴唱,导致暴露出了过多的毛病,给我心里一个暗示:歌曲还没学会,于是有意识地加重纠错分量。其实钢琴一弹,学生马上跟上来了,不必花太多精力去教唱。因为:

  一、从此节课的进程看,离琴唱势必会影响教学重点的把握,本课时的重点应是处理歌曲,而实际上这节课重点似乎还是纠错,虽然也及时插入了力度、演唱情绪的把握等等,但分量不够,学生真正操练的时间不足。

  二、从音乐审美角度看,每一次的表现应尽量让学生有成就感,得到审美的体验,而不是故意让他们“出洋相”,特意暴露缺点。完全可以通过欣赏范唱、跟琴唱唤起他们心中已有的音乐经验,节约复习巩固时间,把精力放在歌曲处理排练上。

  三、离琴唱一般在学会歌曲后,检验音准节奏及表现力时可用,或者进行无伴奏合唱时才采用的。此节课此处采用显然都不合以上条件。半个月前学唱的歌曲,普普通通的自然班,效果显而易见,真有故意让他们“出洋相”之嫌。

  因此,此处离琴唱的确欠妥当。但是这样设计,符合本人常态课的风格,我会经常在课堂上搞一些小测试、小研究。像这次,心里实在很好奇:半个月前学唱的歌曲,到底会在学生心里留下多少痕迹,会唱成什么样呢?结果正如我所料,尽管当时教得比较扎实,但时间老人的威力不可低估,遗忘是学习的劲敌啊。一首再好听再喜欢的歌曲,没有经常唱唱,也只会留下支离破碎的痕迹。所以平时经常上一些复习课,举行班级音乐会十分重要。音乐是不怕重复的,它是情感艺术,每一次唱的感觉都会不一样。

  综上所述,从这节课的设计初衷看,此处离琴唱并不合适,加大了纠错的分量,影响教学重点的准确把握,课堂的完整性受影响。从教学研究和满足我的好奇心方面看,让他们乱一下也好,况且对他们也无大碍。还能给他们一个感觉:知识技能是很容易遗忘的,只有常温习才能掌握得扎实。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11

  在简单导入后,让学生说说“王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孩子们很快用“很有才气”来概括。在让学生板书后,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文本的研读。

  进入研读阶段,孩子的表现渐入佳境。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他们的发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从‘听说’这个词,我可以体会到两个意思:1、王勃确实很有才华,要不他的名气是不会传到阎都督的耳里的;2、从这个词也能看出,阎都督可能觉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吧,他没有亲自领略王勃的才华,所以想借此机会来领略一下吧!”

  “我看阎都督有点半信半疑,毕竟仅仅是听说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点,还是‘疑’多一点?”我追问到。

  “应该是‘信’多一点,否则他就不会‘邀请他也来参加’了!”一个孩子接着话茬说。

  “我觉得他或许还有想让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脸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听说”两个字,居然被孩子们咀嚼出这么多的内容来,是我课前根本没想到的。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写诸位客人的表现,课前我是很担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笔的妙处的。但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依旧让我“吃惊”。

  “这样写的目的其实还是是在写王勃。”

  “哦,能具体说说吗?”

  “写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这样可以从反面衬托出王勃的‘才气过人’啊!”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担心自己不能写好,时间短,写不好就丢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阎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让自己的女婿来写。他们没必要让阎都督为难。”

  看得出,孩子们的课前是做了充分的预习的,我不禁一次次地为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

  课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是课前最担心的,在新城的试上感觉处理得有点草率。虽然,课前做了无数次的思考,但总感觉没什么新的想法,总觉得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孩子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于是,今天的教学我做了如下的处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后,我让孩子们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你的朗读,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者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顿时明白过来,轻轻吟诵。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

  “我看到了蓝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蓝天吗?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啊!”

  “不对,是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红红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给江面上铺上了一条金光大道。在这金色的世界里,有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在展翅翱翔。”

  “哦,一只野鸭。”我故意强调了“一只”这两个字。

  “是的,课文里说的,是‘孤骛’。”

  “听大家说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声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话读起了课文,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许,他们没想到老师真的会来范读。

  见孩子们还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图,说:“文字的描述这么优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这场面写了下来。”学生很自然地齐读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教室里一下子又恢复了热闹。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12

  在光学这单元,很多的实验都需要到操场上进行,比如测量影子的长短,测量温度,用不同颜色的纸测量吸热的程度,也需要到操场上进行。但是由于现在的季节没办法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所以感觉到这类型的课程不实际测量缺乏了一些自主体验的感受。发现的问题或许也只是被动的。

  新教材的光单元,没有关于光的折射的内容,但是在后面进行的《怎样吸收更多的光和热》就需要孩子们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光组成的。而我在课堂把这部分教学加入其中,自己感觉对孩子们的认识的帮助更有梯度,学生们更容易认识到问题所在。

  谈到为什么看到各种物体的颜色时,很多学生说这个物体就是这样的颜色,或者是被染成的。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提高认识,是告诉还是帮助分析是一种好的办法。

  脏雪融化的快还是干净的雪融化的快等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们的认识一点点的提高。认识到颜色与吸收热量本领之间的关系。联系实际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颜色深的吸收的热量的快。但反光能力弱,这样的结论。要引导学生们分析,不要生硬的给出答案。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13

  本周三第一节七年级语文组听我的语文课,我上的是《河中石兽》。这是改编之后新增的一篇课文,并且篇幅也比较长。下面我来谈谈自己所上这篇课文的一点感受。

  这篇课文我分三个课时来完成。并且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理解字词、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上。

  首先我让他们提前预习,提前一个星期先背诵这篇文章,由于篇幅比较长,我让他们一天背一小段,两天背一大段,这样降低了他们背诵的难度。在检查背诵的时候,有时也给提一提不理解的地方。并要求他们自己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自己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其次在课堂教学时, 我分别叫了三个同学读,再次通过大屏幕纠正了字音并且强调了这几个容易些错的字及音“曳” “坎穴”“募”,然后让四个学生当堂落实字词的默写,有两个学生全队,两个学生字音出现错误。

  接下来就是对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课文内容。对于作家作品的介绍我只简单的说一下。对字词句意和课文内容我讲的比较详细。第一个时我只讲了一二段,我先让他们自己翻译课文,把不会翻译的作上记号(在学习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等时间到了我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一句一句讲解课文内容,如果讲的内容太多我发现对农村中学得孩子来说要他们把那么多的内容记下来就有些困难,他们消化不了。我把每段里面重要的词语句子要他们做上记号,再让他们当堂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过几分钟后我在检查他们背诵的情况,真的和我预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觉得人有了压力之后才会有动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用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文章内容效果还可以。我真的很开心他们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第二课时讲第三段,方法照旧。第三课时讲课文内容,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归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待学生回答之后便明确答案(寻找石兽的故事)。接着问他们课文中讲了他们用几种方法来寻找石兽的?然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们都只找到了三种,他们都把第一种给漏掉了。最后又问学生他们是怎样找到石兽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根据老何兵提供的线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兽的。

  文章的最后我问学生从他们寻找到石兽这件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这篇课文我落实课文重要词句这方面做得还可以。因为在做学案的时候,学生都是当堂记住的,写的非常好。60名学生,55名学生解词都考到了90分以上,5名学生也考到了80分,高兴,也不再为学生写的不及格而苦恼。这也给我们教文言文提了个醒,落实文言中的字词句相当重要,课堂内容少讲些,分段讲。只讲一二段,让学生看着一体机的注释记,记过后当堂检查提问,再讲第二段时,再次提问第一段的解词及翻译,提问范围广,随时抽查,让学生的记忆里高度集中,并且学生正好在课堂上记住了这些词义和句意。效果要远比在家背得好。

  在课文提升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好。以后自己要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14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让学生从生活联系旧知发现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深入探究,理解意义。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交流展示中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意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正反比例,加深理解。

  本节课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比较归纳出正反比例的异同点,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对比比较的能力。

  总之,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较明显的改善。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发展了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15

  《谈读书》这篇课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随笔,属于自读课文。它围绕着“读书”展开了三个内容的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正确方法、重要作用。语言凝练、警句迭出、蕴含哲理。同时以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式进行阐述,充满了睿智的思辨色彩。接下来我对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反思如下:

  在导入部分,通过王国维“读书三境界”酿造出读书氛围,同时与初三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相联系。学生进入了情境,但是我并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想法、感受,而直接进入文本,没有很好的激发阅读兴趣。

  在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层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我设计的问题不难:本文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基本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接下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这是考察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领悟能力。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课堂效果不是很好。首先我没有让学生发挥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处处都是读书的观点,单凭一个人去概括寻找,难度很大。可以通过三、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补充来完成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这样也能减少课堂沉闷气氛。其次,我的引导不够。学生只能理解观点表层的意思,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读书实际,更为深刻的理解内容。比如说关于“代读”,我可以举例让他们明白“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才可以用这种读法。还有这么有哲理的文章,学生读的少了,所以学生没有很好的感悟到读书的目的、作用以及学到读书的方法了。

  编写《读书名言精评》环节是个亮点。课堂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地“活”起来,“动” 起来,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变为学生“学”的活动,将本需由教师讲析出来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改变以前只口头表达赏析语言的方式,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将口头表达与写作相结合。学生将喜欢的语言摘抄出来,从多个角度去品评,然后进行交流品评。这一方面是感受培根语言魅力,另一方面这样的摘抄方式也是学生平时应该有的读书习惯,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通过这一活动,既凸显了语言教学这一重点,又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老师的示范点评(从修辞,思想内涵上来点评文章中的一句话)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也只从两方面来谈。或许可以不做示范,因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的品读句子,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解读。还有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

  最后我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结束,谈的是读书方法,跟导入的“诗词”相呼应,从而整个教学具有完整感。

  总之,这样的课堂教学,对老师和学生的知识要求都比较高。拿这样的一篇议论文来说,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从与作(文本)对话迈向与自己对话,这仍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16

  “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它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能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并且很好的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

  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我都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的。如在课文的开始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3)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间:3-4分钟)文中的主要环节,重点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1、自由朗读第10至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检阅隆重的语句。

  2、把博莱克的表现用“—” 画出,体会他的心情,加上批注。

  3、自由朗读第2至9自然段,用“—”画出能说明他们很为难的词、句。

  4、小组交流讨论,儿童队员为什么会为难。

  由于此次是初次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的教学。教学中也有不足、疏忽的环节。如让学生小组讨论时,学生小组讨论的兴趣不是很浓,对这种学习方式还是运用的较少,有的学生觉得很陌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学生讲清合作学习的方法、目的。多练习,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17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老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热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浪花》一文时,我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蓝天、沙滩、波浪、贝壳、小虾的彩图,给学生营造了置身于安静、祥和的海边情景.课伊始,我播放了《赶海的小姑娘》歌曲.

  动听的音乐,美丽的彩图,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们,你们欣赏过大海的美景吗?有过与大海玩耍,让浪花挠脚丫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浪花》,一起感受与海浪玩耍的快乐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初步感受文中的意境,读出课文的韵味,我又借助挂图展示"我"与浪花玩耍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欣赏海边的美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成画中人,自由畅想让浪花挠脚丫而流泪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我"的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学生就入情入景,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了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在朗读的指导中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篇18

  《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如果在教学时,就让学生一起来学课文的话,学生和“九寨沟”的距离相差甚远,枯燥的学习对于学生很难对九寨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接着播放课文录音。听完之后,我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此时,我就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九寨沟,好吗?”学生们无比兴奋地说“好!”于是我就对学生说:“我们开始出发了。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乘飞机到了四川,下了飞机,坐上了去九寨沟的汽车。汽车到了南坪,再往西行了四十公里,九寨沟终于到了。”这时,我再请学生们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接下来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们都是兴致盎然。由此可见,创新性、开放性的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学,这样才能学好。

相关内容
  • 班会课后的反思(通用5篇)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所以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上了一节减少噪声,保护听力主题班会课,给孩子们讲了一些爱护耳朵、保护听力的常识,班会上孩子们表现出了少有的学习兴趣,纷纷举手发言告诉大家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 语文比本领教学反思(通用18篇)

    这节课上下来,我总感觉意犹未尽,相信同学们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每个天真的孩子都喜欢故事,所以我就把他们带进童话世界。再加上画简笔画是我的强项,看着老师笔下生动的小动物跃上黑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 大树和小鸟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的乐趣。”因此,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分角色表演,首先,由老师扮演大树,找几个较为活跃的孩子做小鸟,来表演这首诗歌。...

  • 语文《竹影》课后反思(通用18篇)

    在教学实践中,从宏观布局上,我从文本呈现、文本解读、文本迁移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体现了认知的规律,从文本解读部分来看,将文章定位在描写的生动性和绘画的理论性上,把文章自然分块,由易到难,在这两点上,又将前者定为重点,既适...

  • 大树和小草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本次教学设计,我围绕着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小草’指的是谁?‘大树’指的是谁”?进行了教学。因为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

  •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通用17篇)

    《合欢树》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学期《短文两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记住我》,英国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选课的时候,我顾忌到是公开课的缘故,所以主观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课完成。...

  •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反思(精选16篇)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我这一循环正在进行的课,前两节已经讲完了,最头疼的是即将要讲的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理论性太强,怕学生理解不了,分三个课时讲,已经讲了一格课时了,讲的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剩下的节在准备中通过前...

  • 小河蚌的故事课后反思(精选13篇)

    《小河蚌的故事》是一篇委婉又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群小河蚌听从老河蚌的教诲,纷纷去捡沙子并埋进体内,光阴荏苒,沙子被磨砺成美丽的珍珠,小河蚌们欢庆自己的成果;可是有一只小河蚌望着这喜庆的场面却躲在一旁落泪了,它后悔当...

  • 清澈的湖水反思(精选7篇)

    本课教学我始终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穿行文本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训练语感、积累运用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从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到通读全文,感知美景。...

  • 电脑住宅课文反思(通用5篇)

    1,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1)标小节,标新词。(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读准生字的读音,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3)将最重要的或者是不能理解的问题写下来,课前交给老师。...

  •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用13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

  • 落日的幻觉课堂反思(精选5篇)

    一、在学生的语言训练中,朗读的训练还要加强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朗读自己写日出的文字时,由于所请的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使较为出彩的一个环节变得有些遗憾。...

  • 晏子使楚反思(精选6篇)

    本课为第二课时,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