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总结 > 归纳总结(精选10篇)

归纳总结

时间:2025-04-01

归纳总结 篇1

  be动词(am、is、are)+not、

  情态动词can+ not、

  助动词(do、does) + not

  如何将一个肯定的陈述句改为否定句:

  1、看句中有无be动词,如有,直接在be动词后+ not。

  2、看句中有无情态动词,如有,直接在情态动词后+ not。

  3、如上述二者都没有,就应用助动词+ not。分四个步骤:

  (1)肯定陈述句中本来是没有助动词的,要加上去,位置在主语(某人或某物)后,动词前。

  (2)确定助动词用do、does,根据句中动词,动词是原形的助动词就用do,动词是第三人称单数的助动词就用does,

  (3)在助动词后加not。

  (4)原句中动词假如发生变化就要恢复成原形。强调一点,有some的'要考虑是否要用any。

归纳总结 篇2

  第一章:三角函数。考试必考题。诱导公式和基本三角函数图像的一些性质只要记住会画图就行,难度在于三角函数形函数的振幅、频率、周期、相位、初相,及根据最值计算A、B的值和周期,及等变化时图像及性质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内容较多,需要多花时间,首先要记忆,其次要多做题强化练习,只要能踏踏实实去做,也不难掌握,毕竟不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第二章:平面向量。个人觉得这一章难度较大,这也是我掌握最差的一章。向量的运算性质及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难度都不大,只要在计算的时候记住要同起点的向量。向量共线和垂直的数学表达,这是计算当中经常要用的公式。向量的共线定理、基本定理、数量积公式。难点在于分点坐标公式,首先要准确记忆。向量在考试过程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常常是作为解题要用的工具出现,用向量时要首先找出合适的向量,个人认为这个比较难,常常找不对。有同样情况的同学建议多看有关题的图形。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公式特别多。和差倍半角公式都是会用到的公式,所以必须要记牢。由于量比较大,记忆难度大,所以建议用纸写之后贴在桌子上,天天都要看。而且的三角函数变换都有一定的规律,记忆的时候可以结合起来去记。除此之外,就是多练习。要从多练习中找到变换的规律,比如一般都要化等等。这一章也是考试必考,所以一定要重点掌握。

归纳总结 篇3

  学会听课

  数学的学习是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下,高一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要想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就需要高一学生做到以下一些:

  1、做好预习,提出问题,进行多次阅读数学课本,查阅相关资料,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力争在老师讲新课前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如果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在老师讲课中去解决。

  2、学会听课,在高一的教学中老师经常会把一个知识点进行多次的讲解和通过大量的练习让高一学生去掌握,可是到高中以后,老师对于一个数学知识点就不会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让高一学生去掌握,而是通过一些相关知识的讲解去引导高一学生明白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又如何用这个知识解答一些相关的疑惑,如果高一学生能明白的话就能在自己的数学知识下通过课后的练习去巩固这些知识,同时高一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引导去扩展数学知识。

  当然,对于自己在听课过程中一下子不能明白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举手让老师再进行一次分析讲解,也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以备在课后去进一步弄明白;对于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如果老师没有解决的话,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请教老师解答,这样学习数学就可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高一数学学习中,高一学生会遇到很多解题技巧,可能这种方法你知道,另外的人不是很熟悉。那么就需要高一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能让大家掌握更多的技巧。也同样能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如果一节课都是老师讲的话,课堂气氛也是很闷的,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也是很低的。

  4、听好每一分钟,尤其是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束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数学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课后巩固

  很多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课后的巩固,只是觉得在课堂上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就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的知识很多,并且不像初中数学那么浅显,而是有很多的内涵,如果不能进一步挖掘其数学内涵,那么只是掌握这个知识的表面,于是在自己做练习时就不知道如何去解了,也不能运用这个数学知识的。

  做练习是需要的,可是有些高一学生只是为了练习去做练习,而不是为了巩固这个知识,扩展这个知识去做练习,经常是做完这个练习后算做完了,这样跟初中的做题是没有区别的。其实,我们还应该把这个练习中使用到的数学知识串起来,这样我们就能明白那些知识在运用,也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同样能发现那个知识点是重点,也能发现难题是如何把相关数学知识串起来的。

归纳总结 篇4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N·m2/kg2。为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

  ω=2π/T(周期)

  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

  mrω^2=mr(4π^2)/T^2

  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r^3/T^2=常数k'

  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

  mr(4π^2)/T^2=mk'(4π^2)/r^2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从太阳的角度看,

  (太阳的质量M)(k'')(4π^2)/r^2

  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

  万有引力=GmM/r^2

  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有时也称重力。在粒子物理学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电磁力合称4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质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电场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1010。因此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或粒子在电子显微镜和加速器中运动时,都不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是很小的,例如两个直径为1米的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引力也只有1.14×10^(-3)牛顿,相当于0.03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但地球的质量很大,这两个铁球分别受到4×104牛顿的地球引力。所以研究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运动时,通常都不考虑周围其他物体的引力。天体如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都很大,乘积就更大,巨大的引力就能使庞然大物绕太阳转动。引力就成了支配天体运动的的一种力。恒星的形成,在高温状态下不弥散反而逐渐收缩,最后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也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因此引力也是促使天体演化的重要因素。

归纳总结 篇5

  1.疑问代词即指who,whom, whose,which,what等用于引出特殊疑问句的代词。它们在句中可用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等。如:

  What did she say?她怎么说?

  Which are our seats?哪些是我们的座位?

  What are you worrying about?你为什么事烦恼?

  【注】 who和whom只用作主语、宾语和表语,不用作定语;what, which, whose则既可用作主语、宾语和表语,也可用作定语。

  2.what与which的用法区别:当选择的范围较明确时,用which;当选择的范围不明确时,用what。如:

  which color do you like,red,back or while?

  红色、黑色和白色,你喜欢哪种?

  What color is your car?

  你的汽车是什么颜色的?

  【注】

  1.由于what和who的选择范围可以很大或不明确,所以其后可以跟else,表示其他的人(或事物),但通常不跟表示特定范围的of短语;而which的选择范围相对比较小或明确,所以其后一般不接else,常与表示特定范围的of短语连用。

  Who (What) else did you see there?

  你在那儿还看到了別的什么人(什么东西)?

  Which of the three girls is the oldest?

  这三个女孩中哪个年纪最大?

  2.另外,比较以下两句:

  "Who is he?"他是谁? (who指姓名、关系等)

  What is he?他是千什么的? (what指职业、地位等)

  3.两个疑问代词同用的情况:

  Where and when were you born?你出生在何时何地?

  When and how did he go there?他是什么时候、怎么去那儿的?

  Where is it?" "Where is what?" "它在哪儿?" "什么在哪儿?"

归纳总结 篇6

  一、初中数学教学结课所遵循的原则

  (一)巩固性原则。结课遵循巩固性原则是课堂结尾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教师在结课时都应该做到这一点,梳理所传授的知识的结构,将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着重强调重要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二)多样性原则。很多人在教学时都是用布置作业来结束课堂,其实,结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布置作业,它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区别、课型与教学内容的差异,甚至不同的教学情境来选择相应的结课方式。满足多样性的原则。

  (三)概括性原则。一节课四十多分钟,教师往往向学生传授了很多知识,在课程的结尾,教师要学会对整节课所传授的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语言要尽量简练,使学生能加深印象,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窍门,能做到学以致用。

  (四)灵活性原则。教学情况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因此,数学教学中的结课要满足灵活性原则,对于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尽量让结课做到圆满,使整节课都精彩纷呈。

  (五)发展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的结课遵循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结课时对课堂知识进行延展和深化,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初中数学教学结课方式

  (一)归纳总结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归纳总结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课方法。利用归纳总结法进行结课,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主要讲授内容进行总结,对重点与难点进行强调。在归纳总结法引导的结课环节当中,学生会再次建立一个数学知识体系,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与明确。学生对于数学课堂学习内容的完整印象往往来自于归纳总结式的结课,同时,这对于学生总结能力与概括能力的提高较为有利。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讲解之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结课: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对象是平行四边形,在课上我们由生活实例引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学们要做的就是在课下进行复习,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运用方法。这样的归纳,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明确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课堂的重点与难点。但是,归纳总结法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没有明显的作用,是一种较为中规中矩的结课方式。因此,在运用归纳总结法进行结课之时,教师要加强对结课语言的重视,利用轻松的语气与平等的语言使课堂氛围得以缓解。

  (二)练习巩固法。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讲授,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师讲解的引导之下,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都是间接知识。通过练习,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的知识,更可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掌握不足之处。练习巩固法是对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的一种结课方法。教师在课堂的末尾,利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习题,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其运用刚刚学会的知识。

  拿“三视图”的讲解来说,教师在课上要为学生讲解三视图的原理与三视图的画法。而三视图只有在学生亲身应用之后,才能更加明白。因此,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或者五分钟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练习,让学生自己进行三视图的绘制。

  (三)设置悬念法。设置悬念法是最受推崇的结课方法,利用悬念的设置结束一节初中数学课,可以为学生留下最大的悬念。设置悬念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利用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学习的不完整性或者漏洞。在进行回顾的时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找到疑惑之处,这对于下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结课时间段内,教师重复此条性质,引导学生将正方形引入到长方形当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同学们,正方形与长方形有着同样的性质,那么正方形与长方形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在教师的疑问下,学生也会就此进行思考,对于下节课充满好奇。

  (四)情感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是极具有创新意义的初中数学结课方法,教师利用饱满的热情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进行表达,可以引起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重视。在情感激励之下,学生会与教师产生共鸣,共同投入到初中数学的学习活动当中去。在应用情感激励方法进行结课时,教师一定要关注自身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入境。

  对于“统计”教学来讲,在课堂的结尾,教师可以利用国家与社会发展衡量数据GDP为学生做统计作用的介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激励。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结课:GDP增长率体现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也肯定着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而GDP增长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这节课上你们学到的数学知识。所以,同学们,学好统计知识,可以使你成为一个社会分析小专家,洞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样的结课,可以使学生热血沸腾,找到学习成就感。

归纳总结 篇7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发展空间观念;

  3.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5.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6.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7.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培养计算能力;

  8.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二、学习难点:

  1.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2.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抽象小数的意义;

  3.掌握三角形的特性;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4.计算方法;退位减法;

  5.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整数加法: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整数减法:

  (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3.整数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整数除法: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9.运算顺序:

  (1)小数、分数、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2)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4)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5)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10.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的概念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字母公式:a+b+c=(b+a)+c11.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字母公式:a+b+c=a+(b+c)12.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的概念为: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字母公式:a×b=b×a13.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的概念为: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字母公式:a×b×c=a×(b×c)14.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为:两个数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字母公式:(a+b)×c=a×c+b×c15.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

  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16.小数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17.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18.小数的读法:

  一种是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例如:0.38读作百分之三十八,14.56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另一种读法,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例如:0.45读作零点四五;56.032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0005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19.小数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整数基本相同,即从高位起,依次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

  因此,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20.小数的性质:

  (1)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数不变。

  (2)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位,则小数的值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21.小数的近似值:保留小数:按要求在舍去部分最高位进行四舍五入运算。

  22.小数加法: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23.小数减法: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24.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25.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雨伞、帽子、彩旗、灯罩、风帆、小亭子、雪山、楼顶、切成三角形的西瓜、火炬冰淇淋、热带鱼的边缘线、蝴蝶翅膀、火箭、竹笋、宝塔、金字塔、三角内裤、机器上用的三角铁、某些路标、长江三角洲、斜拉桥等。26.三角形中的线段:

  (1)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2)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交点)向其对边所作的垂线段(顶点至对边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角平分线:平分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它到两边距离相等。(注:一个角的平分线是射线,平分线的所在直线是这个角的对称轴)(4)中位线: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

  27.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任取三角形两条边,则两条边的非公共端点被第三条边连接∵第三条边不可伸缩或弯折∴两端点距离固定∴这两条边的夹角固定∵这两条边是任取的

  ∴三角形三个角都固定,进而将三角形固定∴三角形有稳定性

归纳总结 篇8

  1、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2、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3、怎样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4、对线性规划问题:作出可行域,作出以目标函数为截距的直线,在可行域内平移直线,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归纳总结 篇9

  反正弦函数的导数:正弦函数y=sin_在[-π/2,π/2]上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arcsin_,表示一个正弦值为_的角,该角的范围在[-π/2,π/2]区间内。定义域[-1,1],值域[-π/2,π/2]。

  反函数求导方法

  若F(_),G(_)互为反函数,

  则:F'(_)_G'(_)=1

  E.G.:y=arcsin__=siny

  y'__'=1(arcsin_)'_(siny)'=1

  y'=1/(siny)'=1/(cosy)=1/根号(1-sin^2y)=1/根号(1-_^2)

  其余依此类推

归纳总结 篇10

  1、形成正确的解题程序

  无论是何种题型的物理习题,解题过程一般都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环节:读题、审题、情景、(对象)模型、规律、方程、求解讨论。一些同学解题时习惯于读题,找已知条件,找出要求的物理量,确定所用公式、定律,最后列出方程。其实用这种解题思路来解决物理问题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实践证明,只有规范地按照解决一般物理问题固有的解题程序,或者按照物理解题的基本模式进行操作,才有助于增强自己思维的条理性,最终达到解题程序自动化,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2、养成画图的习惯

  画示意图(力学中的受力图、运动情景图、v—t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光学中的光路图等)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解答物理习题的法宝。示意图能直观清晰地展示物理情景,可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变得形象具体。画示意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把握题意的'思维过程,一条简单的线段,一幅简单的图象,往往就是打开思路的金钥匙,很多同学问老师问题,当老师画出了示意图时,待求问题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便是明证。所以同学们从审题开始就应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这是学好物理、做好物理习题的“秘笈”之一。

  3、学会题后反思

  学好物理贵在领悟和理解,重在掌握物理解题思想和方法。解完题后,不能只管答案的对错,还应解后思考:题目涉及哪些知识点(模块)?解题的关键是什么?有哪些解法?能否将题目变通一下?经过这样反复思考和总结,同学们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相关内容
  • 个人工作总结开头怎么写(精选15篇)

    1、通用的个人工作总结开头写法:光阴如梭,一年的工作转瞬又将成为历史,20xx年即将过去,20xx年即将来临。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一定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

  • 2025年会计财务工作总结(精选12篇)

    春去秋来,恍然间已至年末。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接触到许多新的事情,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年初的时候领导安排了轮岗,我开始接触有关本部的业务。...

  • 2025年车间主任年终总结范文(精选11篇)

    x年转瞬即逝,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很多、学会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在这一年里我透过不断的努力,加强管理、技术学习,加强了车间的现场管理,把好质量关,尽自已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在这一年里,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扎实...

  • 车间主任2025年工作总结(精选10篇)

    在过去的一年,钣模车间在公司领导下在公司各部门以及我们车间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完成生产下达的任务,一如既往密切配合各车间各部门的工作,有计划完成每月,每周作业生产,主要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20xx年共生产焊接箱体557台...

  • 2025年安全生产月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1篇)

    市安监局:根据《关于开展xx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达市安监[]115号)精神,结合我局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全国安全生产月“综合治理,保障平安”的主题,在全市质监系统范围内开展了安全生产活动。...

  • 2025车间主任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1篇)

    20xx年过去了,迎来了挑战自身的20xx年。回顾过去的20xx年,我感谢领导们的信任和支持。XX月,我从一线副车间主任晋升为二线车间主任。在这一年里,我从领导那里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 乡镇2025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11篇)

    一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全县安全生产工作要求,从打基础、强管理、抓重点、严整治、广宣传入手,自始至终抓安全、千方百计保稳定,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了安全生产秩序,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生产社会氛围,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

  • 2025年5月安全生产工作总结(通用5篇)

    今年全国安全生产月。公司以宣传实施《安全生产法》为主线,坚持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突出安全发展,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安全发展,预防为主的宣传主题,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广泛听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