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1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2
这节课的反思:
1、老师上起来很轻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团结的力量,竞争的意识。
2、这班学生素质高,发言积极。
3、之所以没有讲完,我想前面的内容浪费时间太长了,在作者简介方面,学生能直接回答,不需要讨论,这是之一,之二呢?我暂时还没答案。
4、品诗是本节课的重点,悟诗是难点,没有突出出来,有些失败。备课还不充分吧!
5、因为有考试这根弦,所以有些面面俱到。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3
我们是从吟唱《归园田居》开始的,算是一种复习,也算是一番导入。学生通过吟唱再次感悟陶渊明的情怀,在吟唱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时候努力的吟唱出是人的骄傲与坚定。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饮酒》。
在整节课上,学生一遍遍的诵读,一遍遍的吟唱,逐渐将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很好的传达出来。这节课上最后一个男孩子的吟诵将本节课的气氛带到了高潮,他始终闭着眼睛,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声音的长短变化,高低变化都表现得非常好。他投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并且用吟诵的方式将诗歌的意境很好地传达了出来。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公开课上比较紧张,平时课上,更多的孩子们表现得更好。我们也不定期举行一些吟诵展示课,学生会设置情境,带有表演性质地进行吟诵,很努力地去穿越时空,与古人做精神结合。将吟诵带入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可行的。
只不过现在仍处于研究状态,很多问题还有待于研究。但是,恢复中国的方式来教中国的诗歌,价值与现行教学法结合,达到现代教学所设定的教学目的,总不至于是条错误的道路。我想,假以时日,人们会逐渐的发现这是条必然的道路。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4
小学生期中考试后的总结与反思方法 经过了忙碌而紧张的期中考试,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心得与体会。不知道大家考试中有没有遇到这样那样的收获和问题呢,或者拿了高分,或者不太理想,或者对解题有了新的体会……我们知道考试过后的总结对成绩的提高很重要,下面来看看小学生期中考试后总结的三个步骤。
(一)整体总结
首先,建议大家先对自己的期中考试整体情况做一个总结。想必同学们对自己的成绩都有一定的期望值,至少有一定的期待。那么,这次考试,是否达到了你的期望,是否是你这段时间学习状况的真实反映。建议同学们问自己几个问题:
1.名次、成绩是上升还是下滑?
2.如果上升,是因为题目适合你(有些同学遇到比较难的题目成绩会比较好,有些反之),还是同水平的同学出现了失误,还是自己的水平真实上升了。
3.如果下滑,问题又出在哪里(下文将进行更详细论述)。
(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的总结是期中考试总结最重要的一环。这里有两种情况很可怕,一是根本不进行总结,那么你下次可能还掉在相同的陷阱里。第二种情况是就题论题进行总结,这样的结果是你下次可能掉在一个相似的陷阱里。
那么,如何正确进行知识点的总结?
首先,同学们拿到卷子后,应对自己答这份卷子的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回想。请同学们细细浏览卷子中的每道题。注意,此时你关注的,不应只是错题。而是包括你答起来不流畅的题,思维有障碍的题,以及凭运气做对的题。这些题都是你的软肋。
其次,同学们应着重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就题论题。如果只是这道题做错了,改正了。那这样的总结只是让你多会做一道题而已,下次类似的题变一变形,可能又错了。殊不知,一道题错了,可能是你相关的知识体系就没有搞清楚。 所以,同学们应该做的是,由点及面,对这部分题涉及的知识做一个更深、更广的复习。英语错了一道考察冠词的单选题,那你是不是对冠词这部分知识就没掌握好?物理一道大题的受力分析又错了,好好想想你的受力分析是不是一直就存在问题?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为什么不以这次期中考试为契机,把这部分知识疏漏处赶紧补上呢?如果又是应付了事,下次一定还会出问题。要拖到什么时候呢?
(三)考试技巧总结
考试技巧的总结上,高三和初三的同学应尤其注意。请同学们再次回顾整个考试过程,这次你的回顾重点是在考试技巧上。请同学回想,也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次考试你的策略是什么?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出现先紧后松或先松后紧的现象?
2.有没有出现填错答题卡,或者一些很明显的低级失误?如果有,你要怎么能让自己记住这个血的教训?
3.具体到每门学科。英语是否没有时间看完整个阅读?听力是否因为纠结前面的内容而影响了听后面的内容?数学是否因为专注后面的某道很难的大题而没有检查,导致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等等。
通过考试技巧的总结,想必同学们自己就能明白,在这次考试中,如果你能怎样安排时间,安排答题顺序,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把你总结的记下来,这都是你最宝贵的经验。高三和初三的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每一次考试当成是最终考场上的真实演练。
进行这些总结后,同学们不要忘了,有一项工作是必需的:把这次考试的错题总结到你的错题本上,以更好的回顾和吸取教训。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5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中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便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涵在空白之中。对于空白美,明代哲学家王船山曾言:“唯此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
因为是空白,便有多种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经验便会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呈现、发展的空间和领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便极易流动不居,不会一潭死水,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蕴涵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
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进课堂交往持续进行的交往点,就看怎样去发掘。每篇课文,都有着很多的空白点,下面以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风筝》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课堂交往活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6
《乌塔》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
乌塔的行为不但对于我们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震撼,对于我来说也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文章内容较浅显,我让学生带着“你认为乌塔是个怎么样的孩子?”这一问题自读全文。学生经过初读交流,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我便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阅读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画一画,品一品,读一读。
课堂中,我还让学生就乌塔提的问题“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进行了一场辩论。正方观点:是!反方观点:不是!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双方轮流发言,唇枪舌战,辩得有模有样,很不错。课后的家庭作业布置学生写“由《乌塔》想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受,能结合乌塔的事情来分析,有的提出自己的愿望,有的懂得了要学会自理,自己生活,不能什么事都依赖父母,要勇敢,要坚强的道理等。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7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创设情境。如:学习第一小节时我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了让学生扮演小树,让学生去体验小树很冷,并直接与“小树”对话,“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小树,你在叹息什么?”进一步让学生走进文本,在这一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感悟当红红的太阳出来了,小树又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的朗读就水道渠成了。学生不但朗读的热情高,而且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我和学生愉快地经历了一次学习之旅,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较高的,而且能够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乐于学习,积累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上完课以后的遗憾也很多,细细想来,每个孩子们对文字的理解和领悟是不样的,因而表达各不相同。我并没有及时的捕捉到孩子表达时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及时引导评价,如有个孩子在拓展想象环节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炎热的大地画一丝凉意。当时,我只是在想:不错,能想到这个!立即表扬:“真是不错的想法!”课后,我想,为什么要画一丝凉意呢?我可以追问一句,我因缺乏相应的教学机智和打破常规的胆量,没有给孩子进一步表达的机会,很可能扼杀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这课教学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注重学法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注重人文关怀,使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爱学、乐学。自己也在教学中受到启发,课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学生们既充满活力,也乐于学习。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8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让你知道了哪些鲸的知识?引出:大、重、进化、种类、生活习惯等。
文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但是,在备课时总是有一些犹豫,担心上课的内容会不会少,所以在犹豫间自己又说了很多,本该让学生说的,我却剥夺了他们的展示时间,同时学生相互展示时,有些脱节,可能是老师点拨的不到位,同时留给孩子们画的时间也不够。今后这些问题应该避免再发生,让课堂上呈现出更多的精彩之处。不过,通过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看来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就能让各种类型的课文变得生动并容易学习。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9
这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下的是深深的思考,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地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今后应该改正。
一、有些语文基础知识还缺乏点拨。如:生字词的再次渗透。
二、情感不到位。也许是因为我们这里现在春天的特点还不明显,学生缺乏感受,如果教学时用图片吸引,让孩子们有视觉感官印象。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不敢放手。诗歌的第2、3、4、5、6小结是并列关系,教会学生学习2、3小结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许自己就会学习4、5、6小节。我应该给孩子们自学和当小老师的机会,这一点我以后在教学中要尝试。
四、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在教学中我应该设计仿写环节,可以出示某一处春天的图片,让孩子们先说一说,然后再向作者那样仿写,把孩子们的思路真正的打开,这样会让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表现就会更突出。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不足之处,今后加以改正!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10
教学后总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时间没掌握好,导致最后一个练习没能很好地在课堂上解决;探究新知时,应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与人合作、勇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又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原因,又缺乏激情,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正,不断积累经验。
总之,上好一节课,除了要认真按课标要求,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根据课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热情等,灵活使用教材、驾驭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学会、学懂。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11
08年的11月,我参加了我镇的镇本教研活动,并且为本次活动提供了一个课例——《我是你的朋友》。本课以蛇的自述的方式介绍了蛇对人类的作用,呼吁人们要爱护人类的朋友,不要随意谩骂和捕杀它们。
本文最明显的特色是拟人化的写法。文章赋予蛇以人的情绪,人性化的蛇娓娓道来,似乎在和人进行亲切交谈。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介绍了蛇出身时的样子和身体方面的特色,第二段写的是因为外形很丑很凶,所以小动物和孩子们都惧怕蛇,第三段用两个典范的例子来阐明蛇对人类的贡献,结尾段用一句话总结全文,并向人们提出真挚的盼望,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12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13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14
“我认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师。教学时学生如是说。
公共何许人也?为何怒触不周之山?…….
共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和同学们做了以下的探讨:
共工是谁?在文释中也有定论: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关键在怒这一情绪是由何而发,文章始曰:“争为帝”是也。其行为如何,“触不周之山”耳。结果怎样,“天柱折,地维绝”。那么,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文章这样评价道,“他败得很壮烈,不愧为失败的英雄。”何谓英雄?在今天看来,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称之为英雄。从故事的起因来看是争帝,很显然共工与颛顼是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争战,为自己的权力而战。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不能称之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战败而怒,进而触不周山,说明其心胸狭窄,气量小,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与坚韧。也就是说共工没有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逞一时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担当一个部落领袖的重任。岂能称为英雄乎!
总之,我认为共工怒这一情绪和触不周山这一行为也是今天教育之价值观所不提倡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的把共工为争帝失败而怒触不周山这样的行为看做是英雄之举的话,那么,学生有可能受其误导,失败就该发怒,发怒就得不计后果的去行事。这是一个多么可怕地情感趋向。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习先民的那种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而不要一味的强调共工这一人或神是如何的英雄,这与课文所选的宗旨就背道而驰了。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15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组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情感丰富,具有深刻内涵,而且非常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以下是我教学完《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语言、通过动手改画来感受语言、通过动笔标画词句来学习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综合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能更好的体会大画家戴嵩在画画时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导学生在看图时主动展开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饮酒二十首反思总结 篇16
这篇文章和一般议论文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有理有据的摆事实讲道理,还加入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仿佛一位睿智的老者和你面对面地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言含义隽永,仔细品味,令人感悟至深。我感到这篇文章在教学的最大难点是对语言的理解,继而对整篇文章行文脉络和结构的把握。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一篇课文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它对教师来讲就像指挥官面对地图的战略构想,对学生来讲是要攻克的高地上的那面红旗。因此面对一篇文章,教师应当清楚的知道: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应当学会什么。
在确定三维目标时,我考虑到本文语言和行文的特点,重点加入要学生“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的内容。也就是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的环节。具体的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情感价值观目标:准确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是: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学习本文我认为要的是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这片天地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的舞台。例如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并结合课文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对教学情境的设置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