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访总结 篇1
多年来,胶州实验中学坚持通过家访、家长联谊会、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们结合新生报到以来的在校表现情况,详细了解了学生成才的校外环境,向学生和家长充分宣传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宗旨,宣传了学校的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导师制、“德育大循环”等教育特色,对引导新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思想观,同时寻求学生家庭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在家访中,老师们尤其关注了特殊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以此作为今后帮困等各项工作依据。8月25日早从学校所在地乘出租车到目的地,未到门口,还在楼梯上,一个双眼有神、脑袋大大的男孩子跟在他妈妈后面将我迎进了屋。从家里的摆设可以看得出来,家里没有豪华的室内装饰与现代化的`家电,但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小徐竞有一个自己独立的房间,四面墙上贴满了爸爸用电脑打印出来的唐诗以及徐竞从小到大所画的得意之作,房间左边是一个不小的书架,堆满了各种图书;右边安放着一架电子琴。徐竞的妈妈告诉我们,徐竞爸爸很重视儿子的早期智力开发,特别注意孩子创造力的培养,鼓励他多想、多看、多做。徐竞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广泛涉猎各种图书。今年暑假他在看《五十年的辉煌》一书时,发现里面有几处拼音错误,爸爸就鼓励他将书中错误摘出来,并作了订正寄给出版社,后来出版社同志回信感谢并表扬了徐竞,还赠了几本书给他。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这番交谈,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孩子在性格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面都是有
家庭教育根源的。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张田林爸爸那个在墙上贴唐诗的方法很好,什么时候叫他从电脑里再拉一份出来,我要将它贴在女儿房间的墙上。”我认识到家访促进老师、家长、孩子三方的情感交流。家访所具有的人情味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沟通方式都不能比拟的,不论是家长校访,还是电话访谈,都难以有这种效果。在一个完全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中,老师和家长朋友式的交谈,孩子也自由地舒展自己的个性,这样不仅利于学校与家庭双方在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还能进一步促成双方深层次的情感互动。一位新生的班主任曾由衷地告诉记者:“家访一个孩子,我就会喜欢上一个孩子,孩子们真的都很可爱!”相应地,家长对老师的态度也从原来有距离感的尊敬转变为无话不谈的亲密。
家访促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高度的协同,形成合力。对下一代的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各自的作用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都是最直接的,因而两者的协同很重要,在观念、方式上都是如此,尤其不能出现互相排斥、互不认同的现象。基于这一点来说,家访使得两者的协同成为可能,而且“天地”的事实证明这种协同是高效的:有位新生,从幼儿园中班直接升入小学,没有进行学前衔接教育,因此上课的许多规矩都不知道,给老师教学带来不少麻烦,家长非常着急。此时,数学老师到她家家访,逐一了解了孩子的表现、爱好、生活习惯后,帮助家长共同分析孩子现有的不足以及家长在教育上存在的误区,并且提议采用家庭学校两结合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事后证明,这位学生成长很快,不久就克服了原来存在的问题。
高中家访总结 篇2
今学期,我们对班中的一些同学进行了家访,以下是我的家访心得。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这次家访的学生中,有成绩相对比较好的',也有成绩居于中等水平的;他们中有些人文化课和术科都比较优秀,也有些是严重偏科的;有些同学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比较积极主动,综合能力强,有些同学学习潜能很大,但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几个同学中,基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进步都比较大。
通过家访,我们把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跟家长沟通清楚,然后说出我们的建议和希望。家访中,我们主要以鼓励为主。家访结束后,总结一下家长的反馈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家庭条件如何,他们都非常支持学生的学习,希望老师今后对学生要求更加严格一些。下面具体讲几点家长的反馈信息。
1.学习上还不够抓紧不够积极。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在学习上还不够抓紧不够积极。希望学生今后更加主动自觉学习,做一个听取老师意见,接受老师建议的好学生。也希望老师在学校多抓学生的学习,更加严格要求学生。
2.谢谢老师的关心,家长一定配合老师的工作。对于教师反映学生的情况,家长都非常开心。他们感谢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并承诺今后一定配合教师的工作。
3.请老师多关心。很多家长都感谢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很开心学生在学校学习有成绩,更开心学生在学习上有进步。家长感谢教师这次家访,认为这次家访是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重视,同时希望今后教师对孩子多点关心,更加严格要求他们。
家访给我的最大体会是拉近了与学生家长的距离,加强了沟通,增加了相互间的了解。同时我也觉得家访要做到真诚,要真正地是为了学生,要和家长共同把孩子教育好,而不是纯粹地向家长数说孩子的不是或是把学生的一些问题抛给家长。我想:老师尊重家长,给孩子成功的感觉,孩子高兴,家长也高兴。毕竟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骄傲和希望。特别是对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的孩子更需要如此。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指导家长,同时多进行交流,那么我们的教育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高中家访总结 篇3
由于多种因素,只和学生本人进行交流是不能完全真实了解学生情况的,为了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前一阶段在我校开展了家访活动,作为班主任积极响应学校号召。通过家访也给我本人上了一课。因为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三十七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访时的交谈中,老师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在家访中,通过和家长互通情况发现了许多问题,并和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措施。
具体案例:我班的刘×同学,高一阶段学习认真,进步明显。但进入高二后,学习状态懒散,上课还时有说话睡觉现象出现,找他谈过几次,也只是表面答应,并无彻底改观。家访过程中我详细介绍了刘×的在校情况:
1、学习呈下滑趋势
2、思想品德良好,在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3、自我要求有时不够严格,上课偶有说话现象,听讲状态不好
4、交往的同学朋友也都无心学习,彼此造成不好影响。
原来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自从家长给买电脑后,他沉迷网络,无心学习。家长本来是想买电脑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没想到适得其反。家访时刘×的姥姥也赶来,十分关心外孙的学习情况。并且批评刘×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还经常在家里玩牌,对孩子的影响不好。刘×的母亲也很羞愧,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通过家访,家长了解到刘×在校的学习情况,起初家长误认为孩子很聪明,小学回家不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上中学后,希望也能这样。如果不能这样,会不会是老师的教学存在问题或着不够关心孩子。实际上家长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当我在家访中交谈起这个问题时,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下子又进入另一个误区:希望一下子能解决问题,企图一劳永逸。通过家长教师的相互沟通,使家长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工作,要有足够的耐心,家长也表示今后一定配合学校工作,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整个家访过程中,有几件事给我印象深刻。
其一:家访前,该生还特意嘱咐老师说,家里养狗,提前告诉老师一声,省得没有心理准备吓一跳。让我感到孩子的.细心和可爱,也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情谊。
其二:孩子的姥姥,说话很直白,毫不护短,直接指出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家长应该力求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三:现在父母管孩子的方式也就是想起来就唠叨几句,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教师给家长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不如把批评转化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少批评多鼓励,不妨多关心孩子学习进展情况,慢慢把它变成自觉行为,化被动为主动。
家访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建议家长要严格要求和爱的鼓励相结合;对子女的学习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并重,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协调好家庭成员内部的教育力量;要多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思想动向,并对症下药;及时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开导,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注重发展长远利益,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着想。
全面的家访,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细致了解,与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社会,家庭,学生的联系。同时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也了解了一些学生家庭的困境,不但加强了师生感情,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对以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高中家访总结 篇4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弹指一瞬之间,整个高一生活已经悄悄地离我们而去了,紧张的期末考试也暂时告一段落,现在,我要针对这次考试做出如下总结。
言归正传,这次期末考试算是我这学期准备的最充分的、最重视的一次了,虽然各科的成绩都还不知道呢,但我认为考的并不理想。
其实上了高中,我才发现自己压根儿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所谓的”优势学科,每科都基本在十几名左右,语文学科曾经还有考过倒数前十的悲惨历史。那么就请先允许我天真地把数理化当作“优势学科”好了。
我自己对物理这次考得其实并不满意。这是因为前几次考试中所暴露出啦的问题仍然存在——面对一道貌似简单的解答题,总是因为着急而不好好读题,从而白痴地导致计算的多次错误,我通常会在这道题上会浪费很多时间进行计算过程的检查、重新理解原题以及重新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因此,我总结了一下不光是在物理这一学科上,而是要在整个理科上面要加强的三点是“读题认真而仔细,做题不慌而不忙,计算慢而求稳”。再有,第二点就是在做选择题是,由于多选题与单选题是混合在一起的(这次例外),所以我老是不敢多选,害怕因为自己的错选而导致扣更多的分数。虽然这是一个在考场上的策略,但这还是说明了我对概念的不熟,因此我以后要在课上更加专注于对概念的强行记忆。第三点就是选择及填空题的做题时间慢的问题,都是不好好读题导致的,所以我应该在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的同时加强自己的准确率,保证做一道对一道
数学虽然还不知道确切的成绩,但我并不满意,但还是肖老师的那句话,“这次考试比较简单……”我对自己的“长项”毕竟有自知之明,我必然不是最聪明的,但确实是在用心地、努力地学习数学——这一个我认为非常难的科目。不过至于在考试中是否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我觉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个成绩作为一个学期结束后的回报,应该是和自己的付出是成正比的。
就自己个人感觉而言,化学这次考得也似乎比较不错。但一些老师上课讲过的概念性的内容,我却好似第一次听到,完全没有印象,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下一步一定要做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上面提及的物理学科。化学学科我同样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自己说:“下了很多功夫”,虽然不像英语数学那样经常做课外题,但却是认认真真地对待老师所留的每一项作业,认真就着答案核对每一道题,把每个不懂的知识点,每道模糊不清的题都想尽办法弄明白。但我发现我的记忆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大脑经常自动地超某个知识文件夹摁下“delete”键,而且倒霉的是考试恰恰就考那些被无情地“删除”的知识。这个知识今天明白了,可能过几天学了新知识,就和新知识混淆了,而且容易忘。所以复习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加强自己的复习,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要巩固,记熟旧知识。着同样适用于每一个学科。
高中家访总结 篇5
一、重力及其相互作用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