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期末复习方案 篇1
时间转眼即逝,紧张而又充实的一学期即将结束。为了使学生在期末复习中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人特制定以下复习计划:
一、本册的复习内容包括:
有余数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路线,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测量、认识图形、解决问题、统计。
二、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有余数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的复习。
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两步解答时,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能掌握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
3、“方向和路线”的复习。
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4、“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5、“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6、“测量”的复习。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7、“认识图形”的复习。
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8、“解决问题”的复习。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9、“统计”的复习。
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三、复习的重、难点
复习的重点:放在数与数的运算这一块内容中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万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两部分内容。
复习的难点是:万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复习措施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4、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5、在复习中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6、在复习中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7、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8、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
数学期末复习方案 篇2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如:49+42≈90 28+45+24≈100
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5、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二、米和厘米知识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7、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8、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三、表内乘法知识点
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表示:5×4或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因数×因数=积加法:加数+加数=和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如:1×9=10—1 9×5=50—5
7、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
8、“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
四、观察物体知识点
1、每个图形的左、右或上、下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对称。
2、用虚线把图形平分成完全对称的两个部分,这个虚线叫做对称轴。
3、倒影属于上下对称。照镜子时,前后、上下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有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统计知识点
1、“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2、在统计图中,如果一格表示数量2,那么半格就表示数量1。9、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5就是5的3倍。
数学期末复习方案 篇3
一、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定律、法则和我们平时总结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引导学生弄清来龙去脉,沟通相互关系,掌握推证过程,注意表达形式,归纳记忆方法,明确主要用途。所以复习时首先应将涉及到基础知识复习一遍。
在抓基础知识地同时,适当综合,重在拓宽知识应用范围,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地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整理,不能使教师一个人整理,全班学生只是看,只是听,只是记。拓展知识应用范围,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地数学问题。
二、强化解题能力
数学的解题能力包括:思维的能力、解题的能力、运算的能力等。复习时应让学生把所有的类型习题都练习一遍,尤其是在初学的时候没有解决的习题。在做题的同时,要让学生注意几点:
1、要注意总结解题的规律。
2、对于每一道习题都要计算出最终的结果。
同时,在具体教学时,应加强反馈,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独立练习,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根据错误的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教材中带星光号题和补充题,提高他们复习的兴趣,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帮他们掌握好基础知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理解基本的概念,算理,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三、注意分层落实
复习中要分层进行,抓落实。要吃透两头,一头是要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的要求,另一头是对学生情况做到上不封顶,下要包底,提优生,抓中差生。在复习中针对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要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中要抓优生,要让优生做一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题型,这类思考题应适当增加难度,走出课本练习一些活的,没有惟一答案的题型,训练学生对一题多解能力的提高,使一些优生的成绩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2、复习的重中之重是抓中差生,对班里学习成绩不稳定,成绩在70分以下徘徊的学生,课堂上要重点指导,特别关注,从基础地知识抓起,由易到难,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夯实基础,课堂上让他们多板演,对他们多提问,对他们做的练习及时批阅,及时纠错,同时通过训练题型的多样化,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打分数的方式来激励后进生、学困生,时刻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他们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从速度和正确率上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加强综合测试,训练学生独立审题、答题的好习惯,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地能力。从而达到不同层次学生共同体高的目的。
数学期末复习方案 篇4
数学: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案
高三数学复习,大体可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复习方法与侧重点都各不相同,要求也层层加深,因此,同学们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复习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1.第一阶段,即第一轮复习,也称“知识篇”,大致就是高三第一学期。
在这一阶段,老师将带领同学们重温高一、高二所学课程,但这绝不只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因为在高一、高二时,老师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你学的往往时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而在第一轮复习时,老师的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他们系统化、综合化,侧重点在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所以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到:
① 立足课本,迅速激活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建议大家在高三前的一个暑假里通读高一、高二教材)
② 注意所做题目使用知识点覆盖范围的变化,有意识地思考、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到老师选题的综合性在不断地加强。
③ 明了课本从前到后的知识结构,将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化、网络化。能提炼解题所用知识点,并说出其出处。
④ 经常将使用最多的知识点总结起来,研究重点知识所在章节,并了解各章节在课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二轮复习,通常称为“方法篇”。
大约从第二学期开学到四月中旬结束。在这一阶段,老师将以方法、技巧为主线,主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复习,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是以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方法解决一类问题、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