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后反思 篇1
《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面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共由《识字二》《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这几篇课文组成。全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来进行选材编排的。其内容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参》要求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朗读,在读中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
选定课文后,我就在想,北京虽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模糊的。而本组课文又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国的美。
于是我在执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学生收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学生搜集北京的历史资料,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大致了解;接着我要学生搜集北京到底有哪些 “美丽”的地方;最后我按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收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优美公园”“高楼大厦”等,让学生把对“北京”的认识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聚焦”,抓住重点对北京的美通过“窥一斑见全豹”的形式呈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趣昂然,每个孩子都通过电脑、摘抄、剪贴等多种途径认识、了解了北京。
北京课后反思 篇2
《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面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共由《识字二》《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这几篇课文组成。全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来进行选材编排的。其内容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参》要求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朗读,在读中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
选定课文后,我就在想,北京虽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模糊的。而本组课文又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国的美。
于是我在执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学生收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学生搜集北京的历史资料,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大致了解;接着我要学生搜集北京到底有哪些 “美丽”的地方;最后我按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收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优美公园”“高楼大厦”等,让学生把对“北京”的认识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聚焦”,抓住重点对北京的美通过“窥一斑见全豹”的形式呈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趣昂然,每个孩子都通过电脑、摘抄、剪贴等多种途径认识、了解了北京。
北京课后反思 篇3
生动的评价语。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富有趣味性的生动的评价语能给课堂增色不少。以往我总能给予那些朗读动人或回答问题准确、精彩的学生以肯定、生动的评价,但对那些朗读不到位的学生却不知如何应对了,又不能太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只能说“哪个小朋友想跟他比比”。其实这样对于他的朗读指导没有落到实处,这次教学中针对我的这个不足点,同事们告诉我,贴合孩子心理的评语既能给孩子指出不足之处,也很有趣味,让孩子能立马能领悟到自己读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如果孩子读得太快,我这样评价道:“呀,这广场有点小啊,这纪念碑也有点矮,谁能把它读得又高又大?”比如“道路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孩子读得太快了,我又可以这样评价“这么美的景色一晃眼就过去了,你能慢慢地读,让我们慢慢地欣赏吗?”这样形象生动的朗读指导和评价对孩子朗读的进步很有帮助。
北京课后反思 篇4
这次教学《北京》一课,在反反复复的磨课中,我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我们教研组的每位成员都鼎力相助,出谋划策,帮我更改教学设计,听我的课,再改教学设计,再上课,教研组长张老师更是帮我联系学校让我试上,师傅胡老师也是不断帮我指出各不足之处让我改正。在这个磨课过程中的收获远远超出我的料想。
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北京》这一课时,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改变导入的方式,把课文的第一句的后半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作为本课的导入,再引出北京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还是我国的首都。另外,先上学生喜欢的,读起来优美动听的有许多优美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川流不息”等的第三自然段,教师作为导游来介绍沿途的风光,让学生闭目想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再让学生作为游客的身份谈谈看到的美景,给学生自主的权力,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一个个地教学好词好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这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了难度,课堂的生成性变化不易掌控了。最后上北京的象征即最重要得景点——天安门,使整个课堂达到一个高潮。
北京课后反思 篇5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一、是引导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涟漪”一词,我引导学生从字形看,这个词语一定与什么有关?孩子们马上说出是水,因为两个字的部首都是三点水。一个孩子说是“波浪”,我一边用手比画大波浪,一边问:这样的波浪能叫“涟漪”吗?孩子们意识到“涟漪”是细小的波纹。
二、是重视了品词析句,提高学生语言的欣赏能力。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总起—分述的结构描写了鹅走路时慢条斯理的样子,语言形象具体,值得细细品读。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重点词语、想象情景、比较体会等方法欣赏课文语言。如“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一句,我引导学生先说说“掂量”是什么意思?(用手称称重量――反复思考应该怎么做,结果会怎样)再想想鹅在掂量什么?(这一步落在哪里好,怎样放下去好)体会鹅走路的“慢条斯理”,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三、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
四、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白鹅》一课中,我教写作方法。是先让学生找,但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只有个别学生说了出来。经过这节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就会着急,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今后还应注意耐心引导,有效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