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方案 篇1
【概述】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主要学习内容是识记生字,感悟课文,扩展阅读,网上留言。
【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和部首“□”,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由本课生字引出的新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留言版,展示学生的收获和心愿。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对创新识字、阅读、写作等语文活动很感兴趣。
2、学生能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儿歌等方法识字。
3、学生愿意使用留言板,但打字速度有待提高。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策略,让学生在语文实
践活动中自主发展、自我创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尽情想象和表达。
【学习资源】
1、多媒体网络资源。
2、课文──《四个太阳》。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环节】
1、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播放歌曲《种太阳》,导入课题。
2、自读课文,快乐识字:
展示课件,学生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并在小组汇报自己的识字成果。同学评议。
3、合作探究,朗读感悟:
以小组为单位,给四季画太阳,交流读书心得,在留言版上打出来。
4、浏览网站,扩展阅读:
学生进入教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进行有效阅读。
5、质疑问难,展示成果:
学生可以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展示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流程】
提供网络资源,指导学习
播放动画
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感悟
留言版
画心中的太阳
写读书感受
屏幕投影
打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
学生自主识字
自能识字:多种方法识记,扩展偏旁认字
师生游戏:教师组织学生做猜字游戏
生生游戏:看谁摘的“苹果”多
开始播放歌曲
情境导入
学生欣赏课文
借助拼音扩展阅读
提供展示平台
质疑问难交流收获
投影学生作品
结束
【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融入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认知目标:有兴趣地识字;积极地阅读;创造性地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善于与他人合作;喜欢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工具搜集处理信息 。
3、情感目标:有较强的求知欲;能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习任务。
实验设计方案 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投入,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水平,加快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师素质为基础,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实验教学质量,以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加强实践教学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普及实验教学工作,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
二、目标任务
“普实”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装备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普实”的最终目标。基本原则是: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全面落实,整体推进。
1、实验用房和教学仪器配备标准:
实验室装备基本达到教育部20xx年颁布的《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文件的配备标准,教学
仪器配置基本达到《教学仪器标准》的要求。做好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设备设施配置的整体水平。
2、完善实验室内部设施建设:中小学实验室内部设施建设包括实验室桌、椅、水、电设施、通风换气设施、安全设施、仪器柜等,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实验室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要求和“普实”规划进行装备和建设。
3、实验教师培训:全县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普实”专干以及各有关学科专兼职实验教师全部接受业务培训,并持证上岗。
4、示范校建立:建设县级一、二、三类普及实验教学示范校,做好州级、省级普及实验教学示范校的评选推荐工作。学校类别划分如下:
一类学校(4所):民中、二中、长小、二小。
二类学校(14所):广顺中学、威远中学、摆所中学、鼓扬中学、营盘中学、睦化中学、白云山中学、广顺小学、威远小学、摆所小学、鼓扬小学、营盘小学、睦化小学、白云山小学。
三类学校(15所):代化中学、马路中学、种获中学、新寨中学、中坝中学、代化小学、马路小学、种获小学、新寨小学、中坝小学、凯佐学校、摆塘学校、交麻学校、敦操学校、冗雷学校。
其它学校由各乡镇中心校参照小学“普实”示范性学校标准建设。
5、普及实验教学达标要求:全县中小学要按照贵州省“普实”验收标准,在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实验开出率和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达到规定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实现各项评估指标,做好过程督查和资料归类建档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省、州验收。
三、队伍建设
1、实验室人员
数量:理、化、生、科学每校每学科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完中每校每学科不少于2人),有与教学班相匹配的学科实验专、兼职任课教师;学历:高中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初中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小学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具有中师及以上学历。
技术要求:高中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持有高中实验教师上岗证;初中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持有初中实验教师上岗证;小学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持有小学实验教师上岗证。
实验设计方案3
时间安排:20xx年6月12日
内容:打电话
活动形式:听课、评课a
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通过“打电话”这个综合运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并会把优化思想运用在生活中,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具体措施:
一、探讨最优方案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 2、让生围绕这个题目,设计自己的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案,时间要最短。
3、交流学生独立方案→同桌互相交流→集体交流→汇报→小结
二、总结发现的规律
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正好是前面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也就是N分钟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等于前(N-1)分钟内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的总数。探研得到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的总人数就是2n-1人。
三、应用规律
发现这个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了,随着时间的增加,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数分别为1,3,7,15,31----因此要通知完15个队员,只需要4分钟。也可以让学生通知一个50人的合唱队,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分析,观察,理解题目的意思,怎样才能最好的缩短时间,找出最优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实验设计方案 篇3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方法和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实验设计方案 篇4
一、【实验题目】:
印刷条件对预涂膜覆膜质量影响探究
二、【实验设计思路】:
影响覆膜质量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覆膜工艺的影响和印刷条件的影响。覆膜工艺的影响无疑是覆膜的温度、速度、压力三种因素。往往现在对于覆膜质量影响因素大多是考虑到覆膜工艺(温度、速度、压力)的影响因素如出现:打皱、起泡、卷曲、出膜、亏膜、搭边痕的质量因素。而很少考虑印刷条件对覆膜质量的影响。而往往有些时候就是由于印刷条件的因素才影响了覆膜的质量。基于如此这次试验研究的方向就是在规定一定的覆膜条件,通过改变样张印刷所需条件进行打样并将其做预涂膜处理。最终的实验结果是为了探讨印刷条件是如何影响预涂膜质量,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最后以此为依据确定印刷品覆膜所适宜的最佳印刷条件。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IGT印刷适性仪、预涂膜覆膜机、剥离强度仪;
(2)油墨、铜版纸(确定规格,ph值)、BOPP预涂膜。
四、 【实验准备】:
在IGT印刷适性仪进行试验打样,确定一般印刷打样的印刷条件范围。(温度、速度、压力大致范围)。
五、 【实验原理及步骤】:
(1)采用覆合强度指标考察覆膜质量, 覆合强度的测量参考GB2T2790-1995标准进行测量。对于每个试样, 从剥离力和剥离长度的关系曲线上测定平均剥离力, 以N为单位, 记录下至少100mm剥离长度内的剥离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并计算相应的剥离强度值。
计算公式如下:
σ180 = F /B
式中: σ 180 为剥离强度(N/mm); F为剥离力(N); B为试样宽度(mm)。 利用上式, 计算所有试验试样的平均剥离强度、最小剥离强度和最大剥离强度, 以及它们的算术平均值
(2)利用IGT印刷适性仪在铜版纸上面进行打样。
1、在一定的墨层厚度、印刷速度、印刷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印刷实地打样,打样后将样条放在正常的印刷环境中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受纸张、温度、湿度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印刷时间间隔(0.5h、1h、1.5h、2h、2.5h、3h、3.5h、4h、4.5h、5h、5.5h、6h、6.5h、7h)的样条在预涂膜覆膜机上面进行覆膜( 覆膜的压力在6. 8mPa, 温度为90 e, 覆膜速度为100r/min)。然后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覆膜时间间隔。
2、在第一步所确定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的条件下,印刷压力、印刷速度一定,改变印刷墨层厚度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墨层厚度(0.5-4.0Lm)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覆膜的最佳墨层厚度。
3、在前两步所得到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和最佳印刷墨层厚度的情况下,控制印刷压力一定,改变印刷速度(0.1、0.2、0.3、0.4、0.5、0.6、0.7、0.8、0.9、1.0m/s)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印刷速度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的印刷速度。
4、根据前三步的实验所得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最佳印刷墨层厚度、最佳印刷速度的情况下,改变印刷压力(200-800N)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印刷压力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
六、【数据处理】:
七、【实验结果】:
八、【参考文献】:
实验设计方案 篇5
一、课题的背景和课题的界定
1.课题的背景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很多中学生思想觉悟不高,生活面狭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究底是主导者教师未能足够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一直以来遵循着一条简单而收效不大的被动途径:学生个体闭塞学——教师全面公开灌,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要求“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不相适应。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了。基于这点,提出了“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物理实验。
2.课题的界定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根据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每点进步,几乎大部分都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肖伯纳说:“假如你我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假如每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合作互动学习是西方尤其是美国中小学近年来盛行推崇的教学方式,认为可借鉴到中学生的物理教学上来。多个成员组成一个互助小组,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组,成员之间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使每个成员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种收获,并非仅指物理知识技能,还包括思想品质的提高,特别是在个人学会竞争的同时,学会团结协作。也就是说,倡导的不只是个体,同时也有整体,这与当今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互助小组协作、共同繁荣相吻合。
二、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能力及创新精神,鼓励研究、鼓励创造、鼓励竞争、鼓励团结,这无疑使学生的心理、思想、个性、审美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磨练和提高。
2、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合作互动,围绕新课程标准中各年级的知识点落实认知目标,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课堂内与课外形式多样的合作互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把学物理与学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朝着达致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这种实验自始至终贯串了这几条原则:主体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学相长原则。
(二)研究的内容
1、互助小组交流,研究学习。
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大力鼓励既要独立竞争又要共同进步。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虽然学生的性格不同,基础不同,但如果能够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切磋交流,就可以解开思维的“死结”,互相借鉴、互相鼓励、互通有无,最终收到和谐平等、共同提高的效果。
2、独立自主,积极钻研。大力提倡“怀疑”的精神,怀疑课本,怀疑老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拼搏,在培养求同思维的同时,更应大力培养求异思维。
3、巧于点拨,改革教法,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精选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法,如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小老师讲课等多种多样的教法,大胆科学处理教材,创设活跃的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立足于精讲精练,一节课只宜突出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因为要想“面面俱到”,实则“面面不到”。
4、开放共享,拓展空间
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录音机、幻灯片、录像、实物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刺激的多样性,驱动学生的学习内因,逐步使学生学会网上搜寻物理学习资料,从而获得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创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拓展一个学生物理知识与技能发展的新空间
5、合作互动,利用课堂物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鼓励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运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分析解决。
6、教师合作互动,加强自身的建设。
1)、作为物理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调控者,更须合作互动。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还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更新自我,更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教育和教学的水平。力争每个学期每个物理教师完成“五个一”: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说一节课、上一堂示范课、搞一项研究、写一篇教研论文。
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任务
崔爱莲“如何更好地进行合作互动互助小组设计完成实验”
伦学之“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模式探讨
2)、制作有一定质量的课件。
三、课题实施设计
研究分四个阶段:
1、酝酿准备(.11.12)组建课题组,宣传发动,印发学习有关资料,领会模式精神,确立方案,组织开展落实各项课题活动。
2、尝试运行(.1.3)按互助小组合作,自主讨论式教学模式进行实验。通过交流座谈、听课观摩,进行反馈总结,及时调整方案。
3、持续发展(.4-.7)积极完善互助小组合作,自主讨论式教学的教学模式,系统规范地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继续交流观摩等。
4、结题总结(.8.12)
各项目承担人总结各自的实验经验,形成论文,汇总写出总体实验报告。学生成果展示。参加各种竞赛。专家鉴定结题。
四、实验预期效果
1、学生的互动合作、主体创新意识增强。
学生们通过课内课外互动合作解决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主体的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形成良好的循环效应,逐步形成一个平等民主、积极上进、开放共享的学习新空间。学生的学习较以前自觉主动,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能够勤于思考,敢于发问、质疑。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物理中逐步掌握一定的物理学习技巧,从不喜欢到喜欢、由喜欢到热爱,物理成绩稳步提高。
2、学生能够把课堂物理与生活中的物理巧妙的结合起来。
学生们通过课内课外互动合作,真正认识物理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谦虚谨慎的好作风。
3、教师能在课题研究中团结合作,互相探讨,共同进步。能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加强自身的建设,使我们科组的物理老师在教学教研中有一个质的飞跃。
实验设计方案 篇6
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从真正意义上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进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黎城县学案教学实验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准绳,以《黎城县学案教学实验实施方案》为指导,以我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从实际出发,本着“先立后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我校逐步开展以学案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性变革,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验目标
总体目标
用三年时间,全面推进学案教学改革实验,逐步形成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案教学模式,努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高效课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水平。
具体目标
1、搞好一项实验。全力以赴,稳步、扎实、有效推进学案教学改革实验。
2、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探索并建立符合我校特色的学案教学模式;二是使学生基本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力争三个转变。一是实现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向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色转变;二是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实现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依据的评价方法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元评价策略的转变。
4、实现四个突破。
一是在课堂结构上有突破,民主、和谐课堂氛围基本形成;
二是在学习方式上有突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普遍使用;
三是在评价策略上有突破,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功能明显发挥,多元的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四是教学质量有突破,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
三、实施程序和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策略,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方法,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完成实验任务,形成学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一)实验准备
1、成立学案教学实验工作领导指导组,由领导指导组具体研究并制定我校的学案教学实验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
2、由教务处根据我校的`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和实施细则,全面具体安排我校的实验工作。
3、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动员部署学案实验教学工作,真正开始学案教学实验工作。
4、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实验教师为主体、以实验年级教师组成的实验教研组开展教研为支撑,开展集体备课,按一周提前量拟定学案。
5、总务上从全面推进学案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做好经费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保障工作。
(二)实验操作
20xx年10月—20xx年7月,在七年级开展实验,鼓励教师边学习边实验边实践,破立结合、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学案教学的方式方法。
20xx年9月—20xx年7月,七、八年级同时开展实验,并要总结、形成基本的学案教学模式。
20xx年9月——20xx年7月,七、八、九年级全部进入学案教学改革实验,要在总结完善已有模式基础上,形成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案教学模式。
(三)实验总结
每个学期、每个学年都要认真总结学案教学实验成果,并为下一学期、下一学年开展实验工作做好准备,推动我校的学案教学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保障措施和要求
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我校要成立学案教学实验工作领导指导组,成立实验年级教研组,教务处要安排专人管理实验教学纸质和电子档案。
2、建章立制、落实责任。第一、每名实验教师要写出自己的学案教学实验计
划,计划中要对一学期的学案课时数有具体量化,以便做到节节开展学案教学,坚决杜绝传统课堂教学。第二、每名实验教师要坚决按照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反馈、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开展教学,讲授不许超过10分钟。在此基础上来摸索自己的学案教学模式。第三、每名实验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要为每名学生打印学案,并向教务处分别提交纸质和电子学案,电子学案要由教务处安排专人全部上传到上遥中学的校本教研博客。第四、实验班级的前后两个黑板作为学案教学使用,特别是后面山墙的黑板不许作为班级板报使用。第五、根据我校实际,学案的设计以实验教师为主,其中教研组每两周要开展一次学案设计专题校本教研,集体备课一节。八、九年级教师在本学年中每月要设计一节学案,尝试开展学案教学。第六、本学期结束时要全面开展学案教学实验总结工作。
3、研训结合、边学便用。第一、实验教师在每节课后要撰写教学反思,通过反思开展研训。第二、实验年级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学案教学校本教研,校长、教务主任和教务处人员要参加,要提前一周确定教研主题,内容主要是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在学习中提高,在分析中进步。第三、走出去、请进来。本学期安排先去我县学案教学开展较好的东阳关中学听课学习,有条件的情况下再去搞的更好的学校学习取经。第四、全体教师每人每周听一节实验课。
4、政策倾斜、经费保障。第一、投资一万多元配备一体化速印机、打机、复印机,配足相应的纸张、油墨。第二、为每名实验教师接通宽带。第三、为每名实验教师订一份与自己学科一致的教育教学刊物,优先解决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料问题。
5、督导并重、保驾护航。第一、一周一检查与随机检查学案教学相结合,做到检查后签才能上课。第二、随机听课与学案教学公开课相结合,确保真正开展学案教学。第三、走访师生与召开师生座谈会相结合,经常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即时改进,确保学案教学稳步扎实推进。第四、搞好总结、交流,按时撰写并向教育局提交《学案教学实验阶段评估报告》。
五、上遥中学学案教学实验工作领导指导组
组长:李(校长)
副组长:王(副校长兼教务主任)
成员:付李李申赵
实验设计方案 篇7
一、研究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作用
二、实验处理:
比较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等组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三、实验变量
1、实验自变量
x=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2、实验因变量
Y1=获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学习的能力
Y3=评价信息的'能力
Y4=认知反思能力
Y5=自我评价能力
3、干扰变量及其控制
干扰变量:
(1)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不同
(2)任务设计和任务使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驱动教学过程。
(3)学生及其能力的变化和发展对这五种能力的影响。
干扰变量的控制:
(1)为了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是由于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其他因素,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等组比较实验。
(2)为避免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不合理对实验效果的影响,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带头人和学生在实验前应论证设计任务的合理性,以确保任务的合理性。
(3)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首先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计算机技术水平等因素,预测分析其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最后研究并消除教学效果。
四、测试程序设计
1、本实验假设
(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显著影响
(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显著影响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信息评价有显著作用
(4)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反思和认知能力有显著作用
(5)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信息评价能力有显著作用自我评价
2、实验对象
选择班级
实验设计方案 篇8
准备:
1、已玩过落体游戏。
2、羽毛、塑料积木、纸条、树叶、自制降落伞若干。
3、五张记录表。
过程: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2、摆弄落体进行感性探索。
(1)、请幼儿选择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落下来的情景。
(2)、进行讨论。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的物体落下来的样子,并用动作表示。
3、落体的方法记录。
(1)、请一位幼儿选择一样物体,先观察它落下来的样子,再尝试用画画的方法记录。
(2)、让幼儿自己玩玩、试试其余物体,观察不同物体下落时的有趣观象,并尝试用画画的方法记录。
(3)、逐一出示记录表,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样子是怎样的。
3、集体交流。
延伸活动:
玩一些落体游戏,如“托气球游戏”“吹鸡毛游戏”等,启发幼儿观察落体运动现象,并想办法吹起下落的鸡毛,托起下落的气球。
目标:
1、引起幼儿对落体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初步尝试记录。
实验设计方案 篇9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3、学习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坚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勇于为科学精神献身的可贵精神。
【预习案】
1、 给加点字注音:
滑稽( ) 咕哝( ) 祈祷( ) 惊扰( )
卷帙( ) 伽利略( ) 心不在焉( ) 赫赫有名( )
倔强( )( ) 嘘( )( )(两种读音)
2、 理清文章思路:
(1) 伽利略是怎样发现“摆”的规律的?
(2) 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实验,教授们、学生们和镇上的人持什么态度?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1段写“一个教堂司事”的“漫不经心”有什么作用?
2、 第2段中“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一句运用____
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语段最后一句中,“就这样”具体指什么?
4、 这一部分课文所记述的事迹表现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二、读课本1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第16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第17自然段描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4、品读第18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家“窃窃私语”,都说些什么?请根据文意补充。
5、 伽利略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请结合这一部分说说伽利略“特殊的.勇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检测案】
1、 解释下列词语:
等因奉此:
漫不经心:
一劳永逸:
心不在焉:
2、 课文中介绍了伽利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这与课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编写人:张国昌 审查人:张晓利 把关领导:刘小光
【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语言具体环境,品味生动传神的雅词;
2、结合课文的中心主题,出精美出彩的妙句。
【预习案】
1、 点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持之以恒( )
汲取( ) 渊博( ) 驾驭( ) 不言而喻( )
2、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是怎样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的?
(2)要想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哪些要素?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6页1-3题
二、读课本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7页1-4题
【归纳总结】
形成知识网络
1—3自然段:通过具体例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4—8自然段:
9—13自然段:
【检测案】
1、 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实验设计方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的根部吸水后传递给茎干和枝叶,促进植物生长。
2.观察把芹菜放入装有食用色素的水里,茎和叶子的变化。
趣味练习
活动概要
把芹菜放入装有食用色素的水里,观察芹菜茎和叶子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植物吃的东西(植物吃些什么呢?)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植物吃的东西】,说一说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我们吃什么长大呢?
我们吃下的食物会进入到身体的消化器官里,然后就会产生营养,营养供给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就会使我们长高也可以保护我们身体健康。
那么植物吃什么长大呢?
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植物的根部吸水后就会传递给茎干和枝叶,促进植物生长。
【展开】
2. 观看视频【植物吃的东西】,了解实验目标,备品以及顺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放入食用色素水里的芹菜会有什么变化呢?
看一看实验顺序。
1)在水杯里放入食用色素。
2)把芹菜斜着切开。
3)把切好的芹菜放入色素水里。
4)过一天之后观察芹菜的变化。
【活动:观察芹菜的变化】
3. 把芹菜放入色素水中,推测芹菜的变化。
把芹菜放入色素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
过了一天之后就可以发现芹菜叶和茎的变化,明天再来观察吧。
4. 观察放置一天的芹菜叶和茎。
用放大镜观察芹菜的叶,有什么变化?
分别横着切开芹菜和竖着切开芹菜,用放大镜观察截面的不同。
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结束】
5.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植物吃的东西(芹菜的颜色发生变化)写出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不能使用一般的颜料和彩笔,如果使用一般的颜色很难看出芹菜颜色的变化。(一定要使用食用色素。)
除了芹菜用百合或菊花也可以观察出来。
活动评价
对泡在色素水里植物颜色变化的理解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植物所需的水和养分都是通过连接的根,叶和茎来传递的,植物里有输导组织,本次实验中的水通过的就是水导管。
实验设计方案 篇11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可省)、培养皿8个、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5支(每支4.5mL水)、烧杯3个、三角瓶5个、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10个)、天平、滤纸、pH试纸等。
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0.9g、NaCl1.5g、琼脂4.5g、蛋白胨3.0g)、Lugol氏碘液、可溶性淀粉0.6g、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95%乙醇、无菌水等。
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甲山校区药用植物园面的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
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0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0-6。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0-6、10-5、10-4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小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
1)实验原理:
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该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2)步骤:
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含有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6、纯化从平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
实验设计方案 篇12
学习目标
1.掌握程序,方案书写的格式、内容。
2.培养能根据物质制备原理制定实验操作步骤、选择实验仪器装置的能力,巩固物质制备的实验操作。
3.能够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 读课本P78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用AlCl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制备Al(OH)3, 若在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与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有何不同,请填写下表。
滴加试剂顺序
现 象
离子反应方程式
NaOH溶液滴加AlCl3
AlCl3溶液滴加NaOH
(2)为使AlCl3完全转化Al(OH)3,最好选用什么试剂代替NaOH,你由此例中,当设计物质制备方案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2.[示例1课本78面]以铝屑为原料制备Al(OH)3的实验方案设计。
(1)下面是课本中制备Al(OH)3的三个方案,请写出每个方案中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在括号内填写所加试剂
方案一:
Al(OH)3
Al2(SO4)3溶液
铝 屑
反应式①
②
方案二:
铝屑
Al(OH)3
NaAlO2溶液
( ) ( )
① ②过滤、洗涤
反应式①
②
方案三
铝 屑
铝 屑
( )
Al(OH)3
① ③
铝 屑
Al2(SO4)3
( ) 过滤、洗涤
NaAlO2溶液
②
反应式
问题讨论:
(1)为使铝屑中的铝全部转化成Al(OH)3。方案三中① ②的铝用量相同吗?如果不同,两者的比例应是多少?
(2)方案评价:三个方案中请填写每生成1mol Al(OH)3所消耗的原料H2SO4和NaOH的物质的量列表如下:
方案
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
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从原料消耗和实验操作的简易性方面考虑,应选择的方案是
2.阅读课本P80页以Al为原料制备Al(OH)3的实验方案(有条件的学校,按实验方案要求做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及数据填写在课本相应的地方)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制备的实验方案包括的项目一般有
(2)步骤1中用NaOH溶液洗涤铝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铝屑分成等质量四份,其原因是
。
(3)步骤5中如何检证Al(OH)3已洗涤干净,请写出操作步骤。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1.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首先要弄清物质制备的原理,从原理为切入点设计方案,方案一般已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
2.针对一个实验,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要会得对每个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理论上要科学。②操作上要简单可行。③原料用量要节约。④要环保,符合绿色化学原则。
【评价】
1.用以下三种途径制取等质量的硝酸铜(1)铜跟浓硝酸反应(2)铜跟稀硝酸反应(3)铜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硝酸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
C.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1)>途径(2)
D.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途径(1)>途径(2)>途径(3)
2.长期存放的亚硫酸钠可能会被部份氧化,可通过实验来测量某无水亚硫酸钠的纯度,某同学设计有如下几步操作。
①称量a克样品,置于烧杯中
②加入足量蒸馏水,使样品溶解。
③加入稀盐酸、使溶液显强酸性,再加过量的BaCl2溶液。
④过虑,用蒸馏水洗涤沉淀。
⑤加热干燥沉淀物。
⑥将沉淀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⑦重复⑤﹑⑥操作直到合格,最后得到bg固体。
(1)本实验是否能用Ba(NO3)2代替BaCl2? 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加盐酸使溶液呈强酸性的目是:
(3)步骤⑦中的合格标准是:
(4)实验测得样品中无水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实验设计方案 篇13
小挠度曲线算例
编程代码:
clear
x=[0 400 800 1200 1600 20xx 2400 2800 3060];
y=[0 130 232.6 320.4 348 389 329.4 165 0];
n=length(x);
dy(1)=0.361;
dy(n)=-0.673;
%求解系数c(i)
for i=1:n-1
m(i)=(y(i+1)-y(i))/(x(i+1)-x(i));
end
a(1)=0.5;
b(1)=(m(1)-dy(1))/(2*(x(2)-x(1)));
for i=2:n-1;
fff=2*(x(i+1)-x(i-1))-a(i-1)*(x(i)-x(i-1));
a(i)=(x(i+1)-x(i))/fff;
b(i)=(m(i)-m(i-1)-(x(i)-x(i-1))*b(i-1))/fff;
end
for i=(n-1):-1:1
a(n)=0;
c(n)=(dy(n)-m(n-1)-(x(n)-x(n-1))*b(n-1))/(2-a(n-1))/(x(n)-x(n-1));
b(n)=c(n);
c(i)=b(i)-a(i)*c(i+1);
end
c
x1=0:1:3060;
y1(1)=y(1);
y1(3061)=y(n);
for j=1:1:3059
x1(j+1)=x1(j)+1;
end
for i=1:1:n-1;
i=1;
for j=2:1:3060
if (x1(j)-x(i))*(x1(j)-x(i+1))>0;
i=i+1;
end
t=c(i)*(2(i+1)-x1(j)-x(i))+c(i+1)*(x(i+1)+x1(j)-2(i));
y1(j)=y(i)+m(i)*(x1(j)-x(i))-((x(i+1)-x1(j))*(x1(j)-x(i)))/(x(i+1)-x(
i))*t;
实验设计方案 篇14
学院:专业班级:课程:实验名称:组员: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与掌握利用ITS序列鉴定真菌的原理;
2、掌握用ITS序列鉴定真菌的方法有步骤。
二、实验原理
1、菌物是真核生物的重要类别,传统的菌物分类以子实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为分类基础,由于部分菌物的子实体不易获得,形态特征不易掌握,少数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稳定,是传统的菌物鉴定工作困难或分类系统意见分歧。内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位于5.8S和18S之间(ITS1)以及5.8S和28SrDNA之间(ITS2),ITS1和ITS2常被合称为ITS,并且5.8SRNA基因也被包括在ITS之内。近年来,利用真核生物在rDNA的ITS区域既具保守性又在科、属、种水平上均有特异性序列的特性,对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随着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在菌物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确、亲缘关系不清楚的物种通过该技术得到了解决,一些重要的菌物遗传信息得到阐明。
2、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内转录间隔区。是真菌核糖体RNA(rRNA)基因非转录区的一部分。用于真菌鉴定的ITS序列通常包括ITS1、5.8 S和ITS2。真菌ITS区域长度一般在650~750 bp(碱基对)。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鉴定是指对ITS序列进行DNA测序,通过将测序得到的ITS序列与已知真菌ITS序列比较,从而获得未知真菌种属信息的一种方法。
ITS鉴定的原理:rDNA上的5.8、18和28 SrRNA基因有极大的保守性,即存在着广泛的异种同源性。而由于ITS区不加入成熟核糖体,所以ITS片段在进化过程中承受的自然选择压力非常小,因此能容忍更多的变异。在绝大多数的真核生物中表现出了极为广泛的序列多态性,即使是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2个种都能在ITS序列上表现出差异,显示最近的进化特征。研究表明,ITS片段的进化速率是18 S rDNA的10倍。这就是ITS序列在微生物种类鉴定和群落分析的理论基础。ITS1和ITS2是中度保守区域,其保守性基本上表现为种内相对一致,种间差异比较明显。这种特点使ITS适合于真菌物种的分子鉴定以及属内物种间或种内差异较明显的菌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由于ITS的序列分析能实质性地反映出属间、种间以及菌株间的碱基对差异,此外ITS序列片段较小、易于分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真菌属内不同种间或近似属间的系统发育研究中。ITS的序列分析还有效地解决Lenti nul a、Suill us、Tuber、Cer at ocystis和Oi diodendron等真菌应用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所引起的纷争,弥补了传统分类上的一些不足。
ITS 鉴定的方法学:真菌rDNA ITS序列分析用于真菌系统分类通常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实现。rDNA多复制的特性,有利于低浓度或被更高度降解的DNA样品中ITS区域的扩增。这有利于研究尚无任何rDNA序列资料的生物。根据这些基因上高度保守区段设计出通用引物,借助PCR技术扩增rDNA的目的片段。PCR技术在真菌分类、鉴定中与直接测序法相结合有很大的优越性[ 14] : ①只需少量的DNA,每次扩增只需约0.1~10 ng;②可对DNA的2条链测序,从而减少错误;③可利用总DNA的较粗制备品;④适合于自动测序仪进行测序。
三、实验器材
1、真菌总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纯度、浓度的检测:
1)、仪器:离心机离心管移液枪(200μL、1000μL)枪头研钵恒温水浴锅超净工作台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一次性手套凝胶成像系统
紫外分光光度计
2)、材料:真菌3)、试剂:
(1)、DNA提取液:0.2M Tris-HCl(pH 7.5),0.5M NaCl,0.01M EDTA,1%SDS
(2)、3M NaAc
(3)、TE:10 mmol/L Tris-HCl pH8.0,1 mmol/L EDTA
(4)、酚(pH8.0):氯仿:异戊醇(25:24:1)
(5)、氯仿:异戊醇(24:1)(6)、异丙醇
(7)、无水乙醇
(8)、75%乙醇
(9)、加入巯基乙醇(10)、RNaseA
2、ITS片段的PCR扩增及其产物电泳检测:
1)、仪器:PCR热循环仪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移液枪一次性手套2)、材料:真菌ITS片段3)、试剂:
(1)、引物:ITS4:5’-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3’(5’端引物)ITS5: 5’-GGA AGT AAA AGT CGT AAC AAG G-3’(3’端引物)
(2)、ddH2O(2.5mM)
(3)、10×MgCl2缓冲液
(4)、DNA模板
(5)、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Taq酶)
(6)、50×TAE贮存液
(7)、6×加样缓冲液
(8)、100bpDNA ladder。
(9)、溴酚蓝染料
3、ITS片段测序
1)、仪器:PCR热循环仪高压电泳仪测序用电泳槽制胶设备吸头、与电泳玻璃相配的染色盘、小指管
2)、材料:ITS片段PCR扩增产物3)、试剂:
药品: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乙二胺四乙酸(EDTA)硼酸尿素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过硫酸铵冰乙酸碳酸钠(Na2CO3)甲醛硫代硫酸钠硝酸银(AgNO3)测序级Taq DNA聚合酶4种d/ddNTP混合液pGEM-3ZF(+)对照DNA 1μg/μL ITS4/ITS5正向引物粘合硅烷硅烷
溶液:
(1)、5×TBE:
Tris 13.5g硼酸6.9g EDTA 0.9g用双蒸水定容至250mL
(2)、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贮液:
尿素
63.06g
丙烯酰胺8.5g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45g 5×TBE 15mL用双蒸水定容至150mL(用普通滤纸过滤后使用)。
4、BLAST比对、鉴定属、种:
仪器:电脑及携带BLAST程序(基本局部相似性比对搜索工具)
5、进化树的绘制
仪器:电脑及携带MEGA软件(分子进化遗传分析)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实验内容:
1、大量真菌的准备;
2、真菌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3、真菌基因组DNA纯度、浓度的检测;
4、ITS片段的PCR扩增;
5、ITS片段的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6、ITS片段测序;
7、BLAST比对、鉴定属、种。
(二)、实验步骤:
1、真菌总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纯度、浓度的检测:
(1)、准备大量的真菌,然后去1g真菌,在液氮中迅速研磨成粉。
(2)、2%CTAB抽提缓冲液在65℃水浴中预热;
(3)、在1.5mL离心管中加入65℃预热的抽提液700μL。
(4)、加入巯基乙醇50μL,上下震荡,使蛋白质变性沉淀,65℃水浴40min,每隔10min振荡混匀一次。
(5)、加入等体积(约750μL)的氯仿/异戊醇(24/1)混匀,除去蛋白质,4℃平衡离心,10000rpm,10min。(6)、取上清(约750μL)到1.5mL离心管中,加1/5体积(约150μL)65℃预热的CTAB/NaCl混匀,加入600μL的氯仿/异戊醇(24/1)混匀,4℃平衡离心,10000rpm,10min。
(7)、取上清,加等体积(约750μL)的CTAB沉淀液,颠倒混匀。65℃水浴30min至沉淀可见。4℃平衡离心,10000 rpm,10min后小心去上清。
(8)、沉淀用TE(0.5mL)溶解,加入等体积(约0.5mL)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抽提,4℃平衡离心,10000rpm,10min。
(9)、取上清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1mL),再加入1/10体积的NaAC(pH 5.2)约0.1mL。
(10)、-20℃冰箱1h,4℃平衡离心,12000rpm,10min,弃上清,用70%酒精清洗2次,滤纸吸去多余水分,超净台吹干。
(11)、0.05mL TE溶解,加入5μLRNA酶液37℃放置30min;(12)、吸取适量样品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检测浓度与纯度;
(13)、剩余的`样品置于-20℃保存待用。
2、ITS片段的PCR扩增及其产物电泳检测
ITS4:5’-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3’ ITS5: 5’-GGA AGT AAA AGT CGT AAC AAG G-3’
1)、PCR Amplification reaction system(PCR扩增反应体系)(50μl)ddH2O 38.5μl 10×buffer with MgCl2(MgCl2缓冲液)5.0μl dNTPs(2.5mM)1.0μl Primer5’(5’端引物)2.0μl Primer3’(3’端引物)2.0μl DNA template(DNA模板)1.0μl Taq DNA polymerase(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5U/μl)0.5μl
2)、反应程序如下:
(1)94℃ for 5 minutes denaturalization(94℃预变性5min)
(2)94℃ for 45 seconds denaturation(94℃变性45s)
(3)52℃ for 45 seconds annealing(52℃退火45s)
(4)72℃ for 1min30sec extension(72℃延伸90s)重复步骤(2)-(4)30次
(5)72℃ for 10 minutes final extension(72℃最后一次延伸10min)大概500bp左右
3)、取5μl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余-20℃保存:
(1)、琼脂糖凝胶:将50×TAE贮存液用蒸馏水稀释成1×TEA电泳缓冲液,待用,按1%称取适量琼脂糖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对应量1×TEA稀释缓冲液,盖上封口膜,以减少水分蒸发,放入微波炉里加热沸腾,取出摇匀,使瓶壁上粘附的琼脂糖全部溶解,反复3次,至琼脂糖全部溶化,放置,待其稍冷却。
(2)、胶板的制备:将制胶槽置于水平支持物上,选择合适厚度和齿数的样品梳,插上梳子。向冷却至50-60℃的琼脂糖凝胶液中加入溴化乙锭(EB)溶液数滴,摇匀,小心地倒入制胶槽内,使胶液形成均匀的胶层。待胶完全凝固后,小心拔出梳子,将胶块取出,至于已加入足量1×TEA电泳缓冲液的电泳槽内。
(4)、加样:取5μl样品与2μl 6×加样缓冲液混匀,用微量移液枪小心加样品槽中,在第一个孔或最后一个上样孔内加入5μl的100bpDNA ladder。
(5)、电泳:接通电泳槽与电泳仪的电源,以5V/cm(约100V)电泳,当溴酚蓝染料移动到距凝胶前沿1-2cm处,停止电泳。
(6)、成像:戴上一次性手套,在波长为254nm的紫外灯下观察胶块,DNA存在处显示出肉眼可辨的桔红色荧光条带,用凝胶成像系统照相。
3、ITS片段测序
(一)测序反应:
1.对于每组测序反应,标记四个0.5ml eppendorf管(G、A、T、C)。每管加入2ml适当的d/ddNTP混合物(d/ddNTP Mix)。各加入1滴(约20ml)石蜡油,盖上盖子保存于冰上或4℃备用。
2.对于每组四个测序反应,在一个eppendorf管中混合以下试剂:
(1)样品反应:
质粒模板DNA 2.1pmol 5×测序缓冲液5ml引物4.5pmol无菌ddH2O至终体积16ml
(2)对照反应
pGEM-3Zf(+)对照DNA(4mg)4.0ml
5×测序缓冲液5ml
ITS4/ITS5正向引物(4.5pmol)3.6ml
无菌ddH2 O至终体积16 ml
3.在引物/模板混合物(以上第2步)中加入1.0ml测序级Taq DNA聚合酶(5u/ml)。用吸液器吸动几次混匀。
4.从第3步的酶/引物/模板混合物中吸取4ml加入每一个d/ddNTP混合物的管内。
5.在微量离心机中离心一下,使所有的溶液位于eppendorf管底部。
6.把G、A、T、C 4个反应管放入预热至95℃的热循环仪,先经过95℃ 2min,然后进入如下循环:
95℃ 30s变性42℃ 30s退火70℃ 1min延伸45-60个循环后,取出置于冰箱中
7.热循环程序完成后,在每个小管内加入3μl DNA测序终止溶液,在微量离心机中略一旋转,终止反应。
(二)、测序凝胶板的制备
1、玻璃板的处理:
(1)短玻璃板的处理
A.在1ml 95%乙醇, 0.5%冰乙酸中加入5ml粘合硅烷(Bind Silane),配成新鲜的粘合溶液。
B.用经浸透新配的粘合溶液浸透的吸水棉纸擦拭仔细清洗过并已经自然干燥的玻璃板,整个板面都必须擦拭。
C.4-5分钟后,用95%乙醇单向擦玻璃板,然后略用力沿垂直方向擦拭。重复三次这一清洗过程,每次均须换用干净的纸,除去多余的粘合溶液。
2、长版处理(换双橡胶手套)
(1)、用浸透硅烷的吸水纸仔细擦边玻璃板表面。
(2)、5-10min后,用浸透95%乙醇的干净吸水纸轻轻擦去多余硅烷(硅烷不能过量,否则影响印染效果)。(3)、用0.4mm边条装配好,再用胶带粘好,用夹子夹好以防渗漏。
(4)、将板呈40°角倾斜,按下面的比例直接混合溶液,然后用烧杯直接灌胶,或用50mL注射器注入,避免出现气泡(气泡出现,可敲击玻璃板,使之排出)。
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贮液90mL,四甲基乙二胺(TEMED)60μL,过硫酸胺90μL。灌满后将鲨鱼梳子背面插入液面5-6mm,将板放置20°角使之聚合。在室温中约20min内聚合(注意底部不要边条,直接用胶带封,否则边条不易取出)。
3、测区产物凝胶电泳(凝胶灌制后2-24h后均可获得良好结果)
(1)、去掉凝胶两边和底部胶带纸,拔下鲨鱼齿梳并转过来用尖齿插入凝胶约1mm。将凝胶板安装到电泳仪上,在电极上、下槽都倒入1×TBE电泳缓冲液,用吸管吹洗掉梳齿形成加样孔中残留的尿素,并去掉气泡。
接稳定电源,40cm胶以1300V预电泳20-30min,是凝胶加热到60℃左右。
(2)、将G、A、T、C 4个小管,各加入3μLDNA测序反应终止液,置于沸水中煮沸2min迅速插入冰中,上样前,短暂离心混匀。
(3)、关闭电源,上样4μL。
(4)、上样后,继续电泳,直至二甲苯蓝染料距离玻璃板底部2cm时,终止电泳。
4、DNA测序凝胶的银染法处理
(1)、玻璃板的分离:电泳结束后,小心揭开玻璃板,凝胶应牢牢黏附在短板上。
(2)、凝胶的固定:将凝胶连同放入磁盘中,加入固定液,注意要没过凝胶,放置20min直至溴酚蓝和二甲苯蓝的颜色消失。缓缓水平摇动。固定液可回收做定影液。
(3)、洗胶:用双蒸水漂洗凝胶3次,每次2min。漂洗时轻轻摇动,每次前都将胶沥干10-20s。
(4)、凝胶的染色:加入染色液缓缓摇动染色30min(25min后可在另一瓷盘中备好显影液,同时要预冷到10℃)。
(5)、凝胶的漂洗:由于这一步非常关键,所以操作一定要非常快。将染色液倒入一个容器内,将瓷盘用双蒸水涮一下,然后倒入3L双蒸水,将凝胶浸入,然后将凝胶立即放入准备好的预冷显影液中(从胶浸入双蒸水到放入显影液不能超过5-10s,如超过则重复(4)(5)步)。
(6)、凝胶的显影:缓缓摇动,直到凝胶上显条带,一般为5-6min,时间不要过长,否则背景会过深(边摇动,边观察,棕褐色条带到一定强度后,马上终止)。
(7)、终止显影:将等体积定影液直接加入显影液,缓缓摇动2-3min(时间过长会使染色变淡)。
(8)、凝胶的漂洗:用双蒸水漂洗2次,每次2min。
(9)、将凝胶放在空气中干燥,识读序列。
4、BLAST比对、鉴定属、种
5、进化树的绘制
实验设计方案 篇15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进: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cm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己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进: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一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己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一定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一定要有充盈的液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
⑷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
2、临时切片的制作
⑴选材
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起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形成平面,刀口向内,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镜检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3、临时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匀的离散细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
四、预期结果:
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子草茎的结构。
2、通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通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通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指导方法与指导流程:
讲解实验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徒手切片的`方法,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
演示实验
↓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
让学生自己实验(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中的问题,做到重点深入,个别指导与普遍照顾相结合)
↓
实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