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5 篇1
20__年11月,谢海华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谢海华与妻子结婚30载,撑起妻子病痛的人生,以爱之名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9年前,23岁的湖南农民谢芳与入室盗窃歹徒搏斗,身中9刀,落下残疾。刚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谢海华,经人介绍与谢芳订婚。面对谢芳日益严重的后遗症,谢海华仍选择了与她结婚。近28年来,谢海华一直悉心照顾妻子,每天早上6时准时起床做饭,帮妻子穿衣服、洗漱,端屎把尿,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床头喂她吃……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对于谢芳来说,谢海华就是她的手和脚,“没有他,我活不到今天。”
1988年10月,谢海华与谢芳完婚。没多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谢芳的身体每况愈下,手脚韧带和肌肉开始不断萎缩,不久便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卧病在床,儿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担都落在谢海华一个人身上。谢海华认真学做家务活,洗衣、打扫、炒菜、熬药,帮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抚养教育儿子……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
为了照顾妻子、孩子,谢海华不敢远行,只能守着家里的田地勉强维持生活。为给妻子凑钱治病,谢海华变卖粮食,拉下脸面向亲朋好友挨家借钱,平时只吃辣椒和青菜,若没有客人来,一年都吃不上几块肉。为了治好谢芳的病,谢海华找来一辆独轮土车,推着妻子四处求医,中西医看了个遍,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谢芳有时会灰心泄气,不忍拖累谢海华,谢海华总是给予妻子最灿烂的笑容,鼓励她、开导她。
20__年,谢芳面临子宫和卵巢切除手术,她要求放弃治疗。谢海华抱着妻子,一句一句地安慰道:“一切都会好的,我会一直陪着你,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坚持才有希望。”在丈夫的鼓励下,谢芳继续治疗。
谢海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优先考虑。为了让妻子住得舒服,他把家里的茅草土砖屋改建成简单的毛坯房,后又建起了厨房和杂屋。
苦的时候,谢海华也躲在被子里哭过,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谢芳感激地对丈夫说:“我勇敢了一次,你却勇敢了一生!”
20__年11月,谢芳夫妇在政府安排下入住了敬老院。谢海华也在敬老院当起了保安,家庭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抱着感恩的心,谢海华利用当兵时学会的理发手艺,免费为敬老院老人理发,还热心地做一些水暖、电工、勤杂、园艺等杂务。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5 篇2
廖俊波,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面对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廖俊波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20__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20__年6月6日,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日,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廖俊波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廖俊波把“肝胆干事、干净做人”作为座右铭。只要“朋友关系”、不要“利益关系”,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则。他到武夷新区任职后公开表态:“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生活中,他始终廉洁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态,却从不给自己开小灶。他十分注重家风家教,爱人工作27年,至今仍然在教学第一线。一家人都住在普通居民楼里,家中装修简朴、陈设简单。同事朋友们都说,他浑身阳光、清澈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5 篇3
程不时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见证者,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批飞机工厂及航空发动机工厂的建厂设计,后担任中国设计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的总体设计及副总设计师。
70年代的工作、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但程不时和同事们所运用的方法和技术,在当时也是世界一流的。他和他的同时代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当时中国的民用航空器的研制水平,接近了世界航空巨头美、苏、欧洲的高度,填补了中国大型客机研制的空白。虽然“运-10”项目中途下马,但在20年之后,“运-10”的科研成果成为中国自主研发商用大飞机的基础。
20__年,中国商用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在欢呼庆祝的人群中,人们看到87岁的程不时泪湿双眼。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10”飞机立项到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之梦穿越了47个春秋,作为“运-10”和C919飞机的设计师,程不时亲历了这一梦想艰辛的历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5 篇4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这是梁益建的真实身份,然而,让他感到最亲切的称谓,却是来自患者的一声“梁爸爸”。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这是梁益建作为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梁益建显得有些低调:“我就是个给病人看病的普通小医生。
梁益建:“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医院骨科大夫们眼中,梁益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留利落平头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疾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并不高的个头一转身便找不见人。病房里的患者们觉得,梁益建是个和缓平静的人。调整牵引支架时,他手拿10号扳手,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平均每个人的调整时间30分钟。面对媒体的采访,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镜,用沙哑的声音说了一句:“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大辩若讷,“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
三医院1号住院楼2楼,带着脊柱牵引支架的于建红,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转角通往医生办公室的小平台上,静静地呼、吸。病区的空气混杂消毒水和病房里的各种药味,并不算清新,他却视为珍宝。
几个多月前,一辆小汽车飞驰在河北沧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于建红瘫坐在哥哥于建忠的汽车后座,大口地吸着氧气,生命的气息随着时间流逝,似乎正一丝丝地没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见。因为40年脊柱侧弯而变形的胸腔,压迫着于建红肺部的呼吸空间,“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岁的父母、媳妇周大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为了“活命”,从20xx年就出现呼吸困难的于建红已经辗转在河北、北京求医2年,跑过很多家大医院。“这是命运的事,回家好好休养”,医生的这句话于建红听过很多遍。尽管呼吸对他来说越来越费劲,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执拗地在网上搜索,不甘心地试图叩开命运之门。当北京的一位医生告诉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没人敢收你了”时,他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于建红的爱人周大姐试探着向梁益建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咨询,立即收到了回复。8月7日,于建红最新的血气分析数据被一一发到梁益建的手机上,“我的氧分压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压低于60mmHg,已经意味着呼吸衰竭。紧紧捏着手机的周大姐,反复翻着手机,一条短信点亮了屏幕,这是于建红期盼了2年的回复——“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点从沧州出发,一天之后,已经陷入半昏迷的于建红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立即进入骨科ICU。2天后,于建红情况好转,进入普通病房。“奔着活命而来”的于建红,“活命”几率正在呈几何级数增加,“现在上下楼梯都没问题,聊天更是没有问题”。
梁益建:“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于建红和病友们互相打气时,常常会聊到一个已经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岁、重庆壁山小伙子肖强。肖强的脊柱曾有三个严重畸形:严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侧弯畸形、严重脊柱旋转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侧弯达到了190度,被媒体称为世界罕见。肖强也和很多病友一样,因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脏等脏器已经受到严重积压,呼吸越来越困难。如果再得不到治疗,他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
从20xx年起,肖强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获救的希望,走遍了国内知名医院,拜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脊柱专家,“在北京求治时,为了节约钱,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门诊大厅里。”然而,跑遍了国内多家大医院,肖强都被拒绝。在北京某医院,肖强曾住院15天,最后专家仍告诉他无法手术,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经过努力寻找,20xx年3月27日,没有放弃的肖强找到了梁益建。
20xx年4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手术,20xx年7月进行胸廓成形手术,20xx年3月进行脊柱矫形手术,20xx年9月出院……如今,肖强仍把每一次治疗节点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对自己非常重要。距离出院已经一年有余,肖强除不能弯腰外,生活与普通人无异,此前出现的腰疼、呼吸疼等问题也在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肖强的女儿出生了,他特意拨通了梁益建的电话报喜。
在“我能治”几个字之中,有患者重获新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风险。国际脊柱侧弯学会委员(SRS member)陶惠人说,脊柱侧弯手术,医生需要承担病人瘫痪、出现呼吸问题等风险,“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在医学范畴内,手术出血超过两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侧弯手术及肝肾移植手术。”梁益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青藏线的悬崖边开车”,但他又将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据公开报道,20xx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千例。另据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统计,20xx年至20xx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智善公益基金会与全国20余家公立医院具有合作关系,“三医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治疗时间长。”作为在全国范围长期救助家庭贫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说,“梁益建的勇气来自于对医学事业的敬重与执着。”苗强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勇于探索医学高峰,挑战高难度的手术”。
据悉,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20xx年2月,梁益建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每一天不断发生的工作细节中,梁益建的“勇气”源自对己对人的“严格”。
“严格”是对时间的管理。梁益建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点睡觉,而午夜12点之后是他的练拳时间。梁益建举起右掌缓缓地在空中虚画出一个圆,圆圈末了,化掌为拳,出拳带风,“太极讲定,定下心,才能在手术台上处变不惊;太极健身,才能支撑七八个小时的手术。”早上7点半,梁益建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7点45分,当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时候,骨科医生办公室里已经热闹起来。36位医生护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钟后开始。
根据医院相关规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时间为上午8时。“梁主任每天早上7点30分就会抵达病区,医生、护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护士长陈澜在内,每日上午7时50分参加交班的医生、护士超过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钟的工作时间计算,骨科的医生护士每天共额外投入5小时为患者服务。医生护士额外的时间投入,一年超过1000小时,相当于50天。每天,梁益建要巡房两次,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现在的检查手段有限,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要小心。”梁益建说。
梁益建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xx年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被称为“劳模”的汪飞,2年半前加入小组,家住医院对面的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当天有手术,晚上10点就会到骨科ICU转一圈,看看做完手术病人的情况,然后发条短信给梁益建,“我不来看,主任也会来看。”
“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
“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同时也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放在梁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对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宽慰,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还更有效。
上午9时,骨科医生的大办公室里,8个打着牵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着沙发边依次站着。骨科的医护人员给他们取了个“萌萌哒”的名字——“天线宝宝”。待梁益建从病区查完房,拿着盛满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纸盒子走进办公室时,大家微笑着,眼神随着梁益建的身形移动。来自云南的张映清排在队首,梁益建从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号的扳手,开始拧动她身上固定支撑杆与头盆环的螺母。张映清紧咬着牙关,紧绷着,尽量不让身体发抖。她的头部、腰部分别套着一个钢环,用四根高过头顶的支撑杆连接固定。通过头盆环的牵引,让弯曲的脊柱慢慢拉撑。为了将头盆环固定在脑袋上,钢环上的每根钉子都穿过了头皮。
梁益建迅速翻动着手腕,尽量让拧动的速度变快。每调一颗,梁益建便后退半步,双手插进白大褂的口袋,猫着腰,伸着脖子,观察张映清的牵引架是否平衡。嘴里看似随意地询问着张映清的情况,“现在能爬几楼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两个鸡蛋吃没有?”梁益建指了指张映清,面向办公室里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帅的。”张映清双手攀着头盆环,腼腆地笑了。
私下里,常有“天线宝宝”喊梁益建“梁爸爸”。在梁益建的个人网站上,有一位哈尔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院,发帖感谢梁益建,“您不仅是我们的主刀医生更像是我们的爸爸……对于梁爸爸,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病友圈内传言,“梁爸爸”收了个病友做干女儿,让好多病友羡慕。有人向梁益建求证,被直接驳回,“他们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样。”平日里送些牛奶、鸡蛋已是常事,梁益建还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专门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每周两次。
8年多前,梁益建正是凭借一颗同情心,发现、治愈了职业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xx年2月,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梁益建前往盐源县做医疗支援。在泸沽湖畔的一家租车店遇到一个胸口近乎贴着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头就往下栽,脊柱严重畸形,走路时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梁益建眼里的伍才林保持着一种“很痛苦的姿势”。当了多年骨科医生,第一次见到“驼”得这么严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度。”梁益建围着对方打量几圈,说了句“我可以做手术让你站起来”。
见伍才林不相信,梁益建要来纸笔,边画边讲能让他站起来的原理。磨了40分钟,才让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杆走路的希望。电话征得院长赵聪同意后,同年5月,梁益建将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这个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驼背”平躺着被推出手术室,康复后身高达到178公分。伍才林给自己改名“伍才立”,铭记人生的转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70万元,在泸沽湖草海修了一栋两层的农家乐出租,当起了小老板。
手术改变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让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梁益建”。短时间内,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拥而至。梁益建的职业生涯由此转折,从一名普通骨科医生转而主攻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90个“天线宝宝”正在接受牵引,等待手术,还有61个患者排队等着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
疼痛、挣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过的。有人说,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经历,治疗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在梁益建的带动下,参与了解患者经历的人并不局限于医生,更包括了医生的朋友、医院、公益组织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疗的效果,也在这些成员的深度参与之下拓展延伸。
26岁的女大学生王丛歌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和心脏病,侧弯度数达到140度,身高仅有1.3米,手术费用需要16万元。由于家庭困难,入院不久,有热心病友告诉王丛歌:如果担心手术费,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会申请帮助。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传达的信息。原来,为了给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及其团队从20xx年开始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会于20xx年10月在民政部登记设立,截至20xx年10月27日的数据显示,该基金会已向全国各地960位家庭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赠手术费2899.4万元。根据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的介绍,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20xx年11月至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额达558.8万元人民币。此外,基金会目前已确定对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为什么将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除了基于医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一背景外,事实上苗强更愿意分享一个故事。
20xx年11月,为了让更多脊柱畸形患者获得实际帮助,苗强曾挨家拜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有条件进行脊柱矫形手术的医院,并建立联系。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联系后,苗强每年会到成都三四次,与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与病友聊天,“哪有一个医生,做了一天手术下来还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苗强所见,梁益建对患者极为照顾,苦、痛、希望交织着的病房里,医生与病人、病人与病人之间变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伍才林,不仅挺直了脊梁看见泸沽湖的蓝天白云,还跟家人盖了二层农家乐当起老板;脊柱弯曲达153°的小伙子刘仁富顺利完成了手术,开始在资阳学习理发;曾经呼吸困难多次经历抢救的肖强,如今也已成家并有了可爱的女儿……自称为“小医生”的梁益建曾说:“我的病人,首先要让他们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这些曾被告知“无法治愈”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带动下,更多人的力量汇聚成爱的洪流,让脊柱畸形患者不仅“活了”,还能拥抱人生未来的更多精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5 篇5
谢延信,河南焦作一名普通矿工,他以三十三年的忠贞与孝心侍奉亡妻家人,铸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撼地的“上门女婿”。犹如一匹老马,他虽无缘驰骋千里,却一步步攀上了善良的峰顶。胡鸿烈和钟期荣,一对均已八十九岁高龄的夫妇,聚财有道,本可锦衣玉食,有感于许多年轻人无钱上大学,遂兼济天下,散尽一生家财,创办香港树仁大学,培养人才数以万计。胡鸿烈夫妇在投身教育事业的同时令自身成为教育界的楷模。
还有罗映珍、李剑英、李丽、孟祥斌……感动我们,因而感动中国的,是他们或朴实无华,或艰难执着,或惊天动地,或自强自爱的生命历程;是他们对孝道、对爱情、对诚信的朴素诠释;是他们因人而异,却共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无穷人格魅力。在他们身上,国人又一次体会着什么叫精神力量,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道德操守,什么叫不惜牺牲,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执着追求,什么叫甘为人梯,什么叫大爱无言。
这些年里,尤其是近两年间,“感动中国”开始由国家层面走向地方层面,从“感动中国”到“感动山东”、“感动浙江”,再到感动某市、某县乃至某镇,“年度感动人物”评选表彰正成为各地精神文明创建和社会道德教化的一个载体。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为各地评选出的“年度感动人物”所感动的国人,若以年龄作划分,则更多系四十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就是在这个群体中,有些人之所以被感动,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感动”重新触动了他们的“怀旧情怀”。
也就是说,他们为“年度感动人物”所感动,更多属于为感动而感动——一种作为看客的'感动,而不是缘自于亲历亲为创造感动的一份自我激励。 “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观众一次次泪流满面;我们相信,收看电视转播的观众中,也一定有无数人热泪盈眶。
愿“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能触动更多国人的情感,震撼更多国人的心灵,唤起更多国人做“感动”的参与者。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迫切需要修复和耕耘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5 篇6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
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5 篇7
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
事迹:
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这个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不仅如此,他资助学子赴美深造,还在清华亲自授课,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颁奖词:
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20__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颁奖词篇2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20__年4月27日,他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他坠地受重伤,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向他致敬!张超颁奖词:
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
张超事迹介绍:
张超,男,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__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此前,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5 篇8
李万君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为在外国的技术封锁面前实现“突围”,他一次次试验,参与填补了国内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空白,技术攻关100余项!没有这样的大国工匠,就没有强大的中国制造业!点赞致敬!
李万君颁奖词: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李万君事迹介绍:
李万君,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20xx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5 篇9
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
【颁奖词】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__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__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__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5 篇10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__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
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__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__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5 篇11
【颁奖词】梦想天开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事迹】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xx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xx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xx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