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总结 > 开题报告(通用17篇)

开题报告

时间:2025-04-08

开题报告 篇1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计划或方案)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针对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结合从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在小教专科自考实践性环节考核过程中指导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想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课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社会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科研课题开报告,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工作报告。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

  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某省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确、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预测即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哪些情况、问题?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有什么对策?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同时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确定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去做。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明确合理,让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工作报告。当然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如果课题组成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难以得到批准立项。

  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总之,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研究人员科研知识和能力的缩影。只有重视并认真、科学地做好研究课题方案的设计,制定好开题报告,才能为获取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打开成功之门。一句话,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开题报告 篇2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法治实践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成就,但是十年,使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都陷入了低谷。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也都走上了正轨,尤其是我国已经建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这表明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种形式合理性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但同时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争的过程中。首先,由于中国的法律体系是自上而下建构而成。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重点受到关注的是法律体系的逻辑合理性,而社会事实以及规则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法律规范要么因其与百姓的现实生活无关而被无视,要么因其与社会风俗、生活惯例不同而没有得到人们的自觉有效的遵守。其次,西方权利话语的力量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被人为放大,而传统的道德因素却被排斥在法院门外,导致了像《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那一类人的彷徨和无助,而原本为传统道德所不容的“恶人”却能逍遥法外。形式法治在法治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

  针对法治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也是指导我国法学实践的基础理论面临的难题。目前中国的改革进程已步入深水区,面对着快速发展和变化着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如何能够保证我们的立法既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又能够保持法律的稳定性给百姓合理的预期;如何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既排除了其它干扰,保持形式法治的纯洁性实现程序正义,而又不以牺牲传统道德、社会习俗为代价。面对诸多难题,笔者认为仅仅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对法律的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结合法社会学的实证调查、自然法学的价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才能摆脱目前我国法学理论界面临的困境。而作为分析实证主义的一种新的修正形式的制度法学在法学领域能很好的融合道德和事实,通过制度事实理论,能够综合的运用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及解释学的方法。因此,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如果能被我国法学理论界认真研究、借鉴和吸收,或许能很好的指导我国的法治实践。除此之外,本人因在读书、上课,参加学术沙龙、读书会的过程中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启发,带着深刻的问题意识认真阅读了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的《制度*》,并对制度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也广泛收集了一些有关制度*的材料。这也是选择本题的背景原因之一。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吸收西方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精华的同时,对法学展开解释学的、社会实证的研究,并把这几种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法学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也对中国的法学理论界自觉的开启一个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法学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实意义:在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实现从人治向法治,传统之治向规则之治的转变,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挑战。而在向法治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现代精神与地方传统、法律的程序正义与国人的实质正义之间的关系则是问题的关键。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坚持法律实证主义立场的同时,实现了道德、规则和事实三者之间的沟通。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2文献综述

  笔者在将近一年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针对本文的论题做了长时间的资料搜集工作,资料搜集的范围也广泛的涉及到了中外着作、网络期刊等各种形式的资料。仅就本人能力范围之内搜集到的资料而言,目前中外法学界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研究还相当的薄弱。而对于制度法学的理论,学界的普遍态度还是认为其是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我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有关制度法学的理论,以麦考密克本人的作品居多。而爱丁堡大学也曾专门针对麦考密克的制度法学理论召开过研讨会,会后还曾以一本书的形式发表了研讨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所限,不能得到这手宝贵资料,对于研究制度法学的理论来说实为憾事。

  就国内发表过的有关制度法学理论的文章数量来看,也只有几篇,研究者较少。笔者收集到的制度法学的学术期刊论文共7篇,但是只有唐仲清的《对‘制度事实’的法哲学思考》、陈金钊的《法律事实的定位与制度性事实--评制度*》、温博的《事实与价值的调和--制度法学的方*》三篇期刊文章谈到了制度法学中的制度事实理论。其中发表在南京大学法学评论上的陈金钊的文章还专门谈到了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陈金钊教授把有关法律事实的学说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前提说,一类是对象说,还有一类是本体说。陈教授认为关于法律事实本体说的提出者就是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它认为,在这一意义上法律事实其实就是一种制度事实。同时,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他还明智的指出了我国法学理论在法律事实领域研究的薄弱现象。因为我国深受大陆法系的有关法律的制定、解释、适用技术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法学研究主要片面的强调对法律体系的逻辑结构的研究,而忽略了对法律事实的研究。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的理论无疑会增加中国法学研究的深度以及回应司法实践的能力。

  在上述期刊文章中对制度法学的本体论和方*进行过全面的阐述的当属张文显所写的《超越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制度法理学的认识论方*和本体论》。文章指出,制度法学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对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的超越,其主要原因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法律本体论观,即把法律视为一种制度性事实,并在方*上对传统法学流派(主要指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的法学研究方法实现了突破和重组。其余几篇文章的内容大同小异,对制度法学的功过是非做了客观性的评价。而对制度法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实践理性”以及实践理性与制度事实的关系做出独到而深刻的探讨的是梁晓俭教授所着的《实践理性:一种方*意义上的探究》一文。在文中,作者精到的指出制度法学的作者们提出的关于“法律是一种制度事实”的理论体现了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希望在法学的研究中结合分析法学和社会学法学的用心。法律作为一种制度事实,既有规则和规范在思想客体意义上的存在也有社会现实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对法学的研究,要综合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制度事实的存在依靠的是规则对客观事件的解释,而法律规则的背后体现的必然是制定规则的立法者的意志和目的,体现了他们的道德和价值观,所以要想知道规范具有何种性质,就必须首先弄清楚理性行为的性质,而这里的理性行为便是实践理性。通过实践理性,制度法学把解释学的方法运用到了法学研究之中。最终实现了制度事实和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

  除了上述所列的学术期刊之外,笔者目前没有搜集到任何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专着性文章,此外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博士或者硕士论文中进行专门研究的也较少。在笔者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中,山东大学的博士生杨建军在他的博士论文《论法律事实》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实的概念”里曾有一小节来专门讨论法律事实与制度事实的关系。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不同,制度事实是立法者为了实现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整,而经过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来的事实。因此,制度事实是立法者通过对复杂的具体事实进行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抽象事实。所以当具体的法律事实发生以后,法官就能依据法律规定的抽象事实对具体的纠纷做出裁决。一个法律规范一般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而他认为制度事实就相当于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而且他还认为,法官能够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则规定的疑难案件做出格式化的分类和处理,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制度事实不仅概括在法律规则之中而且它还概括在法律原则之中,因此在面对复杂的案情变化时,法官可以依据原则中的制度事实对案件进行格式化的裁决。而法律事实与制度事实完全不同,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事实。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能够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因此,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根本区别在于,制度事实是一种立法角度上的事实,而法律事实是司法角度上的事实。

  在笔者搜集到的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5篇硕士论文中,其中有三篇论文的作者是出自同一个学校,西南政法大学。他们分别是论文《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结合--制度法基本理论研究》的作者席琳,论文《制度法学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修正》的作者夏菲以及论文《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制度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作者徐海同。还有另外两篇,分别是华东政法大学的赵建兵写的《浅议麦考密克的制度法理论》和重庆大学贾哲写的《制度*创制规则问题研究》。总体上,这些论文把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对制度法学思想的梳理介绍方面,包括制度法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制度法学的内涵以及制度法学的理论价值等等,鲜有文章讨论过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对制度法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收集到的关于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有限材料,认为各个学者大部分的讨论都是集中在有关制度法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哲学基础以及制度法学与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社会学的内在联系。而对于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来源、特征,以及它是如何解决以往法学流派的困境从而成就了制度法学,及其对中国法治的建设意义等方面却鲜有论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便在于此。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的方*上的开放性,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学流派的分歧,也能够为中国走出目前法治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从改革开放至今,在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便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在立法方面取得成绩,并没有掩盖司法现实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如反映法律与道德之争的“泸州*继承案”、反映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张力的“吴英集资案”、(虽然案例并不新颖,但是如果我们不做改变的话,谁能保证日后就不再发生了呢?)以及法院遇到的一系列的执行难的问题等,这种种问题处处都在暗示着一种没有道德支撑的、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只依赖强力而存在的法律规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软弱无力。但是,我并不是在否认离开强力的法治是可行的。恰恰相反,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一种建立在形式法治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强力。而我国在形式法治的建设方面,付出的努力虽然可圈可点,但取得的成效,却不尽人意。因为大量的不符合程序正义的案例已经发生而且正在发生。如最近改判的发生在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故意*、流氓罪一案,以及各种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问题。

  我国目前的法治困境促使我不断的思考,如何才能够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实质法治的理想成分;如何能够在坚持程序正义的同时,也满足实质正义的要求;如何能够将国家颁布的法律转变为人们心中的法律?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那问题又出在哪?我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最终,在魏因贝格尔和麦考密克的《制度*》中找到了答案。

  在西方,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以后,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形式法治的大厦不断的受到来自新自然法学派、社会学法学派甚至是现实主义法学派的攻击。自然法学派以新自然法学的面貌重新出现,并再次强调法律的道德基础;经济法学派则更重视法律背后的成本收益分析;社会法学派注重对影响法律的社会现实因素的考察,甚至提出“活法”的理论。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强力挑战。它们的产生本身便说明了法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旨在建立一种能够融合道德、法律、事实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应运而生,并很好的满足了实践的需求。

  而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进行很好的结合,并处理好形式法治理念与百姓心中传统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的矛盾。这是时代给我们的任务。而这一情形又与制度法学在西方产生的历史背景颇为相似。因此笔者认为,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的方*上的开放性特征,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学流派的分歧,也能够为中国走出目前法治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考察、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自己的学术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自己收集到的文献认真的阅读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

  1.4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本文旨在通过对制度法学制度事实理论的解读,指出制度事实对制度法学的本体论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以及制度法*用制度事实理论实现的对以往法学流派瓶颈的突破。最后论述了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前人有关的研究成果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实范畴研究;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实对法律本体论的贡献;第四部分是制度事实对于法学方*的贡献;第五部分是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1.5创新点

  本文写作的创新之处是,笔者从制度事实的概念和历史发展脉络两个方面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范畴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制度事实是制度法学的核心概念,为制度法学提出新的法律本体论观点以及综合运用分析的、实证的和解释学的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制度法学通过制度事实的理论得以将价值、规范、事实的因素融合进法律的概念之中,实现了对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学的超越和突破。同时也揭示出了法律的制度事实理论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开题报告 篇3

  开题报告方法介绍: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

  一开题报告封面:

  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论文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目的要明确,充分阐明该课题的重要性):1.论文的背景;2.理论意义;3.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概况

  (应结合毕业设计题目,与参考文献相联系,是参考文献的概括):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国内有关研究的综述;3.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思想明确、清晰,方法正确、到位,应结合所要研究内容,有针对性)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预期的结果

  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论文提纲)

  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内容要丰富,不要写得太简单,要充实,按每周填写,可2-3周,但至少很5个

  时间段,任务要具体,能充分反映研究内容)

  下面是开题报告模板: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网融合彻底打破了电视的垄断局面,电视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多年的积累使电视产业拥有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相对低廉的服务资源、一大批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及相关牌照的发放权。在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研究电视产业面临的生存现状,探究其寻求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由于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有重大影响,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是对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掌握业务优势和渠道优势的电信运营商逐步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向媒体行业渗透,这必将打破现有的媒体竞争格局,将给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把此项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比较多。

  崔杰在《解读三网融合下电视业运行体制》中指出:三网融合直接威胁广电企业的核心电视业务,使其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电视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此外,电视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这增添了电视在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

  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视业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且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很多。

  梁小兵在《三网融合系列举措推出将引发电视系统变动》中认为,电视业可借势完成整合,在巨大的存量用户的基础上,各地的电视运营商将有可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乃至开展基础电信业务。其次,电视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机会。再次,电视将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

  值三网融合之际,电视系统企业除可以继续做互联网接入外,还有可能提供IDC业务、网元出租业务以及VoIP业务,电视业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

开题报告 篇4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当前,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有倒向过度物质化的倾向,这是一个可见的事实。它的威胁在于,人类社会“在物质进步的祭坛上牺牲了诸多道德和精神价值”.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始作俑者则是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文明对于物质的极力追求,使得他们渐渐偏离了启蒙运动时期所确立的文化方向,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技术和消费的层面,而较少顾及那些事关人类社会真正福祉的问题。

  (一)全球设计的危机。

  当代世界仍然处在巨变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规模之盛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而这一现象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以发轫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基础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设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动因,也是果实。作为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设计的进化受到社会力量的塑造和鼓动。与此同时,它也反过来为社会带来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个世界即使从总体上来看更加趋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们也无法忽略这样的现实,即这里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贫困、不公正、残酷和*的事件。因此,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设计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担,设计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变得更美丽、更舒适,同时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当下国内的设计现实。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迎来了它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改革如今已经到达“深水区”,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因应新的国际趋势,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检视当前的境况和不足,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这种姿态应当是全方位的,它将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层面逐一展开。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人对于设计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断加深。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设计还有严重的不足,总体说来,我们还很缺乏原创性的设计,以及负责任、有品质的设计,我们距离“设计大国”、“创新大国”、“软实力大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实践当中,则有这样这样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批评乏力,二是*缺失,它们实际上又是一体的。

  就当下而言,发掘设计的道德力量,对于增进我国社会的凝聚力,提升大众生活的福祉和个体的内在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很多证据都已显示,一个社会的道德败坏往往与城市、社区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联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有理由加紧推动中国设计的批评规范化,推进*议题的常态化。它们将会在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生动、人性化,会逐一体现在设计实务当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在下意识地使用产品、适应于产品,产品对于人而言,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设计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设计和商业的密切交融,这就更加使我们容易忽略设计的“全景图”,一个正在逐渐生成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而当前越来越细化的设计教育分科,这就进一步模糊了人们本已经不太清晰的视野,而忽略了作为这个概念、这个行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格林指出,“将设计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类活动来讨论便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中国设计之弊虽与批评缺失有关,但从根本来看,却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缺少应有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和设计才显得残缺不全,并造成了设计和批评的双重失落:它们无法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虚浮的设计和伪劣的批评却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们需要着手阐述设计的本质,尤其是充分论证设计与*议题的关系,而这不仅是推动设计健康发展的必需,更是事关家国命运的现实命题。

  从*角度切入对设计批评的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尽管还远不够成熟,但当前国内的设计批评研究还是显示出了多种可能性,如果从*角度切入设计批评研究,在方法层面具有特殊意义。它们虽分属不同层面,却具有明显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设计活动接受社会反馈的过程,是健康有序的设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设计生产;而后者则是隐藏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也包括设计)背后的根本动力,是设计的价值观所在--笔者认为,它们都关乎设计活动的本质--我们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则是设计的内在动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外文献综述。

  (一)设计批评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众所周知,设计理论和建筑、艺术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建筑学,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对其他门类的设计学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建筑和设计形成了一种极为紧密而又微妙的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设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设计学的独立性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批评的行为很早就已产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梁思成在1955年对北京城市规划的质疑和行动就是知名的历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评事件,显示出建筑界当时对于历史文脉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总体而言,设计批评的真正起步却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从那时起,设计批评的活动才逐渐展开,而相关的设计批评研究则在此后跟进。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设计批评开始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中设计议题的逐渐展露而变得愈发急迫,另一方面,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理论的互动也越来越频密。在此过程中,一些中青年学者也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国内的设计批评和设计*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约从20xx年前后起,论文和专着进一步有了数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况来看,设计批评对于大多数设计圈内人来说,它已经由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熟悉的的概念。当然,和现实相比这还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批评传统、批评氛围比较稀薄的国家来说,深入扎实地探讨设计批评,对其相关基础概念进行挖掘、梳理,将会是一份长期的工作。

  因此,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针对设计批评的学科概念的界定、相关框架的构建,对其相关历史源流的梳理,都还需要从头做起。因此,在该学科方向内,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仍然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设计批评到底是什么?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只是一个开始,诞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评为例,郑时龄的《建筑批评学》(20xx)就从批评的主体论、价值论、符号论、方*、批评意识,以及建筑师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建筑批评这一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当篇幅的有关国外设计批评历史的介绍,同时也有许多当下国内建筑设计的案例,内外印证,联系紧密。由于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各类建筑实践,因此得以比较透彻地剖析批评的各个层面;而在设计批评方面,目前有这样两本教材,即杜军虎的《设计评论》(20xx)和黄厚石的《设计批评》(20xx),二者都较为全面地评述了设计批评的框架,对其的历史、本体、价值、范畴等概念均有谈及,为这一学科的构建铺设了道路。而李丛芹的《设计批评论纲》(20xx)也是一部较为重要的、非教材类型的专业论着,该书从人与物的关系着手,以设计批评的立足点、范式、原则、主体等几个方面作为抓手,阐述了人与物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变迁。作者结合大量实例,以轻松自如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深刻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造物”和“生生”关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设计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这也必然影响人们对于设计的批判和认识。

  此外,关于设计批评的本体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例如,“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田萌)、“关于设计批评的身份焦虑”(芦影,20xx年)、“建构一种批评的本质”(李凯生)、“设计批评的类型研究”(刘震,20xx年学位论文)、“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为止,针对设计批评也在进行着带有具体指向性的思考和总结,将设计批评与设计文化立场、设计的价值倾向、设计的哲学维度等等进行融合、并置的趋势,开始引发更多的关注。这一方法表明了设计批评研究的开放性,目前这方面的专着还不算多,其中比较代表性的有张犇的《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20xx),该书将设计批评放在设计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较为清晰地还原了设计的文化属性,既有历史的纵向叙述,也有对本体问题的横向思考,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价值的一种判断,因此对于设计价值的阐述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设计价值论》(20xx)一书中,就从设计价值的角度出发,专门就设计批评与设计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是为对设计批评的一种本体论性质的思考。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设计批评所涉及的价值原则的多样性。从设计价值与批评的关系、设计价值的类型、设计价值判断的原则和标准出发,将设计批评和价值判断关系的内在逻辑层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还特别指出,设计批评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同时它也应该反映出社会整体的价值思考。此外,李乐山的《工业设计思想基础》(1997)一书把设计放在了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观察,体现出和其他相关着作不同的立意,体现出作者视野的独特性和责任意识。该书最后一章着力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回顾,用了相当篇幅来探讨现代设计的思想历史根源。这一部分看似脱略于该书的总体结构,实际上确有其必要性,这将设计背后的文明危机呈现出来。李乐山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它实际上掩盖了西方工业文明内在的巨大缺陷,正是这种现代性造成了严重的*危机、社会危机,该书的具体表述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对于破除西方迷信,却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学者李向锋的《寻求建筑的*话语: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其反思》(20xx),是对建筑*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一本重要着作。该书对西方建筑*的历史、体系、研究模式、当代的实践操作以及中国当下的回应,进行了思考。其中既有历史叙述的纵线,又有横向的、并列的概念阐述。不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发展的线索,它的演化,核心议题的扩展,同时,又将这些问题同中国当下的现实加以连接,从而建立起一种结构坚实、体例完备的立体式叙述。

  批评从来都不曾被局限于设计专业之内,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这一活态的、外向的、多元多义的面貌,就一直保持着。就这一特征而言,它和历时更为久远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文艺批评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允许,甚至有赖于设计之外的各类知识的积极融入。这些知识来源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多个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学等等。这些专家所思考的视觉未必一致,但他们往往能有许多相重叠的结论和观念。在我国,这种跨领域的、多学科的批评实践总是与理论的建构并肩展开。消费社会就是关注的“靶子”之一,社会学学者郑也夫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xx年)就是一部重要的着作,本书从消费的角度着手,对当前国内的社会景况做出分析。可以预见的是,设计批评走向多学科的交流,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自然态势,而且也将成为设计学自身的一种要求。

  事实证明,设计批评的发展往不仅需要从现实当中汲取养分,而且针对自身的文明基因,设计批评也需要有属于我国自身的理论建构。因此,回顾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当中去寻找设计发展的逻辑,建构其中的社会、文化、*维度,探索具有本土意义的批评范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它的实践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论证。但这一范式对于完善我们的设计批评,建立中国设计批评的*标准而言,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针对设计史以及重要设计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许多是关于设计批评的发展研究。例如,“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xx年学位论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研究”(廖前兰,20xx年)、“都市乌托邦的批评理论:读威尼斯学派的三本着作”(李翔宁,20xx年)、“雷纳班汉姆及其设计批评观”(关玲,20xx年学位论文)、“批评包豪斯”(翟墨,20xx年)、“事实与价值:卢斯装饰批判的批判”(黄厚石,20xx年学位论文)等等。

  针对那些专门的设计领域、设计专业,批评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设计批评的思考几乎都是下意识地围绕着工业设计展开,严格地说来,这当然和设计史研究历来偏重工业设计的倾向不无关系,但这种以工业设计“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在渐渐得到改观,在服装、景观,平面甚至动画专业当中,相关的批评研究正配合着批评实践的展开而得到深入的发展。例如由李超德、张蓓蓓共同撰写的《服装评论》(20xx),该书针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批评研究,对于当下的服装设计批评的发展倾向有着全局式的认识,同时又不乏对历史的回望、关照,不失对服装设计自身专业特性的冷静思考。而在景观设计领域,俞孔坚也凭借着他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带有明显批评思考的着作而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他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20xx)、《回到土地》(20xx)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作品。

  2.国外研究情况。

  就设计批评在国外的发展、研究发展情况来看,它要早于国内。就工业设计的批评来看,它应以19世纪中叶作为起点,但其雏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而在建筑学领域,批评的行为和范式形成的时间还要更早。在经历了这种漫长的发展之后,批评在西方设计领域已经不只是一种学科的的概念,更已经成为一种人们的自觉意识,熔铸到人们的设计意识当中。在建筑师、设计师和大众的思考当中,处处显示出这种批评意识的存在。

  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在当时的设计史、设计理论的研究当中,也常常会将批评意识融入其中。历史写作本身有时就会映射出作者个人的价值立场。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写作往往成为一种表达立场和批判性的载体。这在佩夫斯纳和吉迪翁的历史研究中,就体现出这一点,作为现代主义的拥趸,他们借助于历史研究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立场。

  设计批评早已经超出了旧有的框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一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它在信奉激进主义的设计师与创作者手中,更是成为一种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利器,用设计的语言去批判社会。1964年,英国设计师肯·加兰德(KenGarland)发表了着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这是一部设计宣言。加兰德通过这样一种行为,号召设计师回归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当中,以此来对抗一个商业氛围浓烈的时代。这份宣言是当时的英国设计师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回应,呼吁社会重新回归到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模式。1971年,德国沃尔夫冈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外观、性和广告》,这是代表兰克福学派社会批评的经典作品,对于充斥在商品社会当中的广告展开了尖锐批判,对于大量充斥在市场上的商品产生的不良社会效应进行了消费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1972),作为横跨设计批评和*两大领域的一部经典着作,该书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对于资本主义设计问题的*和环境思考。首次提出设计*概念的一部着作。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深度的反省,设计*从这时起,展示了设计*思考的多元性。书中还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设计*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展示了设计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发展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英国学者爱丽丝·劳丝瑟恩的《设计:为更好的世界》(20xx),也以一种较为通俗、流畅的书写方式,对设计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评。针对正身处技术化时代的设计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个专门的设计领域中,有着专业指向性的设计批评也在迅速展开。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学术刊物(编辑者包括迈克尔·别拉特、威廉·德兰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汇集了自1997年到20xx年这三年间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设计批评有关的文章,它们发表在各类专业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质的刊物当中,涉及到和平面设计有关的各类话题:例如,号召平面设计师们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是探讨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不断壮大的视觉文化力量。

  (二)设计*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问题的思考在最近数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学术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实处,这是可喜的现象。在此过程当中,一些专业杂志为设计*讨的讨论搭建了话语平台,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学术会议先后进行。例如,20xx年,《美术观察》第6期,就以“设计*: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为专题,在“观察家”栏目对这一问题做过最初的讨论。

  由《装饰》杂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20xx全国设计*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大会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教育问题”为主题,围绕设计*的内涵、设计*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和设计*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结束后通过了《杭州宣言--关于设计*反思的倡议》.

  一些重要的设计展览也开始针对设计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类活动并不只限于图片、展品本身,往往还囊括了论坛、会议等活动,从而增进了*议题思考的深度。20xx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开了“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为“信”(象征「信息」的沟通与「信念」的传递,以谋求透明与互信的对话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信”,下设四个专题,分别是“获益”、“和谐”、“交流”、“定义”,其中的主题演讲涉及到这样一些具体的内容,例如“为更多人的设计”、“可持续发展与设计师的当下责任”、“生态政策:义务或者负担”、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国学者则提出“连接多样性:设计教育中的*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览、博览会也在中国相继召开,这不仅有力地拓展了国内设计界的专业视野,增进了他们对某些普适的设计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有力地加强了专业内外人士的沟通交流,使得设计*这类看似枯燥的议题也能够为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认同。例如,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大型的博览会以“和谐城市”作为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和谐、中庸理念进行全新的、鲜活的诠释,将设计*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推动了设计*学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会议和论坛活动之外,一些较小规模的学术沙龙活动也在不断涌现,反映出*思考的多层次性和议题的多元。例如,20xx年9月17日,北京市级人才强教项目建筑*学学术创新团队举办“建筑*与城市文化”学术沙龙。需要指出的是,*问题已经不光是学术活动的目标,它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受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它也激发起跨领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对话、思考。例如,作为策划周密的专题性展览的一部分,会议论坛构成了一个目标极为明确的整体,往往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在20xx年成功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近年来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设计活动,本次活动以“仁:设计的善意”为主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无论是“仁爱”,还是“善意”,都直接指向*问题的内核--.它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分论坛部分:社会、能源、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势群体,消费批评和设计*等等都被。对于“仁”、“善意”这类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设计界对于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再度肯定。

  随着设计*逐渐在国内引发关注,对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渐渐为人关注,对这个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统性研究也正在拉开序幕,其中杨莹(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论文就颇有代表性,论文题为“维克·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20xx)。

  该文从战后设计的消费社会背景出发,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对其思想,即设计师责任体系加以研究,从而呈现了*议题与设计师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国内的设计师责任思考,建立了理论的高度。

  周博的《现代设计*思想史》(20xx)是近年来相关着作中颇为扎实、稳健的一部。对西方设计*做了总体性的回顾,对二战后的设计*发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进行了评述,将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放在了学科发展的历史当中,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将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设计*的历史脉络当中,进行梳理和考察,这一方面表明了*议题的历史性,和某些稳固、坚实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独特性的设计思考。

  近年来,以“设计*”为主题进行申报的高层次的课题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纪西方设计*思想研究”(20xx年,周博)、“19世纪后半叶英国设计*思想述评”(20xx年,周志)、“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思想研究”(20xx年,杨先艺)等等。

  *议题也常常和性别议题相关,所以女性主义设计、建筑的研究也自然归属于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滕静茹的博士论文《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该文以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作为视角,分别对女性在建筑专业、建筑环境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师的角色、女性建筑设计、女性的建筑设计教育、女性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思考。较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境遇。这种将女性主义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论与现实,是对以男性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2.国外研究情况。

  由德国建筑史学家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撰写的《建筑理论史》初版于1985年,这是关于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内容上迄古罗马,下至20世纪70、80年代,内容浩瀚庞杂,作者却能条分缕析,从容道来。其中既有历史的纵向梳理,也有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作并置的、呼应的研究。将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建筑、规划、园林等方面的理论、批评做了清晰、整体,而又不失情节的描述。并且始终保持前后的贯通,对建筑理论的关键性价值概念的发展、演化进行了陈述。

  建筑批评和建筑理论、建筑史的紧密逻辑关系在该书中有清楚的呈现。

  由美国设计学者维克多·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编辑的《发现设计--设计研究探讨》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价值与责任”部分专门辑录了三篇论文,代表着1990年代设计*研究发明的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尔·米查姆撰写的“设计中的*学”一文,从哲学和*学的视角,对设计的*本质做了清晰的陈述,对*在设计体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诠释。作者认为,设计不单纯是技术和审美的问题,它同样也无法脱开*学的本质。而*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要把设计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观察,而不能任由设计沦为孤立的、自私的社会现象。而托尼·弗莱的“神圣设计--再创造理论”则从神圣信念的角度谈到设计的发展,认为设计肩负有重新联系自然与文化的责任。这些思考都将设计的*思考摆在了*学和人类文化建设的高度,拓宽了设计思维。《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论文集,一部由平面设计师(AGI会员)所提供的一部思想汇编,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平面设计的社会角色的。作者们多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其中很多人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谈到设计的责任问题。但就平面设计这一载体而言,相比于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它的社会价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对于设计师而言,重新树立起对于这一专业方向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哈尔·福斯特出版于20xx年的《设计之罪》,既包括设计和艺术的批评文章8篇,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体系之下膨胀起来,其中的“设计与罪恶”、“建筑大师”等文章,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这种特征无论是在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初的德国,都体现出这一点。

  在近来的许多设计史着作中,有许多都会很自然地涉及到对设计批评和*问题的描述,因为在现代设计史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内容几乎总是会十分自然地融汇进来。

  比如乔纳森·M·伍德姆所着的《20世纪的设计》一书,就有“设计与社会责任”一章。全面地回顾了二战后以来西方各国设计与设计的社会责任的互动关系。显示出二战之后,设计界和制造业对于消费者群体利益的思考和认识。诸如战后的英国、美国设计界对于消费者权益的关心、设计师对于大众健康,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战以来设计道德责任的逐渐复苏,此外也包括设计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绿色设计。

  而在《真实的设计:荷兰现代主义与视觉识别》一书中,针对荷兰在20设计的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荷兰的平面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它在战后阶段同荷兰企业的合作与矛盾着墨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兰设计师对于自身设计文化的反思,以及关于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展开的诸多思考。例如,保罗·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一部西德工业设计的文化史》(20xx)(《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关于西德设计发展的历史的记录当中,有着对于德国设计思潮发展的相关记录,其中在关于乌尔姆学校的发展、变迁历史当中,记录了设计设计理念发展的相关情况。虽然不是专门的设计批评论着,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德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批评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专门的设计评论集出版。维克多·马格林的设计论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xx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议题,对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进行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设计*发展的滞后性,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人们仅仅停留在批评的层面,就会使得议题变得空泛无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积极推动*议题朝着现实的方向去发展,令*议题与当下的现实环境相互结合。譬如,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思考的也许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费文化之外构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实践模式,从而超越当前的商业局限。因此,马格林认为,*的思考需要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方才具有实质意义。

  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莱斯利·凯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设计的歧视:「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1992),从公共空间和家庭空间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势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问题又和阶层、种族等问题掺杂在一起,作者不仅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和女性在这样不同的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而且试图去探究如何建构起一种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种族和阶层期待的新型的空间关系,该书从大量时间案例当中推进了理论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来的很多设计研究文献中,也都会针对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的“*价值”、“道德”等展开相关的研究,这个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荷兰设计师、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设计》(《UnderstandingDesign》)一书,就对设计的道德价值和设计师的责任问题进行了论述。

  此外,设计*也在今天西方的设计实践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美国学者唐纳德·诺曼既是设计教育家,同时也是设计师和理论家。他的着作关注于设计的人性化服务,并且在设计研究中注入了对“人-机”情感问题的思考。他的着作《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就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在该书书中,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设计、行为层次设计和反思层次设计。这三个层次的设计从根本上看,共同满足了我们对于设计的需求,设计的体验就建立在这样三个层次当中,人和设计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建立起来。人对于设计的多层级的需求,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人潜在的多种需求,例如、愉悦、美感、兴奋以及其他的各类因素,而设计理所因当地能够回应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许多商品,特别是那些智能产品而言,设计将要全面地回应这些问题。因此,这实际上也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人的*问题的多种需求。诺曼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论述,向我们表明,设计需要在情感层面回应我们的需求。

  20xx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威廉·麦唐诺(WilliamMcDonough)和德国吕内堡大学化学教授迈克尔·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续建筑运动”的棋手,而后者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合作出版了《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这也标志着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该书通过回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人类的贪欲,指出应该从新经济的角度入手,以设计作为引擎,来推动社会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出发,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为依据。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为我国设计学科的新兴议题,“设计批评”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多重选择。

  事实上,设计批评和设计*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二者并列起来研究,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关乎设计的本质。批评是推动设计的方法、手段,而*则是设计的立场、内核。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尽管对于设计批评和设计*的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当中,但却鲜有将这二者并列起来作专题讨论的。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西方设计批评和设计*议题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惯常的设计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我们推动国内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完善。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为了推动当下“设计批评”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有必要从“设计*”入手,进一步思考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设计学本体的认识。有力地增强设计批评与设计*、设计史、环境议题、社会学的横向交流,从而夯实当前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这就证明设计自身具有和各类社会议题进行横向交流的可能,证明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潜能。设计批评始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主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当下国内设计批评的发展。通过对西方设计批评在历史和学理的回溯,我们将可以深化对于当前国内设计批评发展状况的把握,提升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下的现实情境中有所超脱,通过回溯现代设计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技术、审美、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基本维度,课题对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的面貌做出整体的勾勒,呈现出设计与西方社会充满矛盾的二元关系。如果把它们比作“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它们无法相互分离,彼此之间有时嘘寒问暖,有时也龃龉不断。

  可以说,在设计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真实需求之间,总是存有差距。尽管这二者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它们并不是始终重合的、默契的。人类在膨胀的*驱动下,有时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设计、“坏设计”,甚至是*的设计,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此外,这里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当前的研究有一种趋势,似乎谈论*,试图否认人类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对“人类-世界”这一主客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能够回避人类作为主体的事实,对这一主体的任何弱化,都将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模糊--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一样,它无法准确传递信息--任何企图否定这一事实的思考,那种虚化的“区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导致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坦率地承认,人类自身的存在、延续和永续的发展是我们关心的根本问题,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与之同时出现的。

  其次,研究设计*,为了防止这个议题变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课题始终将“人”作为核心,由此辐射状地连接到各个不同的话题当中,譬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自我与他者等等。试图呈现“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复杂性,这个“人”既可以是指作为整体的人、具有共同属性的人、有着相同诉求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具体的人、有着特殊要求的人。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来展开思考,但尽可能用超脱于西方的立站到场来思考设计批评与设计*问题,由于一体的宽泛,这里的论述必定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

  再次,应以尽可能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思考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带给人类的影响,倘若无视、或者回避人类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成果,那么这不仅武断,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时也要以敏锐的直觉,去判断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

  最终,本课题所探讨的设计批评指向了*的议题,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得到凸显。这会触及不同层面的问题和现象,其中既要呈现具体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对人类个体、社会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潜在影响。随着目标的扩大,其结果也必然由“人类中心”延伸为“去中心化”的*思考,这就是由微观而宏观,由具体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过程。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的价值:造物与*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价值

  第三节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设计批评与大众

  六、写作计划

  (略)

  七、参考文献

  一、专着

  1.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

  2.杜维明,《对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3.杜军虎,《设计评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xx年

  4.黄厚石,《设计批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

  5.海军,《设计之重》,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年

  6.何怀宏,《*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7.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8.邵宏主编,颜勇,黄虹,等编着,《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

  9.李超德,《设计美学》,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xx年

  10.李超德,《服装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年

  11.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

  12.李立新,《设计价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13.金观涛,《历史的巨镜》,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设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15.(台)杨冠政,《环境教育》,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17.姚民义编着,《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概述--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18.张犇着,《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xx年

  19.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编译,《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xx年

  20.陈嘉明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

  二、论文

  1.李超德,从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看设计*[J].中国服饰,20xx(1)

  2.周宪,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1999(1)

  3.李超德,绿色生态设计观--服饰文化内涵的新注解[J].江苏纺织,20xx(8):18-20

  4.阿马蒂亚·森,斯密的市场从来不单独存在[J].社会学家茶座,20xx(1):87-88

  5.于文杰,杨玲,英国19世纪情感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演进[J].史学集刊,20xx(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着,汪芸译,英国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装饰,20xx(11):14-20

  7.李向锋着,寻求建筑的*话语[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7):278-280

  8.陈喆,艾英旭着,西方关于建筑*问题的研究[J].建筑师,20xx(12):96-99

  9.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xx

  10.杨莹,维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xx

  11.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xx(12):20-25

  12.陈炜,提出设计*概念的必要性[J].《美术观察》,20xx(6):103-103

  13.江牧,设计*之道[J].《包装工程》,20xx,27(6):318-320

  14.李砚祖,从功利到*--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xx(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性危机[J].《学术交流》,20xx(6):21-24

  16.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思想战线》,20xx(5):81-83

  17.文兵,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暨南学报》,20xx(1):22-28

  18.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162-170

  19.黄显中,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J].《*学研究》,20xx(11):86-90

  20.储智勇,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会科学》,20xx(8):76-81

  ……

  三、外文文献资料

  1.Joan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PlacesandEverydayThings.NewBru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2.Haze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AReader.English.2nded.London:BloomsburyAcademic,20xx

  3.AlexColes,Designandar:DocumentsofContemporaryArt.Lond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xx

  4.RobFleming,DesignEducationforaSustainableFuture.London:Routledge,20xx

  5.RobynMarsack,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Lond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6.Mere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xt:GraphicDesignTheory.London:ThamesHudsonLtd,20xx

  7.EditedbyW.S.GreenandP.W.Jord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CurrentPracticeandFutureTrends.London:TaylorFrancis,1999

  8.JohnHeskett,IndustrialDesign.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9.RaymondLoewy,IndustrialDesign.NewYork:TheOverlookPress,1988

  10.EremyA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representingtheDomesticInterioSincetheRenaissanc.London:VAPublications,20xx

  11.KrisztinaPassuth,Moholy-Nagy.London:ThamesandHudson,1985

  12.Sieg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9

  13.UlrichConrads,Programsandmanifestoeson20th-centuryarchitecture.London:MITPress,1971

  14.Chri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100YearsContinuityinFlux.HatjeCantz

  15.Kjet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AlternativeHistories.London:BERG,20xx

  16.PhilippeGarner,SixtiesDesign.Cologne:TaschenGmnH,20xx

  17.Vict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Moholy-NagyChicago.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18.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ofWestGermanIndustriaDesign.Cali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xx

  19.CarmaGorman,TheIndustrialDesignReader.NewYork:AllworthPress,20xx

  20.GraceLees-Maffei,RebeccaHouze,TheDesignHistoryReader.london:BERG,20xx

  21.WalterGropius,TheNewArchitectureandtheBauhaus.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22.DavidPye,TheNatureandAestheticofDesign.London:HerbertPress,1978

  23.Mike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xperience:TheRoleofDesignandDesignersintheTwenty-FirstCentury.Lond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xx

  24.StevenHeller,PhilipB.Meggs,TextsonType:CriticalWrittingsonTypography.NewYork:AllworthPress,20xx

  25.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xx

  26.KeesDorst.UnderstandingDesign.Amsterdam:BISPublishers,20xx

  27.RickPoynor.DesigningPornotopia:TravelsinVisualCulturePaperback.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xx

  28.FrancisD.Klingender.Arta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Chic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开题报告 篇5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国内研究的综述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预期的结果

  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 篇6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当前,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有倒向过度物质化的倾向,这是一个可见的事实。它的威胁在于,人类社会“在物质进步的祭坛上牺牲了诸多道德和精神价值”.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始作俑者则是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文明对于物质的极力追求,使得他们渐渐偏离了启蒙运动时期所确立的文化方向,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技术和消费的层面,而较少顾及那些事关人类社会真正福祉的问题。

  (一)全球设计的危机。

  当代世界仍然处在巨变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规模之盛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而这一现象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以发轫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基础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设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动因,也是果实。作为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设计的进化受到社会力量的塑造和鼓动。与此同时,它也反过来为社会带来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个世界即使从总体上来看更加趋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们也无法忽略这样的现实,即这里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贫困、不公正、残酷和_的事件。因此,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设计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担,设计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变得更美丽、更舒适,同时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当下国内的设计现实。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迎来了它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改革如今已经到达“深水区”,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因应新的国际趋势,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检视当前的境况和不足,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这种姿态应当是全方位的,它将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层面逐一展开。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人对于设计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断加深。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设计还有严重的不足,总体说来,我们还很缺乏原创性的设计,以及负责任、有品质的设计,我们距离“设计大国”、“创新大国”、“软实力大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实践当中,则有这样这样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批评乏力,二是_缺失,它们实际上又是一体的。

  就当下而言,发掘设计的道德力量,对于增进我国社会的凝聚力,提升大众生活的福祉和个体的内在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很多证据都已显示,一个社会的道德败坏往往与城市、社区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联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有理由加紧推动中国设计的批评规范化,推进_议题的常态化。它们将会在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生动、人性化,会逐一体现在设计实务当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在下意识地使用产品、适应于产品,产品对于人而言,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设计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设计和商业的密切交融,这就更加使我们容易忽略设计的“全景图”,一个正在逐渐生成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而当前越来越细化的设计教育分科,这就进一步模糊了人们本已经不太清晰的视野,而忽略了作为这个概念、这个行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格林指出,“将设计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类活动来讨论便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中国设计之弊虽与批评缺失有关,但从根本来看,却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缺少应有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和设计才显得残缺不全,并造成了设计和批评的双重失落:它们无法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虚浮的设计和伪劣的批评却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们需要着手阐述设计的本质,尤其是充分论证设计与_议题的关系,而这不仅是推动设计健康发展的必需,更是事关家国命运的现实命题。

  从_角度切入对设计批评的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尽管还远不够成熟,但当前国内的设计批评研究还是显示出了多种可能性,如果从_角度切入设计批评研究,在方法层面具有特殊意义。它们虽分属不同层面,却具有明显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设计活动接受社会反馈的过程,是健康有序的设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设计生产;而后者则是隐藏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也包括设计)背后的根本动力,是设计的价值观所在--笔者认为,它们都关乎设计活动的本质--我们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则是设计的内在动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外文献综述。

  (一)设计批评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众所周知,设计理论和建筑、艺术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建筑学,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对其他门类的设计学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建筑和设计形成了一种极为紧密而又微妙的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设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设计学的独立性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批评的行为很早就已产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梁思成在1955年对北京城市规划的质疑和行动就是知名的历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评事件,显示出建筑界当时对于历史文脉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总体而言,设计批评的真正起步却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从那时起,设计批评的活动才逐渐展开,而相关的设计批评研究则在此后跟进。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设计批评开始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中设计议题的逐渐展露而变得愈发急迫,另一方面,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理论的互动也越来越频密。在此过程中,一些中青年学者也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国内的设计批评和设计_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约从20__年前后起,论文和专着进一步有了数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况来看,设计批评对于大多数设计圈内人来说,它已经由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熟悉的的概念。当然,和现实相比这还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批评传统、批评氛围比较稀薄的国家来说,深入扎实地探讨设计批评,对其相关基础概念进行挖掘、梳理,将会是一份长期的工作。

  因此,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针对设计批评的学科概念的界定、相关框架的构建,对其相关历史源流的梳理,都还需要从头做起。因此,在该学科方向内,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仍然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设计批评到底是什么?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只是一个开始,诞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评为例,郑时龄的《建筑批评学》(20__)就从批评的主体论、价值论、符号论、方_、批评意识,以及建筑师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建筑批评这一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当篇幅的有关国外设计批评历史的介绍,同时也有许多当下国内建筑设计的案例,内外印证,联系紧密。由于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各类建筑实践,因此得以比较透彻地剖析批评的各个层面;而在设计批评方面,目前有这样两本教材,即杜军虎的《设计评论》(20__)和黄厚石的《设计批评》(20__),二者都较为全面地评述了设计批评的框架,对其的历史、本体、价值、范畴等概念均有谈及,为这一学科的构建铺设了道路。而李丛芹的《设计批评论纲》(20__)也是一部较为重要的、非教材类型的专业论着,该书从人与物的关系着手,以设计批评的立足点、范式、原则、主体等几个方面作为抓手,阐述了人与物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变迁。作者结合大量实例,以轻松自如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深刻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造物”和“生生”关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设计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这也必然影响人们对于设计的批判和认识。

  此外,关于设计批评的本体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例如,“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田萌)、“关于设计批评的身份焦虑”(芦影,20__年)、“建构一种批评的本质”(李凯生)、“设计批评的类型研究”(刘震,20__年学位论文)、“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为止,针对设计批评也在进行着带有具体指向性的思考和总结,将设计批评与设计文化立场、设计的价值倾向、设计的哲学维度等等进行融合、并置的趋势,开始引发更多的关注。这一方法表明了设计批评研究的开放性,目前这方面的专着还不算多,其中比较代表性的有张犇的《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20__),该书将设计批评放在设计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较为清晰地还原了设计的文化属性,既有历史的纵向叙述,也有对本体问题的横向思考,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价值的一种判断,因此对于设计价值的阐述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设计价值论》(20__)一书中,就从设计价值的角度出发,专门就设计批评与设计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是为对设计批评的一种本体论性质的思考。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设计批评所涉及的价值原则的多样性。从设计价值与批评的关系、设计价值的类型、设计价值判断的原则和标准出发,将设计批评和价值判断关系的内在逻辑层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还特别指出,设计批评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同时它也应该反映出社会整体的价值思考。此外,李乐山的《工业设计思想基础》(1997)一书把设计放在了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观察,体现出和其他相关着作不同的立意,体现出作者视野的独特性和责任意识。该书最后一章着力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回顾,用了相当篇幅来探讨现代设计的思想历史根源。这一部分看似脱略于该书的总体结构,实际上确有其必要性,这将设计背后的文明危机呈现出来。李乐山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它实际上掩盖了西方工业文明内在的巨大缺陷,正是这种现代性造成了严重的_危机、社会危机,该书的具体表述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对于破除西方迷信,却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学者李向锋的《寻求建筑的_话语: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其反思》(20__),是对建筑_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一本重要着作。该书对西方建筑_的历史、体系、研究模式、当代的实践操作以及中国当下的回应,进行了思考。其中既有历史叙述的纵线,又有横向的、并列的概念阐述。不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_发展的线索,它的演化,核心议题的扩展,同时,又将这些问题同中国当下的现实加以连接,从而建立起一种结构坚实、体例完备的立体式叙述。

  批评从来都不曾被局限于设计专业之内,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这一活态的、外向的、多元多义的面貌,就一直保持着。就这一特征而言,它和历时更为久远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文艺批评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允许,甚至有赖于设计之外的各类知识的积极融入。这些知识来源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多个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_学等等。这些专家所思考的视觉未必一致,但他们往往能有许多相重叠的结论和观念。在我国,这种跨领域的、多学科的批评实践总是与理论的建构并肩展开。消费社会就是关注的“靶子”之一,社会学学者郑也夫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__年)就是一部重要的着作,本书从消费的角度着手,对当前国内的社会景况做出分析。可以预见的是,设计批评走向多学科的交流,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自然态势,而且也将成为设计学自身的一种要求。

  事实证明,设计批评的发展往不仅需要从现实当中汲取养分,而且针对自身的文明基因,设计批评也需要有属于我国自身的理论建构。因此,回顾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当中去寻找设计发展的逻辑,建构其中的社会、文化、_维度,探索具有本土意义的批评范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它的实践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论证。但这一范式对于完善我们的设计批评,建立中国设计批评的_标准而言,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针对设计史以及重要设计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许多是关于设计批评的发展研究。例如,“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__年学位论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研究”(廖前兰,20__年)、“都市乌托邦的批评理论:读威尼斯学派的三本着作”(李翔宁,20__年)、“雷纳班汉姆及其设计批评观”(关玲,20__年学位论文)、“批评包豪斯”(翟墨,20__年)、“事实与价值:卢斯装饰批判的批判”(黄厚石,20__年学位论文)等等。

  针对那些专门的设计领域、设计专业,批评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设计批评的思考几乎都是下意识地围绕着工业设计展开,严格地说来,这当然和设计史研究历来偏重工业设计的倾向不无关系,但这种以工业设计“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在渐渐得到改观,在服装、景观,平面甚至动画专业当中,相关的批评研究正配合着批评实践的展开而得到深入的发展。例如由李超德、张蓓蓓共同撰写的《服装评论》(20__),该书针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批评研究,对于当下的服装设计批评的发展倾向有着全局式的认识,同时又不乏对历史的回望、关照,不失对服装设计自身专业特性的冷静思考。而在景观设计领域,俞孔坚也凭借着他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带有明显批评思考的着作而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他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20__)、《回到土地》(20__)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作品。

  2.国外研究情况。

  就设计批评在国外的发展、研究发展情况来看,它要早于国内。就工业设计的批评来看,它应以19世纪中叶作为起点,但其雏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而在建筑学领域,批评的行为和范式形成的时间还要更早。在经历了这种漫长的发展之后,批评在西方设计领域已经不只是一种学科的的概念,更已经成为一种人们的自觉意识,熔铸到人们的设计意识当中。在建筑师、设计师和大众的思考当中,处处显示出这种批评意识的存在。

  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在当时的设计史、设计理论的研究当中,也常常会将批评意识融入其中。历史写作本身有时就会映射出作者个人的价值立场。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写作往往成为一种表达立场和批判性的载体。这在佩夫斯纳和吉迪翁的历史研究中,就体现出这一点,作为现代主义的拥趸,他们借助于历史研究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立场。

  设计批评早已经超出了旧有的框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一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它在信奉激进主义的设计师与创作者手中,更是成为一种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利器,用设计的语言去批判社会。1964年,英国设计师肯·加兰德(KenGarland)发表了着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这是一部设计宣言。加兰德通过这样一种行为,号召设计师回归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当中,以此来对抗一个商业氛围浓烈的时代。这份宣言是当时的英国设计师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回应,呼吁社会重新回归到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模式。1971年,德国沃尔夫冈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外观、性和广告》,这是代表兰克福学派社会批评的经典作品,对于充斥在商品社会当中的广告展开了尖锐批判,对于大量充斥在市场上的商品产生的不良社会效应进行了消费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1972),作为横跨设计批评和_两大领域的一部经典着作,该书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对于资本主义设计问题的_和环境思考。首次提出设计_概念的一部着作。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深度的反省,设计_从这时起,展示了设计_思考的多元性。书中还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设计_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展示了设计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发展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英国学者爱丽丝·劳丝瑟恩的《设计:为更好的世界》(20__),也以一种较为通俗、流畅的书写方式,对设计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评。针对正身处技术化时代的设计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个专门的设计领域中,有着专业指向性的设计批评也在迅速展开。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学术刊物(编辑者包括迈克尔·别拉特、威廉·德兰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汇集了自1997年到20__年这三年间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设计批评有关的文章,它们发表在各类专业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质的刊物当中,涉及到和平面设计有关的各类话题:例如,号召平面设计师们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是探讨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不断壮大的视觉文化力量。

  (二)设计_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_问题的思考在最近数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学术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实处,这是可喜的现象。在此过程当中,一些专业杂志为设计_讨的讨论搭建了话语平台,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学术会议先后进行。例如,20__年,《美术观察》第6期,就以“设计_: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为专题,在“观察家”栏目对这一问题做过最初的讨论。

  由《装饰》杂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20__全国设计_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大会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_教育问题”为主题,围绕设计_的内涵、设计_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_和设计_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结束后通过了《杭州宣言--关于设计_反思的倡议》.

  一些重要的设计展览也开始针对设计的_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类活动并不只限于图片、展品本身,往往还囊括了论坛、会议等活动,从而增进了_议题思考的深度。20__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开了“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为“信”(象征「信息」的沟通与「信念」的传递,以谋求透明与互信的对话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信”,下设四个专题,分别是“获益”、“和谐”、“交流”、“定义”,其中的主题演讲涉及到这样一些具体的内容,例如“为更多人的设计”、“可持续发展与设计师的当下责任”、“生态政策:义务或者负担”、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国学者则提出“连接多样性:设计教育中的_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览、博览会也在中国相继召开,这不仅有力地拓展了国内设计界的专业视野,增进了他们对某些普适的设计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有力地加强了专业内外人士的沟通交流,使得设计_这类看似枯燥的议题也能够为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认同。例如,20__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大型的博览会以“和谐城市”作为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和谐、中庸理念进行全新的、鲜活的诠释,将设计_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推动了设计_学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会议和论坛活动之外,一些较小规模的学术沙龙活动也在不断涌现,反映出_思考的多层次性和议题的多元。例如,20__年9月17日,北京市级人才强教项目建筑_学学术创新团队举办“建筑_与城市文化”学术沙龙。需要指出的是,_问题已经不光是学术活动的目标,它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受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它也激发起跨领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对话、思考。例如,作为策划周密的专题性展览的一部分,会议论坛构成了一个目标极为明确的整体,往往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在20__年成功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近年来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设计活动,本次活动以“仁:设计的善意”为主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无论是“仁爱”,还是“善意”,都直接指向_问题的内核--.它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分论坛部分:社会、能源、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势群体,消费批评和设计_等等都被。对于“仁”、“善意”这类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设计界对于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再度肯定。

  随着设计_逐渐在国内引发关注,对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渐渐为人关注,对这个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统性研究也正在拉开序幕,其中杨莹(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论文就颇有代表性,论文题为“维克·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20__)。

  该文从战后设计的消费社会背景出发,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对其思想,即设计师责任体系加以研究,从而呈现了_议题与设计师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国内的设计师责任思考,建立了理论的高度。

  周博的《现代设计思想史》(20__)是近年来相关着作中颇为扎实、稳健的一部。对西方设计_做了总体性的回顾,对二战后的设计_发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进行了评述,将帕帕奈克的设计_思考放在了学科发展的历史当中,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将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设计_的历史脉络当中,进行梳理和考察,这一方面表明了_议题的历史性,和某些稳固、坚实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独特性的设计思考。

  近年来,以“设计_”为主题进行申报的高层次的课题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纪西方设计思想研究”(20__年,周博)、“19世纪后半叶英国设计思想述评”(20__年,周志)、“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思想研究”(20__年,杨先艺)等等。

  _议题也常常和性别议题相关,所以女性主义设计、建筑的研究也自然归属于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滕静茹的博士论文《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该文以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作为视角,分别对女性在建筑专业、建筑环境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师的角色、女性建筑设计、女性的建筑设计教育、女性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思考。较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_境遇。这种将女性主义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论与现实,是对以男性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2.国外研究情况。

  由德国建筑史学家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撰写的《建筑理论史》初版于1985年,这是关于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内容上迄古罗马,下至20世纪70、80年代,内容浩瀚庞杂,作者却能条分缕析,从容道来。其中既有历史的纵向梳理,也有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作并置的、呼应的研究。将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建筑、规划、园林等方面的理论、批评做了清晰、整体,而又不失情节的描述。并且始终保持前后的贯通,对建筑理论的关键性价值概念的发展、演化进行了陈述。

  建筑批评和建筑理论、建筑史的紧密逻辑关系在该书中有清楚的呈现。

  由美国设计学者维克多·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编辑的《发现设计--设计研究探讨》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价值与责任”部分专门辑录了三篇论文,代表着1990年代设计_研究发明的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尔·米查姆撰写的“设计中的_学”一文,从哲学和_学的视角,对设计的_本质做了清晰的陈述,对_在设计体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诠释。作者认为,设计不单纯是技术和审美的问题,它同样也无法脱开_学的本质。而_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要把设计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观察,而不能任由设计沦为孤立的、自私的社会现象。而托尼·弗莱的“神圣设计--再创造理论”则从神圣信念的角度谈到设计的发展,认为设计肩负有重新联系自然与文化的责任。这些思考都将设计的_思考摆在了_学和人类文化建设的高度,拓宽了设计思维。《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论文集,一部由平面设计师(AGI会员)所提供的一部思想汇编,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平面设计的社会角色的。作者们多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其中很多人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谈到设计的责任问题。但就平面设计这一载体而言,相比于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它的社会价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对于设计师而言,重新树立起对于这一专业方向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哈尔·福斯特出版于20__年的《设计之罪》,既包括设计和艺术的批评文章8篇,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体系之下膨胀起来,其中的“设计与罪恶”、“建筑大师”等文章,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这种特征无论是在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初的德国,都体现出这一点。

  在近来的许多设计史着作中,有许多都会很自然地涉及到对设计批评和_问题的描述,因为在现代设计史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内容几乎总是会十分自然地融汇进来。

  比如乔纳森·M·伍德姆所着的《20世纪的设计》一书,就有“设计与社会责任”一章。全面地回顾了二战后以来西方各国设计与设计的社会责任的互动关系。显示出二战之后,设计界和制造业对于消费者群体利益的思考和认识。诸如战后的英国、美国设计界对于消费者权益的关心、设计师对于大众健康,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战以来设计道德责任的逐渐复苏,此外也包括设计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绿色设计。

  而在《真实的设计:荷兰现代主义与视觉识别》一书中,针对荷兰在20设计的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荷兰的平面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它在战后阶段同荷兰企业的合作与矛盾着墨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兰设计师对于自身设计文化的反思,以及关于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展开的诸多思考。例如,保罗·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_:一部西德工业设计的文化史》(20__)(《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关于西德设计发展的历史的记录当中,有着对于德国设计思潮发展的相关记录,其中在关于乌尔姆学校的发展、变迁历史当中,记录了设计设计理念发展的相关情况。虽然不是专门的设计批评论着,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德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批评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专门的设计评论集出版。维克多·马格林的设计论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__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_议题,对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进行设计_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设计_发展的滞后性,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人们仅仅停留在批评的层面,就会使得议题变得空泛无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积极推动_议题朝着现实的方向去发展,令_议题与当下的现实环境相互结合。譬如,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思考的也许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费文化之外构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实践模式,从而超越当前的商业局限。因此,马格林认为,_的思考需要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方才具有实质意义。

  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莱斯利·凯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设计的歧视:「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1992),从公共空间和家庭空间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势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问题又和阶层、种族等问题掺杂在一起,作者不仅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和女性在这样不同的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而且试图去探究如何建构起一种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种族和阶层期待的新型的空间关系,该书从大量时间案例当中推进了理论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来的很多设计研究文献中,也都会针对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的“_价值”、“道德”等展开相关的研究,这个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设计_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荷兰设计师、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设计》(《UnderstandingDesign》)一书,就对设计的道德价值和设计师的责任问题进行了论述。

  此外,设计_也在今天西方的设计实践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美国学者唐纳德·诺曼既是设计教育家,同时也是设计师和理论家。他的着作关注于设计的人性化服务,并且在设计研究中注入了对“人-机”情感问题的思考。他的着作《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就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在该书书中,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设计、行为层次设计和反思层次设计。这三个层次的设计从根本上看,共同满足了我们对于设计的需求,设计的体验就建立在这样三个层次当中,人和设计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建立起来。人对于设计的多层级的需求,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人潜在的多种需求,例如、愉悦、美感、兴奋以及其他的各类因素,而设计理所因当地能够回应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许多商品,特别是那些智能产品而言,设计将要全面地回应这些问题。因此,这实际上也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人的_问题的多种需求。诺曼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论述,向我们表明,设计需要在情感层面回应我们的需求。

  20__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威廉·麦唐诺(WilliamMcDonough)和德国吕内堡大学化学教授迈克尔·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续建筑运动”的棋手,而后者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合作出版了《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这也标志着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该书通过回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人类的贪欲,指出应该从新经济的角度入手,以设计作为引擎,来推动社会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出发,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为依据。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为我国设计学科的新兴议题,“设计批评”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多重选择。

  事实上,设计批评和设计_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二者并列起来研究,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关乎设计的本质。批评是推动设计的方法、手段,而_则是设计的立场、内核。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尽管对于设计批评和设计_的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当中,但却鲜有将这二者并列起来作专题讨论的。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西方设计批评和设计_议题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惯常的设计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我们推动国内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完善。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为了推动当下“设计批评”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有必要从“设计_”入手,进一步思考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设计学本体的认识。有力地增强设计批评与设计_、设计史、环境议题、社会学的横向交流,从而夯实当前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这就证明设计自身具有和各类社会议题进行横向交流的可能,证明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潜能。设计批评始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主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当下国内设计批评的发展。通过对西方设计批评在历史和学理的回溯,我们将可以深化对于当前国内设计批评发展状况的把握,提升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下的现实情境中有所超脱,通过回溯现代设计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技术、审美、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基本维度,课题对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的面貌做出整体的勾勒,呈现出设计与西方社会充满矛盾的二元关系。如果把它们比作“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它们无法相互分离,彼此之间有时嘘寒问暖,有时也龃龉不断。

  可以说,在设计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真实需求之间,总是存有差距。尽管这二者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它们并不是始终重合的、默契的。人类在膨胀的_驱动下,有时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设计、“坏设计”,甚至是_的设计,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此外,这里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当前的研究有一种趋势,似乎谈论_,试图否认人类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对“人类-世界”这一主客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能够回避人类作为主体的事实,对这一主体的任何弱化,都将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模糊--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一样,它无法准确传递信息--任何企图否定这一事实的思考,那种虚化的“区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导致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坦率地承认,人类自身的存在、延续和永续的发展是我们关心的根本问题,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与之同时出现的。

  其次,研究设计_,为了防止这个议题变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课题始终将“人”作为核心,由此辐射状地连接到各个不同的话题当中,譬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自我与他者等等。试图呈现“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复杂性,这个“人”既可以是指作为整体的人、具有共同属性的人、有着相同诉求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具体的人、有着特殊要求的人。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来展开思考,但尽可能用超脱于西方的立站到场来思考设计批评与设计_问题,由于一体的宽泛,这里的论述必定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

  再次,应以尽可能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思考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带给人类的影响,倘若无视、或者回避人类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成果,那么这不仅武断,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时也要以敏锐的直觉,去判断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

  最终,本课题所探讨的设计批评指向了_的议题,设计在_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得到凸显。这会触及不同层面的问题和现象,其中既要呈现具体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对人类个体、社会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潜在影响。随着目标的扩大,其结果也必然由“人类中心”延伸为“去中心化”的_思考,这就是由微观而宏观,由具体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过程。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_的价值:造物与_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_价值

  第三节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_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_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设计批评与大众

  六、写作计划

  (略)

  七、参考文献

  一、专着

  1.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__年

  2.杜维明,《对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

  3.杜军虎,《设计评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__年

  4.黄厚石,《设计批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__年

  5.海军,《设计之重》,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年

  6.何怀宏,《_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7.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8.邵宏主编,颜勇,黄虹,等编着,《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年

  9.李超德,《设计美学》,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__年

  10.李超德,《服装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年

  11.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__年

  12.李立新,《设计价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3.金观涛,《历史的巨镜》,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设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15.(台)杨冠政,《环境教育》,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7.姚民义编着,《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概述--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8.张犇着,《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__年

  19.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编译,《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__年

  20.陈嘉明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

  二、论文

  1.李超德,从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看设计_[J].中国服饰,20__(1)

  2.周宪,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1999(1)

  3.李超德,绿色生态设计观--服饰文化内涵的新注解[J].江苏纺织,20__(8):18-20

  4.阿马蒂亚·森,斯密的市场从来不单独存在[J].社会学家茶座,20__(1):87-88

  5.于文杰,杨玲,英国19世纪情感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演进[J].史学集刊,20__(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着,汪芸译,英国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装饰,20__(11):14-20

  7.李向锋着,寻求建筑的_话语[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__(7):278-280

  8.陈喆,艾英旭着,西方关于建筑_问题的研究[J].建筑师,20__(12):96-99

  9.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__

  10.杨莹,维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__

  11.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__(12):20-25

  12.陈炜,提出设计_概念的必要性[J].《美术观察》,20__(6):103-103

  13.江牧,设计_之道[J].《包装工程》,20__,27(6):318-320

  14.李砚祖,从功利到_--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__(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性危机[J].《学术交流》,20__(6):21-24

  16.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思想战线》,20__(5):81-83

  17.文兵,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暨南学报》,20__(1):22-28

  18.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4):162-170

  19.黄显中,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J].《_学研究》,20__(11):86-90

  20.储智勇,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会科学》,20__(8):76-81

  ……

  三、外文文献资料

  1.Joan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PlacesandEverydayThings.NewBru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2.Haze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AReader.English.2nded.London:BloomsburyAcademic,20__

  3.Ale_Coles,Designandar:DocumentsofContemporaryArt.Lond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__

  4.RobFleming,DesignEducationforaSustainableFuture.London:Routledge,20__

  5.RobynMarsack,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Lond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6.Mere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_t:GraphicDesignTheory.London:ThamesHudsonLtd,20__

  7.EditedbyW.S.GreenandP.W.Jord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CurrentPracticeandFutureTrends.London:TaylorFrancis,1999

  8.JohnHeskett,IndustrialDesign.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9.RaymondLoewy,IndustrialDesign.NewYork:TheOverlookPress,1988

  10.EremyA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representingtheDomesticInterioSincetheRenaissanc.London:VAPublications,20__

  11.KrisztinaPassuth,Moholy-Nagy.London:ThamesandHudson,1985

  12.Sieg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_ford:O_fordUniversityPress,1969

  13.UlrichConrads,Programsandmanifestoeson20th-centuryarchitecture.London:MITPress,1971

  14.Chri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100YearsContinuityinFlu_.HatjeCantz

  15.Kjet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AlternativeHistories.London:BERG,20__

  16.PhilippeGarner,Si_tiesDesign.Cologne:TaschenGmnH,20__

  17.Vict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Moholy-NagyChicago.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18.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ofWestGermanIndustriaDesign.Cali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__

  19.CarmaGorman,TheIndustrialDesignReader.NewYork:AllworthPress,20__

  20.GraceLees-Maffei,RebeccaHouze,TheDesignHistoryReader.london:BERG,20__

  21.WalterGropius,TheNewArchitectureandtheBauhaus.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22.DavidPye,TheNatureandAestheticofDesign.London:HerbertPress,1978

  23.Mike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_perience:TheRoleofDesignandDesignersintheTwenty-FirstCentury.Lond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__

  24.StevenHeller,PhilipB.Meggs,Te_tsonType:CriticalWrittingsonTypography.NewYork:AllworthPress,20__

  25.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__

  26.KeesDorst.UnderstandingDesign.Amsterdam:BISPublishers,20__

  27.RickPoynor.DesigningPornotopia:TravelsinVisualCulturePaperback.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__

  28.FrancisD.Klingender.Arta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Chic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开题报告 篇7

  课题名称: 《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

  预期主要成果:调查报告《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方法课例集锦》

  预期完成时间:XX年12月底

  一、 课题释义

  在众多的课题中选择《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这样一个课题,我们课题组成员曾经做过多次研讨,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课题很大,极易架空,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课题内容涉及外语课堂教学的多个领域,单是一个小学就足以令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潜心数年加以探索与研究;原因之二在于:关于对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人们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先期的课题准备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课题而言是比较少的,可供参考的资料不是很多,理论储备不足。然而愈是困难重重,我们愈是感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研究,为此我们深刻挖掘课题本身的内涵,力求把大的课题做精,把空的内容填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将课题宏观的释义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 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伴随着国家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小学自XX年秋有条件的省份、地区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小学英语教学为英语外语教学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比单纯教授语言更为重要,相应地,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更应从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汲取方法与技巧,并对课改初期的外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加以必要研究,从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教学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综合系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无定法,教必有法。灵活驾御课堂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来的中学外语课堂教学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对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势必会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三) 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中的外语课堂教学多年来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趋于单一,英语教学对语法性能的讲解细致入微,极为重视语言形式的传授,轻语言功能的训练。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中外语课堂教学势必在小学、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新量体裁衣,采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课堂。

  (四) 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差异的比较

  综上研究(即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势必表明,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比较差异,深刻挖掘差异形成的各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内在价值,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尊重和利用这些因素上好各个学段的英语课。

  二、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课题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外语教学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自1996年以来李岚清副总理对我国当前基础阶段外语教学的改革多次发表谈话指出:“我国当前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虽然有了加强和改进,但总的情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花的时间长,相对的效果较差。一些人比喻我们的英语教学是一壶烧了十几年也烧不开的温水。必须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认真研究,加以改进。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效益不大,亟待改进。经过小学、中学、高中,大部分学生不能阅读原版书,不能用外语会话,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着改革开放和扩大交往……”恰恰也正是基于一个这样的背景,诱发了我们对该课题的探讨与研究。

  正如岚清总理所讲,学生对此不满意,教师也同样不满意。问题出在哪里?其根本原因是:英语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条龙”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长时间在低水平上重复。许多学生在小学学习了英语,进入初中后,又不得不从头学习,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又要重复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这种低水平的重复,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还挫伤了学习者英语的兴趣。

  一时间,中小学外语教学衔接的问题成了外语教学的一个重心工作,而教材要衔接的呼声则更是一浪高过一浪。面对这种众声喧哗的局面,我们的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试图打破外语教学的这种状况,尝试以教材的衔接为突破口,但实践证明,单凭教材的衔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衔接问题。人们再一次陷入到深深地思索中来。而此番思索必然将人们的视野聚焦在这个课题之上。

  2、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正当我们这些教学工作者举步为艰之时,XX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我们感悟到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突出体现围绕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课程标准。

开题报告 篇8

  题目: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报告问题研究

  一、研究的现状及其意义

  1、本选题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财务重述制度。美国财务报告重述制度是伴随着公司治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的。1971年7月原美国计生原则委员会(APB)第20号意见书中规定:“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差错时,应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由于安然、世通重大财务舞弊事件的频繁爆发,20xx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其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要在公司的定期财务报告上签署书面声明,声明指出公司管理层和主任会计师要对财务报告的差异负直接责任”。随后,20xx年5月,FASB发布第154号公告,首次正式定义财务重述的概念。由此,美国财务重述制度走向成熟。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1999年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将会计差错定义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确认、计量和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20xx年12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9号—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披露》中,上市公司应以临时报告的方式,及时披露企业存在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后的信息。随后,我国财政部20xx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企业对前期重要差错的更正要采取追溯重述法。这项准则的制定标志着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正式确立,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年报补丁”

  制度的成熟。

  2、本选题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特别是ST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对年度报告进行补充更正的现象很普遍,此现象形象地被称为年报的“补丁”。年报打“补丁”的现象这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多属于隐性披露缺陷,容易被忽视,但如果依据补充或修改前的年度报告(若前后报告差异部分达到重要性水平)作决策,将会给年度报告使用者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或误导其决策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

  本文试图对中国上市公司年报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象进行较为系统性的分析,使外部投资者对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动因、经济影响和发布年报补丁的公司特点有所了解,从而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ZUI为重要的信息披露方式,它传递了上市公司在整个会计年度内的全景信息,是投资人、债权人和监管机构等进行正确决策的依据。纵观国内外证券市场上财务信息的披露,存在不少的上市公司在定期财务报告发布后又频繁地以补充或更正的形式修改已公布的定期报告。现实中我们发现在年报披露后,短则一两天,长则几个月之后,有很多的上市公司便开始发布补充更正公告,而公告前后公司业绩却相差甚远。这种利用财务信息补充更正而进行的不规范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损失。本文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年报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产生的原因、责任归属及改进建议。

  2、研究内容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说明选题背景和有关文献对本文所研究问题及类似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年报补丁问题。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上市公司进行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具体动机及手段,接着阐述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征,之后做上市公司年报补丁分析,ZUI后再描写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的市场反应。 第三部分:财务信息补充更正与审计责任。第四部分:政策建议。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分析出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征,找出其责任归属。了解上市公司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特征和市场反应,找出应对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基本思路和方法

  首先,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和财经视频,基本了解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其次,和相关专业人员探讨,向他们学习提取其中的意见,融合自己的想法。

  第三,通过细心研究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的案例,对此分析从而找出问题。

  ZUI后,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查阅的各种资料所得,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技术路线

  (1)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状

  (2)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找出对策

  3、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通过大量阅读资料、听取相关专业财务人士的专业意见、自己学习所感悟及前人的总结,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象的探析是可行的。

  四、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

  1.20xx.12.10-20xx.1.15 完成论文选题,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2.20xx.1.16-20xx.3.2 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和大纲

  3.20xx.3.3-20xx.3.20 根据开题报告,完成论文初稿

  4.20xx.3.21-20xx.4.15 中期检查,修改完善论文初稿

  5.20xx.4.16-20xx.5.10 论文定稿,上交论文,准备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王婷;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xx年

  2、王艳平;审计委员会制度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相关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xx年

  3、王清刚;尹文霞;;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市场反应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xx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xx年

  4、曹阳;王京京;;1998年至20xx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趋势与特征——基于财务报表重述行为的分析[J];财会通讯;20xx年18期

  5、万红波;陈婷;;中美财务重述制度比较——兼评两国财务重述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的相似性[J];财会月刊;20xx年12期

  6、胡国强;彭家生;;股权激励与财务重述——基于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xx年11期

  7、李建鲁;对上市公司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进行利润操纵的分析[D];山东大学;20xx年

  8、廖永强;基于公司治理特征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识别研究[D];湖南大学;20xx年

  9、Graham,John R,Si Li,and Jiaping Qiu,Corporate Misreporting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89-1,44-61.20xx

  10、Agrawal,Anup and Sahiba Chadha,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Scandal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48-2,371-406.20xx

  11、Martin Fridson and Fernando Alvarez.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A Practitioner’s Guide,3rded.John wiley & Sons,Inc.20xx

开题报告 篇9

  论文题目

  浅析我国的刑事证据规则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意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和步骤、预期结果:

  随着我国刑事证据立法活动的展开,证据规则的建构以及完善问题已经受到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的普遍关注,早在90年代初,在论及我国证据立法和理论研究中存在问题时,有学者就已经指出,“对国外证据的一些重要成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的教科书中,仅进行批判性介绍,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证据规则对司法实践有和指导意义”并在完善我国证据制度中明确提出,“完善我国证据制度的方向在于。将一些司法实践经验,在应用证据方面行之有效的带有规律性的重要经验,上升为证据规则,用来规范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活动。目前我国在具有控辩对抗特性的诉讼中,没有相应的证据规则,就难以保证诉讼效率和对案件事实的真实回复,作者继而具体和分析了国外对抗制程序中的证据规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新刑诉制度的特点,按照合理,合法,适宜三原则要求,提出了我国新的刑诉程序和证据制度中的证据规则体系。

  论文主要内容(提纲):

  一、 证据规则的语义界定

  二、 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现状及完善

  三、 国外刑事诉讼的主要证据规则

  四、 确立我国刑事证据规则

  五、 研究和建立证据规则的必要性及意义

  六、 结论

  进度安排:

  一、第1-3周(3月5日——3月25日)撰写选题报告

  二、第4——6周(3月26日——4月13日)撰写开题报告

  三、第7——10周(4月14日——5月11日)论文初稿写作

  四、第11——13周(5月12日——6月2日)修改初稿,完成二稿

  五、第14——15周(6月3日——6月16日),论文答辩

  参考资料:

  [1]笔者曾提出如果实行控辩举证制度,应从技术上向当事人主义学习。详见《特色与问题——关于刑事庭审方式的对话》,《现代法学》1996年第4期。

  [2]见林顿编著《世纪审判》,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第99页。

  [3](美)乔恩·R·华尔兹著:《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第64页。

  [4]见《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第1001条至1004条,卞建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中文版,第130页。

  [5](美)乔恩·R·华尔兹著:《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第66页。

  [6]见作者:刘娅琳 李泉《刑事证据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20xx年12月1日第147页。

  [7]见作者:宋随军 等主编《刑事诉讼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2220xx年6月1日第二编

  [8] 刘言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121-122页,56-57月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

开题报告 篇10

  一、选题依据

  1.论文(设计)题目

  盘套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程序编制与加工仿真。

  2.研究领域

  数控加工,数控编程,数控技术。

  3.论文(设计)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随着网络通讯的普及化、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多媒体技术的实用化,数控技术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数控技术正向着开放、集成、智能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现在处于发展中,发展工业,离不开数控加工。由于数控加工的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加工质量稳定、易于建立计算机通讯网络等,因此现阶段研究盘套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对我国的工业发展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二、此次课题的目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数控技术,还要对其程序编制、加工仿真等一系列操作有所了解,更与生产实习相联系,还应用到CAD/CAXA制图软件,让我们对基础知识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4.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20世纪人类社会ZUI伟大的科技成果是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计算机及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设备中的应用是世纪内制造业发展的ZUI重大的技术进步。自从1952年美国第1台数控铣床问世至今已经历了50个年头。数控设备包括:车、铣、镗、磨、冲压、加工中心、电加工以及各类专机,形成庞大的数控制造设备家族,每年全世界的产量有10~20万台,产值上百亿美元。

  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但总的来说,技术水平不高,质量不佳,所以在90年代初期面临国家经济由计划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调整,经历了几年ZUI困难的萧条时期,那时生产能力降到50%,库存超过4个月。从1995年“”以后国家从扩大内需启动机床市场,加强限制进口数控设备的审批,投资重点支持关键数控系统、设备、技术攻关,对数控设备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1999年以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从20xx年8月份的上海数控机床展览会和20xx年4月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上,也可以看到多品种产品的繁荣景象。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速高精高效化、②柔性化、③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④实时智能化、⑤数字化、⑥集成化等。

  综上所述,数控技术的发展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发展同步的,同时也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现在数控技术已经成熟,发展将更深更广更快。未来的CNC系统将会使机械更好用,更便宜。

  二、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1.重点解决的问题:

  (1)编写车削加工程序。

  (2)运用仿真软件进行数控加工模拟。

  2.拟开展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论文写作大纲或设计思路):

  (1)分析盘套类图样。

  (2)明确零件的加工方案,制定加工工艺路线。

  (3)对工件进行三维造型。

  (4)选择机床、加工方式、刀具等。

  (5)生成刀具轨迹及加工程序。

  (6)轨迹仿真及加工程序的修改。

  3.本论文(设计)预期取得的成果:

  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零件图进行分析,联系生产实习中所学的知识制定加工路线,掌握其加工工艺及方法并对其进行编程。能用仿真软件模拟加工,学会机床的操作步骤。查找各类相关资料,学会使用各类手册,制订出一套加工方案,完成编程,提交说明说。

  三、论文(设计)工作安排

  1.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设计参数):

  (1)通过实习调研等取得工件图纸,查阅中外文文献。

  (2)根据图纸,明确工件的技术要求和加工特点。

  (3)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工件的加工工艺。

  (4)根据分析图纸的技术要求和特点,利用CAXA对工件进行三维造型。

  (5)制定工件数控加工方案、机床选择、刀具的走刀路径、切削用量。

  (6)利用CAXA生成刀具轨迹,生成工件的加工程序。

  (7)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加工并对加工程序修改。

  2.论文(设计)进度计划:

  第1—4周:收集、阅读、整理、翻译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数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要设计工件的内容,并撰写开题报告;

  第5—6周:对工件进行重点分析,了解工件结构,明确工件的加工方案,初步制定加工工艺路线,利用AutoCAD,CAXA分别进行二维、三维造型;

  第7—9周:利用CAXA软件完成编程、生成刀具轨迹和G代码;

  第10—13周: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刀具轨迹仿真与G代码修改;

  第14—15周:整理设计说明书;

  第16周:准备答辩。

  四、文献查阅及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王爱玲.数控机床加工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20xx:3-5,87-88.

  [2]胡松林.CAXA制造工程师V2/XP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20xx.

  [3]袁宗杰, 邓爱国.数控仿真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20xx.

  [4]王姬,徐敏.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20xx.

  [5]Guo Qian.Stat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utomatic NC Programming[J].Value Engineering,20xx,(28):51-52.

  [6]Ian Wallace and Stan Robinson.Mastering CNC Lathe Setup[M].Axis Publishing.20xx.

  [7]David S. Hayden.7 Easy Steps to CNC Programming Book II: Beyond the Beginning[M].Mike Hayden of Document Express.20xx.

  [8]Josef P.高精度车铣机床(Ultra-precision boring-milling hybrid NC machine)[J].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Worl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Market),1995,(3):29-32.

  [9]高羡明,洪军,刘瑞萍,李小虎,李来,孙波. 多准则数控机床模块谱系聚类的划分方法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xx, (05):131-136.

  [10]余英良,张和平.数控车削加工任务概述[J] .新技术新工艺,20xx,(1):12-15.

  [11]王.数控车削加工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D] .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8):18-24.

  [12]泰山,金卯.数控加工技术及应用调查报告[R] .航空制造技术,20xx,(11):61-62.

  [13]杨艳春.数控车削加工工艺分析[J] .湖南农机,20xx,(3):65-66.

  [14]王瑞.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研究[J] .河南科技,20xx,(24):51.

  [15]徐立平,黄忠信,沈荣辉.数控车削加工仿真系统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xx,(3):66-68.

  [16]吴永祥.数控车削加工的工序设计[J] .机械工人•冷加工,20xx,(1):68-70.

  [17]陈钧,林少芬,陈清林.CAXA实体仿真设计的应用技巧[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xx,(8):197-199.

  [18]季照平.CAXA制造工程师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xx,(3):93-94.

  [19]杨明珠,李涛.数控加工编程中的工艺处理[J] .机械,20xx,(1):76-77.

  [20]朱传福.基于CAXA制造工程师的数控加工编程与仿真[J].机械工程师,20xx,(11):128-129.

  [21]顾跃东,吴晓慧.数控编程常见工艺问题剖析及解决方法[J].现代机械,20xx,(1):50-56.

开题报告 篇1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格式注意事项

  摘要课题方案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能为研究者提供明确而可操作的程序。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课题方案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实施计划、预期成果等部分。课题方案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现。撰写课题方案时要注意科学性、可行性和过程性。

  课题方案的制定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可操作的程序,而且为这些程序的操作提供可靠的方法,是课题研究的“蓝图”。科学研究是一个广泛收集信息,并通过分析、加工、处理得出有助于认识、解决相应问题的结论过程。由于师生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素养的限制,对课题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而忽略了科研的根本环节(信息的即时收集、分析、加工和处理工作)。因此,重视课题方案的设计,对于保证研究的规范性,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课题方案的内容

  课题方案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成员分工、实施计划、可行性论证、预期成果及其表达形式等,其中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主要部份。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越容易操作。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2、课题方案的格式

  一般用表格形式呈现,也可用其它方式表达(详见附件:研究性学习课题“宠物热对社区生活的影响”的课题方案)。

  3、撰写课题方案的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可行性。课题方案要详细、明了,研究方法和步骤要具备可操作性。实施计划要写得具体、翔实,各研究阶段时间安排要合理、充裕,课内时间一般用于选题、搜集资料、交流展示,而调查、实验、材料处理、论文撰写尽量安排在课外;若是实验研究要考虑重复实验,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题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的指导能力来确定。资料搜集和实验尽量在校内完成。

  二要注意科学性。课题方案要体现出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等特点。提出问题和目的意义要与预期结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张冠李戴;获得的信息资料和提出的观点要客观真实,经得起推敲。

  三要注意过程性。整个研究过程必须在课题方案中体现出来,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选题→开题→资料搜集→实施→结题→交流展示→研究后反思)和预期结果等等。

开题报告 篇12

  一、

  问题的提出

  java网上考试系统,是为了配合java语言的网上教学而设计的。它是java课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网络考试系统概述

  在网络技术逐渐渗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传统的考试方式也面临着变革,而网络考试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基于web技术的网络考试系统可以借助于遍布全球的internet进行,因此考试既可以在本地进行,也可以在异地进行,大大拓展了考试的灵活性。试卷可以根据题库中的内容即时生成,可避免考试前的压题;而且可以采用大量标准化试题,从而使用计算机阅卷,大大提高阅卷效率;还可以直接把成绩送到数据库中,进行统计、排序等操作。所以现在较好的考试方法为网络考试,试题内容放在服务器上,考生通过姓名、准考证号码和口令进行登录,考试答案也存放在服务器中,这样考试的公平性、答案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因此,采用网络考试方式将是以后考试发展的趋势。

  三、

  网络考试系统常用的实现技术

  网络考试系统的实现技术有多种,可以采用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c/s)型的mis型架构,即试题内容放在远程的服务器上,在考试机上安装考试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客户机配置,因此每次考试时要对机器进行安装、配置,这样一来考务工作比较烦琐;而且考试程序放在客户机上,安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另外一种考试系统采用web技术实现。web技术超越了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两层结构,采用了三层体系结构:用户界面层/事务层/数据库层。因此web结构有着更好的安全性。在用户机上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可以安装在事务层所在的计算机上,试题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事务层和数据库可以是同一台机器)。

  四、

  本系统拟采用的解决方法(技术)

  本系统作为java课件(网络版)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实现网络考试系统的各项基本功能。从安全性和易维护性考虑,选择了web实现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将系统做成一种b/s模式,可以让用户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位于服务器上的试题以及对系统进行远程维护。

  服务器端程序的实现技术也很多,本人选用了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编程技术——jsp作为主要实现手段(配合java

  servlet、java

  bean、html等)。jsp作为一种web实现技术,它的效率是很高的。这一点正好符合了考试系统所要求的实时性。jsp自身的安全性,再加上实现模式的特点,完全能够达到考试的保密性要求,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原则。除此之外,作为java平台的一部分,jsp拥有java语言“一次编写,各处运行”的特点。又随着越来越多的服务器供应商将jsp支持添加到他们的产品中,这样一来用jsp做成的这套系统可以轻松移植到其它平台来运行。种种优点使得这套系统不但为目前校内的网络教学以至于今后远程教育的实现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jsp是实现本系统的技术,它是完全可行的。

  五、

  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构想

  (1)

  系统的组成

  本系统由四个子模块组成:数据库及维护模块、考试子系统模块、成绩管理查询子系统模块、阅卷子系统模块。它们各自的功能如下所述:

  (一)考试子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是学生使用。考试子系统是本网络考试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设计时的重点。一般说来,网络考试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但是为了使学校易于组织和管理,所以本系统对考试时间作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考试前首先判断当前时间是否为学校规定的考试时间(或预约的考试时间),由于判断的时间是服务器端的时间,所以跟考试机器的时间无关,即使考生修改所在机器的时间,也无济于事。如果时间符合要求,则显示登录页面进行登录,如信息不正确(包括有些考生试图绕过登录页面,直接进入试卷页面的情况,此时由于没有登录信息,系统也会认为是非法考生),系统给出提示信息,并重新定位到登录页面;如信息正确,则可以开始不同模式的考试。当考试时间到或考生点击“交卷”按钮时,则系统把考生答案传送至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保存起来,并在数据库中标记考生是否参加过某门课程考试。(随机考试则可给出成绩;非随机考试等教师批改完试卷后讲成绩保存于数据库。)

  (二)成绩查询管理子系统

  为了能让考生及时、方便地了解自己的考试成绩,查询子系统也采用web方式实现,考生在页面输入自己的信息后,服务器就能把成绩信息传送到考生的机器上。此外,系统还可以对成绩进行排序等管理功能。这个系统学生和教师均可以使用。

  (三)阅卷子系统

  本系统是老师专用的(通过教师登陆才可以进入),对考生来说是不可见的。(对于进行有主观题测试的模式,采用此系统进行人工给分)主要功能有:

  1、评分(根据参考答案给出相应的成绩)

  2、成绩统计、排序(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考试情况)

  3、信息输出(ZUI终结果的输出)

  (四)数据库及维护系统

  这个模块能对数据库中的信息(学生信息、试题)进行维护,主要使用对象是系统管理员(只在服务器上运行,不能进行远程维护。目的在于增强系统的安全性)。本系统数据库部分拟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xx/microsoft

  access

  20xx

  来实现。

  (2)

  统功能的初步构想

  1、

  界面方面:系统有“登陆”、“运行”、“退出”三个界面。每个界面对应系统不同的运行状态(具体由登录系统人员的身份而定)。

  2、

  内容方面:由于网上考试的特点所限,考试内容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只给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以上是指“在线测试模式”下)对于“人工模式”下,则由阅卷人改卷后,通知考生成绩。这时以“综合测试题”为主。

  3、

  安全性方面:设立用户名和密码验证方式,防止非法用户登录和越权操作。同时将重要信息的维护只限于服务器端,避免了远程维护带来的安全隐患。考试的预约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安全性。

  4、

  其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用其他辅助工具(如:dreamwaver

  mx、dreamwaver

  ultradev等工具)对系统的界面进行美化和布局,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

  运行环境要求:p133,16m内存,win9x、win20xx、winxp、nt网或netware网络。

  软件环境:

  windows

  nt4.0+iis+ie6.0(以上)/windows20xx+ie5.0(以上)+bea

  weblogic

  server/ibm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apache

  tomcat

  3.x

  。

  6、

  开发环境1.41+editplus2.0jcreator

  le+dreamweaver

  ultradev

  4.0

  /

  mx

  六、主要技术简介

  jsp是java

  server

  pages的简称,它是由sun

  microsystem公司于1999年6月推出,是基于java

  servlet以及整个java体系的web开发技术。作为j2ee体系中的重要一环,jsp为创建高度动态的web应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开发环境。jsp能够适应市场上包括apache

  webserver、iis4.0在内的85%的服务器产品,这足以胜任绝大多数的商业事务处理。同时jsp代码经过服务器的解释执行后会直接嵌入到html语言中,这样就简化了页面的输出,也保留了脚本语言易于使用的优点。

  jdbc是用于执行sql语句的java应用程序接口,由一组用java语言编写的类与接口组成,在jsp中将使用jdbc来访问数据库。jdbc是一种规范,它让各数据库厂商为java程序员提供标准的数据库访问类和接口,这用就使得开发独立于dbms的java应用程序成为可能。一般的java开发工具都带有jdbc-odbc桥驱动程序,这样,只要是能够使用odbc访问的数据库系统,也就能够使用jdbc访问了。

  七、进度安排

  设计总共用时13周。具体安排如下:

  1-2周:收集资料(书籍和案例),并完成系统分析。

  3-12周:软件系统的具体实现(包括测试)和论文写作。

  13周:整理材料,装订论文。

开题报告 篇13

  研究课题

  宠物热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课题组成员

  方卉、郑晓辰、董晓、王宇喆、倪靓霞

  课题组长

  卢静

  班级

  新高一夏令营

  指导老师

  吕柏盛

  研究背景(为什么提出研究课题,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家庭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空余之时饲养起了宠物。原来饲养用于特殊用途的动物,也逐渐成为人们平日玩耍、取乐的对象。饲养宠物可以培养人与动物的情感,协调人与动物的关系,还能给人们带来愉快、活力和希望,增添生活乐趣,可以说益处不少。

  随着宠物热的兴起,也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狂犬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宠物随地大小便影响市容,宠物的叫声严重扰民等等。如何规范宠物管理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宠物热对社区生活影响的课题研究,探索宠物热带来的利与弊,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来规范城市的宠物管理。

  研究内容:

  1、了解嘉兴市居民社区中宠物饲养的现状,包括人们养宠物的原因,饲养宠物的有关事项,宠物的运动场所及时间,宠物热带来的负面影响(宠物所带来的疾病、噪声污染等),市民对宠物热的看法和意见。

  2、了解嘉兴市有关部门对宠物的管理,有关养宠物的通告规定,对宠物伤人事件的解决方法,宠物上证情况和疫苗注射情况,对于宠物疾病的防治。

  3、向有关部门咨询解决宠物热带来影响的方法,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加强城市宠物管理的方案,以切实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

  研究主导课程

  生物学

  相关课程

  社会学

  研究分工:

  1、撰写调查报告:卢静、郑晓辰

  2、外出采访:卢静、方卉、董晓

  3、进行问卷调查;全组人员

  4、数据统计及分析:卢静、方卉、郑晓辰

  5、网络资料收集:方卉、董晓

  6、课件制作:方卉、董晓

  附:研究性学习“宠物热对社区生活的影响”课题方案

  课题可行性论证

  我们主要进行问卷调查,并已经做好调查表,回收后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到较正确的结果,并与媒体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原因。同时我们将采用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结合。

  由于宠物热的范围较广,但目前嘉兴市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所以我们需要调查的地方很多,而且时间有限,调查不可能很全面,碰到了以下困难:

  1、由于走访市政府需要指导老师的陪同,再加上工作人员的公务繁忙,对于我们学生的调查研究不够重视,所以没有访问成功。

  2、在第一次走访秀城区公安局想了解有关宠物管理的相关法律或文件时,由于我们考虑不周到,没有带上可以证明我们身份的证件或是学校的推荐信,公安局的工作人员拒绝了我们的访问。在第二次访问前,我们请学校开出了证明才调查成功。

  3、因调查时间有限,所以我们要提高问卷的有效率。由于我们缺乏数据处理能力,所得结果不免和事实有些出入,希望老师能给予指导。在问卷调查时,大多数市民能配合,但有少数人表现出不耐烦或不合作,给我们的工作开展带来了许多不便。

  解决困难的方法:在问卷调查时,我们选择到商场,超市等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和各个社区中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总计100张,监督每个人规范填写并及时回收,以得到翔实的原始材料。在外出采访时,需要学校配合开出证明。

  本课题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媒体的报道和社会调查。目前以收集的资料有:

  1、嘉兴市秀洲区公安分局<秀洲区关于市区狗患问题调查及研究处理的办法>

  2、<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

  3、<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违章养犬的通告>

  4、市区部分居民有关饲养宠物的事项及解决宠物热不良影响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时间:5月17日-6月13日

  研究分四个阶段:

  第一周:确定选题,并初步制定计划、安排。

  第二周:制作调查表格,并展开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第三周:整理资料内容,并作归纳、进行数据统计,总结整个活动及课题。

  第四周:通过电脑,做出图片、文字、多媒体的研究课件,并进行展示。

  具体外出活动人员安排:

  ①采访疾病控制中心王主任(5月27日):了解宠物带来的疾病种类、危害,宠物伤人事件人数和频率,如何预防狂犬病等(由卢静、方卉负责,需带数码相机)。

  ②采访嘉兴市农经局马主任(5月27日):了解宠物注射疫苗、上证情况以及养宠物应当注意的事项(由卢静、方卉负责,需带数码相机)。

  ③采访嘉兴市公安局秀城区分局治安大队长包水韦(5月31日):了解

  宠物伤人事件的解决办法及宠物影响社区居民生活(由卢静、董晓负责)。

  ④问卷调查

  a、地点:大润发超市及部分社区负责人;郑晓辰、董晓倪靓霞

  5月27日(星期四)下午研究性课程

  b、地点:江南、戴梦得广场及部分社区负责人:卢静、方卉王宇吉吉

  5月29日(星期六)上午

  采取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向被访问者索取有关文献资料。

  预期的成果:论文

  表达形式:多媒体展示

  报告撰写人:(签名)

  20xx年5月18日

  课题组组长:(签名)

  20xx年5月18日

  指导老师意见

  (主要对课题的可行性、特色、研究价值等进行简要评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饲养越来越多,将成为城市另一道风景线。但是,随着宠物热的盛行,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本小组研究的课题试图解决宠物饲养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指导老师(签名)吕柏盛20xx年5月18日

开题报告 篇14

  题 目:Jane Austen's Views of Marriage Reflected in Emma

  简•奥斯丁婚姻观在《爱玛》中的体现

  1. 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1500~20xx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简•奥斯汀,1775年出生于英国的斯蒂文顿,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文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以对乡村生活以及恋爱和婚姻习俗的略带讽刺的描写而。简•奥斯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一部ZUI广为人知的作品。然而,她的另一部作品《爱玛》,在我国却还没有那么广泛的读者。随着近年来原著,译本等的出版和推广,它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了解。简•奥斯汀终生未婚,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爱情和婚姻作为主题,这使得后人对她的婚姻观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爱玛》就是以婚姻作为议题来展开情节,这也是作者对这部作品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

  作品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是居住在海博利村的一个很早熟的二十岁的姑娘,她虽然坚信自己会独身,但还是认为自己很有做媒的天分。小说的叙述者用强调爱玛的好运气来介绍爱玛:“端庄、聪明、富有,家庭安逸、生性快乐”(Austen, 1981: 3),爱玛“在世上过了将近二十一年,还没遇到什么让她烦恼或生气的事”(Austen, 1981: 3)。但是叙述者也提醒我们,爱玛有点儿“自行其是,性格中有点儿自视甚高”(Austen, 1981:3)。伴随着爱玛的错误和自我认识的发展,她对自己做媒能力错位的自信和她对爱的矫情的恐惧构成了小说的焦点。奥斯汀曾预言爱玛会成为“一个除了我别人不会很喜欢的人物”(1981:1)。但奥斯汀的大多数读者都证明她是错的。

  以往对这部作品的分析研究一般可以归为以下几大类:研究女主人公爱玛的性格特征,爱玛的形象分析,该作品的主题,钢琴在这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不同翻译版本的比较和与其主题相同的《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等。

  邓军(20xx)认为,富家小姐爱玛•伍德豪斯与青年才俊奈特利ZUI终喜结良缘,这桩门当户对的婚姻,既迎合了资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考虑到了门第观念,男女双方又有浪漫爱情,毫无疑问这婚姻是美满的。这正反映了简•奥斯汀在她ZUI成熟的作品中ZUI成熟独到的婚姻观。她认为美满的婚姻首先是要认清对方的人品性格, 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男女双方相互尊重, 情投意合, 这样的婚姻才会幸福而长久。另一方面, 她也认为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同时, 门第观念在婚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但婚姻不能完全依靠金钱财产、地位和门第观念来维系, 更不能一味地注重外表和不切实际地迷恋于“浪漫爱情”, 否则只会自酿苦酒(118-119)。蔡威认为,在当时的婚姻关系中,社会习俗推崇男性对女性持主动、积极的追求态势,女性则矜持地保持着被追求的地位。然而,爱玛对婚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追求爱情上,爱玛也不完全是被动的。她多次与奈特利交谈,渐渐地两人对某些事、某些人的看法越来越一致。说明爱玛大胆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敢于追求选择爱人和把握自己命运的自由。作者以此明确呼吁社会对男女平等权力的承认并表明自己的婚姻观:“正当的婚姻关系应当是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结合。”小说女主人公爱玛的叛逆性形象和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与追求,反映了作家追求新型女性形象以爱情为基础的婚恋观(20xx:68-70)。卢爱芝,于复选和王淑梅认为在这部小说中,“灰姑娘”简•费尔法克斯ZUI终决定嫁给弗兰克•丘吉尔。奥斯汀延承了灰姑娘的程式,她有意倒换了故事中的人物,从而更深刻地挖掘了这一主题的潜在意义。因此,可以说这本小说是灰姑娘主题大胆创新的一种变体。奥斯汀的婚姻观和当时的流行观念是不一致的。她认为,正当的婚姻关系应当是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结合(20xx: 58-61)。

  作者发现这些研究往往从作品主题及故事情节和对主人公的分析出发进行讨论,进而总结出简•奥斯汀的婚姻观,缺乏对奥斯汀婚姻观的深刻剖析和描述,也较少涉及《爱玛》中的一些能够反映出其婚姻观特征的细节。深入分析简•奥斯汀婚姻观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其在小说《爱玛》中的体现有利于读者更好的了解奥斯汀的婚姻观,同时更好的读懂《爱玛》。

  《爱玛》是奥斯汀六部小说中ZUI成熟的作品,主要描写了中产阶级妇女和乡绅之间各种类型的爱情生活和婚姻纠葛。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奥斯汀不仅在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整套爱情婚姻观,而且还对当时妇女的婚姻发表了她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本篇论文中,作者将结合英国当时的社会形态和背景,联系小说的情节并列举相关人物的实例,从社会阶级、女性意识、简•奥斯汀的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出发,深层次的剖析和研究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在小说《爱玛》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Austen, Jane. Emma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1.

  Austen, Jane. Emma [M]. 爱玛. tr. 孙致礼.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xx.

  Craik, W. A. Jane Austen: The Six Novels [M]. London: Methuen, 1979.

  Odmarb, John. An Understanding of Jane Austen's Novels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2.

  Tanner, Tony. Jane Austen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7.

  Williams, Michael. Jane Austen: Six Novels and Their Methods [M]. London: Macmillan LTD, 1986.

  蔡威. 《爱玛》的女性意识解读[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xx(2): 68-70.

  陈艳玲﹠刘利坤. 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xx(3): 107-108.

  邓军. 论简•奥斯汀《爱玛》中的女性婚姻观及其成因[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xx(6): 118-119.

  卢爱芝,于复选. 从《爱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灰姑娘主题[J].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3): 58-61.

  苏世芬. 19世纪英国女性的代言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xx(3): 45-47.

  王红丽. 爱玛形象的女性意识解读[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xx(3): 123- 125.

  朱虹. 奥斯丁研究[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2. 毕业设计任务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方法:

  在本篇论文中,作者将结合英国当时的社会形态和背景,联系小说的情节并列举相关人物的实例,从社会阶级、女性意识、简•奥斯汀的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出发,深层次的剖析和研究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在小说《爱玛》中的体现。

开题报告 篇15

  题

  目:新课程背景下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研究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不少于300字)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意识形成、角色转换和职业定位的重要过程。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是高师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先总说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这是选题依据之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师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教育实习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几十年来变化不大,教育实习的时间偏短,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高师院校培养的准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分析目前教育实习存在的突出问题,说明改革的必要性,这是选题依据之二。)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大教育实习的改革力度,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与联系,建立以实习生为主体的自主、立体、开放的“过程性”教育实习模式,是提高从师任教能力,彰显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的迫切需要。(提出选题的方向及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设计)提纲,不少于500字)

  1.研究目标:

  由于高师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的未来教师,而教育实习又是培养学生从师任教基本能力,陶冶学生高尚师德情操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世纪国内外教育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蓬勃开展,基础教育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改革的目标、结构、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的深入研究,更新旧的教育实习观念,改革旧的教育实习管理运行模式,在借鉴当前区内外实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新型教师培养需要的实习新模式,切实提高师范生从师任教的能力,为我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研究目标就是要说明通过对什么内容的研究,运用什么样的手段,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段写的目的,要与下面的“主要内容”有关联,但不是照抄。)

  2.主要内容(提纲):

  ①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②新课程对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提出的新挑战;③区内外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④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⑤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对策研究;⑥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这部分是对目标的具体化,可提纲挈领地写,但要呼应目标提到的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分析等,把握新课改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比较分析法:比较国内外、区内外不同地区之间教育实习的差别,从中找出改进的对策。在课题研究过程还将广泛征集其它高师院校的做法,努力使课题更加完善,更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手段

  以传统文献检索手段为主,辅以网络、数据库等手段,开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数据整理等工作。

  四、参考文献目录(作者、书名或论文(设计)题目、出版社或刊号、出版年月或出版期号)

  1.朱玉票 刘宾.新课程视野里的教育实习:理念与模式的嬗新[J].巢湖学院学报,20xx,(6)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xx]21号)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27-36

  5.李丹妍.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6)

  6.乔晖.新课程下师范生技能培训模式的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1)

  7.江家发.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xx,(6)

  8.任忠英 肖自明.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师教育,20xx,(19)

  9. 陈静安.五国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xx(5)

  10.张玉平. 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3)

  (参考文献要有性,要与后面的文献综述形成照应。所列文献必须认真阅读过,开题时指导教师有可能会专门针对参考文献提出相关问题。)

  五、文献综述(在对选题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或调查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等内容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不少于700字)

  新世纪以来,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被日益重视,教育部20xx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周济部长在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可见,实践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关乎学校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如何能够在有间内建立完善又切实可行的适应高师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成为当今高师院校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为此,广大理论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对教育实习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形成了一批成果:

  陈大超、陈瑶提出的“主体性教育实习模式”认为,主体性教育实习模式,就是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实习生主体性的生成作为目标指向,把教育实践课程统合起来,构建出循序渐进的教育实习运行程序: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调适过渡阶段――教育见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能力的阶段――模拟教育实习;全方位地独立承担起教师工作的集中实习阶段――顶岗集中实习。

  黄兆信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则指出,全程教育实习是在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院校学生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教育实习。他认为,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且,与其它理论课的一门一门结业不同,它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ZUI为完善的教学过程,是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内容在内,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其特征就是全程。

  罗平的“三段式教育实习模式”对传统集中在大学四年级的教育实习进行改革,构建“体验——调研——实践”的三段式教育实习新模式。罗平也认为,高师教育实习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整个高师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贯穿与高师生整个学习课程的始终。新的实习模式改变原有实习模式实习时间短、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缺陷,将实习工作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延拓,从大学二年级到大学四年级三年不断线,力求达到“细水长流、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效果。第一阶段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体验性见习。第二阶段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一周的研究性见习。内容包括观摩课堂教学、试讲、评课、教学方法调研和交流、教育理论调研和交流等。第三阶段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安排一个月的教育实习。

  此外,刘子荣、李靖云提出了“一体化实习模式”,王玉兰、左继亮提出了“全程基地式教育实习模式”等等。(对目前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目的是使阅读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一个了解,也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有研究的,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

  以上各种提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教育实习的实践者的主体作用,强调了教育实习的主体性;认识到了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 更是一个教学过程阶段性,强调了教育实习的阶段性;认识到了师范生从师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统一体,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强调了教育实习的全程性。 这些都有其合理的成份,从一个角度或层面来说,是符合当前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发展的要求的。但以上研究也忽略了教师在实习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忽略了时代内容对实习形式的影响。(对当前研究进行评价,肯定其合理的部分,指出其不足,为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提供依据)如何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立足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时代背景,探索建立立体、开放的,师范院校、实习生、基地导师三方参与,以师范院校、实习生、实习基地为三维主体,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基础,导师制为支撑,全程分阶段为主要特征的实习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对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适时提出自己的观点。)

  (文献综述的内容应当与上面的“参考文献”相对应,离开参考文献所做的综述就显得没有依据,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的发生。本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写得还比较规范,但有些段落所写内容不是出自“参考文献”,这是不合要求的,其他同学在参考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文献综述必须是对参考文献所做的综述。本文如果能把综述中提到的几个代表性模式的文献出处列到“参考文献”中就很好了。)

  六、工作进度安排(时间、内容、步骤)

  (一)准备阶段

  1.20xx年12月10日至20xx年1月8日,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确定论题,准备开题报告。

  2.20xx年1月9日至2月20日,进一步修正研究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完成开题报告。

  3.20xx年1月14日至20xx年3月1日,进一步查阅文献,在实习基地和网上开展问卷调查,收集资料,为论文写作做准备。

  (二)写作阶段

  1.20xx年3月2日至3月9日,整理文献资料和数据。

  2.20xx年3月10日至3月31日,撰写论文初稿。

  3.20xx年4月1日至4月25日,提交论文初稿,并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论文初稿和二、三稿。

  4.20xx年4月26日至5月8日,论文定稿、打印、送审,准备论文答辩。

  (三)答辩阶段

  论文答辩的具体时间由学院确定。

开题报告 篇16

  课题组的构成

  组长:宋敏

  组员:李明发、李阮飞、任婕、唐健才、羊明魏、黄小武、王海琼

  导师:薛英杰

  课题选择的缘由

  研究性学习是我们新课程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学分占的比率也很大,那么这门课会对我们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谋害我们的年华,还是有益于我们?因此,我们选择此课程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的

  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让学校更好的开展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工作,同时让中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且更能深入地了解研究性学习对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行为、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影响。最后,让大家都知道研究性学习对我们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及在开展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

  范

  围

  一、对中学生的作用和影响

  二、怎样正确认识对待研究性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用性

  四、研究性学习开展存在的问题

  五、中学生心目中的研究性学习

  课题研究

  拟使用的方法:问卷调查、校园师生采访、资料收集、校外有关部门走访

  课题研究所需的场地、设施、器材条件、校园、教育局、自行车、照相机、图书馆、问卷计划采访人员

  校内:主任、各班主任、各指导老师、学生(抽样) 校外:各家长和相关的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

  课题研究的计划

  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

  一周:了解研究性学习、图书查找、报刊、网络

  一周:写阅读体验、小组讨论交流

  三周:校内采访调查、采访、问卷调查

  两周:分析整理调查结果、小组分工合作

  三周:社会联系、采访

  三周:论文草成、汇总

  两周:确定论文框架、小组讨论

  三周:成果汇总、小组合作

  小组分工

  姓名、主要负责任务

  黄小武、羊明魏:资料管理、分析整理

  全体组员:校外采访

  唐健才:经费管理

  王海琼:考勤

  任婕、唐健才:网络、电脑

  全体组员:论文撰写,论文设计,问卷分析、统计

  导师意见:同意开题

  薛英杰

开题报告 篇17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在 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这次我们所设计的课题正是互联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的体现,现今的社会,人们已经离不开了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他能够把事情的复杂化转为简单化。老干部局网网站的建设不仅能够使该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有所改变,也大大地提高了该单位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也增加了该单位的知明度,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局的老干部们提供了一个网络生活空间,促进了他们对网络知识的进一步地了解。

  通过该网站展示了机构设置、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电子刊物、新闻、学习园地、问题集锦、养生保健、生活小常识、旅游简介等系列内容的介绍。同时您也可以利用电子信箱经济而又快捷地与外界进行各种信息沟通。

  ASP简介

  1 什么是A S P 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 (ASP)实际上是将标准的H T M L文件拓展了一些附加特征, A S P像标准的H T M L文件一样包含H T M L语句并且在一个浏览器上解释并显示。但它为H T M L编写人员提供了在服务器端运行脚本的环境,使H T M L编写人员可以利用V B S c r i p t和J S c r i p t或其他

  第三方脚本语言来创建 A S P,实现过去需要编写复杂的C G I程序才能实现的有动态内容的网页,如计数器等。一个A S P文件的后缀为. a s p,其中包含实现动态功能的V B S c r i p t或J S c r i p t语句,如果去掉那些V B S c r i p t或J S c r i p t语句,它和标准的H T M L文件没有任何区别。A S P提供了一些内建对象(参见后面关于内建对象的章节)。利用这些内建对象,你可以使你的脚本更加强大;这些

  对象会允许您从浏览器中接收和发送信息。例如,利用r e q u e s t对象,你可以接收用户的H T M L表单中的信息并加以处理。A S P包含标准的A c t i v e X组件(参见后面关于组件的章节),这些组件可以实现一些复杂的功能,如使用数据库等。不过,你并不会被此局限,你可以轻松创建属于你自己的附加A c t i v e X组件。这意味着你可以不加限制地拓展你的A c t i v e X组件(参见后面关于自制组件的章节)。A S P可以和诸如SQL Server这样的数据库行挂接,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

  们将详细地学习这方面的内容。重要的是,这是A S P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所在,在线商务以及在线论坛等各种非常高级的、动态更新的站点都需要数据库的支持,而且需要随数据库内容的更新而自动更新,这样,你就可以利用A S P自己建立很多类似的高级站点。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 A S P就是由服务器端脚本、对象以及组件拓展过的标准网页并为其提供了运行的环境。而它的网页并不是在建立初期存在的,而是当某个浏览器向它提出请求时,它才根据需要产生所需要的标准网页,这克服了过去H T M L编写的网页的静态缺点,从而使网页上可以有许多动态的信息存在。如:当前的计算机时间、计数器的计数值等。

  2 ASP的功能

  A S P是一套服务器端的脚本运行环境,当用户从浏览器向We b服务器请求.asp 文件时, ASP 脚本开始运行,然后Web 服务器调用A S P,A S P全面读取请求的文件,执行所有的脚本命令,并将标准的Web 页传送给浏览器,而并不包含你所写的脚本命令。

  2使用ASP与SQL Server 网站架设

  而A S P的每一个命令都首先被用来生成H T M L文件,因此A S P允许生成动态内容。

  下载对于Web 服务器来说, A S P与H T M L有着本质的区别, H T M L不经任何处理送回给浏览器另一方面,对于浏览器来说, A S P和H T M L几乎是没有区别的,仅仅是后缀为. a s p和. h t m的区别,当我们在客户端提出对A S P的申请后,我们的浏览器接受的是H T M L格式的文件。因此它根据以上特性,我们用A S P可以方便地实现诸如表格信息收集、计数器、留言簿、公告板、A S P 还可以轻松地实现对页面内容的动态控制,为不同的浏览者定制不同的页面内容,实现

  适用于任何浏览器。

  聊天室甚至电子商务等过去必须由C G I才能实现的功能。

  个性化的网站。

  3 使用范围

  用A S P实现各功能时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只要网站存在并正常运行,以下是的应用示例列表:

  . 在你的网站主页顶部添加一个滚动显示的广告栏。

  . 从H T M L的表单中接受信息并且存到数据库中。

  . 根据不同访问者显示不同内容,创建个性化主页。

  . 在你的主页中添加点击计数器。

  . 根据用户浏览器的版本、类型和能力显示不同档次的内容。

  . 连接多个主页使之容易网际导航。

  . 跟踪用户网站上的活动信息并且存入日志文件。

  . 使用基于Windows NT的I n t r a n e t建立你的M I S应用。

  用A S P编写出的系统,完全可以达到原来使用C l i e n t / S e r v e r的网络数据库系统的水平。使用A S P的好处是,在你对程序进行升级时,你只需要修改服务器上的A S P文件,而不需要修改客户端程序。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看完下面章节,你会对利用A S P做的事情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你会真正学会如何使用A S P建立各种应用。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树立中国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网络上的崭新形象,有利于使各级政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角色转换,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提高政府公务员的信息化水平,市委老干部局网站的建立将为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全面信息的共享所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本课题介绍了市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做法和具体步骤,给出了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方案选择、设备配置。还介绍了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运用目的和发展方向以充分实现以上目的。还全面介绍了在 Internet上建设和管理网站的技术。内容涉及网站的基础建设,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查,重点放在新闻更新、办事指南等的事务处理以及站点管理,使用 ASP,HTML开发前台程序,完成网站的链接,从相关系统中导入数据,编写相应的存储过程,以便联系老干部局的需要开发出功能强大的网站。

  老干部局网站为干部的工作、管理、生活、信息交流个通讯等提供综合的网络环境。网站的使用,使干部的办公、学术研究和管理条件跨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给老干部局的宣传,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用计算机资源,实现信息交流和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实现老干部局办公、管理、服务于社会的现代化新形式。

  关于建设老干部局网站的一些内容,包括网站的结构,特点以及网站建设的理论知识要点。其的特点就是在于对ASP中的每个知识点都精心运用到了实际需要中,通过对理论的研究来联系实际操作,并全面地掌握ASP开发WEB动态网站的思路、技巧和体系。另外,ASP还提供可更简单、更方面的数据库访问方法,使开发基于数据库驱动的WEB应用程序更容易,ASP支持VBScript和Jscript,并能以插件形式支持其他脚本语言,如 HTML。

  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的重点主要是网站素材的选择与框架的搭建,一个好的网站要有许多的主页相互之间链接起来,以及其中添加一些动态、图片、声效等链接。综合地完成网站的建设才能体现主题,才能把浏览者的目光吸引到每一个主页上,内容的及时更新也是网站建设的一个主要实际问题,只有不断得到更新的主页内容才能使浏览者再次访问该网站,没有新鲜的内容素材,没有时代性的哲学理念,远远不能称得为好网站。

  新颖的框架结构也能使浏览者的目光更长久地被吸引,再拥有好的素材基础上,框架的搭建也是网站建设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只有把这两者相结合进行周密地布置,相信建设出来的网站必然是点击率的网站。

  该网站的建设也牵涉到了动态网页的制作,因此,这必然成了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就我个人而言,对动态网页的制作方面还缺少很多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曾经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个人主页,而已,而现今,却得必须运用ASP程序进行动态网站的编辑,运用ASP把脚本、HTML、组件和强大的WEB数据库访问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并把按用户的要求专门制作的HTML页面送给客户端浏览器。此技术的运用使我的工作量大大地提高了几倍,当然这正是我以前没好好学的不好表现,但通过这次设计使我认识提高了,在学好静态网页制作的基础上则不能忽视对动态网页制作的重要性。此后,我将借鉴这次的领悟,认真学习并全面地掌握ASP中的每个知识点,以便今后熟练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充分展现自我价值。为自己以后的生活道路铺上一层更牢固的奠基石!

  用 ASP实现搜索引擎的功能是一件很方便的事,可是,如何实现类似3721的智能搜索呢?比如,当在搜索条件框内输入“中国人民”时,自动从中提取“中国”、“人民”等关键字并在数据库内进行搜索。看完本文后,你就可以发现,这个功能实现起来竟然是如此的简单。OK,Follow Me!

相关内容
  • 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9篇)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县食药监局的帮助和指导下,xx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实施,使我乡食品安全工作得到稳步发展,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现就今年以来的...

  • 校园娱乐活动总结范文(精选5篇)

    一、学生主体,全员参与。本学期一开学,音乐美术两组便对照工作计划,认真学习、研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论证,多次调整修改,于3月中旬定好方案。...

  • 摄影师年终工作总结(精选13篇)

    转眼之间,一年的光阴又将匆匆逝去。回眸过去的一年,在(改成摄影师岗位所在的单位)摄影师工作岗位上,我始终秉承着“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态度努力做好摄影师岗位的工作,并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和态度。...

  • 军训总结大全合集(精选16篇)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年少的我们也是如此,不经历军训又怎么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题记时间真的过的很快,伴随着军训闭营式的结束,转眼间军训的十天就已经变成了过去式。...

  • 四年级数学教师2025下学期工作计划(精选5篇)

    新学期的工作已经开始了,展望本学期,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拟定如下计划:一、学生学情分析:一学期下来,两班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对学习数学有...

  • 石油公司总结范文(精选9篇)

    这一年是我难得的人生经历,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得到了领导们和师傅们的谆谆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 财政年终工作总结(通用5篇)

    回顾这几个月来的工作,我虚心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积极配合同事之间的工作,努力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以最快的速度和的状态进入自己的工作状态。我的缺点也是不可掩饰的。我的述职报告请大家评议,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 保险工作个人年终总结(精选5篇)

    时光流逝,又在开心的过了一年,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历程,作为公司的每一名员工,我们深深感到之蓬勃发展的朝气,感受到xx人之拼搏的精神。这一年来的工作,有收获,有教训,总结,对一个热情工作的人来说是承上启下的,因此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