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篇1
一、调查目的:
在这新春佳节里希望可以了解到关于春节的一些风俗,和他们的意义,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二、调查提纲:
从网上去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看看,城乡的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三、调查背景:
在感叹“到底该咋过年”的时候,人们也在寻觅过年的新方式、新体验。兔年春节,城乡老百姓“换位”过年成一景。于是,我决定展开调查。
四、调查成果:
赶超市、逛景点,乡下人进城不含糊。春节前夕,在郑州各商业街上,经常可以看见操着乡音、忙着挑选年货的农民工。刘卫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镇,在郑州一家汽修厂打工。他说,“在外辛苦一年,得带些拿得出手的东西回去。这不,丹尼斯搞促销、打折,就买了DVD、电饭煲、冰箱。让村里人看看,俺在城里混得不错!”这两年,郑州市容市貌改观很大,城区景观焕然一新,从正月初一开始,不少郑州近郊和区县的乡下人纷纷到城区参观游览。不少人来到世纪欢乐园、郑东新区,参观高楼大厦,欣赏霓虹闪烁。农历正月初二,家住荥阳市高山镇的李庆民带着一家人,租了辆昌河面包,把二七广场、碧沙岗公园等景点逛了个够。李庆民说,种地不交农业税,政府还有补贴,儿子打工还往家寄钱,年收入七八千元,这次进城,就是感受城里人的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让劳作一年的放松放松。
乡下人进城赶时髦,城里人则来到乡下,住农家、品民俗,有滋有味过大年。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张建国说,在城里生活很富足,天天像过年,逢着春节就觉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计,乘车回农村老家过年:从农历小年起,杀猪宰羊、制年食、办年货、贴门神、祭祖、走亲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农村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农家乐”式景点让人耳目一新。“城里人过年方式简单,总过不出味。今年携全家回农村过年,就是想陪陪父母、叙叙家常,让子女感受到纯朴的过年风俗,体验到农民的生活,感知新农村和人们新观念的嬗变,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区的马福顺说,在郑州,许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有亲戚的城里人,几乎年年都回老家过年。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
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
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
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
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乐:
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8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在重庆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分配。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重庆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篇2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壹文网!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延伸阅读:
小学生春节安全短信
尊敬的家长,您好:要求家长尽量陪孩子一起放炮,在燃放烟花炮竹时必须做到三不二会一坚决。三不,即不在重点消防单位及周边安全距离内燃放烟花爆竹,不买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烟花爆竹,不向行人和车辆等投掷烟花爆竹;二会,即会选择允许燃放的烟花爆竹品种,会安全燃放;一坚决,即坚决不燃放双响炮、雷王、礼花蛋、拉炮、摔炮、砸炮、鸣沙炮、蹿天猴、地老鼠等违禁爆竹。
时刻关注家中用火、用气、用电安全。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要让孩子独自在家。
尽量少带孩子前往人群拥挤的、空气污浊的场所,尽量减少带孩子去聚会和旅游,保持居室开窗通气,经常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加强锻炼。
不要拿在手中、更不要酒后燃放烟花爆竹。出现哑炮,不要马上靠近,耐心等上十几分钟。
寒假来临,天气寒冷,为加强对学生用火、用气、用电和交通安全教育,高度重视孩子的寒假安全教育,防止意外发生。
人生快乐当平安,最是安全抵万金。莫要贪恋烟花燃,父母陪伴乐趣在。
上下车辆不争抢,乘车文明要做到,礼让他人显高尚,道德标兵争着当。
不玩电器不玩火,家宅平安最重要。遇到危险莫要慌,安全知识派用场。
十字路口把灯瞧,过街应走斑马线。独自出行要小心,告知父母事遂心。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篇3
当我们想了解一些情况或事件时,往往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最终的调查结果会写在调查报告中。怎么写好调查报告?以下是边肖收集的春节习俗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
调查背景和目的
春节,俗称中国新年,是中华民族最庄严的传统节日。一般来说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然而,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祭在第二个月的第八天或第二个月的第二十三或第二十四天,直到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以除夕和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末年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
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神佛、祭祖、移旧造新、迎禧接福、祈求好年景。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分为东、西、北、南。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每个地区在春节习俗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观点。
调查对象
1.区域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重点是万州和云阳的城乡。
2.人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口为当地居民,人口年龄不细分。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走访万州和云阳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春节期间的行为,询问他们具体的习俗。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皮派坪一条街的居民秦伯佳,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也就是除夕的前三天。秦伯家刚搬新家,正在招待客人庆祝。当地人称之为“快乐屋”。
据秦波口中所说,随着春节临近,腊月很多人都是喜庆的日子,摆酒席的人也很多,所以餐厅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预定。此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人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拥挤不堪,生意非常火爆。我一发现,大家都忙着买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新衣服,给家里买一些繁华的装饰品,买一些糖果、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王婆老公家,万州区郭村镇居民。时间是腊月二十九,也就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平时和妻子住在家里,她的儿孙在外地工作和生活。今年春节,儿孙们从外地回来和老两口一起过春节,老两口高兴得合不上嘴。
王一家四代同堂,全家人忙着吃年夜饭,有说有笑。
第三站是农历新年第二天张女士在云阳县滨江路的家。张女士的家人要出去看望她的祖父母。张女士和夫妻两人高高兴兴的出门,背着给老人的新年礼物,给女儿签名。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居民黄先生的家,但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上走完了走亲访友,回到家中,收拾行装准备投入到新的一年的奋斗中,继续朝着幸福生活努力。
经过十天的调查,从节前到节后,对渝东北居民春节期间的习俗进行了观察,为调查结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对渝东北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这个地区的居民和中国所有的人一样,非常重视春节。因为这一带农民工多,尤其是农村,空巢家庭非常普遍。临近春节,很多在外打拼的人回到家乡看望父母亲戚,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更有特色的是,这个地区的居民非常重视除夕的午餐,菜肴非常丰富,猪头肉、鸡肉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我们会在屋外放个鞭炮,在屋内的餐桌上烧几张纸钱,在桌上摆三碗饭三碗酒,请老祖宗吃顿团圆饭。临近家庭会比别人早吃饭,这样才能有好的转机。
2.当地人非常重视祖先崇拜。在节日之前,他们会为祖先“上坟”,也就是清除坟头的杂草,给坟头添些新土。有的家庭还会要求每个成员加土,以示对祖先的尊重,乞求祖先的祝福。过年的时候,先人会烧纸钱,烧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会有一部分人同时在坟墓前放烟花。当地人非常重视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搬坟,不能除草加土,只能烧点纸钱之类的。
3.这个地区的居民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会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守着除夕夜,现在真的很少有人通宵了,一般只等到0点钟的钟声响起,放完鞭炮烟花再睡觉。听说之前当地有个习俗,零点放十二个大鞭炮。因为安全系数太低,发生了很多被鞭炮炸伤的事故。现在,很少有人继续坚持这个习俗。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会有很多禁忌,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也不能做不吉利的事。简而言之,一切都必须繁荣,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有趣的是,在元旦这天,父母不能用吵闹的方式叫醒孩子,这是不吉利的。许多父母告诉他们的孩子睡觉前要早起。遇到睡懒觉的孩子,父母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让他。
5.走亲访友在这一带很常见。在元旦,许多孩子和父母一起去看望祖父母。从过年开始,大家就忙着走亲戚。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亲戚却走了的尴尬局面,我们通常会预约某一天去某人家拜年,这样大家就可以方便安排了。
6.当然,压岁钱是不可或缺的。一般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压岁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晚辈是孝敬长辈的一点心意。如果你第一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你会收到几乎所有长辈的压岁钱。第一次和父母一起走亲访友的宝宝也是如此。不仅长辈给,打工的兄弟姐妹也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地方的春节习俗与全国其他地方相似。总的来说,都是为了在春节期间取得巨大的成功,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寄托人们对未来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篇4
春节介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课题:家乡春节风俗的调查
地点:合阳县某村
对象:村内老党员
方式:问卷调查及亲身体验
时间:20xx年1月26日
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这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时间区间,是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中国人把过春节叫“过年”。
我通过走访,询问村里老党员关于家乡春节的风俗习惯。同时,自己也参与到春节的活动中,感受浓厚、喜庆的气氛,了解家乡纯洁的风俗。
听老人们讲,中国人过春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他起源于商代的“腊祭”。到年底,辛勤耕作的劳动人民举行对天神、地神和祖先的答谢和祭拜。祭礼时,人们欢快起舞,气氛非常热烈,与现在的春节大同小异。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四扫房日,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腊月二十六炖大肉,
腊月二十七宰公鸡,
腊月二十八白面发,
腊月二十九贴门联,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拜亲友。
这首歌谣形象的反映了家乡过年的热闹景象。
为了迎接这个节日,家家户户常在春节前的很多天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工作,如进行卫生大扫除,贴春联、年画和窗花,购买和制作丰美的食品等,人们都忙极了。
春节前一天晚上叫“除夕”,在这一年的最后时刻,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面条是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它俗称“钱串子”,吃了它的人来年都会工作顺利,赚钱多多。除夕之夜,很多人整夜不睡觉,等候新年的到来,这种习俗叫“守岁”,这也说明了中国人对时间的珍惜。除夕零点,也就是子时,人们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饺子,这是“更岁交子”的意思是。除夕夜最盛行的活动还是放鞭炮,这是为了驱散邪魔,祈求全年吉祥。
近年来,春节文艺联欢晚会的节目精彩纷呈,也已成为除夕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节的早晨,人们都是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走新访友,相互拜年,说些“过年好!”,“恭喜发财!”一类的吉利话。孩子们还会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以示对他们学习的鼓励。
春节的拜年要持续半个月,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又形成了一个欢庆的高潮,那就是欢度元宵节。
正月十五时,人们闹社火,有耍狮子的,踩高跷的,跑旱船的,扭秧歌的,还有那铿锵有力的锣鼓声。
元宵节,顾名思义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也叫“汤圆 ”, 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在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放烟花,喜猜灯谜,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元宵佳节还有精彩的戏曲表演……
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通过村干部的正确领导,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使中化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以展。这些可喜的事情都是在家乡的春节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衷心的祝愿家乡的经济、文化生活越来越繁荣,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篇5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这些活动现已不见。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也有很多种,现在,春节来临,人人都是喜气洋洋的,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