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总结 > 生物知识总结(精选5篇)

生物知识总结

时间:2025-04-06

生物知识总结 篇1

  第一章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 放大 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什么是观察,观察的.顺序?

  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5、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①采集 ②压制或浸泡 ③成品

  动物标本:①捕捉、杀死、放入三角包②插针③固定在展翅板上④保存(成品)

  6、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7、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显微镜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生物知识总结 篇2

  第一章

  一、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目镜镜筒粗准焦螺旋转换器细准焦螺旋镜臂物镜载物台通光孔遮光器压片夹反光镜镜柱镜座

  注意:

  1)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2)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目镜: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3)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时,两眼都要睁开。且下降镜头时,眼睛要注视物镜与载物台的距离,以免压碎玻片,损伤物镜镜头。

  4)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不仅上下相反,还左右相反,如玻片中的“上”在视野中应该是。(做题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倒过来看。)

  5)由于物像是倒像,因此移动玻片材料时,实际移动的方向,将会和看到的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那么,如果要使物像向右移至视野中央,则应将玻片向左移动。

  6)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观察的`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但细胞体积越小。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但细胞体积越大。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

  三、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在观察方位上,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在观察方式上,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观察。

  四、测量时误差在所难免,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五、标本的制作:

  (一)植物标本:分腊叶标本(也叫压制标本)和浸制标本。采集标本时,要尽可能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齐全的植株。其制作步骤:整形----压平----干燥----装贴。

  (二)动物标本:制作步骤:针插----展翅----干燥----保存。六、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第二章

  一、根系:一株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

  直根系:由主根、侧根组成。须根系:由不定根组成。

  二、茎:植物的主干和侧枝都是茎。茎上着生叶和芽的部位叫节;两个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

  三、变态:植物的茎和叶因适应某一特殊环境而改变了它原有的形态、结构,甚至功能,这种变化叫变态。如变态叶:仙人掌、洋葱;变态茎:大蒜、土豆;变态根:胡萝卜。

  四、虫媒花和风媒花:花的类型花冠颜色风媒花虫媒花

  五、蔬菜:根菜类:胡萝卜茎菜类:藕、土豆叶菜类:菠菜、白菜花菜类:西兰花、黄花果菜类:番茄、辣椒

  六、粮食作物:分为谷类(如玉米、水稻)、豆类(如大豆、花生)、薯类(如土豆、红薯)。

  七、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根叶花果实种子举例不鲜艳鲜艳气味无或淡芳香或独特气味花粉粒特点轻而干燥、表面光滑黏稠传粉者风昆虫常见的花蒲公英月季、牡丹直根系网状脉基数为5荚果2片子叶菜豆

  单子叶须根系平行脉基数为3颖果1片子叶小麦

  九、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多生活在阴湿环境,如肾蕨。

  十、藻类植物:海带由固着器(根状物)、柄、叶状体三部分构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后代。

  十一、植物分类小结:

  (1)按繁殖方式和植物形态分:种子植物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孢子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等。

  (2)按茎的形态分:草本木本乔木灌木

  第三章

  一、口器: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嚼吸式口器(蜜蜂)、刺吸式口器(蚊子)、舐吸式口器(苍蝇)。

  二、鱼:终身生活在水中,身体的表面大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三、鸟类: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长骨中空,内有空气;有喙无齿;体温恒定;卵生。

  四、哺乳动物:身体被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体腔内有膈;胎生、哺乳。如:兔子。

  五、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身体的表面包着一层坚硬的外骨骼;足、触角分节。如:蜜蜂,营群体生活,蜂群由蜂王、雄蜂、工蜂组成。每个蜂群一般只有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几千甚至几万只工蜂。

  六、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一个;胸部有分节的足三对、翅两对。如:蝗虫,其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七、寄生虫: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如:蛔虫。

  八、动物分类小结:

  脊椎动物: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扁形动物:猪肉绦虫、血吸虫、涡虫线形动物:蛔虫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蜗牛、河蚌、田螺

  节肢动物:蜜蜂、蚂蚁、蝗虫、虾、蟹原生动物:鞭毛虫、草履虫、变形虫腔肠动物:水母、珊瑚虫环节动物:蚯蚓

生物知识总结 篇3

  练习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观察动植物细胞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阴湿处,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如:水绵、海带、衣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占大气的90%。

  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植株矮小,有茎、叶、假根,无输导组织。如:墙藓、葫芦藓。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如卷柏、贯众、满江红。形成煤

  裸子植物: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有茎、叶、种子,结构复杂。如:油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有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如:玉米、小麦、毛白杨、。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这三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种子植物。

  2"春水绿如染"中的"绿"指藻类植物。鱼缸内壁的绿膜指藻类植物。

  3"苔痕上阶绿"和"应怜履齿印苍苔"都指苔藓植物,大树一侧树皮上的绿色植物是苔藓植物

  ▲常用的玻片标本:

  切片,涂片,装片

  ▲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液泡

  ▲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许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颗粒。

  ▲有机物:分子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无机物:分子较大,一般含碳,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膜将细胞内部和细胞外部的环境分隔开了,细胞能够将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它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叶绿体(贮存能量)和线粒体(释放能量)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物质——DNA,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

  ▲DNA的分子很长,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做基因

  ▲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叫做染色体

  ▲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

  ▲人的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水稻的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其实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的产生: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有一个分成两个,接着是细胞质,最后,在原先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会形成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细胞。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

  ▲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受精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叫做细胞的分化。

  ▲有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器官。

  ▲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

  ▲人体内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每一种器官都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l常见的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有酵母菌,草履虫,衣藻,变形虫和眼虫。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l病毒分三种——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l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l病毒给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带来了极大危害。

  l人们用接种牛痘疫苗的办法,预防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

  l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或无毒病毒

  1.解读绿叶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设置对照: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光照的部位(对照组)和不照光的部位(实验组)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染色。

  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结论: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⑴叶片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淀粉;⑵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2.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是用来构建植物体。二是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概述呼吸作用

  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上进行的。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特征。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公式:有机物(贮能)+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呼吸作用。

  应用: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如降低温度、晒干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适当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适当加大昼夜温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产量。给教室、地窖山洞通风换气是利于人的呼吸。萝卜存放时间过长会空心是因为呼吸作用分解了有机物。

生物知识总结 篇4

  1、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达尔文。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3、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4、露西时代的古人类能使用工具,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

  5、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不能,(1)人类和类人猿都是森林古猿进化来的,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了,(2)现在已不具有森林古猿进化人类的外界条件。

  6、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有雌雄生殖细胞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靠生殖系统完成的。

  7、男女生殖系统

  8、在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睾丸和输精管,在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卵巢和输卵管。

  9、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10、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

  1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的形成是在输卵管中。

  12、睾丸是男性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生殖器官。卵巢是女性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13、分娩: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14、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女孩会来月经。

  15、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16、青春期的性意识: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17、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18、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晚婚提倡蔽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2-3年结婚。

  (2)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3年生育。

  (3)少生稳定低生育水平。

  (4)优生通过男女青年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分娩等措施,避免生出具有遗传疾病的孩子。

  19、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20、人体需要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21、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人体内的消耗次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脂肪含能量最多。

  22、脂肪一般是备用的能源物质。

  23、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24、几种无机盐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中老年人特别是妇女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含磷的无机盐: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等

  含铁的无机盐:缺铁性贫血

  含碘的无机盐: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含锌的无机盐: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25、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

  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比如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

  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和骨质发育。

  26、27页的课后练习题1、2、3题

  27、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28、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9、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30、消化道是一条长长的管道。消化腺可分为两类:

  有的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如肝脏,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肠腺。

  3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做消化。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的,除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以外,胃、小肠等器官中还有许多种消化酶。

  32、淀粉在口腔里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里彻底消化成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里部分被消化成氨基酸在小肠里彻底消化成氨基酸

  脂肪在小肠里由胆汁分解成脂肪微粒,在小肠里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33、在小肠里含有三种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

  34、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

  35、口腔是糖类开始消化的地方有唾液淀粉酶

  胃是蛋白质开始消化的地方有胃蛋白酶

  小肠里糖类、蛋白质、脂肪、都能消化有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

  36、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从塔基到塔顶表示五类食物的大致比例)书37页

  37、关注食品安全

  38、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9、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40、呼吸系统中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

  41、鼻是呼吸道的起始位置,喉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声的器官。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42、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共有的一各器官。

  43、呼吸道并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它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不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44、书49页的演示实验

  45、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扩张,肺内气压缩小,于是气体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收缩,肺内气压增大,于是气体被排出所以呼气和吸气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

  46、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叶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你吸气时,许许多多肺泡都像小气球似地鼓了起来,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47、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一下几种:工业生产的排放、车辆、船舶尾气、秸秆焚烧和地面扬尘。

  48、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49、血液属于结缔组织,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50、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书59页血液分层图。

  51、人体在运动、缺氧,饱食时,红细胞增加,贫血时,红细胞减少。

  人体在失血、剧痛、烧伤、炎症、白血病时白细胞增加,在药物中毒、骨髓造血机能损害时,白细胞减少。

  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

  血小板过少,机体会异常出血,过多,形成血栓。

  52、血浆: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53、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A.红细胞:(形态)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特性)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功能):有运输氧的功能。

  B.白细胞:(形态):有细胞核,成圆球状。功能:防御和保护作用,特性: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C.血小板: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54、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55、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56、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肺静脉连左心房,上下腔静脉连右心房。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57、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心房壁比心室壁薄。,58、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

  59、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经过体循环,鲜红的动脉血变成暗红的静脉血。

  60、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经过肺循环,暗红的静脉血又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

  61、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62、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63、ABO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64、输血是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65、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会发生生命危险。

  一次失血800~1000毫升: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

  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短期内会恢复正常

  66、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鲜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

  67、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粪便是由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她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遗。

  68、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69、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储存尿液)和尿道(排出尿液)组成。

  70、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各肾包括大约100万各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7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72、尿液的形成: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连续过程。尿液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系。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壁起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150升。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

  73、尿的排出: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人就会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排尿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还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作用。

  74、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透镜成像原理,在拍照是,镜头的作用是调节物距,光圈的作用是控制光线,胶卷的作用是感光。

  75、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76、与视觉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是: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77、人眼睛的颜色是由虹膜决定的。用来调节瞳孔的大小。

  78、瞳孔用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远处、暗处物体时瞳孔扩大,看近处、亮处物体是瞳孔缩小。

  79、睫状体用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大,睫状体收缩;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小,睫状体舒张。

  80、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眼球指的是巩膜的颜色,黑眼球指的是虹膜的颜色。

  81、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82、物体成像是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像。形成视觉是在大脑的视觉中枢。

  83、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那么,远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叫做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84、为了预防近视眼,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

  三要:(1)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2)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有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3)一种哦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看: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哦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

  85、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听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的听觉中枢。

  86、为了保护耳和听觉,还应当注意: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一面戳伤外耳道或鼓膜;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一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鼻咽不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87、身体各部分之所以如此协调,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88、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tamp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89、概括的说,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90、小脑的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91、脑:.小脑、脑干大脑

  92、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93、神经元结构示意图

  9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95、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简单反射,以及望梅止渴、谈梅分泌唾液等复杂反射。

  望梅止渴等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复杂反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

  96、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生物知识总结 篇5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易错警示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

  易错警示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5、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区(不能讲话)、W(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V(不能看懂文字)

相关内容
  •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通用5篇)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

  • 生物考试总结(精选11篇)

    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 生物总结(通用12篇)

    时光匆匆,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

  •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11篇)

    通过激素的调节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

  • 生物工作总结(通用12篇)

    20xx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和挂靠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依靠理事会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认真贯彻中国科协七大会议精神,在组织学术交流,开展科普活动,编辑出版以及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各项活动等方面做了许多的工作,取得了许...

  • 生物必修总结(精选5篇)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水自由水约95%1、良好溶剂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结合水约4.5%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1)做溶剂。...

  •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

  • 高一生物必修总结(精选15篇)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水自由水约95%1、良好溶剂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结合水约4.5%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1)做溶剂。...

  • 初一生物工作总结(精选12篇)

    根据学校安排,本学期,担任初一年级1个班的《生物学》教学任务,同时兼任理化生实验室管理员,科学工作室管理员的工作。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初一年级生物下册的教学任务。...

  • 生物期中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如图),冬天法国梧桐树落叶而松树不落叶,蛇和青蛙等动物会冬眠,燕子冬天南飞而春天北归等。...

  • 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总结(精选13篇)

    一年来,我乡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在区爱卫办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