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实验总结 篇1
高一化学必修一安排了七个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电解水的实验,配置一定物质的量得溶液,科学探究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科学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实验,科学探究Fe3+与Fe2+的转化实验,科学探究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的实验。
这一学期是我省第一次施行高中新课程,因此对实验的安排和要求并不是特别熟练,我们努力的研究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但还是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刚开始进入实验室,好奇心很强,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造成实验室管理上的很多麻烦。尽管必修一第一章就是高中实验基本原理,我们也有意识的一再强调,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损坏仪器较多,药品浪费严重,以及发生过浓硫酸对皮肤轻微烧伤等事故。
二,学生在做实验时,认真程度不够,对实验现象不仔细观察,对实验数据不做记录,对实验成败不作分析,导致结果是,实验做了,但应从这次试验中掌握的东西却不多。
三,因为前两个原因,导致学生实验报告写得很差。有很多同学的实验报告就是没完没了的抄书,而不按实际来写,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不作分析。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高中新课程的学生实验都是探究性实验,而我们的学生却只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没有作深入的思考,更谈不上科学探究,这有学生的问题(我校的学生基础差有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更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不放心,引导太多所造成的。
当然我们也有一定的成绩:
一、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熟悉了中学化学实验所用的基本仪器;掌握了高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了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办法;也能绘制和识别典型实验仪器图。同时他们也学会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和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并最终写出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提高了自身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今后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通过做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针对以上实验中的优劣,我们应作出以下改进;
第一,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高一实验前先讲实验纪律,再进实验室。对严重违反实验室纪律的同学一定要严肃处理。
第二,要求学生做实验前一定要先看书,复习。
第三,强化学生保护公共财物意识和实验用品节约意识。
第四,教会学生如何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第五,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相信,我们的学生分组实验会越来越成功,越做越丰富。
高一化学实验总结 篇2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3)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4)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5)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三、注意事项:
(1)在蒸馏瓶里需放几粒沸石,以防暴沸。
(2)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略低于支管口处。
(3)冷凝管中的冷凝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通常用分液漏斗操作。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开来的操作。萃取和分液往往是结合进行的。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先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液,然后把被萃取物和萃取剂加入分液漏斗中,总量不要超过分液漏斗容积的1/2。
(2)震荡,静置,当液体分成清晰的两层时分离液体。让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上层液体。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常见物质分离提纯
1.结晶:是固体物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状态析出的过程,是分离和提纯固体物质的重要方法。结晶分为蒸发结晶与降温结晶两种。前者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的结晶;后者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的结晶,在较高温度下降混合物溶解形成饱和溶液后冷却析出晶体。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
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六、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1)加热KMnO4制氧气: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2)制乙炔: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
(3)收集NH3,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七、注意事项:
1.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2.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3..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4.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
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5.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6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7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八、Fe(OH)3胶体的制备
原理: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方法:用烧杯取少量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逐滴滴入适量、饱和的FeCl3的溶液,并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注意事项:
(1)不能用自来水,自来水中的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聚沉,应用蒸馏水;
(2)FeCl3不能过量,过量的FeCl3会使胶体发生聚沉;
(3)不能过度加热,否则Fe(OH)3(胶体)聚沉生成Fe(OH)3沉淀;
(4)书写制备胶体的化学方程式时,生成的胶体不能写沉淀符号↓。
九、常见气体的制备:
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映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KMnO4+16HCl(浓)=MnCl2+KCl+5Cl2↑+8H2O(2)
高一化学实验总结 篇3
通过实验可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去验证,许多未知领域要通过实验来探索。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和理解化学基础知。
1、明确实验目标,注意教师在课堂实验中的示范作用
本期,教师在做实验中,必须操作科学规范,一举一动都要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仪器的整理、安放的位置、连接的顺序、操作的敏捷、协调都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示范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讲解时,语言要与操作结合整凑、语言科学、准确而富有启发性。板书适时,能让学生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实验用品、懂得如何观察;并能积极操作,师生互动。不能让学生以“观察员”的身份出现在化学实验室。
2、注意实验习惯的培养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本期从第一节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倾倒液体、取药、加热、点燃酒精灯、用滴管汲取液体、过滤的操作、仪器的'连接与拆除、仪器的清洗等。
3、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先在课外活动中,每班培养十个左右的学生,让他们先过动手能力这一关。然后在全班的动手操作中,由他们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兵教兵”。防止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唱“独角戏”。还要优化教师的演示实验,力求教师的每一个实验都是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既有师生追求真理的共频共振,又有师生情感的心理共呜”。
在实验过程中,要巧设疑问,做到以奇引疑、以疑创境,以疑促思,让学生在奇中揽性。坚持在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为载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精讲与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导之以思、授之以法、教师的讲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4、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要认真地批改实验报告,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通过《化学实验报告》及时批改,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和个性特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可以作为备课时的重要参数,也可以作为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窗口。通过批改,加强师生之间心灵交流和信息交流。架起师生课外交流的桥梁,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学习中,老师是他们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高一化学实验总结 篇4
一、概念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4、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5、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
6、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7、元素由化合态变游离态,可能被氧化(由阳离子变单质),
也可能被还原(由阴离子变单质)。
8、元素价态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元素态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不一定是价态,,如:Fe2+),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不一定是态,如:SO32-)。
9、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中有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在H+、Fe2+、Fe3+、S2-、S中,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
高一化学实验总结 篇5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
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易分解,易燃烧
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
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 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1)、氧化性
点燃CH+2OCO+2HO; 4222
CH不能使酸性高锰酸甲褪色; 4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光照CH+ClCHCl+HCl 42 3
光照CHCl+ClCHCl+ HCl 3222
光照CHCl+Cl CHCl+ HCl 2223
光照CHCl+Cl CCl+ HCl 324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 原因:含碳量高
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
催化剂CH=CH+HOCHCHOH 22232
(3)加聚反应
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这种由加成发生的聚合反应叫加聚反应;
乙烯 聚乙烯
四、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C6H6+15O2 =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点燃CHCHOH+3O2CO+3HO 32222②催化氧化
催化剂2CHCHOH+O2 CHCHO+2HO 32232催化剂2 CHCHO+ O2 CHCOOH 323(2)与钠反应
2CHCHOH+2Na2CHCHONa +H↑ 32322
六、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 乙酸的酯化反应
醇和酸起作用生成脂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浓硫酸:催化剂和吸水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 (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 (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