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亮起来了》课后反思 篇1
在教学中,我抓住“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句话展开教学,带着学生跟着课文和课件游北京的长安街、环行路、西单商业街和故宫,整个教学有条理。在课文的二到五自然段是采用并列的关系,我采取变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先自由读,喜欢哪段,就先教哪段。我每一段都有中心,比如讲长安街时,我重点抓四字美词语,让学生说出四字美词语的好处,1、写出了北京亮起来了,使画面很漂亮。2、读起来朗朗上口。并让学生带着对词语的理解读课文。讲环形路时,我拓展了用“犹如”看图说话,并指导了怎么读好顿号。讲商业街时,我采用换词的方法比较“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的区别,体现一个“光”字不仅写出了霓虹灯的亮也写出霓虹灯的颜色多。写故宫时,学生找出一组反义词——古老和年轻,学生很聪明,说出了意思,并看图读课文。
我出示了课文里面的长安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图片找课文中一一对应的句子,让他们在手、口、脑的结合中把这一幅图变成一场小录像记录到脑海中,让孩子能够想象画面背诵出来。
我充分利用了图片,讲到 “照明灯、草坪、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很直观的展现出这些灯的样子与美丽。
课文也配有精美的插图,我合理的利用了夜晚的故宫图,教学中图文对照,理解 “故宫古老又年轻”,学生读着课文,看着插图,把故宫想象成一个风韵犹存的女子,穿着纱裙站在护城河边欣赏自己美丽的倒影……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词句,也领略到北京美丽的夜景,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向往北京之情。
《北京亮起来了》课后反思 篇2
当太阳的光芒隐去,夜幕刚刚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看不到边,望不到头;各种色彩的光交相辉映,把北京变成了一座不夜城。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姿的夜景,是小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学习语言,练习感情朗读的好教材。本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1、找出让北京亮起来的词语和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述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用“犹如”说话,让学生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出示图片说句子。3、感受北京的美丽,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教学重点是1.找出让北京亮起来的词语和句子。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能用优美的词句说出图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丽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二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北京离他们太远了,如果仅仅只限于对文本的解读,我想孩子们是很难感受到北京夜晚的美,更不能激发他们对北京的热爱。怎样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北京亮起来了》课后反思 篇3
《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彩的夜景,文中有很多美词佳句需要学生去理解、学习,这篇课文也是学生练习朗读的好教材。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自主研读,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打破文章原有顺序,让学生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重点朗读,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同时,对于学生比较生僻、难与理解的词语例如 “金碧辉煌”、“银河”等词语借助课件增加直观感受,让学生理解意思,感悟、内化。
二、巧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有直观、具体的感受。
北京那么美,可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学生很难单纯从读课文中获得直观、具体的美的感受,自然谈不上对北京夜景的美的热爱了,因此,我巧用多媒体手段,设计了实用的课件,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能清楚的感受北京夜景的美。
《北京亮起来了》课后反思 篇4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
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文章除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外还具有语言简朴的特点,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首先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建议让学生选择从“我”的角度说,也可以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我让学生了解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因为“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最后,课文中有不少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语句,集中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由于课文的结尾还可以让学生有暇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我让学生用写续写的方式尝试展开想象的翅膀,帮文章编一个结局,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交上来的续写结局可以是五花八门,有说作者长大以后,重新回到故地,希望能见上残疾青年,当面感激他,可惜从残疾青年妹妹的口中,知道残疾青年已经去世了,这给作者留下了不少的遗憾。有说作者学成归来,重新来到故地,见到残疾青年,给残疾青年诚心的致谢,并想方设法改善残疾青年的生活,使残疾青年过上幸福的生活等。
《北京亮起来了》课后反思 篇5
昨天晚上在网上看了一些前辈有关这课的反思,收获很多。课题为分与合,还是值得回味的。很多时候教师只注重了分的过程,忽略了合,而合的过程就是下一节加法的基础。由于班上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这节课我是以零基础来给学生上的。从学生的上课状态、作业情况来看,比前几节课要好一些,看来备课的第一步还是要备自己的学生。
这一节课看似简单,其实还是很有层次性的,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加减法、退位、进位都有影响。比如进位加法,凑十法,就是把两个数合成事,退位减法就是退一当十,然后把十分成两个数,减去要减的那个数。
这节课没有使用课件,直接用小磁铁在黑板上演示,效果不错。小磁铁简单又熟悉,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老师的问题上。而动手分的过程,比课件更加生动、直观,学生分教师配合板书,学生也容易理解。5可以分成2和3,用语言说是这样,但在数学里为了更加简洁,我们用这样的形式表示5的分成。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5的分成式。
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能够更多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